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七教会之“以弗所教会”

「以弗所」是亚细亚行省的七个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位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东岸的考斯特河口,是位居罗马、亚历山大、叙利亚的安提阿之后的罗马帝国第四大城市。以弗所是罗马的驻防城,也是允许保留原有法律的自由城,罗马总督定期轮访该城、审讯重大案件(徒十九38)。罗马总督从罗马坐船前往亚细亚省上任时,必须先在以弗所登陆,然后前往行政首府别迦摩,所以该城也被称为登陆处。以弗所是个商业重镇,从地中海运来的商品必须经以弗所送到亚细亚省各地,从东方运来的商品也必须经过以弗所出海,从幼发拉底河和美索不达米亚通往地中海的路、从加拉太经撒狄通往地中海的路、从考斯特河谷和南方迈安德河谷来的路都在以弗所汇合,所以这里被称为「亚细亚的市场」(斯特拉波,主前63-23年)。而亚细亚省的基督徒被押往罗马受刑时,也必须在以弗所登船,所以初期教父安提阿的伊格那丢(主后67-110年)称以弗所为「殉道者的驿道」。以弗所是异教的宗教中心,有号称世界七奇观之一的亚底米女神庙(徒十九27)和大剧场,买卖护身符、驱魔咒和行邪术的事情非常普遍(徒十九19),还有罗马皇帝克劳第和尼禄的神庙。 以弗所的居民成分复杂,犹太人比较多,保罗曾在这里传道两年多(徒十九8-10),比任何地方都长。以弗所教会是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建立的,提摩太是首任监督(提前一3)。由于以弗所是繁华都会,来往之人很多,教会更容易受到扰乱,所以保罗在与以弗所教会最后道别时,预言「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徒二十29),到提摩太时已经应验(提前六21)。但以弗所教会忠心事奉,在真理上始终站立得稳,可被称为初期教会的模范标竿。教会传统认为,使徒约翰晚年居住在以弗所,主耶稣的肉身母亲马利亚终老于此。

