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oss
The cross was an ancient instrument of capital punishment used in places like Babylonia, the Persian Empire, Aram, Israel, Carthage, and ancient Rome. It was typically used to execute rebels, heretics, slaves, and people without citizenship. The instrument consisted of two logs arranged in a cross shape. Before the execution, the condemned person would be […]
陶恕《渴慕神》第七章灵魂的注视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来12:2) 我们试想,第六章所提那个稍稍有思想的人第一次读圣经的时候,是怎样的光景。他对圣经中的一切事先是毫无所知。他一点没有成见,在他心中没有正面的意见,也没有反面的意见。他不求证实什么,也不需要为什么作辩护。 像这样的一个人读圣经,不必经过多少时间,就会注意到一些在字句以外的真理。那就是,在记录神人关系背后的那些属灵法则,这些法则,渗透到「被圣灵感动」(彼后1:21)的圣人所写的东西中。当他一路读下去,会一一把它列出来,并且在每条之下,作一个简明的摘要。这些摘要即将作为他的信条教义,再往下读,他只能再扩大与加强这些信念。这样的一个人,正在寻找圣经上实际所教导人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在圣经的许多法则中,居于最高的,就是信心。他很容易便看到圣经对信心的重视,决不会把它忽略的。他很可能作如下的结论:信心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除非有信,人便不能得神的喜悦。信心能使我们获得任何一件东西,也能把我们带到神国中任何一个地方。没有信心,就不能亲近神,得不到赦免,得不到释放,没有救恩,没有灵交,根本也没有属灵的生命。 当这个人读希伯来书第十一章时,他看见对于有信心的人的赞美,也不会以为奇怪。他或已读过保罗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对因信称义所作有力的辩护,如果他再读教会历史,就更明白到改教者教训中那超奇的力量之所以产生,乃是由于他们以信心为基督教信仰的中心。 既然知道信心如此的重要,它是我们追求认识神所必须有的东西。那么很自然地,我们极其关心自己,到底有没有得着这件宝贵的恩赐。我们的头脑会这样一直想下去,不久,我们会问,信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信心是什么呢?」跟着我们还要追究下去:「我有信心吗?」 几乎一切讲者和作者,说到信心所讲的都是那一套东西。他们说信心就是相信神的应许,把神的话当作实在的,把圣经看作真实的,并且站在神言语上。其他书籍,或讲章,也是举出某些人的祷告怎样蒙了应允,来说明信心的果效。这些蒙应允的祷告,多半关于现实生活暂时性的直接恩典,例如健康、财富、身体得蒙保护,或事业获得成功。如果遇到一个具有哲学思想的教师,他就用另外一种方式,把人领到形而上学的泥沼中,又或者用一大堆心理学的专门术语,为信心下了一个定义,又再下一个定义,把信心好象一根头发丝的那样分了又分,直到分成游丝那样细,终至化为乌有。他说完之后,我们心中仍然不能满意,又从我们原先进来的那道门走出去,我们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事实上这个问题,必定有比这些更叫我们满意的解答。 实际说来,在圣经中并没有把信心下一个明确有定义。除了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第一节那短短十八个字的定义以外,我没有找到其他在圣经里的定义,甚至在这一节经文中,对信心所下的定义,也只是属于信心作用的一方面,而不是意义方面精辟的解释;这就是说,这里只告诉人,信心在效用上的意义,并不是说到它的本质。这里并不说明信心是什么,只是设想信心是存在的,并指出它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最好只了解到这里为止,而不求更深的明白。我们只知道它从哪里来,以及它籍著什么方法来到我们里面:信心「是神所赐的」(弗2:8),还有「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这已经足够叫人明白的了,而且可以解释多瑪肯培那句话:「我情愿操练信心,强于从它的定义里来明白信心。」 以下所提到的「信心是」或类似的话,我的意思乃是指是一个相信神的人信心的实行。现在让我们抛开关于信心定义的概念,来思想信心在作用上的经验。我们所思想的是实际方面的性质,而不是属于理论方面的。 民数记中有一段戏剧性的故事,叫我们看到信心在作用方面的表现。以色列人因为道路难行,开始沮丧并且怨渎神,于是耶和华使火蛇进入百姓中间。「蛇就咬他们,以色列人中死了许多。」(民21:6)摩西为百姓祷告,神垂听了就给他们一个救法应付火蛇的咬伤。他命令摩西制造一条铜蛇,挂在杆子上,叫所有的人都能看见,「凡被咬的,一望这铜蛇就活了。」(民21:9) 新约里这一段历史,我们主耶稣作了一个权威性的解释。他向听众解释,人怎样得神的拯救。他告诉他们是籍著相信。