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渴慕神》第四章与神亲近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诗34:8) 远在二十五年以前,印度的荷尔姆斯曾说过,每个人在推理上都有相信神的天性。对于大多数的人,神只是一个推理的结论,并不是真实的;他是由一般人所列举出来,认为有足够的证据、归纳而得的结果;但是对于神的本身,还是一无所知。「他必定是神,所以我们相信他是神。」另有一些人连这个也没有思想过,他们所知道的神,不过是风闻而已。他们自己从来不去思想这个问题,只是从别人那里听见关于神的事,在脑子里相信了神,另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资料来建立起他们的信仰。对于另外的许多人,神不过是一种理想,是至善的别名,或者就是美,就是真理,或者说,祂就是法律、生命,是目前所存在的自然现象背后的一种创造力。 这些关于神的概念有许许多多,而且各自不同,但持这些概念的人,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在个人经验上,并不认识神。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认为人是可以与神亲密相识的。他们承认神的存在,却想不到祂是可以被我们认识,如同许多的物和人可以被人认识一样。 当然基督徒比这些人要高明一点,至少在理论上如此。他们的信仰,要求他们相信神的位格,他们这样的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太6:9) 这种有位格的对父亲的称呼,使人有一种观念,认为祂可以与人互相认识。然而这是在理论上如此接受的,实际上有成千上万的基督徒,神对于他们并不比对于非基督徒更显得实在;他们一生不过是爱上了一个理想和仅仅忠于一种教义而已。 远在一切模糊的理论之上,有很清楚的圣经真理,就是人可以在个人经验中去认识神。一位慈爱而有位格的神,统管整本圣经;祂在园中的树木间行走,向着每一美景吐露芬芳的香气。祂常常以一个活的位格出现,祂说话,辩论,施爱、作工,并在每个时候每个地方,向需要祂的子民显现。 圣经认定一个不辩自明的事实,就是人可以认识神到一个亲密的程度,就如同认识任何其他的人和物一样。在圣经中那用以表明对神认识的词句,就如同用以表明对自然界事物认识的词句一样:「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美善。」(诗34:8)。「你的衣服都有没药、沉香、肉桂的香气,象牙宫中有丝弦乐器的声音,使你欢喜。」(诗45:8)。「我的羊听我的声音。」(约10:16)。「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这四句话是从圣经中无数同类的话语中抽出来的。整本圣经都以这个信念为中心,这是尤为重要的。 除非在我们心中有一个可以认识神的「器官」,如同我们用所熟悉的五种官能来认识物质东西那样确实,否则这一切的话便没有什么意思。我们借着所给我们的官能,去了解神和灵界的事物,只要我们顺从神的灵的感动,并且开始运用我们属灵的官能。 说到这里,先要肯定的是,得救的功夫在人的心中已经完成了。一个未重生的人,他的属灵官能是沉睡的,他从来没有使用过它,它的一切作用也是死的,那是由于罪所加于我们的打击。那些官能会因为圣灵的重生,再变成活动而有生命的,这乃是基督十字架的救赎工作所赐给人的一种无限福气。 然而被神所救赎的儿女们,为什么对于圣经所说那种经常与神自觉的交通知道得那么少呢?唯一的答案,就是我们的灵性迟钝和怀着不信的恶心。信心可以使我们属灵的官能发生作用。什么地方信心有了缺陷,结果必定是灵里变成无感觉,对于许多属灵事情麻木了。这是今天大多数基督徒的光景。这种说法不需要更多的证明,我们只要随便和一个基督徒谈话,或是随便走入一间教堂,就可以发现我们所需要的事实,证明我所说的这种光景。 一个属灵的国度摆在我们的周围,这个国度一直包围我们,怀抱我们,我们可以借着里面的生命接触到它,再进一步去认识它,神自己就在那里等候我们与祂相交。我们开始认定它的实有,这个永恒的世界对我们就成为活的了。 上文我用了两个特别的词,必须加以注解;可能的话,给它下了定义。这两个词就是「认定」和「实有」。「实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东西,它的存在不依附于对它所存的任何意念、思想;即使没有任何人承认它的存在,它仍然是存在的。它之所以真实,乃在于它的本身,它并不倚靠观察者的观念而存在。 有些人喜欢嘲笑人所持的「实有」的观念。唯心论者引证无穷的事例,来证明在思想观念之外,没有实在的东西存在。相对论者喜欢指出,在宇宙之间没有任何固定的点,可作为供我们衡量事物的标准。他们坐在知识界的高位上,向我们投以轻蔑的微笑,自满自足地把「绝对论者」的名号加在我们身上。基督徒是不会被这种轻蔑所吓倒,弄得不知所措的,我们对那些学者也报以微笑作答,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一位是绝对的,就是神。我们也知道这唯一绝对的神创造了世界,给人享用,固然言语都不足以准确的说明人生中活动的目的,就如言语不能准确地说明神一样,但我们却可以依照那些目的而活。一个人如果不是神经病者,他都会如此过活。不错,神经病者对「实有」也出现问题,不过他们却是能够一致,他们的表现,显明他们是坚持着一种与自己观念相符的生活。他们是诚实的,而且因为这种诚实,使他们在社会上成为有问题的人。 唯心论者和相对论者是神经健全的。足以证明他们的神经健全,就是他们也过着一种和实有观念相符的生活。可是这种观念,恰是他们在理论上予以摒弃的。若是他们真正依照自己的观念过活的话,还会获得更大的尊崇,然而他们并不如此做。他们有深刻的思想,但没有深刻的生活。什么时候实际的生活碰上他们,就得摒弃自己的理论,过着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 基督徒的诚实,使他们不为自己的缘故而玩弄观念的把戏。他对于纯理论上的细腻分析并不感兴趣。他的一切信仰都是切合实际的,他的信仰和生活是打成一片的。无论在今世或将来,以至永远,他凭着这种信仰而生活,无论是生是死,是站立或是跌倒,他都如此。他不和那些不诚实的人同流合污。 一个普通诚实的人,准知道这世界是实有的。当他悟性清醒时,便发现这个世界是确实存在的,他知道自己不是根据臆想而承认它的存在。当他生下来的时候,这世界就已经存在,并且等候他的来临。他也知道,当他准备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切的时候,这世界仍然存在。他比一千个疑惑者都聪明,他站在大地上,脸上感觉到有风有雨,他就知道风雨是真实的。他白日看见太阳,夜晚看见众星。