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種的比喻

【路加福音 8:5-8a】“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踐踏,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來就枯乾了,因為得不著滋潤。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一同生長,把它擠住了。又有落在好土裡的,生長起來,結實百倍。”

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比喻,一個人出去撒種,撒完了後有四種不同的情況。第一種撒在路邊被飛鳥吃了;第二種撒在淺土中,有很多石頭的田地,所以種子不能生出根來;第三種撒在荊棘中,被荊棘搶了養分;最後一種是撒在好土中,可以繁盛生長以致結了很多果實。那四種情況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這個比喻代表了什麼呢?

撒種的比喻在三卷對觀福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都列於一系列比喻之首,當時門徒不明白主耶穌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主耶穌親自向門徒作了解釋,所以是解開這系列中其它比喻含義的鑰匙。主耶穌要用這個比喻來回答眾人心中最大的問題:為什麼文士與法利賽人會如此拒絕主耶穌?為什麼主耶穌同樣的傳道和醫病趕鬼不能在每一個人內心中產生相同的回應?

古代猶太人有時先撒種後犁地,許多田地常有道路和小徑穿梭其間,使地面變得堅硬,種子暴露在地面上,會成為鳥類的食物。也有多石子的地,稍微覆蓋了一些土壤,厚度卻不足以留住水份,上面生長的植物很快就會枯萎。種子如果落在荊棘地裡也長不好,荊棘是多刺的植物,有很強的生長力,它們比麥子長得快,抑制了穀物的生長。只有落在好土裡的種子,生長起來,結實百倍。

「路旁」的心無心接受主的道,聽了卻不去行,就不能真正明白,所以很容易被撒但奪去。主的道若沒有進到我們心裡,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心裡就「沒有根」,一時的熱心只是「暫時相信」。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都會阻擋人把神的道從生命中活出來。人只有真正明白、領受主的道,才能「結實」,讓神的話從我們身上活出來。

撒種的比喻之所以佔有特殊的地位,是因為在主耶穌講這個比喻的同時,祂自己正在撒種,就是祂的「道」。主耶穌要用撒種的比喻說明,只向願意住在神國的人啟示其中的奧秘,『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

根據聖經和合本和聖經綜合解讀編輯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