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巴
巴拿巴 又名“劝慰子”、“鼓励之子”、“安慰之子”。他是《新约圣经》中记载的一个早期犹太人基督徒,亦被称为使徒。他和使徒保罗一起完成了一系列宣教旅行,使基督教得到广传。 巴拿巴原名约瑟,属于以色列利未支派,生在居比路岛 , 今塞浦路斯(徒4:36)。使徒们称他为巴拿巴,是因为他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有一颗爱主、慷慨、怜悯、慈爱、谦卑和善于鼓励人的心。 保罗悔改成为耶稣门徒的初期,由于其以前曾极力逼迫基督徒,所以他“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唯有巴拿巴接待他,领他去见使徒。”(徒9:26-27)由于巴拿巴的慈爱和信心,保罗能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奉主的名传道。 教会初期,那些受逼迫、遭患难的门徒到各地四处传讲主的福音。这消息传到耶路撒冷的教会,教会就打发巴拿巴去鼓励他们。巴拿巴“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徒11:23) 巴拿巴还曾到保罗的故乡大数去找保罗,把他带到安提阿教会一起服侍神。在一次教会圣徒禁食祷告的时候,圣灵感动他们,分派巴拿巴和保罗外出传道。这一次的布道旅程,巴拿巴带了外甥马可同行。可是他们一行人到了小亚细亚的别加之后,马可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了。 后来保罗和巴拿巴在参加了耶路撒冷会议后回到安提阿教会,并开始计划第二次布道旅程,去坚固那些在第一次布道时建立的教会和信主的弟兄姊妹。巴拿巴有意要再带马可同去,但保罗因为上一次马可半途离队,不愿意与马可同行。后来巴拿巴带着马可去了居比路;而保罗则拣选了西拉,走遍叙利亚和基利亚,坚固众教会!(徒15) 巴拿巴没有放弃在服侍上失败过的马可,反而接纳他,让他再有服侍的机会。这对马可的一生极其重要。马可与巴拿巴一起侍奉后回到耶路撒冷,后又与彼得一起侍奉(彼前5:13)。保罗晚年时,也盼望马可与其作伴(提后4:11)。这表示马可最终得到彼得和保罗的信任,视他为亲密同工。马可的足迹遍及安提阿和罗马,且写出四福音之一的马可福音。 因着巴拿巴的接纳和装备,保罗靠着圣灵,改变了初期基督教的发展,影响了整个世界。
以色列(原名雅各)
”以色列”是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撒的儿子,原名雅各。他还有一位双胞胎哥哥——以扫;父亲以撒喜爱以扫,妈妈喜爱雅各。 雅各的人生充满传奇: 用一碗红豆汤换来哥哥以扫长子的名份;父亲衰老的时候在妈妈的帮助下骗取了父亲对以扫的祝福,因此被哥哥追杀;逃亡的路上,梦见天堂之门,听见神重申对他祖父亚伯拉罕的誓约。雅各逃到舅舅拉班家,爱上舅舅的小女儿拉结,为此为舅舅看护羊群7年;然而,雅各被舅舅欺骗,先娶了他的大女儿利亚;然后,他又苦干7年,才娶到心仪的拉结。雅各共服事拉班20年。由于舅舅的欺压,后来雅各带领家人返回迦南,途中在雅博渡口与天使摔跤得胜,被改名为“以色列”,意思是“与神与人摔跤并取胜的人”。 以色列育有十二名子女,其子均为一族之长,是以色列十二支派先祖。他的后裔被称为“以色列人”。以色列130岁时,因为迦南地区大旱闹饥荒,他带领70口家人下埃及投奔儿子约瑟,约瑟这时已经是埃及的首相。147岁时,以色列死在埃及。约瑟带领家人浩浩荡荡回迦南地的希伯伦(古时称为“幔利”),把父亲以色列葬在亚伯拉罕与以撒的墓地。
衣裳繸子和血漏女人
【太九20-22】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祂的衣裳繸子;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 「繸子」是犹太人缝在外衣下摆的蓝白色穗带,犹太人根据民十五37-40和申二十二12在衣服下摆佩带的带有蓝线的衣裳繸子,提醒自己谨守遵行神的一切命令。「繸子」的希伯来文:tzitzit(ציצית),其希伯来文数值是600(古犹太人将希伯来文的每个字母配上一个专属的数字,就是按字母的排列次序代表着不同的数目)。每个繸子都是由5个双结和8根线组成,总共13个元素,加上600就是613,象征摩西律法中的613条律例和典章。 这个患血漏女人是四福音书所记载的唯一被主耶稣称呼“女儿”的女人(路八48;可五34)。按照律法,「血漏」是不洁净的,凡接触患血漏的女人的,也会成为不洁(利十五25-30),可能因此这女人不想让人知道,而偷偷来摸主耶稣的衣裳繸子。这女人已经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她摸主衣裳繸子的行动,乃是出于她里面的信心,是她的「信」救了她而不是她「摸繸子」的行为。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 当人绝望的时候,在眼见里已经没有可能的时候,主耶稣说:「不要怕,只要信」。这「信」不是自信,也不是相信自己的意愿一定能实现,而是单单信靠主耶稣自己。主耶稣在地上所有的服事不是根据人的意愿,而是为要显明祂生命的权柄、能力和丰富,显明祂是谁,好叫人认识祂、接受祂、寻求祂,并背起十字架来跟随祂。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伯赛大
