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对埃及的预言

In 598 BC, King Nebuchadnezzar of Babylon invaded Judah for a second time (2 Kings 24:2). The following year, he took King Jehoiachin of Judah captive (2 Kings 24:15-16) and installed Jehoiachin’s uncle, Zedekiah, as king (2 Kings 24:17). As a puppet king installed by Babylon, Zedekiah’s position was rather precarious. He had to pledge […]

以西结对推罗的预言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Book of Ezekiel focuses on God’s judgment against Judah’s neighboring nations because they took advantage of Jerusalem’s weakness during its destruction. Some of these prophecies are remarkably detailed. God spoke against Ammon, Moab, Edom, and Philistia in just one chapter, but He dedicated three chapters to Tyre. “Tyre,” meaning “rock,” […]

福音见证人-CCIC的跨文化短宣筹备中经历神 Witnesses of the Gospel –– Experience God in the preparation of CCIC’s cross cultural short-term mission  

马太福音28:18-20“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Matthew 28:18-20 Then Jesus came to them and said, “All authority in heaven and on earth has been given to me. Therefore go and make disciples of all nations, baptizing them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and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 and teaching them to obey everything I have […]

什么是神的公义?

字典对公义的定义是“道德上合理或正确的行为”。这种行为以公认的道德、正义、美德或正直的标准为特征。圣经对人类公义的标准是神自己在每一种属性、每一种态度、每一种行为、每一句话上的完美。因此,圣经中给出的神的律法,既描述了祂自己的性格,又构成了祂用来衡量人类公义的铅垂线。 希腊新约中“公义”一词主要描述的是与他人有关的行为,尤其是与他人在商业、法律事务上的权利有关的行为,并从与神的关系开始。它与邪恶相对照,邪恶是一个人出于严重的自我中心,既不敬畏神,也不尊敬人的行为。圣经把义人描述成正直的人,倚靠神并信靠他(诗篇33:18-22)。 人靠自己是不可能达到真正而完美的公义的;只有通过耶稣基督洗净罪恶以及圣灵内住,真正的公义对人类才是可能的。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公义。但基督徒拥有基督的义,因为“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5:21)。在十字架上,耶稣用祂完美的公义交换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有一天能站在神面前,神看见的不是我们的罪,而是主耶稣圣洁的公义。 我们因主耶稣,在神面前成了义人,被神悦纳为义,也被神称义。主耶稣成为犯罪的;我们却成为公义的。在十字架上,耶稣被当作一个罪人来对待,虽然祂是完全圣洁和纯洁的,而我们被当作是公义的,虽然我们污秽并堕落。因主耶稣为我们所忍受的,就好像我们完全遵行了神的律法,从来不用接受刑罚。这公义的宝贵礼物,是赐各样怜悯、恩典的神赐给我们的。 愿荣耀归给神。

