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的家乡“吾珥”

你会在七十五岁高龄的时候离开有壁炉的房子,终身住在山上的帐篷里,忍受寒冷的冬天和风雪吗?当神要亚伯拉罕这样做时,他顺服了。他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故乡,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永远不能再回来。 亚伯拉罕的家乡是坐落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吾珥”,当时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注入波斯湾的入海口,今天这座古城的遗址在伊拉克的内地。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我们知道,那时“吾珥”的生产力非常先进,社会经济繁荣,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在1900s年代,当怀疑派借用了尼采的理论,宣称“神已死”,认为圣经是神话,圣经的记载错误百出的时候,上帝却静悄悄地在1923年,使用一群由考古学家Sir Charles Leonard Woolley所率领的探测队,来到伊拉克境内的一个沙丘Tell al-Muqayyar上,开始了漫长的挖掘工作。1929年的春天,在黄沙滚滚的沙丘之下,出现了五座神庙,围绕着King Ur-Nammu高耸的神坛(Ziggurat)。最大的一座,面积是100 x 60 yards(1 yard=0.9米),这些神庙供奉的是月神Nin-Gal。以后的挖掘证实了这里是圣经的吾珥城(创11:31)。 吾珥城重见天日,其规模之大,叫考古学家们震惊不已。在亚伯拉罕时代,吾珥这个地方是一个文明进步,非常先进的城市。从发掘的东西来看,如数学泥板,上面竟然有像希腊数学家的直角三角形定理(就是两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当时的居民已经知道这条定理,并且懂得应用此定理在建筑上。 在亚伯拉罕出生前400多年,吾珥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物质文明和艺术水平。但神却要他抛下这一切,前往当时的蛮荒之地迦南。亚伯拉罕凭信心离开了迦勒底的吾珥,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他一步一步地跟上神的呼召,不根据眼见,而单单根据神的话。因着信他得到神给的应许:”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创12:2)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关注我们公号👆

大卫王(上)

大卫王:以色列“理想的国王”、“未来弥赛亚”的祖先, 勇武智慧的征服者,因善弹竖琴而被称为“以色列的赞美诗人”,诗篇中有75首被标明是大卫所做的诗。 少年大卫杀死巨人“歌利亚”而一举成名,被封为千夫长。“扫罗见大卫做事精明,就甚怕他”(撒上18:15)。大卫娶了扫罗的小女儿米甲,“扫罗见耶和华与大卫同在,又知道女儿米甲爱大卫,就更怕大卫,常作大卫的仇敌”(撒上18: 28-29)。 在躲避扫罗的追杀中,大卫经历了漫长的逃亡路;先是在仇敌歌利亚的家乡迦特,恐惧无奈中装疯逃出魔爪。然后逃到犹大荒漠中的亚杜兰山洞里。落难的大卫凭信心,在诸事上求问信靠耶和华神,并且依然照看投奔他而来父母和家人,并恳请摩押王照料他们。在逃难中他仍然能以爱心对人,救了基伊拉的居民。两次遇到扫罗不杀害他,恳求和解。在遭到亚玛力人袭击的时候,他绝然回击,解救了家人和洗革拉居民。 当扫罗和三个儿子战死疆场的时候,大卫悲哀作歌称赞他们为以色列的英雄,尤其那与他亲近立约的扫罗的长子约拿单。之后大卫并没有立马夺权,而是在希伯仑做王7年。至此,大卫已经有7位妻子,6个儿子。