推罗与西顿

推罗和西顿在古代近东地区很有名,它们也是旧约和新约的重要城市。 推罗是以色列北部地中海的腓尼基海港;西顿是腓尼基的另一个重要海港,也是最古老的腓尼基城市,位于推罗北方二十公里。两者现在都位于黎巴嫩境内。 推罗和西顿历史悠久。古代推罗是由来自西顿的移民建立起来的,因此推罗的居民都自称为“西顿人”。圣经将推罗称为“西顿的处女”,将其中经商的居民称为“西顿的商家”(以赛亚书23:12,2)。古代西顿钱币上刻有“推罗之母”的标语。而在推罗的银币上自称为“西顿人的大都会”。在以赛亚的时代,这两个城邦彼此和平竞争,都自称是腓尼基的代表(Mother City of Phoenicia)。腓尼基人擅长航海、经商、建筑和手工业,盛产香柏木,腓尼基字母是现代所有字母的祖先。  西顿,今天叫赛达(Saida,阿拉伯语为“钓鱼”)。从前西顿是以迦南的长子(创十15)命名,并可能是他的后代定居之处。古代迦南的北部边界延伸到西顿(创十19)。后来,雅各说这是西布伦的边界(创四十九13);约书亚把它当作以色列应许地的一部分(书十三6);西顿被包括在亚设地业的北部边界(书十九28)。但征服迦南的时候,十二支派并没有夺取它(士一31,三3)。西顿从开始就是一个港口城市,建在一个海角上,附近有海上岛屿,可避风暴。 在西顿南部二十英里,从沿海平原的中部,往地中海几百码的一个岩石岛,就是推罗所在。事实上,这个城市的名字来自这座岩石岛。推罗来自闪族语 ,意思是岩石。它位于黎巴嫩一些山脉西南山脊的山脚下,靠近古老的莱昂特斯河的峡谷,有富饶且水源充足的平原,成为岛上堡垒的食物,水,木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来源。 历史和考古证据显示,这两座城市都是在主前二千年初已有人定居。在以色列人定居在迦南地之前很久就是重要的海港。虽然当圣经提及迦南人和以色列的早期历史,多次提到西顿,然而推罗在圣经中首先出现,是亚设境界的西边的一部分(书十九29),在这段经文中特别称它为“坚固城”,因此推罗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地标。此外主前二千年的经外文献都有提及这两个城市,其中最有趣的记载来自《阿马尔奈文书》。此书(约主前1350年)中有来自两个城市的国王的一些真实信件。西顿国王Zimrida写了《阿马尔奈文书》中的一封或者两封信;推罗王阿比米尔奇则给埃及法老发了十封信。 推罗 从大卫开始,以色列人和推罗的关联变得明显。推罗王希兰供应香柏木,木匠和石匠,香柏木从山上运下来,然后沿著地中海沿岸漂浮到约帕,以建造大卫和所罗门王的宫殿以及圣殿。 在以斯拉和所罗巴伯的时代,从被掳回归来的犹太人也派遣西顿和推罗人去取香柏木,以建造第二圣殿(拉三7)。 推罗在主前11世纪独立之前,曾受埃及控制五百年,深受埃及的影响。在新亚述帝国时期,推罗名义上向亚述臣服(主前868–612年),但却经常反叛、常与埃及联盟。主前6世纪它被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围困13年(主前585-572),但确切的历史结果仍不清楚。耶利米(耶二十七3-11)和以西结书(结二十六7-14)都谈到这事件。在考古发现的一份巴比伦行政文件中,提到推罗和西顿的国王接受巴比伦皇室的口粮,显然,推罗和西顿都向尼布甲尼撒投降了。 主前 333 年,古希腊马其顿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围攻推罗,但发现城内已空,城里的人已经离开并在离岸一里的一个小岛上居住。于是亚历山大彻底拆毁了大陆上的推罗主城,并用拆下来的瓦砾垫出了一条通往岛上的路。应验了「将你的石头,木头,尘土都抛在水中」(结26:12)。亚历山大修长堤自大陆进入岛上,城始陷落,在占领这这座城市后,亚历山大以血腥和残暴回应。推罗人被俘虏或者被杀,城市被毁。主前126年,推罗从塞琉古帝国王朝获得独立;主前64年并入罗马版图,成为罗马行省,但依然享有自由城市的地位。其后推罗又被回教徒占领,成为十字军攻击的对象,饱受摧残,直至成为废墟。公元七世纪,推罗被阿拉伯人占领。 1291年,被穆斯林破坏,至今没有恢复。今天的推罗城位于古代推罗旁边的一个小城,从前的推罗仍然是净光盘石(结26:14)如圣经所言,成为渔夫晒网的地方。 西顿 西顿主前十五世纪时,曾属埃及所有,在主前第十一至第八世纪之间,西顿成了腓尼基之首府。因其在全球的骨螺染料和玻璃行业贸易,这港口城市达到了它权力的顶峰。与此同时,它也成为地中海东部造船和航运领域的领导者。 历史上西顿城曾遭到两次剿灭,一次是由亚述王以撒哈顿所率领(主前880-869),另一次则在主前531年由波斯王亚达薛西指挥。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及别的民族俱在西顿留下遗痕。主前333年被亚历山大占领。西顿先叛变成功,但后来西顿王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就把西顿卖给敌人。主前64年并入罗马。数百年后,十字军东征,西顿屡被攻陷。她三次被十字军夺去,又三次败于回教军手中。之后很多中东地区的战争,都以西顿为战场。 1840年,西顿被英、法、土舰队炮击。然而虽然多经血战,但西顿未被灭绝,正如圣经所预言。 在1975-1990年的黎巴嫩内战期间,西顿成为激烈战斗的战场,在随后的22年,西顿被以色列占领期间,情况更恶化。即使在今天,也只有一家宾馆和几家餐馆。因有很多土耳其浴室,市集和清真寺,它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古老世界的城市。那儿几乎没有工业和港口服务,只有极少数的当地渔船。在港口南部的一座小山上,有一个圣路易斯城堡的废墟,这个城堡被认为是坐落在古老的西顿卫城上。城堡的南边曾经是古西顿的垃圾场。该市著名的紫色染料工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骨螺贝壳残渣,日积月累形成一个土墩。因为这个古代港口地区在数千年中一直有人居住,因此使此地的考古发掘异常困难,西顿几乎没有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的考古学发现,学者无法对其往日历史作更进一步的考证。推罗和西顿在旧约里都是被咒诅的城巿,在历史中也逐渐没落,但这并不影响神的爱在这里展开。哪里有信心,耶稣都会在那里与信心相会。 当弥赛亚开始在地上宣讲福音的时候,推罗和西顿都将有人来寻求主(可三8;路六17),而主耶稣也亲自把福音带到推罗和西顿(太十五21;可七24)。将来在弥赛亚的国度里,我们将会惊异地看到,许多看似没有可能信主的人,也将和推罗西顿人一样,成了锡安的居民:「非利士和推罗并古实人,个个生在那里」(诗87:4)!

