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

祷告就是祈祷,英文里的Pray被翻译成祷告,Pray的本意就是“要求”或者“表达某种愿望”。祷告是信徒主动与神的沟通,来赞美、倾诉、祈求、寻求神的旨意、支取抵挡魔鬼和试探的能力、忏悔或者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愿望。祷告不是宗教仪式,不必念虚假的仪文,而是借着神儿子耶稣基督的救赎得以与神有真实的交谈。信徒呼求神,奉耶稣的名祷告,相信神会垂听。 摩西时代以色列民曾到会幕去祈祷。所罗门王建立圣殿后,他向天举手祷告说:”惟求耶和华我的神垂顾仆人的祷告祈求……愿你昼夜看顾这殿。……你仆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处祈祷的时候,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听,垂听而赦免。”(王上8:28-30)耶和华是无处不在的神,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向神敬拜、祈求和祷告。(创24:26-27,25:22,28:20-22等章节) 新约时期,神差圣灵时刻与信徒同在(约14:16)。信徒可以随时祷告,不拘形式、地点。圣经中记载,祷告可以跪下,也可站着、坐着、走路、病卧在床也可祷告。信徒多习惯闭上眼睛祷告,以使心门与外界隔开,也效法耶稣早上、晚上祷告,吃饭前先祝谢,祷告后再吃饭。 圣经记载: 【约四24】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 【路六 12-13】那时,耶稣出去 ,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 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 【腓四6-7】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帖前五16-18】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以色列十二支派

以色列十二支派是由以色列第三代始祖雅各的12个儿子发展起来,其中第11子约瑟后来成为埃及首相,成为重要支派,并得到长子的名分从而得了两份家产,分别由其子以法莲(Ephraim)和玛拿西(Manasseh)继承,后来由于雅各三子利未(Levi)成为耶和华拣选的祭司,不参与分配土地,住在其他支派之内,故而总数还是12。 流便,新译为吕便(Reuben):雅各的长子,利亚所生。西缅(Simeon):雅各次子,利亚所生。利未(Levi):雅各三子,利亚所生。此支派特殊之处在于其为耶和华拣选的祭司,由其他支派共同供养,因此不参与分配土地。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及他的哥哥大祭司亚伦和他的姊姊女先知米利暗都是此一支派的。犹大(Judah):雅各四子,利亚所生,家族领袖。按照家谱,耶稣就是从此支派所出。但(Dan):雅各五子,辟拉所生。拿弗他利(Naphtali):雅各六子,辟拉所生。迦得(Gad):雅各七子,悉帕所生。亚设(Asher):雅各八子,悉帕所生。以萨迦(Issachar):雅各九子,利亚所生。西布伦(Zebulun):雅各十子,利亚所生。约瑟(Joseph):雅各十一子,拉结所生。虽然约瑟本身算一支派,然而因为雅各曾在约瑟两个儿子头上按手祝福,按照当时的习俗等于是雅各收养了此二子;因此《旧约圣经》中凡提到这约瑟这一支派,都区分他两个儿子的半个支派。这两个半个支派也与雅各其他十个儿子的支派(利未除外)平等参与分配土地。以法莲(Ephraim)半支派:约瑟次子。虽为次子,但因雅各将右手按在他头上,立他大于他的哥哥玛拿西,所以一般次序都是他为先。玛拿西(Manasseh)半支派:约瑟长子。便雅悯(Benjamin):雅各十二子,拉结所生。使徒圣保罗就是从此支派所出。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阿门

“阿门”一词的使用,可见于《圣经》。亦作“阿们”,希伯来语“Amen”的译音,意为“真诚”,表示“诚心所愿、心愿如此、但愿如此”。 “阿门”最初用于犹太教,后来为基督教所采纳。基督徒常在祷告或赞美时,运用阿门作为总结和肯定。 在旧约中共用“阿门”22次,在新约中有51次。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愿众民都说:阿们!”(诗篇106:48)。耶稣在启示录3:14中说:”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的,在神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 “阿门”是全世界基督徒都听得懂的两个语词之一(另一个是哈利路亚)。因为全世界任何语种的圣经中,都把这两个语词的译音保留下来。并在所有教会的祷告赞美中,很自然地直接应用。所以无论说什么方言语种的基督徒,在任何地方,只要开口呼出阿门(或哈利路亚),人就知道你是一个基督徒了。