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希伯来语 : אברהם )原名亚伯兰,是挪亚的儿子“闪”的后代,他是古希伯来(以色列)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亚伯兰99岁的时候,神给他改名为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他的妻子“撒莱”后被神改名为“撒拉”,意为“多国之母”。 亚伯兰(亚伯拉罕)及其家族原居于伽勒底的吾珥(Ur或作乌尔,位于现今伊拉克南部Tell Muqqayyar)。亚伯兰的弟弟去世, 亚伯兰的父亲他拉带着全家迁徙到哈兰,后来他拉就死在那里。在亚伯兰75岁的时候,神呼召他离开哈兰,亚伯兰就带着妻子撒莱和侄儿罗得,及所有的财物和人口,往迦南地去。神应许他将来必成为大国,他要成为别人的祝福。亚伯拉罕相信神的应许必能成就,尽管他那时已经75岁,他的妻子撒拉也已经65岁,还没有给他生过一男半女,看起来,成为大国的希望很渺茫。但他还是跟着神的指示,走到了迦南地。在这里,神向他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创世记12:7)在神两次向亚伯拉罕宣告他的妻子撒拉必生儿子,并要坚定与他所立的约后,应许之子以撒出生,成为神所应许的「国度、君王」的开始,成为「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的确据。后来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带全家下到埃及,其后裔在埃及呆了400多年,被法老辖制。神呼召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呼召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过约旦河攻取迦南应许之地,实现了自己对亚伯拉罕的应许。 在亚伯拉罕的一生中,他和神之间的互动显明了神是所有信心的根源。人的信是建立在神的信实上的,神与亚伯拉罕立了约,要使他的后裔成为大国,使他成为万人的祝福,神的话是绝不徒然返回的,神所定立的就一定会实现。看亚伯拉罕一生中经历的数次危机,我们不仅明白什么是信心,更明白信心的来源和能力,使我们后来这些信主之人能够效法亚伯拉罕,用信心来走世界上的路。 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国的父,正如先前所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他将近百岁的时候,虽然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并且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做成。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罗马书4:18-22) 亚伯拉罕的一生跌荡起伏,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开始他的信心是起起伏伏,时强时弱的,好几次他似乎信心尽失。他有成功,也有失败, 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真实地一如你我,在信靠跟随神的路上跌跌绊绊,甚至是一度或数次丧失信心,离开神而我行我素。亚伯拉罕在几个危机中,都是靠神解救。也正因为这样一次次真实地经历了神,他最后终于能够把信心建立在神的信实之上,成为“信心之父”。

挪亚方舟

挪亚方舟(希伯来语:תיבת נח‎Teyvat Noaḥ;英语:Noah’s Ark),又译为诺亚方舟,是挪亚制造的大船。 方舟是一艘根据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方形大船,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让挪亚与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种陆上生物能够躲避一场上帝降下的大洪水灾难,因人类极其败坏上帝要用洪水消灭他们。除了挪亚一家,因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创六:9)。记载中挪亚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这段故事分别被纪录在旧约圣经《创世记》以及伊斯兰教的《古兰经》。 “方舟”原文和《出埃及记》中摩西在婴孩时所藏身的“箱子“是同一个词,其实就是个巨型的大木箱,里面有房间,侧面有一道门,方舟的上方靠近船顶的位置可能有窗口,用来透光和让空气流通。创世记六章15节记载:方舟长三百肘,宽五十肘,高三十肘(“肘“是从胳膊肘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约45厘米),建造的目的不是航海,而是成为庇护所。方舟预表基督是我们的拯救。 当挪亚600岁,洪水泛滥在地上,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 (创七:11-12)。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创七:19)。过了150天,水势逐渐消退,方舟也随水下降,圣经记载到了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创八:4)。这个日子很特别。犹太人有两种历法,一种称为“俗历”,另一种称为“圣历”。这七月十七日是俗历,恰巧是圣历的正月十七日。正月十七日,是逾越节后的第三天,正是主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的那日子。这日恰巧又是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的日子。方舟里的人放心了,因为他们有了得救确实的把握。而“亚拉腊山”,原文有数个不同的意义(因字根关系)。其中一个意义,是“咒诅反转”;另一个意义是“创造”。这两个意义在救恩上讲,是何等富有含意。 当时的洪水象征神的审判,挪亚一家在方舟里得拯救,正表明了信主的人在基督里得拯救。主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死后第三天复活,以大能证明是神儿子,成就了那完全的救恩。方舟是预表基督的救恩。我们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 上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巴别塔

巴别塔是《创世记》第11章中记载的故事,据《犹太古史记》卷1第4章113节记载:这是由宁录教唆人们建造的塔。“宁录”是挪亚的曾孙,含的孙子,创世记中称其「为世上英雄之首」。他是一个英勇的猎人,他不但猎动物,也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勇士,并且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想要向上天挑战,为了自己的名声建造一座高塔。这种塔是阶梯式庙塔,由砖块和掺着沥青的水泥建成。巨大的高塔有阶梯不断地向上延伸,顶端通常有占星的记号,然而宁录盖这座高塔并不是为了要膜拜星辰,而是要展现他自己的能力和伟大。人类的骄傲、厚颜还有自信,真是难以想象,人心在骄傲作祟之下,不断的为自己盖高塔,不敬畏上帝的心态昭然若揭。 巴别塔的建造使上帝愤怒至极,说:“我若容许他们继续为自己造塔,将来必定更加无法无天,狂妄悖逆。”于是上帝赐给人类各种不同的语言,让他们语言不通,不懂得彼此在说什么,从此人类就分散各地居住。那个建塔的地方后来被称为“巴比伦”,此名从“变乱言语”而来。希伯来人称“变乱”为“巴别”。 当亚当的堕落扩散到全地,对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今天人心仍然骄傲,自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不需要上帝。上帝有公义,也有怜悯,当上帝的子民悖逆的时候,上帝该彰显公义还是怜悯呢?整个旧约圣经一直有这个冲突,天上的正义与慈爱相遇,这个冲突直到十字架才能得以化解。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始祖犯罪