拔摩岛

拔摩岛是今日土耳其西方、爱琴海中诸列岛之一,它的位置虽然很靠近土耳其,但它却是希腊共和国在爱琴海多德卡尼斯群岛(Dodecanese Islands)中最北端的岛屿。全岛从北到南长约12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0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周长37公里,环绕着许多小海湾、海岬、港口和曲折的海岸。港湾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本岛对外联络最繁忙的商港斯卡拉(Skala)。 拔摩岛上有低平的高原和光秃的低山,是一个呈现「多岩石」和「无树木」景观的火山岛;岛上的最高峰是Mt. Profitis Elias (先知以利亚山),海拔约270公尺。重要的观光景点,包括首府科拉、商港斯卡拉、「神学者约翰修道院」(Monastery of St. John the Theologian)、和「启示录洞」(Cave of the Apokalypsis)。 启示录中明确地记载,它是使徒约翰拘留在拔摩岛时所写的一卷书(启1:1-2, 9-11a)。这是新约圣经中,唯一标明写作地点的书卷。依据教父爱任纽(Irenaeus),优西比乌(Eusebiu)和耶柔米(Jerome)所保存的传统资料显示,使徒约翰是在主后95年,罗马皇帝豆米仙 (Emperor Domitian)在位期间被流放到拔摩岛,直到主后96年内尔瓦 (Nerva)登基后,才获自由,是十二使徒中唯一寿终正寝的一位。 以上资料授权于圣光圣经地理