陶恕《受教的心》三十二、信心没有盼望是死的

盼望与信心是两回事,虽然相似,却是截然不同。在属灵的事上有所认识的基督徒,绝不会把两者混淆。 真正的信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的,必然伴以盼望。相信神的应许时,必定期待应许能实现。没有期待,也就是没有信心。 相反地,有些盼望却并非出于信心。人很容易把强烈的欲望,当作信心。事实上,有人以为信心不过是欲望加上乐观而成。有些作家,借着提倡一种使人产生“积极”态度的所谓信心,而替自己赚来了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文章,居然大受读者欢迎。这些读者通常是受心理上的驱使而去相信,索性把现实置诸脑后,于是便心安理得地活下去。 真正的信心,并不等于白日做梦。真正的信心,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讲求现实,也讲求功效的。信心的眼睛能看见那不能见的,却不是无中生有。信心是直接与神打交道,神就是那位伟大的真实者,万有都是本于祂。神的应许必会实现,所以凡相信神的应许,是活在现实的世界中,不是活在空中楼阁里。 在普通的生活经验中,真理是透过观察得出来的,因此凡能借着实验来验证的,人才把它当作真理,所以人就只信任自己感官所得的感受。设个比方:如果有某种东西,走起来像鸭子。模样像鸭子,叫起来又像鸭子的话,它多半就是只鸭子了;若再加上它生下来的蛋孵化成小鸭子的事实;那么所需要的验证就可说是齐全了,可以舍去假定而下确实的结论。在处理现实生活的事情上,这种验证的程序是用得着的,人人都是这样推理,没有人会表示异议;这是在地上生活的法则之一。 可是,信心却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另一些截然不同的成分。“我们知道,是因为我们相信。”就是这句话,把我们所知的,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信心所领会的事实,是基于从上而来的启示,因此这些事实就不能放诸验证中。信主的人深知某件事是真确的,不是因为他能在经验中求得实证,而是因为那是神所说的。他满有盼望,因为他绝对相信神是信实的。 在教会复兴、满有能力的日子中,教会一直切切的期待着。教会因着信,也就有了盼望,神也从未使教会失望。“这相信的女子是有福的!因为主对她所说的话都要应验。”(路一45) 每次神扭转教会的历史,或在教会得着复兴,或是经历不平凡的事之前,教会都必先有热切的期待。圣灵的工作常伴以盼望。神的子民对神所赐的恩惠,从来不会大感意外,因为他们心中早有把握;他们注目在复活的主身上,满有信心地期待祂的话语成就。因此,神的赐福,正与他们的期望相符。 今日教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没有期望。聚会时,信徒并不期望发生什么不寻常的大事,于是所发生的事,也就极其平凡,平凡得就如每天日落西山一般。教会内弥漫着一种没有期待的沉闷气氛,牧师只好用尽各种方法去驱散这种气氛,至于采用什么方式,就视乎会众和牧师的文化水平而定。 有人就故作轻松幽默;有人就选用时下的热门话题去吸引听众,例如谈食水加气、施行体罚,或在主日举行运动比赛是否合宜等问题;又有些人自认谈吐不够风趣,又不晓得在争论中应该支持那一方才较稳妥,故索性转个话题,谈谈其他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东西,例如:下星期四弟兄会的聚餐,或者下次郊外旅行时,举行已婚会友与单身会友的各项对抗赛(至于比赛会谁胜谁负,那位牧师就巧妙地避而不测了);又例如快将上映的宗教电影,情节充满色情暴力和骗人的哲理,却加上一层说教的糖衣,牧师便向那些看得着迷的观众稍作暗示,劝导他们要成为重生得救的人。 就是这般,信徒的聚会便由这些自以为比信徒知得更多的人所支配,而这些事前早有计划的安排,只因带领的人加上几句属灵的劝勉,居然就被一般较虔诚的信徒所接受,这就是所谓“相交”了。但实际上,这种相交与早期基督教会的真正相交,实在相差太远。 一般信徒的盼望,不再是建立在神的应许上,而是人的计划方案。目前教会普遍灵性低落,大家却习以为常,以为这是无可避免的;过去既然如此,将来也不会好得多。信徒对于平凡刻板的属灵生活,早已感到厌倦,不再盼望可以改善。 今天,我们需要充满盼望的新精神;这种盼望是基于神的应许。我们要消除灰心失意的情绪,要用小孩子一般纯全的信心来一起聚会。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希望再经历神与我们同在的那份荣美和奇妙。

以西结六种特别的传道方式

Prophet Ezekiel not only needed to verbally deliver God’s message, but also had to ensure that God’s people could see with their eyes and hear with their ears. This poor prophet had to use many strange methods to convey his message, performing actions that spoke much louder than words. He used six distinct ways to […]

以西结异象中的圣殿

Ezekiel was born into a priestly line (Ezekiel 1:3), but he served God as a prophet. He began his prophetic ministry before Jerusalem and the Temple were destroyed by Babylon in 586 BC. Before the destruction, many false prophets assured the people that God was with them and nothing bad would happen (Ezekiel 13:8-16). True […]