《民数记》背景及简介

《民数记》(希伯来语:בְּמִדְבַּר‬‎),是希伯来圣经及其摩西五经的第四卷。 《民数记》是以色列人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文献,时间在以色列人离开西乃山前;在40年后上帝的百姓进应许之地前又举行了一次。《民数记》同时也记录了以色列迁居的过程。摩西将他们所行经的干燥不毛之地称为“大而可怕的旷野”,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不停迁徙以求找寻草场和水源。 此外,一切有关以色列人扎营、前行的队式,以及吹号招聚安营的方式等详细训示,均显示这些记载’在旷野里’写成的。 《民数记》是一卷行走之书、经历之书,记录了神带领百姓离开西奈山,经过旷野,前往应许之地的历史。在记录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南历史的三卷书中:《出埃及记》聚焦于救赎、立约,神指示人按照山上的样式建造会幕,让神得以与人同在;《利未记》聚焦于敬拜、圣洁,神教导人维持与神的正确关系,让神能持续与人同在;而《民数记》所聚焦的是行走、经历,神显明人只有凭着信心和顺服,才能进入与神同在的安息。「我们纵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为祂不能背乎自己」,当我们软弱的时候,「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 。  《民数记》把历史的真相忠实地报导出来,满载了人的失败。它记述亚玛力人和迦南人把以色列人完全击败,它坦率承认百姓藐视和不信上帝。摩西把以色列百姓、自己的兄长和姐姐的过犯完全揭露出来。他也没有隐瞒自己的过犯,承认自己由于在加低斯击打磐石流出水来时没有归荣耀给上帝,结果失去了进入应许之地的机会。但神却不会因着人的失败而停止祂的计划和应许。神借着旷野四十年的行走,使百姓经历了祂的引导、供应和启示。在旷野里,不接受神工作的老一代渐渐倒毙,接受神工作的新一代渐渐成长,最终按着神的信实和恩典由约书亚领进应许之地。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初熟的果子

“初熟的果子”指收获的第一批成熟的果子或者庄稼,是最好的,不但成熟得早,而且果实也大。旧约圣经中记载初熟的果子是献给神的礼物,为神所喜爱。新约中,耶稣基督是献与神的初熟的果子,祂是最先复活的(林前15:20,23)。就属灵意义而言,凡接受福音,忠信地持守到底的人,就是初熟的果子,因为他们是属于神的。 圣经记载: 【耶二3】“那时以色列归耶和华为圣,作为土产初熟的果子;凡吞吃它的必算为有罪,灾祸必临到他们。这是耶和华说的。” 【尼十35】又定每年将我们地上初熟的土产和各样树上初熟的果子都奉到耶.和.华.的殿里。 【林前十五20,23】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后,在祂来的时候,是那些属基督的。 【雅一18】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启十四4】这些人未曾沾染妇女,他们原是童身。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祂。他们是从人间买来的,作初熟的果子归与神和羔羊。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犹太著名节日

我们在阅读圣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犹太传统节日。在律法书中,除了会幕里的事奉(包括会幕、祭司和献祭的事)以外,神还给他百姓定下了七个节期,被称为“耶和华的节期”(利23:1,4)。 神定下这些节期不是为着让人热闹一下,更不是为着让世人有一个放纵狂欢的机会,它们被称为“耶和华的节期”,其中有神极深的心意——七个节日预表神的救赎计划。神的百姓守这些节期,神透过这些节期向人启示了他的心意和应许,他的百姓也借着守节期而蒙神保守在他的应许中。  * 逾越节:每年正月就是亚笔月(申16:1)(或称尼散月),从第十四日的黄昏开始。即现今复活节前的月圆。黄昏的时候,以色列全会众宰杀羊羔,各家取点血,涂在房屋的左右门框上和门楣上作记号。他们不可出自己的房门,直到早晨。在历史中,逾越节是记念神从埃及为奴之家领以色列人出来(出13:3)的节日。  * 无酵节:在正月十五日开始,以色列人要守节七日。在这七日中,以色列全境不可有酵,并且要吃无酵饼七日。在圣经中酵代表罪。  * 初熟节:在这七日中的安息日次日,以色列人要将初熟的庄稼献给神。以色列人在献上初熟的庄稼后,才可以吃地里的出产。  * 五旬节,又叫做收割节,是收割初熟麦子的日子(出34:22)。以色列人要将初熟的麦子作饼,在神面前作摇祭,又献上新素祭、燔祭、平安祭、赎罪祭和奠祭(利23:16-19)等等。 * 吹角日:为这组节期的第一个节日。每年在七月初一日举行。在这一天,以色列人要吹角作为记念。当有圣会,停止一切工作,向神献公绵羊,公羊羔,公牛犊为燔祭,用调油的细面为素祭同献。又献公山羊作赎罪祭。  * 赎罪日:是七月十日。这一天是以色列人最神圣的日子,也是以色列人刻苦己心的日子。大祭司在一年里只有在这天进入至圣所(利16:1-34)。他要穿上圣衣(出28:1-43),”在至圣所,和会幕与坛,行赎罪之礼,并要为众祭司和会众的百姓赎罪”(利16:33)。为着以色列人的一切罪,大祭司要一年一次为他们赎罪(利16:34)。并且大祭司要将一只羊放到旷野无人的地方,称为”归与阿撒泻勒”(利16:26)  * 住棚节:一年最后的节期,无酵节共有七天,但这节期却有八天,以色列人在第八天还要献祭(民29:35)。这是一个欢乐的节期。他们在收藏了地的出产后, (所以这节期又称收藏节),用树枝作棚,住在那里七日。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献祭(五祭)

