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保羅生活在羅馬帝國時期,他的背景及後來宣教的地區與羅馬息息相關。 為了更好的學習聖經,特別是新約, 讓我們詳細地了解當時 社會的各方面的情況。
古代羅馬發源於義大利半島拉丁姆平原台伯河左岸距海約20公里處的丘陵地帶。約西元前 8 世紀左右,印歐語系的拉丁人和薩賓人的氏族部落於此建村落,營農牧,用鐵器,聚族而居。 西元前 7 世紀,拉丁人和薩賓人等的三個部落聯合為「羅馬人公社」。 時值族長社會末期,奴隸數量很少,並包括於家族之中,作為主人的助手從事家庭農牧經濟。由於受到其他文明的影響和入侵,羅馬經濟的發展落後於地中海沿岸的其他文明。 在共和政體之前,羅馬曾經有100多年由國王統治。西元前 5 世紀初葉,羅馬人建立起貴族共和聯邦,進入共和時代。
前期共和時代,羅馬社會在分權和集權之間搖擺。羅馬征服了全義大利後,大大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農業普遍使用鐵製農具, 實行輪種制。農業在古羅馬文化中獲得高度重視。 許多作家稱讚簡單的農村生活,賦予它古羅馬美德的光環。 古希臘從主前5世紀開始使用作物輪耕的方法,建立大莊園農場,而羅馬仍是家庭作業式的小型農地。 主前3至2世紀,羅馬與迦太基、希臘、希臘化的中東接觸以後,改善了農業方法。 羅馬農業的生產力和效率在晚期共和國和早期帝國達到頂峰。
除了農業之外,古羅馬的果木、葡萄、橄欖等的種植日益盛行。畜牧業在中部義大利山地和南部義大利較為發達。考古發現的大量青銅工具和武器製品以及神殿、城牆、水渠、道路等建築遺址證明,手工業已有較大發展。古羅馬商業上出現了八日一次的市集和一年一度的廟會。
此外,義大利的統一,更多影響在促進地中海貿易的發展。從希臘進口陶器以及公元前508年、348年兩度與迦太基訂立劃分海上勢力範圍的條約表明,當時羅馬在西部地中海的商業活動已具相當規模。 義大利經西西里是到北非產糧區的最近航線。根據統計,當時整個義大利的小麥產量無法供養一個羅馬城,所以羅馬需要從埃及進口大量糧食。糧食的運輸儲存十分依賴水路運輸。 因此羅馬在河流沿岸建造了巨大儲糧倉(如Porticus Aemilia)和接受船隻的大型海港(如Portus)。 這種「海洋-港口-河流」的水路貿易形式稱為「水之海」。
羅馬與東方的貿易同樣發達。羅馬之所以如此依賴貿易,除了有大量的商品需求,也因為過路商人所繳的費用是羅馬帝國的重要收入來源。商品種類多元,主要包括奢侈品、宗教用品和醫療用品。 來自東方的商品,可以經由海路先到達紅海西岸的港口城市貝雷尼斯(Berenice),然後從科普托斯(Kotpos)沿著尼羅河被運至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 最後進入地中海。其中,亞歷山大城不僅是溝通中西的重要海港,還擁有發達的手工業,該城製作的玻璃遠傳至中亞,東方的絲綢傳至此也會被重新加工。羅馬人在掌握了季風航海技術以後,東向貿易可直達印度,因此羅馬的造像技術也是在此時傳入印度。
除了水路貿易以外,羅馬東向貿易的另一個途徑是經由沙漠的陸路交通,商品主要是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香料。香料在羅馬是祭神、喪葬儀式中的重要用品,因為單價較高,相對海運而言,以駱駝運輸的風險和成本都更低,所以阿拉伯半島的商人會先通過陸路沙漠向西,然後進入地中海貿易,這類貿易形式稱為“沙之海”。
文章部分內容摘要自:https://kknews.cc/news/mnjem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