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的希伯來名的意思是「審判、管治」。本書記錄了約書亞死後大約三百年的歷史,「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因此百姓不斷地離棄神、拜偶像,結果被仇敵所奴役;但神並沒有停止施恩,不斷興起士師來拯救百姓脫離仇敵。而這一切,都在摩西和約書亞的預言之中。本書並沒有提到作者的名字,但猶太傳統和早期教會都認爲是撒母耳。
《士師記》不但是歷史的記錄,也是先知的話語,先知的作品不是爲了記錄歷史,他們更關心的是神藉着歷史所顯明的心意,揭示歷史的模式和歷史的目的。所以《士師記》中的內容並沒有完全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編排。
如果說《約書亞記》是一卷「得勝之書」,《士師記》便是一卷「失敗之書」,充滿了神百姓失敗的記錄。但在神榮耀的計劃裏,《士師記》卻是一卷「拯救之書」:當百姓離棄神、「行耶和華眼中看爲惡的事」的時候,神就興起環境來管教他們;當百姓極其困苦、呼求神的時候,神就興起士師將他們拯救出來。
然而百姓並沒有真正悔改,所以士師死後,又會再次陷入失敗,在這個惡性循環中不斷地走下坡路;但聖靈正是要藉着百姓失敗的循環模式來啓示我們:人真正的難處並不是外面的逼迫,而是裏面的全然敗壞。因此,人並不能倚靠自己的努力、覺悟或悔改來跳出失敗的循環,「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然而無論人怎樣敗壞、走偏,信實的神一定會用祂「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的信實和慈愛,把祂所選召的人從失敗的循環中拯救出來,走向祂榮耀的歷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