神要人献祭,并不是因衪缺乏。祭物并不是给神作食用的,在神面前它是一个标记。真正需要祭物的,不是神,乃是人。因着神的圣洁与公义,神设立祭物,是为救赎人类,给人悔改和得救的机会。无论是牛、羊、鸽子、细面或是田里初熟的果子,这些祭物所预表的正是基督,表明基督替我们的代死。 因此燔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赎愆祭五祭均具有特别预表性的意义,借此把神的救恩和主耶稣的救赎,都显示得清清楚楚。 神在洁净的动物中拣选了牛、羊、鸽子和斑鸠来作祭物。农作物则拣选了那幼滑和雪白的细面。祭物又要没有残疾和瑕疵。 “瞎眼的、折伤的、残废的、有瘤子的、长癣的、长疥的都不可献给耶和华,也不可在坛上作为火祭献给耶和华”(利22:22,申17:1) 。 “这类的物,…不蒙悦纳”(利22:25) 。我们的主是完美无瑕疵的,衪一生没有犯罪。所以那用来预表祂的祭物,也应有着相同的特征。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利未记》中的耶稣之阿撒泻勒(代罪羔羊)

【利未记16:8,10】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但那拈阄归与阿撒泻勒的羊要活着安置在耶和华面前,用以赎罪,打发人送到旷野去,归与阿撒泻勒。 阿撒泻勒עֲזָאזֵל”一词由“山羊עֵז“和“除去אָזַל“两个字合并而成,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完全除去“;英文有的音译为“阿撒泻勒” ,有的意译为“代罪羔羊“。圣经中用这个词表示“移去众民罪恶”。 “阿撒泻勒”一词在旧约中只出现四次,全部记录在利未记的十六章8、10、26这三节中。本字四次出现时,都附带着前置词“归与”,这四次被使用时都在描写赎罪日举行的礼仪──祭司要先为自己和本家赎罪,然后他取两只公山羊替以色列百姓赎罪。 每年的赎罪日,以色列人都要选出两只毫无瑕疵的羊,它们被带到会幕门口、耶和华神面前,大祭司用抓阄的方式选出一只羊归给耶和华,被宰杀献为燔祭,作为赎罪祭;另外一只羊则归与”阿撒泻勒“,要活着献给耶和华。仪式之后这只羊被送到旷野,它在那里死去,由这只羊代替众人的罪孽。 这是霍尔曼·汉特的作品“代罪羔羊”。当时他在死海岸边呆了十八个月,在那个盗匪横行的地区,冒着生命危险画这幅画。远处是摩押山地,夕阳西下时,天空会变成灰黄色;画中的羊是承担以色列全部罪债、垂死的代罪羔羊“阿撒泻勒”,旁边是去年代罪羔羊的残骸。这幅画现在保存于威罗日光港市的美术馆。 耶稣来了,祂道成肉身,成为人的样式,为人的罪作了“代罪的羔羊“,甚至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祂在神面前成为赎罪祭,把被罪缠累但蒙祂宝血洗净的人从罪恶过犯中挽回,使所有信靠耶稣并知道自己已被赦免的罪人们,不再走在黑暗里、活在罪债上;而是在耶稣基督里,成为活在义上的新造的人。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祂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彼前二24】 根据圣经和合本、大卫鲍森旧约纵览系列录音编辑整理