关于亚当与夏娃的典故,语出《旧约圣经》之《创世纪》。亚当与夏娃是人类的始祖。先有亚当,后有夏娃。神创造天地万物,到了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天歇了他一切的工。 神在第六日里用泥土按自己的形状捏成个泥人管理万物,在泥坯的鼻中吹入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起名叫亚当。神造了亚当之后,让他当世间万物的主宰,还给他建了个园子来住,取名为伊甸园,其意为“乐事,愉快”。亚当自己在园子里感觉孤单。神在他沉睡之时,取其肋骨一根塑成女状,取名夏娃(意为“赋予生命”)。所以女人叫WOMAN,是一个合成词,指“男人的肋骨”。 亚当、夏娃在园子里当然过着快乐的生活。神给他们发了一个禁令:无论如何不可摘取园中善恶树上的果子来吃,否则灵里就会死亡。撒旦化身毒蛇,来引诱夏娃,说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可以聪明如上帝;再加上那果子色泽鲜艳诱人,那妇人被眼目所见的吸引,便从树上摘了个果子来吃,之后又拿去给亚当吃。 两人在吃下果子之后,便有了智慧,同样也便有了羞耻之心。见彼此都赤身裸体,于是摘了无花果的叶子来遮羞,打那时起人类才开始穿衣服。神巡园时发现了亚当和夏娃的异常,亚当、夏娃及那条蛇各领其罚。亚当偷吃善恶果,上帝罚他终身劳苦,要用自己的血汗来浇灌生他养他的大地才可免受饥饿之苦。夏娃不该轻信谗言,因此上帝罚她要饱受生育之苦。 耶和华神对蛇说:你既做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祂的脚跟(创世记 3:14)。「女人的后裔」原文是单数,指一个人,预表弥赛亚将为童女所生;「要伤你的头」是致命的伤口,指弥赛亚将给魔鬼致命一击,应验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你要伤祂的脚跟」指魔鬼顶多只能杀死弥赛亚的肉身,却不能阻止祂的复活。这一幕最后将出现在启示录的异象中。 始祖犯罪的后果是空前的。人在罪中堕落,与神隔绝,人自己成为自己的神以后,就失去了享用神恩典的能力,凡事都是出于自己、依靠自己,为要满足自己;但也失去了自由,被肉体的需要所捆绑,终身劳苦。亚当作为治理这地的管理者,他的犯罪导致地上的一切受造之物都受到咒诅,服在虚空之下,一同叹息、劳苦。只有基督再来时方能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那是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将加入和谐的大合唱。

《创世记》背景及简介

《创世记》是旧约圣经里的第一本书,其希伯来名是「Bereishit / בראשית‎‎」;英文名Genesis,源于《七十士译本》中的希腊文名ένεσις,意思是「起源」。 《创世记》也是「摩西五经」的第一卷(摩西五经之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五卷」或「一册五卷」的书)。犹太人为了方便携带,把「摩西五经」分为五卷,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并用每卷书开头的第一个希伯来词作为该卷书名,总称为「妥拉」。犹太人每年都要把「妥拉」读一遍,从住棚节的后一日的西赫托拉节开始,到次年的西赫托拉节结束。 犹太人相信摩西五经是摩西于主前15世纪在旷野里写成的。许多考古证据都证明,摩西五经在历史的记载上非常准确,除非作者确实活在那个时代,否则不可能在诸多的名字、用语、风俗和地理细节上如此准确,如长子继承双分的产业、长子权利可以出卖、口头遗嘱的有效性、赫人的存在及其买卖习俗等等。 《创》借着神不同的名字,向人启示了神的所是和所作,如:神ELOHIM、耶和华YHWH、至高的神、全能的神、主Adonai、永生神、耶和华以勒等。 《创》中也充满了对基督及其工作的预表,在新约中直接指出的基督预表就有:亚当、献祭、方舟、麦基洗德、以撒、天梯等。而基督工作的预表则包括:方舟预表在基督里的人才能得救;割礼预表基督使我们脱去肉体的情欲;以撒和以实玛利比喻应许之子和律法之子等等。 《创世记》是打开整本圣经的钥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揭开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包括:宇宙、生命、人类、婚姻、祝福、道德、罪恶、咒诅、救赎、家庭、凶杀、文化、审判、语言、种族、城市、国家、宗教、呼召、寄居、应许、信心、称义、选民等等。神启示这一切,都是为了显明他从永远到永远的计划。我们若不理解《创世记》,就不能明白圣经其余六十五卷在神永远计划中的意义。 根据维基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阿撒泻勒