伯赛大位于加利利湖的东北角,是主耶稣曾经传过道的犹太城镇。它坐落在约旦河入湖处的东边,距离湖边大约3公里。附近丰富的野生动物和鱼类,是此地叫”伯赛大”的原因:其寓意为“渔人之家”或者“猎人之家”。迦百农和伯赛大这两个地方彼此非常接近,大约不到6公里,而且两者通常虽属不同的分封王所管,却有一条主要道路连接到两个座城。 此外,耶稣行过五饼二鱼神迹后,曾在这里的山上祷告(可6:45-46)。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所行的神迹,有好几个是发生在伯赛大附近: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在海上行走,医好一位瞎子(可8:22-26)等等。 「哥拉汛、伯赛大」都在加利利海北岸迦百农附近,是犹太人的城镇。虽然居民见到这些异能所带给的讯息,却多数不为这些神迹所感动。所以被耶稣责备”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阿,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路十13-14】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永死
我们经常用“断气”一词形容人去世,人刚死的时候,身体虽然仍旧温热,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就是少了一口气。 【创世记 2:7】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 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人类来自尘土,只因为口中有上帝赏赐的气,就是活人。若这口气被上帝收回,就是没有生命的死人,渐渐变回成尘土。 (诗篇 90:3、传道书 12:7) 你使人归于尘土, 说, 你们世人要归回。尘土仍归于地, 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而要讨论”永死”必须先明白什么是”永生”。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讨论过。罗马书6章23节“唯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永生”是神给我们的救恩的礼物,是永恒的。一方面永生始于认识并持续相信耶稣基督的那一刻;另一方面,也让信徒们在今生对主耶稣再来时有复活的盼望。因为耶稣基督复活了,相信祂的人也要复活,并且永远与祂同在。 那什么是“永死“呢?永死就是永远与神-—生命的赐予者-—分离。圣经说,人的第一次死亡是肉体的死;对那些不认罪悔改接受主耶稣救恩的人,会经历第二次的死亡,即与神永远隔绝,他们最后的下场会被扔到火湖里,接受永罚。启示录21:8说: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 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 一个”永死”的人选择弃绝上帝赏赐的”永生”,对神永远没有顺服。等上帝把那口气收回的时候,那个人就永远与神的国隔绝了。 根据圣经和合本 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哥拉汛
“哥拉汛”是主耶稣曾经传过道的犹太城镇。在整本《圣经》里,只被提到两次,一次在《路加福音》,一次在《马太福音》,两次都是被骂。哥拉汛位于迦百农以北约3公里,约旦河之西约5公里,城建在海平面下195至海平面上60公尺之间的斜坡上,风景优美。在古时也与迦百农一样,哥拉汛是一个在国际大道上的重镇,也是很富有的城市。当时主耶稣在那里传天国的福音,神迹奇事不断,但是当地人还不肯相信,还要驱逐祂。主耶稣说:“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路10:13) 对哥拉汛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05年,城区大约五公顷,相继发掘出的有榨橄榄油的工厂、浴室、房屋、街道及其他设备,其中包括一座用黑色玄武岩建成的犹太会堂,长宽各有21及15公尺。