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背景,作者和寫作目的

《列王紀》的希伯來名是「列王 ספרמלכים/ Melakhim」。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列王紀上、下》是同一卷書,緊接在《撒母耳記》之後。七十士譯本為了方便,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各分為上下兩冊。本書的內容承接《撒母耳記》,記錄了從所羅門繼位(主前970年)到猶大王約雅斤被釋(主前560年)大約四百年的歷史。這是一部國度的興衰史,神的百姓從所羅門的盛世開始,很快盛極而衰,經歷南北分裂、起起落落,最終北國以色列被亞述擄去,南國猶大被巴比倫擄走。

在《列王紀》的時代,神允許周圍許多強權此起彼落、互相爭霸,作為管教和造就百姓的工具(賽十5)。 《列王紀》所記錄的四百年,雖然百姓有了王,但北國的以色列王都帶頭拜偶像,「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王上十四16);南國的猶大王則在順服神與拜偶像之間來回搖擺,即使是努力帶動國度復興的希西家和約西亞,也不能阻止百姓屬靈光景的每況愈下;最後,南北兩國都落到神公義的審判裡。

《列王紀》不但是歷史的記錄,更是先知的話語,但先知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記錄歷史,他們更關心的是神藉著歷史所顯明的心意,好作為後人的鑑戒。因此,《列王紀》中人物、事件所佔的篇幅,並不是根據其政治地位、執政時間或治國成就,也沒有羅列所有的歷史資料,而是按照屬靈的意義加以取捨、整理,評價君王的標準是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上十五5),還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上十一6)。

因為《王》所用的語言和寫作風格與《耶利米書》相似,內容資料也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猶太傳統認為耶利米是《列王紀》的編撰者。本書大約在主前560年約雅斤被釋(王下二十五27)之後、主前538年從巴比倫回歸之前最後完成,先知要回答被擄的百姓心中的疑問:神的選民為什麼會淪落到如此可憐的光景,神對大衛寶座的應許到底還算不算數?先知所要傳達的信息是:一方面,國度的興衰取決於百姓是否忠於聖約、遵守神的律法(申二十八);另一方面,不管人怎樣軟弱、失敗,神都有辦法挽回自己的百姓,因為神才是歷史的掌管者。一切都在神的管理之中。神親自宣告:「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耶三十一31),向絕望的百姓指明了光明的前途;又藉著猶大王約雅斤的被釋與高升(王下二十五30),讓被擄的百姓看到了希望:神「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摩九11)。因此,《列王紀》向我們展現的不是遙遠的歷史,而是永不改變的神在我們身上工作的法則;雖然我們和過去的以色列人一樣軟弱、敗壞,但聖靈必然會挽回神所揀選的人,因為「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一6)。

請關注我們公號👆
請添加新媒體小組微信👆
防失聯,我們一起交流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