亚述王西拿基立的主要征战

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年—前612年)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的国家。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逐步强大,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地区和埃及等地,国都定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 亚述帝国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可以称得起“军事帝国”的国家,其军事发展的完备堪称是古代世界最发达的。帝国的历代诸王几乎都在不断扩张征伐。其中圣经中提及最多的王是西拿基力。 公元前705年西拿基立(公元前705~681年在位) 继其父撒珥根二世后作了亚述的王。公元前701年,他征服巴比伦和以兰后,开始了对西方诸国的远征。西拿基立在位时主要在两个地区发动战争。一是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另一个则是巴比伦。 根据《西拿基立年谱》记载,西拿基力的亚述大军经过腓尼基直接南下非利士,腓尼基的西顿王逃往塞浦路斯。非利士的 Sidqa、以革伦、伯大衮、约帕、便巴拉及亚所等地均被亚述掳掠。此时埃及王的军队远征至伊利提基,也被亚述打败。西拿基立宣称西顿、亚发、迦巴勒(Byblos)、亚实突、亚扪、摩押及以东等地都成为亚述的藩属国,向他进贡。 在亚述帝国众多的藩属国中,巴比伦最不顺服。以赛亚的时代,迦勒底人米罗达·巴拉但(赛39:1  列王纪下20:12把他称为“比罗达巴拉但”)在「以拦」的支持下,两次夺得了巴比伦的王位(主前721-710年,主前705-702年),并且拉拢希西家反抗亚述,成为亚述的重大威胁。同期,亚实突反叛亚述,驱逐亚述所立的傀儡王,并与犹大、埃及和巴比伦等国家结成反亚述同盟。 亚述王西拿基立对于巴比伦和巴勒斯坦地的挑战做出回应。公元前703年,他首先率领军队往靠近巴比伦的基士,在那里击败了米罗达·巴拉但的军队,然后攻占巴比伦城。米罗达·巴拉但战败被迫接受了允许亚述人在巴比伦出入的条款。 紧接着西拿基力在公元前701年西进,掳掠了腓尼基、非利士。亚述攻陷了亭纳、以革伦和拉吉之后,就沿着梭烈谷和以拉谷进攻犹大山地,将希西家困在耶路撒冷。西拿基立的碑文(西拿基立多棱柱,The Taylor Prism and Sennacherib Prism)上宣称掳获了二十万零一百五十人,攻陷了犹大四十六所坚固城及数不清的小村镇。希西家看到西拿基立接二连三的战胜,自己的形势岌岌可危,遂向在拉吉的西拿基立献上财物,总计有银子300他连得和金子30他连得(王下十八13-16)。然而,西拿基立随后却派遣官员前往耶路撒冷,命令希西家王和耶路撒冷的居民投降,并接受迁徙。西拿基立差遣的使者威吓他们说:“你所倚靠的有甚么可仗赖的呢?你说有打仗的计谋和能力,我看不过是虚话。”并且夸耀说,各地的神都没能解救自己的国民脱离强大的亚述,耶和华也必跟那些神祇一样无能为力(王下18:17-35)。那时埃及的古实王特哈加率军往立拿。西拿基立击败了埃及军队,然后他又再集中全力进攻耶路撒冷(王下十九15 -19)。但是由于耶和华 神的打击,超过18万5千人的亚述大军全军覆没,西拿基立进攻耶路撒冷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西拿基立遇上的麻烦还没有结束。他回到亚述之后,不得不镇压由米罗达·巴拉但发起的另一场巴比伦的叛乱。这次,西拿基立任命儿子亚述纳丁舒姆作巴比伦王。六年之后,西拿基立向埃兰人发动战争,但埃兰人很快就还以颜色,入侵美索不达米亚,俘掳了亚述纳丁舒姆,立自己的王统治巴比伦。在接着的几年,两军为争夺巴比伦的统治权拼个你死我活。最后,为了报仇泄愤,西拿基立将巴比伦夷为平地,于公元前689年巴比伦被屠城(《旧约圣经背景注释》)。西拿基立的碑文记载了这个令人凄惨的异象:他使全城充满尸首,焚烧建筑物,用大量的水浇在废墟之上,又将「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赛21:9)。 公元前681年,西拿基立进入尼斯洛神的殿,他儿子亚得米勒和沙利薛“用剑杀了他”,二人随后逃到亚拉腊地(代下32:21;赛37:37,38)。西拿基立的儿子以撒哈顿继承王位。亚述王西拿基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启示录》七个教会

「亚细亚」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位于今日土耳其小亚细亚的西部。亚细亚的七个教会是早期基督教的七个主要教会,被记载在《新约圣经》的《启示录》。 据《启示录》第 1 章,基督指示《启示录》的作者拔摩岛的约翰:“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达与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那七个教会。 ”《启示录》第2-3章记录了分别给上述七教会的七封信。这些书信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基督首先宣明自己的身份,其次宣告每个教会的光景、劝勉、和责备,然后发出对教会中“得胜者”的呼召。虽然这七封信是针对个别的教会,但寄信人还是声明:「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这七个教会没有一个是完全的,不是需要基督再来管教(启二5、16、25;三3、20),就是盼望基督再来拯救(启二10;三11),这正是圣灵要让我们看见的。而七教会之所以会出现异端和世俗化,根源是目光只在地上,而不是在天上;只想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不是与再来之主同坐宝座。因此,圣灵向众教会说完话以后,就把约翰提到天上,让我们能从天上的视角、从历史的幕后看清真相——「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启二十一2),看见今天分散、软弱的众教会在永恒里的合一与荣耀,因而活出当有的得胜生命!

