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聽到使命的呼召,準備為之獻身的時候,卻提前得知他所做的一切都將會是徒勞的。那麼他是否還能依然奮不顧身的去履行使命呢?大多數人往往不敢想像,自己的努力會失敗。但在猶太民族的歷史上,卻有一位偉大的先知,在明知自己所有的勸誡、警告不會被同胞理解的情況下,卻依然為了他所忠誠的理想,為了他在神面前許下的諾言,去大聲疾呼直到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就是先知以賽亞。
以賽亞(希伯來語:יְשַׁעְיָהוּ,希臘語: Ἠσαΐας, Ēsaiās ; 阿拉伯語:أشعیاء, Ash’iyā’ ,意爲耶和華拯救)。他是聖經以賽亞書中的主要人物,傳統上認爲他是以賽亞書的作者,以賽亞被猶太教信徒認爲是第一位大先知,而基督徒相信以賽亞預言了耶穌基督(彌賽亞)的降臨。這位先知的出身也是不凡的,他出身於南國猶大王族,是大衛王的後裔。因爲王族身份,他得以接受當時最優秀的教育,出入宮廷去向歷代君主提供諫言。在以賽亞長達40年的侍奉生涯中,先後經歷了烏西亞、約坦、亞哈斯、希西家、瑪拿西五位君王。他的父親亞摩斯和烏西雅的父親亞瑪謝是兄弟。以賽亞和烏西雅王是堂兄弟的關係。身居高位的以賽亞似乎本應度過令人羨慕的一生,可事實卻不是這樣。這位集智慧、虔誠和勇敢於一身的先知的侍奉生涯,從一開始就帶着悲劇色彩。
在歷代君王面前,以賽亞建言獻策,告誡君王應該如何處理內政外交事務;在百姓面前,他大聲疾呼,呼籲人們歸正信仰,警告百姓如果再不悔改,預言中的毀滅就將到來。在希西家年間,以賽亞也竭力輔佐這位君主,一度面臨被亞述滅亡之危局的猶大國最終轉危為安。但不幸的是,這位奉獻一生的先知,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沒能看到同胞的覺醒。
猶大國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渾然不覺,直到公元前597年,巴比倫大軍攻破耶路撒冷,猶大國滅亡,倖存的人民被巴比倫軍隊強制遷往遙遠的兩河流域,淪爲失去故鄉的“巴比倫之囚”,正如同以賽亞書6:12節所預言的:“並且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在這境內撇下的地土很多。”
以賽亞的結局,似乎比他大多數同胞更爲悲慘。根據拉比文獻記載,以賽亞在瑪拿西王當政年間被施以鋸刑殉難,新約希伯來書11∶37中的“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的“被鋸鋸死”指的就是以賽亞先知的遭難。以賽亞的一生真的失敗的嗎?顯然不是,以賽亞將他所聽到的神的話語記載於以賽亞書,爲後世的信徒帶來信仰的啓示。而他的預言,不論是猶大國的滅亡、猶太人被擄、以及猶太人最終被居魯士王(古列王)解放,迴歸迦南故土都無一例外的應驗。
更重要的是,經歷這一切預言的應驗,重獲自由的猶太人,當他們再次回憶起以賽亞當年的警告之時,終於意識到自己祖先們的過失。在第二聖殿重建時期,猶太信仰經歷了一系列改革,逐漸演變為後來的猶太教,從此猶太民族再也沒有經歷嚴重的信仰危機,堅持對獨一神的信仰直到今天。另一方面,對于基督徒來說,以賽亞書中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帶給我們盼望。無論處境如何,我們有一天會與救主面對面,並戴上生命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