其主座雕刻精美,被称为摩西的宝座,上面有一段纪念Yudan的亚兰文(Aramaic)铭文。其建造的年代可追溯至主后二世纪。当时这样的座位只有会堂里有权威的教师在服事的时候才可以坐。耶稣讲论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他们喜欢「坐在摩西的位上」(太23:2),所指的就是这种座位。主耶稣在提到摩西宝座的职权时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太23:2-3)。 在其他建筑物的石刻中,发现有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的头像和太阳黄道十二宫的石刻,足见其希腊化之深。哥拉汛以外其他的犹太会堂里,也发现有「蛇发女妖」玛杜莎(Medusa)这一类的雕饰,但是在严格执行犹太法律的时期,都已经被破坏的「面目全非」了。目前所存留的这一个图案之所以没有被破坏,大概是因为这个犹太会堂早就因为地震而倒塌了。 哥拉汛似乎在第五世纪的一次地震中被毁,废墟现正由以色列政府整理中。截至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古迹都被鉴定是在耶稣时期以后才有的,考古学者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第一世纪的遗物。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光圣经地理网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耶稣时期的殿税
【太17:24-27新译本】他们来到迦百农,收殿税的人前来对彼得说:“你们的老师不纳税吗?”他说:“纳。”他进到屋子里,耶稣先问他:“西门,你认为怎样?地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和丁税?向自己的儿子还是外人呢?”他回答:“外人。”耶稣对他说:“这样,儿子就可以免税了。但为了避免触犯他们,你要到海边去钓鱼;把第一条钓上来的鱼拿起来,打开鱼的嘴,你就会找到一个大银币。你可以拿去交给他们作你我的殿税。” 当时在犹太地通行三种银币:希腊银币第徳拉克马(Didrachma),罗马银币得拿利乌(Denarius)和推罗银币舍客勒(Shelkel)。马太福音17章24节里的”税”原文是古希腊银币第徳拉克马(Didrachma),折合”半舍客勒银子”。当时犹太人一过二十岁,每年要缴”半舍客勒银子”圣殿税,用于维持圣殿(出三十12-16)。 殿税要以含银量较高的推罗舍客勒支付,可以由本人在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时缴纳,其它地方则于逾越节前一个月开始收缴,所以本事件可能是发生在逾越节前一个月左右。这是主耶稣最后一次来到迦百农,祂和门徒都住在彼得的家里,所以收税的人自然找这家的主人彼得。 彼得按照主耶稣的指示,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税吏,作彼得和主耶稣自己的税银。其实主耶稣有权不缴丁税,但祂复活的时候还没有到,为了不绊倒别人,祂宁可舍弃自己的权力,不坚持儿子的地位,这就是十字架的工作。主后70年圣殿被毁之后,罗马人把这笔圣殿税改为缴纳给罗马犹皮得神庙。马太记述此事,是马太福音成书于主后70年之前的内证。 根据圣经新译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芥菜种
(太13:31-32)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芥菜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广泛分布于北非、中东、波斯,一直到印度北部。芥菜味道辛辣。自古以来,人类就学会用芥菜醡油,以供调味。《圣经》中两次提到芥菜,均是耶稣所讲的比喻。一次将天国比喻为芥菜种,另一次是将信心比喻为芥菜种。那么在这两个比喻中,耶稣借芥菜种向我们传达了哪些信息呢? 在巴勒斯坦,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高的大树,所以称它为“树”的确当之无愧。这么小的种子居然能长成大树。主耶稣说,天国就好像一粒种子,也许很小,小到像一粒百种里最小的芥菜种。把它撒进土里,它就葬身于泥土中,消失了,死了,然后复活的是一个新生命! 同样,主耶稣死了,被埋葬了,可是他又复活了,有了新生命。主耶稣是用种子的图画浓缩了整个天国的教导。即天国始于微小、隐蔽,而终于至高的胜利。所以主耶稣向众人指出,从天国的种子撒下时起,整个成长过程就已经开始了,无论开始怎样微小、生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挫折,天国最后都能照着神的计划成就。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陶恕《渴慕神》第八章与神和好