 《启示录》背景

《启示录》又被称为《约翰启示录》或《耶稣基督的启示》,这个书名来自原文的第一个希腊词:「阿波卡利普西斯」,意思是「揭示、揭开」。本书揭示了在神计划中「将必要快成的事」,向当时正在受苦的众教会见证:地上一切的权柄都属于天上「坐宝座的和羔羊」,不管仇敌看起来有多么强大、环境看上去有多么恶劣,历史都将按照神的计划进行,世上的国必将成为主神和主基督的国。因此,神的王权和国度贯穿全书,「宝座」(46次)、「羔羊」(29次)和「使者」(即「天使」,67次),成为本书出现最频繁的关键词。 初期教会普遍认为,本书作者约翰就是使徒约翰,写作时间大约是主后96年、罗马暴君多米田统治的末期。使徒约翰晚年在以弗所事奉,于主后94-96年左右被放逐到以弗所西南约95公里的拔摩岛(Patmos),在那里看见并记录下《启示录》的异象。 主前63年,罗马执政官格奈乌斯·庞培(主前106-48年)征服了叙利亚和犹大地,建为行省。此后,罗马独裁者尤利乌斯·凯撒(主前100-44年)给了犹太人许多方便,允许他们继续守自己的律法、免服兵役。在主后68-70年犹太人起义之前,基督徒被认为是犹太教的一个小支派,所以同样受到优待。在《使徒行传》的时代,当基督徒遭受犹太人的逼迫时,罗马政府往往对教会起到保护作用(徒十六36-40;十八1-17;十九13-41;二十一30-40;二十三12-31;二十五10-11)。只有在尼禄时代后期、罗马大火以后(主后64-68年),才局部对基督徒进行了逼迫,之后又有几年平静。 主后70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耶路撒冷圣殿被提多率领的罗马军队摧毁,犹太教势力从此没落,罗马人也看出基督教并非是犹太教的一支。到了《启示录》的时代,由于凯撒崇拜的升级,罗马帝国开始逼迫不愿敬拜凯撒皇帝的基督徒。提多的弟弟多米田继位以后,凯撒崇拜到达顶峰。当时亚西亚的富有犹太人遭到多米田的压制,又因主后66-70年的犹太罗马战争备感尴尬,许多亚细亚的犹太基督徒因此被赶出会堂。一旦离开犹太会堂,拒绝敬拜凯撒的犹太基督徒就会面对罗马的逼迫,因为他们只称耶稣基督为主。到了第二世纪初,整个亚细亚省全面逼迫基督徒。 在约翰写《启示录》的时候,福音已遍传亚细亚,信徒们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神的儿子基督,已经死而复活,升上高天,并将再来审判,建立神的国度。初期教会热烈盼望基督的再来,但现在已经过了60年,罗马帝国继续大权在握,偶像崇拜仍然继续,凯撒崇拜日见猖獗。然而复活得胜的基督并没有再度降临,教会却似乎很失败,虽然有所增长,但仍是弱小的一群。众使徒和见过主耶稣的门徒或去世、或殉道、或入狱,忠心的信徒或生活艰难、或备受排挤,教会外有逼迫、内有异端。《启示录》正是写给一小群心中充满这些疑问的信徒,他们备受逼迫、满怀疑问、东躲西藏。圣灵及时地向他们启示,未来并不属于罗马帝国,也不属于任何地上的势力,而是属于基督和教会。真正的权柄属于神,神始终坐着为王;真正的主角是基督和祂的教会,历史舞台上的各种配角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是为了烘托羔羊的得胜和国度的成就。《启示录》大大鼓舞了信徒,此后二百年是教会最受逼迫的时代,也是教会最勇敢、最有能力的时代。