接着他要解释得更清楚,就引用在民数记中这段事实,他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3:14-15) 稍稍有思想的人读到这里就会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他会注意到「望」和「信」是两个同义的字。「望」那旧约中的铜蛇,就等于「信」新约中的基督。那就是说,「望」和「信」是同一回事。当以色列人用肉眼望的时候,心中就是相信了。我想他会如此下一个结论:信心就是灵魂注视着一位施行拯救的神。 他看了这些,就会联想到已读过的经文,并且其中的意义如同泉涌来到他的心中。「凡仰望他的便有光荣,他们的脸必不蒙羞。」(诗34:5)「坐在天上主阿,我向你举目。看哪,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主人的手,使手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他怜悯我们。」(诗篇123:1-2)在这里是求怜悯的人,一直望着那位发怜悯的神,他的眼睛从不离开神,直到他得着怜悯。连我们的主耶稣自己也常常望着神。「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太14:19)显然耶稣在教训人,祂作为祂的工作,是借着用祂里面的眼睛时时望着祂的父。祂的能力是在于祂不断的看,于是父所作的祂才能作。(参约5:19-21) 神所默示的圣经的全部意旨,和我们以上所引圣经上的几处经文正相吻合。圣经中有一句概括性的话,教训我们怎样奔走灵程,那就是希伯来书中所说的:「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来12:2)从这一切所说的,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信心并不是一次便成功的动作,乃是从心灵里不断地注视着这三位一体的神。 相信,就是内心转去望着耶稣。我们的思想注视着神的羔羊(参约1:29),并且在一生余下的时间,一直不断地看着祂。在起初可能会觉得困难,但若果我们坚持地望着奇妙的祂,安静而自然地望着祂,渐渐就变成容易了。那些分心的事可能会拦阻我们,但是只要一次把心交托给祂,每逢有一时误入迷途,接着仍会回过来在祂身上得安息,正像一只鸟儿飞去游玩,一阵又飞回到它的巢窝里一样。 我要特别说到这个「望」的动作,这是一个伟大的意志的行动,建立在内心永远仰望耶稣的意向。神让我们自由选择这个意向,并且为着在这污浊的世界上许多困扰的事,祂保守我们免得分心。祂知道我们的内心已经归向耶稣,我们也知道这回事,我们的心满有安慰,因此我们的灵魂正在形成一种习惯,不久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心灵的自然反应,而不必由我们自觉地用什么力量去维持它了。 信心乃是最不需要注意自己的一种美德,它的本质就是不大觉得自己的存在,正好像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在它面前的每一件东西,然而永远看不见它自己。信心是只注意它所倚赖的东西,而对它本身则根本不予注意。当我们仰望神的时候,我们看不见自己。一个力求完全的人,努力了好久还是屡次失败,一无所成;他停止用本身的力量来洁净自己的行为,而仰望那位完全的基督的时候,就得到真正的安息。他仰望基督的时候,他长久想要完成的工作,就在他里面成功了。这乃是神在他里面工作,使他愿意,并为他作成。 信心本身并不是一个有功效的动作,功效乃是在于所望的那一位。信心是引导我们的视线归正,叫我们视线的中心,罪恶扭转我们的视线,误向里面看,使我们注意到自己,不信的恶心就是把自己放在神的地位上,这个危险和撒但所犯的罪很相近。他说:「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以上。」(参赛14:13)信心不是往里看,乃是往外看,这就可以使整个人生走上正轨。 这是非常简单的,但我们竟自寻麻烦。神对于那些希望升到天上,或会下到地狱里去的人如此说:「这道离你不远,就是我们所传信主之道。」(罗10:8)这道引导我们举目望着神,我们望的时候,信心的福气立刻就来了。 我们举目注视神的时候,一定遇见神以慈爱的眼目回看我们,因为经上记着说,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最宝贵的经验是那句话:「神,你看见我。」人灵魂的眼睛向外看,并遇着神的眼睛向里看的时候,神的国就在这地方开始属于人了。 四百年前,库萨的尼古拉曾如此说:「因祢的努力是为着我,我便把一切的努力都归于祢;因祢不断的慈爱围绕我,我便以一切注视单单对着祢,眼睛再不转向别的地方;因为祢本身就是爱,并且单单临到我,我便把我的爱单单归给祢。神啊!若不是祢以慈爱甜蜜包围我,我的生命算得什么呢?」 我要再说一些关于这位属神的老年人的事,在今天相信基督教的人当中,他是不为人所知道的,而且在现代基要派里面,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我觉得我们只要对具有他那种属灵香气的人,以及对他们所代表的基督教思想有一点点认识,就能得到莫大的益处。现今福音派领袖们所接受并加以赞许的基督教作品,必须紧紧地跟从他们那一贯的思想,就是宗派的路线,若是离开了这个,总是没有信心。在美国这半个世纪以来,此种发展把我们弄成徒有外表的整齐与自满自足。我们互相效法着极其刻板的奉献生活,极其努力地附和着在我们周围那些人所说的话–我们找个理由原谅自己所说的,在共同认可的前提下只能有极少的变更,充其量只加上一两个新注释而已。 尼古拉是一位真正跟从基督的人,他热爱神,献身为主耶稣生活,满有光辉。他的神学思想正统,而且如同一切从主耶稣而来的那样满有馨香与甘甜,例如他对于永生的观念,就是非常美丽,假如我没有说错,是比我们现今所流行的思想,意义上更接近约翰福音第十七章第三节所说的。尼古拉说到永远的生命是:「乃是祢(神)施恩不断地注视到我,啊!甚至深入到我灵魂的隐密处。