“阿撒泻勒עֲזָאזֵל”一词由“山羊עֵז“和“除去אָזַל“两个字合并而成,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完全除去“;英文有的音译为“阿撒泻勒” ,有的意译为“代罪羔羊“。圣经中用这个词表示“移去众民罪恶”。 古时以色列人向神献祭时,要把两只毫无瑕疵的羊带到会幕门口。为这两只羊做两个签。一个签上写“归与耶和华“,一个签上写“归与阿撒泻勒”,然后抽签。把抽中“归与耶和华“那个签的羊杀死,作为献给耶和华的赎罪祭;而抽中“归与阿撒泻勒”的那只羊,要活着献给耶和华,仪式之后把这只羊送到旷野去,让它死在那里。这样由这只羊代替众人的罪孽,除去众人的罪过。(利未记16:7-22) 耶稣刚出来传道的时候,施洗约翰就印证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预言耶稣要死在十字架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彼前2:24)。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旧约概论
(二)

上帝给我们的圣经书卷都有时空的背景,我们在读经的时候务必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了解神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这些话。基本上旧约圣经涵盖了基督降生前的两千年历史,但创世纪一到十一章是记载史前的部分。 以色列的历史大约在主前两千年展开。大卫鲍森牧师把这段历史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五百年。这是四段不同的时期,起点分别是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前1000年和前500年。如果用主要事件来标示这四段时期,四个事件分别是:拣选、出埃及、王国和被掳。 第一时期,上帝拣选亚伯拉罕,拣选他和他的后代做他的子民; 第二时期,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 第三时期,他们得到上帝应许之地,享有太平盛世,这是以色列的高峰,那个时候他们不只拥有自己的土地,还征服了很多国家; 第四时期,他们历史的最低点,即被掳时期。 在不同时期有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公元前2000年是亚伯拉罕;公元前1500年是摩西;公元前1000年是大卫,他在这个时期统治以色列;公元前500年是以赛亚,他是被掳时期最有名的人物。 此外,这四段时期各有不同的以色列领袖。第一段时期是由族长带领(即先祖),从亚伯拉罕到约瑟;第二段时期是由先知带领,从摩西到撒母耳;第三段时期是由君王带领,从扫罗到西底家;第四段时期是由祭司带领,从跟着所罗巴伯归回的约书亚到耶稣时代的该亚法。 所以,领袖的角色是从族长到先知、到君王、再到祭司。但是这并不表示那个时段就没有别的先知或祭司了,而是表示领袖角色的移转。直到耶稣来时,领袖的角色才集先知、祭司和王于一身。 以色列试过这三种不同的领袖角色,但他们真正要找的是集这三种角色于一身的人。在旧约时代,所有的领袖都失败了。 在这四段时期里,有两个空挡期,每个都是四百年。创世纪和出埃及记之间是第一段; 第二段是在旧约的最后一卷书玛拉基书,跟新约的第一部书马太福音之间的四百年。圣经对这两段期间没有任何记载,因为上帝没有任何行动, 也完全沉默。四百年后,上帝突然又开口了──施洗约翰出来传道,这是第二个空档期后的第一个先知。接下来则出现了耶稣的神迹,即耶稣降生、受死、复活和升天,从而开启了新约时代。 根据圣经和合本、大卫鲍森旧约纵览系列录音编辑整理

爱席

“爱席”又称“爱筵”,这个词在新约中出现数次。初期教会效法主耶稣在世时最后的晚餐,信徒们各自带食物到教会,不分贫富贵贱共同用饭,因此被称为“爱席”。信徒们分享爱席之后,擘饼记念耶稣的受难(使徒行传 2:44-46)。后来司提反殉道,教会大受逼迫,门徒分散。因此凡物公用,共同用饭的方式逐渐停止,而仅在聚会时掰饼记念耶稣舍身流血的救赎。(哥林多前书11:23-29)。 爱席如今在教会中非常流行,大家彼此交接、沟通、分享。这也许是部份效法使徒时代的做法,因为那时,“他们(指使徒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2:46-47) 一起吃饭/共同分享大家的食物,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中,都不纯粹只是单单吃饭而已,而是一个分享交流的机会。在基督徒的文化或是圣经的教导中,一起吃饭,等于是一起用生命和爱在主内相交。 圣经记载: “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指隐藏的危害,会绊倒没有防备的人)。他们作牧人,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是没有雨的云彩,被风飘荡;是秋天没有果子的树,死而又死,连根被拔出来。” (犹大书12)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