古实

”古实” 这一名称出自圣经,关于其地域有两处记载:  第一,在【创二13】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这里“古实”是指两河流域西亚细亚的一个区名,但是具体地点已无可考。 第二,指古时埃及南部(现今北苏丹)的一个区名,有时候圣经里也翻译成“埃塞俄比亚”,但地域上跟现今的埃塞俄比亚不同。古实有一百多个民族,所以,阿拉伯人看它为混血种人,称它为“哈伯西”(混血儿)。 ”古实”原意「黑」,他们的祖先是挪亚的儿子含【创十6,代上一8】含的儿子是古实、麦西、弗、迦南。 公元前1500年,大约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古实受埃及统治,这种情况维持了五百年左右。之后,古实摆脱了埃及的辖制。约公元前8世纪晚期,古实征服埃及,并统治埃及60年,史上称其为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亚王朝或埃塞俄比亚王朝)。 约公元前684,亚述摧毁上埃及的底比斯,彻底征服埃及,也结束了古实在尼罗河流域的统治。这样,大约半个世纪前以赛亚先知所说的预言就应验了【赛二十3-4】耶和华说:『我仆人以赛亚怎样露身赤脚行走三年,作为关乎埃及和古实的预兆奇迹。照样,亚述王也必掳去埃及人,掠去古实人,无论老少,都露身赤脚,现出下体,使埃及蒙羞。 』 虽然古实的政权被摧毁,但是以赛亚预言,在神的国来到之前,神要将失散在各国中的犹太人带回美地,其中特别提到古实【赛十一11】当那日,主必二次伸手救回自己百姓中所余剩的,就是在亚述、埃及、巴忒罗、古实、以拦、示拿、哈马,并众海岛所剩下的。 以色列于1948年复国之后,陆续有许多犹太人从各处回到以色列,尤其是几十万名黑皮肤的犹太人。

亚述王撒珥根二世和反亚述联盟

在以赛亚书20章中提到的亚述王“撒珥根”,是历史上的亚述王撒珥根二世,字义是「太阳之子」。他统治时期为主前722~705年。他是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的儿子,亚述王西拿基立的父亲。撒珥根二世的名字只在圣经以赛亚书20章提了一次,但是他的地位十分重要;他征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的战役,是整本《以赛亚书》预言的背景。 【赛二十1】亚述王撒珥根打发他珥探到亚实突的那年,他珥探就攻打亚实突,将城攻取。“亚实突”是非利士五城之一,位于地中海沿岸,耶路撒冷西边,是非利士主要城市。主前713年,古实占领并统治整个埃及。亚述为警戒埃及,入侵亚述通往埃及的要道亚实突。不久,亚实突发动叛乱,反抗亚述,驱逐亚述分封傀儡王,与犹大、以东、摩押等周边国家连手,以防亚述因这次叛乱而再次入侵。 主前713年亚述王撒珥根的统帅「他珥探」镇压 (参王下18:17) 叛乱,迅速结束了亚实突的独立,反叛领导者亚玛尼逃往埃及。正当此时,神向以赛亚传达重大使命,劝告犹大不要因惧怕亚述而与埃及等邻国结盟。神劝戒犹大,投靠属世权力必自取灭亡。神让以赛亚”露身赤脚行走三年”,以战俘的样式警告埃及、古实,不久其将沦为亚述王手下的败国俘虏;另一方面也警告犹大,若与埃及结盟,到那时兵败,埃及蒙羞,犹大也必一同羞愧。 主前705年,撒珥根二世去世,著名的亚述王西拿基立上位。 亚实突新的统治者再次与亚实基伦、以革伦、犹大、亚扪、摩押和以东组建反亚述的联盟,并获得了继任法老的军事支持。主前701年,西拿基立镇压了这场反叛。紧接着亚述攻陷犹大所有的军事堡垒,西拿基立以超过十八万五千的大军围困孤城耶路撒冷。面临亚述大军压境,醉心于向亚述妥协和与埃及联盟的犹大王希西家终于想起先知以赛亚的预警,决定不依靠各国的联军同盟,而是诚实依靠耶和华。神接受希西家王的悔改,亚述大军一夜之间被天使击溃,西拿基立势力大伤,犹大的危机暂时解除(参赛37:1-2)。    约公元前684年,西拿基立之子亚述王以撒哈顿彻底征服埃及,结束了古实在尼罗河流域的统治。古实人,包括王室的成员,都被掳到亚述去。这样,以赛亚的预言就应验了。