《利未记》背景及简介

在圣经旧约里《利未记》紧接在《出埃及记》之后, 是摩西五经中的第三卷书。整本书的内容是记述有关利未族的祭司所需谨守的一切律例。后来犹太人也把此书称为“祭司的手册”。 《利未记》希伯来文的名称是“Vayich-rah”, 意思是 “并且神呼召”。如果说《创世记》是讲人的败坏、堕落、陷在罪中;《出埃及记》是讲神的救赎,使祂的百姓从罪的捆锁中“走出”,那么紧接着就是《利未记》“神呼召”。《出埃及记》涵盖了大约三百年之久,而《利未记》只涵盖一个月的时间。很显然《利未记》是一个转折点,焦点放在最重要的那个月、最重要的地方以及最重要的支派,所以这卷书是整个摩西律法的关键,记录上帝的百姓如何献上感谢祭,以感谢上帝的恩典和救赎。也许《利未记》不像《出埃及记》那么精彩,但是上帝期待我们感谢祂为我们做的一切,让我们明白自己蒙拯救是为了侍奉。 耶和华定意要拣选一个神圣的国家,一个圣洁的民族,把她分别开来以便事奉他。自亚伯起,上帝的忠仆一直向耶和华献祭,但从以色列国开始,耶和华才详细规定有关献赎罪供物及其他祭物的安排。利未记对这些安排详加论述,提醒以色列人罪的严重性,使他们知道罪令他们在耶和华眼中变得十分可憎。这些规条是律法的一部分,它们好像训蒙的师傅一般把犹太人带到基督那里,表明他们需要有一位救主,同时也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与世俗保持分离的国家。 《利未记》初看上去是一本旧约的礼仪指南,离我们非常遥远,可能它是圣经里最枯燥难懂的一卷。但在整本圣经里,没有任何一卷书比《利未记》记录了更多神亲口说的话,其中五十多次宣告”耶和华对摩西说”、”耶和华晓谕摩西”。神亲自呼叫我们与祂亲近,启示解决我们在神面前一切难处的道路。新约亦反复引用《利未记》,主耶稣、保罗、雅各都引用过”爱人如己”,保罗引用了”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彼得引用了”你们要成为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保罗指出主耶稣就是那赎罪祭、平安祭、燔祭;希伯来书更是把《利未记》看作基督工作的预表,祂既是”大祭司”,又是”更美的祭物”。可以说,如果不读《利未记》,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读懂新约。 根据新约,我们从《利未记》里看到基督的所是和所作,明白如何在神面前活出”有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和”属神的子民”的实际,并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这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我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大卫鲍森旧约纵览系列录音编辑整理

上帝的会幕

会幕(希伯来语:משכן‬‎,意为“神的居所”),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以后到征服迦南地之前,按照神的指示以色列人建立的一个流动敬拜上帝的中心场所。关于会幕的经文记载在旧约圣经《出埃及记》第26章和第36章当中。最终会幕在所罗门王按耶和华指示的样式建造了耶路撒冷圣殿才被替代。 整座会幕的制造,上帝给了非常详细的指示,里面的装饰美得惊人: 幔子和罩子上有美丽的刺绣,但是外面全用海狗皮遮住,幔子上有美丽的刺绣,用的是属天的颜色,像天蓝色和血红色等等。另外还有金银打造的美丽器具,是一座美不胜收的帐幕,但是外面设了很高的围篱让人看不见,等于被隐藏了起来。连祭司来到上帝面前的时候,都必须要先到祭坛那里宰杀牲畜献祭,然后到一个大盆子那里洁净自己,才能进入。 以色列百姓永远看不到约柜,连帐幕拆迁的时候都要把它遮盖起来,而且只有特定的利未人才能扛帐幕,其他人必须要距离帐幕一千步,直到帐幕再度被架起来。安营的时候必须先立起上帝的帐幕,百姓才能在适当的地点立起自己的帐棚,这一切都在表明上帝的圣洁,也在表明圣洁的上帝愿意住在祂的百姓中间。 在新约里,约翰福音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这里用的“住”这个字就是指搭帐棚住在我们当中。使徒保罗和彼得都将他们的身体比作“会幕”,是神的灵暂时的屋,成为神居住的殿的一部分:”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以弗所书2:21-22)。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和大卫鲍森旧约纵览录音编辑整理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