他看见从黑云中闪亮了强烈的电光,他听得见自然界的声音,也听见人类喜乐与痛苦的声音。这些他知道都是真实的。在夜里他躺下来,在阴凉地上并不害怕。到第二天早上,那坚硬的大地还在他的脚下,蓝色的天空还留在他头顶上,石头、树木仍然在他周围,和他昨晚闭上眼睛之前的一样。他乃是在一个实有的世界中生活着,十分喜乐。 他和这个实有的世界接触,是借五种感官性能。凡他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他都籍著创造他并安置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神,所赋予他的各种官能,和它们接触。 因此,照我们所下的定义,神是实有的。祂是绝对的实有,而且是自始自终的实有,可以说实有到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可以与他相比。一切其他东西的实有性都是依附于神的实有而存在。最伟大的实有就是神自己,祂是那包括人类与其他受造之物的实有世界的创造者。神是客观存在的,不依附我们对祂所存的任何概念。我们的心灵并没有创造一个敬拜的对象。重生的那一天,它从沉睡中转醒过来,就发现在自己面前有一位神。 另外有一个必须加以解释的词,就是「认定」。这不是想像或空想,因空想没有信心。这二者之间不止有分别,乃是彼此对立的。空想是先从思想中造出不是实有的东西来。然后设法把真实性加上去;信心并没有创造出任何东西,它不过是「认定」那已经存在的东西而已。神以及属灵的世界都是实有的,我们能够「认定」它的存在,就如同我们认定周围所熟悉的世界那样。属灵的事物确实就在那里(或不如说在这里),要我们注意它,并且向我们的信心挑战。 我们的毛病,就是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思想习惯。我们往往以那看得见的世界是实有的,而对其他看不见的东西的实有性都表示怀疑。我们不否认属灵世界的存在,可是却对于认定它具有实有性,老是迟疑着。 属感觉的世界在我们一生中,每日每夜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这世界是喧闹的、显明的,而且富有自我表现性的。这不必诉诸我们的信心,因为一切都推在眼前,与我们五种感觉性能有接触,它始终认为是实有的。但是罪把我们心中的灵眼弄瞎了,以致看不见另外一个实有的世界,就在我们周围有着光辉的神的圣城。因此,感觉的世界得胜了,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彼此敌对起来,暂时的世界与永远的世界成为仇敌。这就是每一个亚当的后裔,代代遗传下来的咒诅。 基督徒的生命根深之处,相信那看不见的世界。基督徒信心的对象,就是那看不见的实有世界。 我们因为生来灵眼失明,又由于到处都有可见之物影响着我们,遂形成一种错误的思想,喜欢把属灵的事物和实有的东西作对比,然而实际上这种对比并不存在。其他事物都可以作对比,例如:实有与空想、属灵的与属物质的、暂时的和永远的;但是属灵的与实有的,永不能成为对比,因为属灵的本来就是实有的。 若是我们信从圣经的真理,走在它的亮光之中,就必须除去忽视属灵实有性的恶习。我们必须把兴趣从看得见的提高到看不见的,因为那最伟大的看不见的实有就是神。「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来11:6) 这乃是信心生活的基础。从这个起点,我们可以升到无限的高处。「你们信神,」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如此说:「也当信我。」(约14:1)若没有第一个「信神」,就不可能有接着的第二个「信我」 。 如果我们真正要跟从神,便须有属于另外一个世界的样子。我十分知道,今世之子曾经轻蔑地用这句话责备基督徒。事实正是如此,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他的世界。若是我们这跟从基督的人,由于面临自己的一切事和知道我们所信的是什么,因而审慎的选择神的国,把我们兴趣放在上面,我看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反对我们。如果我们如此做遭受什么损失的话,那也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如果我们赚得了什么,我们也不是夺取别人的。那「另一个世界」是这个世界所污蔑的对象,是醉酒者漫歌讥笑的主题,却成为我们谨慎选择的目标,和我们神圣冀望的对象。 但是我们要谨防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把那个「另一个世界」推到将来。这并不是将来的事,乃是现在的事。它与我们所熟悉的自然世界相并行,而且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门是敞开的。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所用的动词是现在式的):「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来12:22-24) 这一切是与「那能摸的山」,和能听得见的:「角声,与说话的声音」(来12:18-19)互相对比。我们岂不是可以如此说,西乃山是靠感觉接近的,锡安山是借心灵触到的吗?这并不是一种空想的玩意,乃是全然真实的事。心灵有眼睛可以看见东西,有耳朵可以听见声音,只因为长久不使用的缘故,它可能变成衰弱的,但是一旦被基督徒摸到,就立刻得着生命,又活过来,而且能极敏锐地看见景物,听见顶微小的声音。 我们开始注视神的时候,里面的眼就会看见灵界的东西。遵守基督的命令,就会使神在人里面向人显现(参约14:21-23)。这能使人张开灵眼,正如神应许的,清心的人必得见神。一种新的属神的意识会抓住我们,我们就开始尝到神,并在里面感觉到,神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一切。在那里就会看见真光,照亮一切世上的人。渐渐地,我们这种官能会继续增长,益见敏锐,越来越确实,神便成为我们最伟大的一切,因祂的同在,我们的生命便有荣耀和奇异的改变。 祷告:神啊,求你使我里面每一分力量立刻活起来,使我能抓住一切永恒的东西。求你明亮我心中的眼目,使我看得清楚;给我敏锐的属灵观察力,使我能尝到恩典的滋味,并且知道它是美善;求你使天上的一切对于我,比地上的一切更真实。阿们。
The Gospel of Mark: Background and Author