古罗马浴场

古罗马浴场(Roman Bath)是古罗马人洗澡的地方。公元前3世纪中叶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人已经意识到清洁能够带来健康,认为大量的出汗可以排除疾病。人们开始利用温泉的气雾来保健,并且坚信这种汗浴能够带来健康。如著名的卡拉卡拉浴场和戴克利先浴场。但由于古罗马时期的供排水系统并非连接入户,因此在家中建筑私人浴室是富人独享的奢侈。而小型的公共浴室在此时开始诞生,除去部分只能在河里冲洗身体的穷人外,到公元前三世纪,公共浴室已经成为许多罗马人选择洗浴的场所。 共和国末期至罗马帝国时代,大规模的豪华公共浴室被纷纷修建,突破千数。浴室全场用大理石砌成,用嵌石铺地;有壁画,有雕像,用具也不寻常。房子高大,分两层,都用圆拱门,里面金碧辉煌,与壁画雕像相得益彰。居中是大健身房,有喷泉两座。场子占地六英亩,可容1600人洗浴。浴室中轴线上坐落着冷水、温水、热水三个浴室,两侧分布体育场地、更衣室和其他休闲娱乐设施。此时的公共浴室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修建极为豪华,甚至被称作“平民的宫殿”。浴室内兼有健身房、餐厅、戏剧表演、图书馆和美术馆。古罗马人到浴场来,不单是为洗澡;他们可以在这里商量买卖,和解讼事等等。浴场还兼具了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的性质。洗浴前人们通常会在健身房内进行跑步、摔跤、体操、掷铁饼等运动以锻炼身体,充分出汗,然后再进行沐浴,更利于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 此外,古罗马人十分重视清洁和修饰,公共浴室和许多公共场所都挂有镜子。但当时的镜子是用磨亮的青铜做的,看得不太清楚,所以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林前十三12)。

伪经

伪经(Pseudepigrapha)意思是「托名假造之作品」,是一些从主前200年到主后200年犹太著作的通称,其中一些著作是冒亚当、以诺、摩西和以斯拉等人之名写的。伪经以传统故事、启示性的异象、异梦等形式出现,目的是要帮助正经历困苦的犹太人坚守信仰,也反应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其所记载的事有的怪诞离奇,有的含真理错误,所以犹太人拒绝将它们收入旧约正典之中,也从未被教会承认为正典,不是信仰的依据。 旧约时代的伪经作品很多,包括:以诺一书(I Enoch)、以诺二书(II Enoch)、以诺三书(III Enoch)、禧年书(Book of Jubilees)、西卜神谕篇(Sibylline Oracles)、所罗门诗篇(Psalms of Solomon)、摩西遗训(Testament of Moses,或称摩西升天记 Assumption of Moses)、以赛亚殉道记(Martyrdom of Isaiah)、战卷(The War Scroll)、亚当和夏娃的生平(Life of Adam and Eve,或称摩西启示录 Apocalypse of Moses)、亚伯拉罕遗训(Testament of Abraham)等等。 由于伪经所记载的事有的怪诞离奇,有的含错误的教义,所以犹太人拒绝将它们收入旧约正典之中。除《伪经》外,当时流传的还有十四、五卷《旁经》或《次经》,写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00年,大体上准确地反映了两约之间的宗教、政治和社会情况。由于其中诠释有异,所以犹太教和基督新教不接受旁经为正典。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