陶恕《受教的心》三十一、在基督里真理同归于一

所有真理,都同归于一。圣经所启示的真理虽多,仍不过是一个真理的不同层面而已。 跟随基督的人,都必须接受全盘的真理,接受真理所表明的每一层面。换句话说,他应该敞开心灵,接受神所启示的一切真理,不漏掉任何一方面。有些时候,一个真理似乎跟另一个启示有抵触;碰到这情况的时候,有智慧的信徒,就不会遽下定论,他会暂时包容一切。忍耐等候有一天基督能为他消除这些表面上的分歧。 当人运用思考或要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会有两各不同类型的思想方式:一种是科学家类型,另一种是诗人类型。这意思并不是说:人若不是科学家,就是诗人。我的意思是说:有些人的气质,较接近诗人;亦有些人的性情,较倾向科学家。前者不一定写过诗,而后者也不一定从事过科学研究,但两者各有不同的表现。 科学家所注意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而诗人却着眼在事物之间的雷同。诗人能从一粒尘沙中窥见全宇宙,科学家则较关心宇宙间尘沙的数量与成分。我看,这种歧异不只存在于世人之间,也存在于每个人里面;这就是说,每个人都同时具备科学家与诗人两种不同的特质。可是,一旦其中一方面占了上风时,另一种气质便会自然减弱;结果有人只着重分析,有人却根本没有分析能力。前者是不折不扣的科学家类型,而后者则是地道的诗人类型;但这两类截然不同的人,都不是完整的人,只可说是半个人。 最可惜的是,这两种性情互相抗衡的现象,不但存在世人当中和个人里面,也在教会内出现,教会常被这两种对峙的力量弄致分裂。个性突出的领袖崛起,教会就被他拉着鼻子走;不同的领袖,就引起教会内部分裂为不同的阵营。在某阵营内,为了高举他们自以为重要的真理,便极力排斥或诋毁其他的说法;在别的阵营内,亦会发生同样的情形,只不过所高举的是另一种信条。这么一来,教会内就出现严重的四分五裂。 那些坚持能在一粒尘沙里窥见宇宙奥秘的人,有他们一班盲从附和的信徒;而坚持要细数沙粒的死硬派,亦有一群誓死跟随的人。这两类人在德性表现和属灵气质上,都极不相同,以致在他们分别聚会时,如果偶然有不知底蕴的人闯入,或许会以为他们相信不同的圣经,甚至敬拜不同的神呢! 前些时候,我获赠一本海外新出版的诗集,外表看去很吸引人,于是我满怀期望地翻看诗歌的内容,希望能找到一些罕见新颖的属灵诗歌,但结果我失望了。这本诗集的印行者,是类似以上所描述专会数点沙粒的基督教派。其中的诗歌全无新意,平铺直述,重点只在强调他们那些单方面的、狭隘的偏见,全本诗集嗅不到一点诗歌的灵感,给人的感受,并非如苍鹰振翅高飞,直冲云霄,而只是匍匐地上,蹒跚而行。其中仅有几首较有新意的诗歌,内容却都呆滞平淡,沉闷乏味,塞满了该教派经常强调的几点主张;最糟糕的是,其中有一些是教会一贯喜爱的古旧诗歌,却给随意删改得面目全非。编写这本诗集的人,并不像弹奏竖琴的大卫,倒像是敲打锤子的人一般,利用这些诗歌,把艰涩和干巴巴的教训,强塞进信徒的心里,并非叫唱这些诗歌的人得着喜乐,而是想借着诗歌,把唱的人教训一番,免得他在信仰上误入歧途。 这本诗歌采取这种毫无灵感的作风,十分可惜。但如果我们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无益。我们实在不敢在属灵的事情上,随便运用一些出于肉体的构思;在神的祭坛上,我们绝对不敢随意烧火。一些未有接受过圣灵教导的教师,自以为可从日出的壮观获得灵感,就如读罗马书可获启示一般,又高举诗人荷马和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的,认为他们的作品充满权威,不下于圣经中先知和使徒所启示的。对于这种教师,我们实在不敢轻信。 我们必须逃避墨守圣经原文的枷锁,但也要逃避只重情感、放任随便的思想;这正是科学家和诗人两种不同的心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学习以下几个秘诀:文字并非真理。所谓文以载道,文字的作用,不过等如盛载珍宝的锦盒。我们要向神负责的,不是死守文字的记载,而是领受其中的真意。如果说我们不易满足神的要求,那么,我们也不难得到祂的喜悦。爱比正确的信仰更重要,虽然两者并非不能兼收并蓄。没有真理作根基的爱。仅是脆弱的感情;但信仰如果不带着爱,却又是死的。人的灵要比人的才智更深广,可以悉透心思所无从探索的领域。所以我们大可以放心相信神所启示的一切,可以不问其中是否有矛盾冲突之处,因为一切的真理,同归于一,彼此协调,而且真理是叫人得自由的。

