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伯來聖經中,《撒母耳記上》《撒母耳記下》是一卷書,緊接著《士師記》,之後是《列王紀》。七十士譯本為了方便,將《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各分為上下兩冊。 《撒母耳記》記錄了主前11世紀初葉到10世紀早期撒母耳、掃羅和大衛的歷史,敘述神怎樣照著祂對列祖的應許,在百姓中興起君王(創十七6;三十五11;四十九10),用大衛的寶座來預表基督永恆的王權,用大衛的王國來預表基督永恆的國度(撒下七16)。
《撒母耳記》不但是歷史的記錄,也是先知的話語,所以在希伯來聖經《塔納赫》(תנ״ך / Tanakh)中被列為《早期先知書》(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的第三卷。先知的作品從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記錄歷史,他們更關心的是神藉著歷史所顯明的心意,好作為後人的鑑戒。因此,《撒母耳記》中人物、事件所佔的篇幅,並不是按其政治地位、執政時間或治國成就,也沒有羅列所有的歷史資料,而是按照屬靈的意義加以取捨、整理。例如:以利當士師四十年,但他的政績卻從未被提及;掃羅作王四十年,除了早期的爭戰以外,其他的事蹟也鮮有記述。
《撒母耳記》的最後成書時間可能是在所羅門死後、北國滅亡之前(撒上二十七6),目的是為了向南北分裂後陷入失敗的以色列人說明,神的選民為什麼會淪落到當時可憐的光景,神對大衛寶座的應許到底有沒有前途?先知所要傳達的信息是:神是歷史的掌管者,百姓在應許之地的生存、國家的興亡,完全取決於他們是否忠於聖約、遵守神的律法(申二十八)。雖然以色列的失敗可以追溯到所羅門的敗壞,甚至遠至大衛的犯罪、士師時代的敗壞,但在失敗中的百姓也可以盼望:不管人怎樣軟弱、失敗,神都有辦法挽回自己的百姓,把「屬肉體」(羅八8)的生命改變成「屬聖靈」(羅八9)的生命,把全然敗壞的亞當後裔造就成合神心意的君王(徒十三22),將來在榮耀的國度裡「與基督一同作王」(啟二十6),「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