The early church fathers widely recognized the Gospel of Mark as having been written by Mark in Rome. Mark was the cousin of Barnabas (Colossians 4:10), a fellow worker with both Paul and Barnabas, and a close companion of the apostle Peter (1 Peter 5:13). The primary audience for the Gospel of Mark was Gentile […]
The Gospel of Matthew: Background and Author
The author of the Gospel of Matthew was a highly skilled writer. It was likely written between 50 and 70 AD, and early church fathers all agree that the author was the apostle Matthew. Although the Gospel of Matthew may not have been the first Gospel written, it is placed first in the New Testament. […]
Measurement and Distance Units in the Bible
*Due to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conversion values in this table are approximate. They are provided for reference only, to help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ble.
The Four Gospels
The word Gospel refers to documents, letters, and books that primarily recount the life and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In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it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content of the New Testament. More specifically, it refers to the four Gospels: Matthew, Mark, Luke, and John. When Jesus came to earth, He not only accomplished […]
Jesus in Deuteronomy
In Deuteronomy 21:23, God commanded that a criminal’s “body must not remain hanging on the pole overnight. Be sure to bury it that same day, because anyone who is hung on a pole is under God’s curse. You must not defile the land the Lord your God is giving you as an inheritance.” And Galatians […]
Millstones
Jewish law held a deep respect for human dignity and life, and it wa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daily lives of the Israelites. The law also provided safeguards for the vulnerable and poor in Jewish society. For example, Deuteronomy 24:6 states: “Do not take a pair of millstones—even the upper one—as security for a loan, […]
Bashan and King Og of Bashan
Bashan is modern-day Golan Heights. It stretches from the Sea of Galilee in the west to Mount Hauran in the east, and from the Yarmuk River in the south to Mount Hermon in the north. The area includes Havvoth Jair south of the Yarmuk River, as well as Ramoth Gilead and Edrei. North of the […]
Samaria, Part I
Samaria was the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kingdom of Israel. “Omri…bought the hill of Samaria from Shemer for two talents of silver and built a city on the hill, calling it Samaria, after Shemer, the owner of the hill” (1 Kings 16:24). The city was strategically built on the Samaria hill, overlooking the Jezreel Valley […]
Apostle Paul
Paul, originally named Saul,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issionaries in the early church. “Saul” was a name commonly used by Hebrews, while “Paul” was a common Roman name. He later began to use the name Paul to make it easier to preach in Roman territories. Because he pioneered the spread of the gosp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