陶恕《受教的心》三十、仲夏的狂放生活

每年当太阳的位置从南方渐渐北移的时候,我们这些家居赤道以北的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夏天一到,这种不安就演变成一种病态,全国的人都好像一群四处乱窜的耗子,陷入一片疯狂混乱之中,各人尽情在短短四个月的夏季内,四处跑动,不问去处,只要不是原来的地方就行了。除了要在医院卧床休养,或关在狱中的人以外,人人都往来奔跑,马不停蹄。 大家都给一股不可抗拒的本能催迫着,就如被风卷起的微尘,在空中狂飞乱舞,不能自己,直至大地转冷,一切才恢复平静。 以前,一位体魄健壮的教会老执事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出生的地方;但这种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这位老执事生活在旅游还未蔚然成风的日子之前;现今时移势易,这些老头子也随着马房木棚和栓马柱子而湮没了,成了古董,就如博物馆内陈列的恐龙标本一般。 上一代的人,其实没有做过什么错事,只是没有放假享受一下。不错,他也需要休息,需要消遣,但他从没听过这些所谓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法宝,只会一味埋头苦干,养了十个健壮的孩子,亲自下田劳动,还设法抽空每月读一两本好书。他虽然没有一年一度好好地消遣一下,却长得结实硬朗,活到八十七岁高龄,还可以不用戴上眼镜,就在百码外,一枪命中栗树上的松鼠,又可以在单杠上引体向上十多次。他去世的时候,家人和邻居都深表哀悼,痛失慈父良友。 这位老人家的孙儿,现在却每两年就搬家一次,夏天就在烟尘滚滚中到处往来飞驰;有人居然还说他有乃祖之风,真令人费解,叫人不免想起哥德斯密(Goldsmith)的诗句: 大地倒霉,百病丛生, 财富增加,人亦衰败。 美国宪法赋予人人自由;只要不抵触法律,人人可以随意做他喜欢做的事。人们如果选择这种离家四处游荡的生活,我们亦无从禁止。我们若提出异议,那就不啻迎风喷气,或向浪涛大声疾呼一般徒然。可是,我们这些旧式落伍的人,生活节奏虽较缓慢,头脑心思却一点不糊涂。如果我们为了这些仲夏季节的疯狂行动给教会带来洗劫而痛心流泪的话,大概也是情有可原吧! 虽然这种疯狂的度假方式为祸不浅,虽然成千上万的人就为了消遣散心,浪费不少时间金钱,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合时和合宜的度假生活,对人有一定的调剂功效。一些日夜胼手胝足的人,偶然放假歇息一下,我绝对不会批评他们。 但可悲的是,一般人的度假方式,尤其是整个夏季内逢周末就去度假的习惯,令教会的工作在一年内有好几个月差点儿全部瘫痪。有些教会索性关门休息,有些就只好在整个夏季里停止晚上的聚会,也有不少要把聚会合并起来举行,甚至有些福音信仰的教会,也严重受到影响,财政出现赤字,会友情绪低落,信心日渐熄灭。 在这个快要受审判的世代,跟随基督的人,竟然常常毫不感到羞耻地放下他们所背的十字架,真是叫人费解。地上的军队,就只有基督的精兵,可以在争战中每年还有四个月的假期。一年中这几个月内,撒但最忙碌,神的儿女们反而最优悠自在,这真是极大的讽刺。在夏天里,当那些劳苦背重担的可怜虫以每小时八十里的车速来往飞驰地争取轻松时刻之际,阴间的收获就最丰富。 如果有人忍不住提醒我说:夏天假期内,总还有不少大规模的奋兴会、退修会、夏令营之类呀!但我却要回答说:十天讲求娱乐消遣的夏令营,又怎能替代整个夏季在自己的教会中经常聚会呢? 夏天里,主日学老师半数不见踪影,剩下来的负责同工,面对那寥寥可数的几个主日学学生,真是叫人丧气。尤其是那逍遥四方的浪子,在教会内跪下祈祷,感谢神使他有充足的金钱,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度假消遣。还求主保守他旅途平安,祈祷完毕,便飞快地离开工作岗位,踏上旅途,带着罐头、饮品,到郊外去与大自然神交。看见这情景,真令人感到可悲复可笑。 基督的教会竟然会向这种仲夏的疯狂耍乐低头妥协,就足以证明我们的灵性是如何低落。怪不得在天气转凉以后,我们从外地旅游回来,恢复我们传福音的工作时,不信的人就满脸讥讽,不会再肯认真地听我们的话了。人们的态度这样改变,不能怪谁,只好怪我们自己了。 我们实在需要复兴!我们需要彻底奉献,至死忠心;要毫无保留地顺服神的旨意,甘心牺牲一切,乐意在汗流浃背的劳苦中背起十字架。我们深受世人的同化,甚少让圣灵管治;虽然基督徒可以拥有更深内涵的生命,却未能幸免安逸生活的诱惑,还要面临沦为一群追求享乐的人的危险。 别人可以不同意我所下的结论,我也不在乎。但为了成千上百正在挣扎求存的教会,和那些灰心的牧者,难道我可以不呼吁大家,在这艰难的世代中,向教会多表示一点忠心? 愿神兴起更多信徒,多关怀这世代的需要,少关切自己的享受。我认识一位得胜的基督徒,他因为不忍心放下所负责的青年主日学班,屡次放弃他应该可以享用的闲暇。愿神给我们多多加添这样的信徒,直到埃及的羞辱,从我们身上除掉净尽,别人恢复对我们的信任。

先知以西结

Ezekiel was both a priest and a prophet. His name means “God strengthens” or “God will strengthen.” He came from a priestly family (Ezekiel 1:3), being a descendant of Zadok and following the line of Aaron’s son Eleazar, thus belonging to the priestly nobility. His identity was unique, as he held both prophetic and priestly […]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