在祢来说,注视就是赐下生命,就是不断地以祢最甘甜的慈爱分给我。由于祢所分赐的爱,叫我燃烧起对祢的爱。祢的爱不断地在我里面燃烧,借此培养我增添对祢的渴慕,叫我得到喜乐的滋润,借着这种滋润,使生命的泉源注入我们里面;因不断地注入,使生命增长并且永存。」 这样说来,信心是内心向着神的注视,这种注视只是举起内里的眼睛,去接触神无所不见的眼睛,可知是一件最容易做得到的事情。这好象是神有意使这件最重要的事成为很容易,使一般最软弱、最贫穷的人都能做得到。 照这一切说法,我们显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我们可说这是一件非常简单易行的事,我们也可以说相信就是看见。既然如此,我们便用不着特别的设备,或宗教的附属物。神已经知道,像这样一种关系生死存亡的事,不能受反复无常的事物所支配,一切都会毁坏或失掉,记录会被火烧掉,传道人会因事情而迟延,教堂也会被烧毁。这一切身外之物,都要受偶然事故支配,或受必会发生的失败所拘束。但是仰望是内心的动作,任何人都能极成功地做得到,不论他是站着,或是跪着,或是在教堂以外千里之远的地方躺在病床上正受着临终的痛苦。 既然相信就是仰望,这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做的。这最甜蜜的动作,并不会在一个时期做得比另一个时期更好。神从来不根据月朔、节期或安息日而施行拯救,好比一个人在复活节的礼拜天,不会比他在八月三日星期六,或十月四日星期一和基督更接近。只要基督还坐在中保的座位上,每一天都是相宜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是拯救的日子。 这一件有福的事──相信神,与地域没有关系。只要你把心举起来,让它安息在耶稣里,即刻就进入至圣所,无论你所在的地方是一个舒服的车厢,或是一间工厂,或是一个厨房,只要你的思想是向着神,并且顺服人,你就能在那个地方遇见神。 有人会问:「你这说法,岂不是为那些有更多时间从事于默想和灵交的修道士和牧师而讲的吗?我是个忙碌的工人,实在没有独自与神晤对的时间呀!」我愿意告诉你,我所描写的那种生活,是属于每一个神的儿女的,与他们的职业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事实上每天有许多忙碌的工作者,都实行过这种生活。 好多人得到了我所说的秘诀。他们并不注意他们里面的光景怎样,只是内心经常仰望神。他们知道内心有个东西可以接触到神,甚至在他们必定要专注于属世事务的时候,里面那种秘密的交通,仍然照常进行。他们的注意力只要从必须处理的事务上挪开,就立刻飞回神那里去。这已经成了许多基督徒的见证,我如此说,只因有此经验的人数目之多,叫我无法特别列举某一个人,也无法知道他们人数究竟有多少。 我并非企图使人认为平常的崇拜没有价值,我承认那些崇拜多半是有相当的价值的。每一个基督徒应有私人的祷告,长时间默想圣经,可使我们对神的注视更加清楚和单纯,以及更加准确;参加礼拜堂的聚会,可以使我们的眼光扩大,也可以使我们对别人的爱心增长。崇拜和教会的工作以及其他活动,这一切都是好的,也是每一个基督徒所应当参加的,但是这些东西的基础,就是能使它发生意义的原因,乃是从里面看见神。在我们外面的眼睛正观看这个终归趋于消灭的世界的时候,在我们灵里面,会有了一对新的眼睛(不妨如此说),使我们一直望着神。 有人会担心,我们未免太着重于个人的宗教经验而忽略其他的一切,使新约中的「我们」被一个自私的「我」替换了。试问你是否知道,当一百架钢琴跟着一个调子响着的时候,它们自动地就彼此调和吗?它们的响声都照着一个音调,而不是彼此设法调和,然而就在那一个音调的标准下,每一架钢琴必须个别地与它相和。同样的道理,当有一百个信徒聚在一起,他们心里都是望着基督,他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就自然地相近了,这比他们把眼睛离开了神,而竭力追求更亲密的交通更来得容易。所以个人的灵交越是趋向于单纯,大众的崇拜就自然更加完美,一个身子上的各个肢体如果都健壮的话,整个身体也就健壮有力了。教会中所有的分子都追求更美,更高的灵性生活时,整个教会就大得长进了。 以上的话,乃是对已经真正悔改,并把生命完全奉献给神的人而说的,这可以不必如此声明,因为只有如此献身为主的,才会留意到这种属灵经验。 我们形成一种从内心仰望神的习惯的时候,我们就被引导到更高一层的属灵生活,我们就更能进入神的应许和新约的精神。虽然我们的脚行走在世俗的道路上,我们仍然以三而一的神作我们的居所。我们真正的找到生命了。这里是一切所能想望的喜乐的总源头,不但超过了人或天使所能想像的,而且超过一切天地间的情境!因为这是一切理智想望的最高峰,是任何想望都不能与之比拟的境界。 祷告:主啊,我已经听见一个美妙的道理,叫我把心转向祢而得到满足。我的心多么愿意如此,但是罪遮住我的视线,使我只能模糊地看到祢。求祢用祢的宝血洗净我,使我里面得以洁净,以致我可以在地上寄居的日子,一直用明亮无隔膜的眼睛仰望祢。这样我就可在那日得见祢完全的光辉,就是当祢降临要在祢圣徒身上得荣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的日子,所要显出来的,阿们。
The Five Major Factions of Jewish Society in Jesus’ Time
The message preached by John the Baptist created a great stir in Jewish society. “Pharisees and Sadducees also came to be baptized,” but they were not truly repentant. Instead, they believed that by simply receiving John’s baptism, they could escape God’s judgment. Later, Jesus Himself would condemn the Pharisees as a “brood of vipers” (Matthew […]
