《哈巴谷書》歷史背景及作者簡介

《哈巴谷書》的希伯來名是「 חבקוק/Khavaquq」,是《十二先知書》中的第八篇。在希伯來文聖經《塔納赫》中,《哈巴谷書》被放在《那鴻書》之後,宣告神將使用迦勒底人來管教猶大,然後又使用列國來審判迦勒底人。藉著《那鴻書》得了安慰的百姓,現在要藉著《哈巴谷書》,預備接受即將到來的管教。哈巴谷發預言的時間大約是在主前609-605年之間,他事奉時聖殿還在。與哈巴谷同時事奉的先知有耶利米和西番雅。

傳統認為,《哈巴谷書》的作者是南國的先知哈巴谷。 「哈巴谷」的意思是擁抱、抓住。哈巴谷的生平不詳,可能是一位帶領詩班的利未人。他所描述社會敗壞的情形,很可能是在約雅敬王在位早期、巴比倫入侵猶大之前。在書中他敢於與上帝辯論,堅持讓上帝給他答案。

上圖摘自大衛鮑森舊約縱覽

主前612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倫王國和瑪代聯軍摧毀了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遷都哈蘭。主前609年春天,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率軍北上援助末代亞述王,約西亞在米吉多平原攔阻埃及大軍;結果戰死沙場(王下二十三30),法老尼哥扶持約雅敬為傀儡王(王下二十三34),約雅敬是一個生活糜爛的王,社會中堅不屈不撓的王,社會義先知哈巴谷看到這樣的情況實在無法忍受,就來到上帝面前,抱怨上帝袖手旁觀。他要上帝扭轉情況,恢復法律和秩序。上帝讓他安靜,把眼目放寬廣,上帝要從東方興起一個大國,藉它發洩對耶路撒冷的怒氣,同時應許保護義人,哈巴谷受到安慰。

哈巴谷發預言的時候,百姓毫不在意,他們滿以為自己絕不會遭到遠方的迦勒底人的侵略。西元前62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巴比倫-瑪代聯軍打敗亞述和埃及聯軍,亞述帝國滅亡。尼布甲尼撒乘勝追擊,把法老王趕回埃及,一舉瓦解了埃及的勢力。猶大也從埃及的藩屬國變成了巴比倫的藩屬國。尼布甲尼撒擄走了猶大王約雅敬、部分聖殿器皿(代下三十六6-7)和包括但以理在內的一些猶大貴族(但一1-2、6)。後來約雅敬被放回猶大,服事巴比倫三年(王下二十四1)。

上圖:尼尼微出土的亞述王亞斯那巴(主前668-627年在位)的軍隊鎮壓巴比倫反叛、帶走俘虜的壁畫。主前626年,巴比倫一直是亞述的手下敗將,所以猶大人不會相信遙遠的巴比倫會侵略自己(哈一5)

在先知書中哈巴穀書有獨特之處,全書內並無神針對以色列所發的默示,它的內容完全是先知與神之間的對話。在與上帝對話中,他的質疑變成了歌頌,哀求變成了歡呼。哈巴穀不獨文筆優美,處處顯出他對本國百姓的愛與關懷。他對上帝的質疑不是由於自恃,而是出自熱忱,要維護上帝的聖潔和公義。在短短的三章經文裡,作者充分地表明上帝的偉大,掌權和公義,以及自己對祂的敬畏和倚賴。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