Jerusalem
Jerusalem is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cities, considered a holy site by the three Abrahamic religions: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The city is currently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tate of Israel. The Bible’s book of Genesis (14:17-18) mentions Melchizedek, king of Salem, blessing Abraham. Scholars agree that Mount Moriah, where Abraham offered Isaac […]
The Healing of the Leper
In Luke 5:12-13, “While Jesus was in one of the towns, a man came along who was covered with leprosy. When he saw Jesus, he fell with his face to the ground and begged him, ‘Lord, if you are willing, you can make me clean.’ Jesus reached out his hand and touched the man. ‘I […]
The Lord of the Sabbath
The Sabbath (Hebrew: שַׁבָּת, shabbat, meaning “rest, cessation of all work”) is one of the main holidays in Judaism. The Sabbath is a sign of the covenant between the Israelites and the Lord God, and it is explicitly commanded in the Ten Commandments. The Israelites were required to observe the Sabbath every seven days, during […]
Two Advocates
The word “Advocate” comes from the Greek word Parakletos, which is a compound of pará (“from the side of”) and kaléō (“to call”). In the original biblical text, it is a legal term referring to someone who comes alongside a person on trial to handle all matters related to the case. Their job is to […]
Ephraim
[Jeremiah 31:9] For I am a father to Israel, and Ephraim is my firstborn. Ephraim was the second son of Joseph (the firstborn was Manasseh) and the grandson of Jacob (later renamed Israel). In his old age, Jacob moved to Egypt with his family to join his son Joseph, who was by then the prime […]
The Tax Collector Among the Twelve Apostles
Among the twelve disciples chosen by Jesus, there was a very unique man named Matthew, also known as Levi (Mark 2:14). He was also the author of the Gospel of Matthew. One day in Capernaum, Jesus saw Matthew sitting at the tax collector’s booth and said to him, “Follow me.” And Matthew got up and […]
The Synagogue
The word “synagogue” literally means “a place of assembly.” Synagogues began after the Jewish people were exiled to Babylon. When the Temple was destroyed, Jews established synagogues to gather for prayer and to study the Law. The initial purpose of synagogues was to provide a place for at least ten adult Jewish men to ga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