神阿,愿你崇高,过于诸天,愿你的荣耀,高过全地。(诗57:5) 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就是自然界中各样的秩序,是靠着正常的关系来维持的。物与物之间的协调,有赖于各自有其正确的地位,以及互相保持正当的关系。人类的生活也不外乎这个原则。 我在本书的前几章已经暗示过,人类痛苦的起因,乃是道德伦理本末倒置,我们对于神,对于人的关系已经颠倒了。人类的犯罪堕落了,无可否认的,就是人与创造者之间的关系起了急剧的变化。人对于神采取了另一种态度,改变了人与神原来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人生快乐的关键,但是人却不知道。就本质上说,人的得救乃是恢复人与创造者之间的正常关系,把人从不正常的关系中带回来,回复正常。 神与罪人之间的关系恢复正常之后,一种满足的属灵生活就要开始,这种改变不止是法律上的,乃是一种自觉而有的经验上的改变,足以影响罪人的整个性格。主耶稣流血赎罪,使这种改变在法律上成为可能,而圣灵的工作,却使人在感情上得到了满足。圣经中浪子的故事把后半段的工作解释得很完全。浪子给自己找来了一身的痛苦,都是因为他舍弃了原来作儿子的地位。最后他的归回,恢复父子关系,这种父子关系乃是他出生之后就有了的,但在他犯罪离家出走之后,就改变了。这个故事没有提到救赎工作在律法方面的意义,但对得救经验方面,描写得非常明显,而且美丽动人。 任何关系该有一个起点,就是一个中心点,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这个中心点不用什么定律,就能够确定它的「是」,亦不必用其他东西予以支持;这个中心就是「神」。神把祂的名字告诉人类的时候,祂找不出别一个字比「我是」来得更好。祂站在第一人称的身份说:「我是。」我们讲到祂的时候,说:「祂是。」我们向着祂祷告的时候,说:「祢是。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物,都以这一个固定的点作为衡量的标准。我是我所是(I am that I am,编者按:中文圣经和合本译作「我是自有永有的」)(见出3:14)。」神如此说:「我不改变」。 水手以六分仪测量太阳的高度,可以算出自己在海中的位置,我们测定我们道德的方位,是凭着神,我们必须以神作为起点,只有在我们站在正确位置上,与神有正常关系的时候,我们才是对的;除了那个位置之外,任何地方,都是错的。 基督徒大部分的难处,都是由于不愿意把神当作神看待,使我们的生活与祂失调。我们限制祂,要祂来迎合我们。我们的肉体哭泣,埋怨神冷酷与固执的命令;我们装出乞丐的模样,要求一点怜悯,给肉体可以放纵一下,可是丝毫也没有效果。我们只有接受神的命令,照祂的旨意去爱祂,凡事为了祂才可以有好的开始。我们认识祂更多的时候,就会有说不出的喜乐,因为神原来就是那样一位能使我们喜乐的神。我们所有最喜乐的时刻,就是对这三位一体神予以虔诚的敬拜,只要对祂稍一转念,就会难以忍受。 让我们以神为起点,在一切的背后,在一切之上,在一切之前,只有神。在秩序上,祂是首先的,在等级与地位上,祂是最高的;在尊贵和荣耀上,祂在一切之上。神是自存、自有的,祂使一切得以存在,万有都是出于祂,也是为祂而存在。「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4:11) 每个人都属于神,而且是因祂的旨意才能活着。神就是神,我们就是我们,神与我们之间,唯一可想像的关系,就是在祂方面有完全统管的权柄,而在我们只能够完全的顺服。在我们力量范围内,把每一分荣耀都当归给祂,我们要永远觉得遗憾的,就是归给神的太少了。 追求认识神,首要的是使我们的性情,和神的性情趋于一致。这并非在法律的地位上如此,实际上也要如此。在此我并不是指在基督里因信称义而言。我所说的乃是一种自愿的高举神,适当的把祂放在管理我们的位置上,把我们整个人放在俯伏敬拜的位置上,达到创造者之间正常的关系。 什么时候我们决心高举神在我们之上,就从世俗的行列中走出来,我们会发觉自己与世俗的生活很不调和,越是我们走向成圣之路,越不调和。我们会有一个新的观点,一种不同的心理感觉,同时会有一种新的力量,它所表现的巨大变化与复兴,会使我们大大惊异。 由于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恢复,直接造成我们与世界的决裂,因为世上已堕落的人们并不荣耀神。成千上万的人奉神的名聚集,这是不错的,而且也对神表示了一点尊敬,但是稍微一试验就可以看出,人真正尊重神的程度委实太少。让我们用「谁居首位」的问题试验一下,神在人心中的真正地位,就立刻显明出来。若人要作一次的选择,神和钱财,神和人,神和个人志向,神和自己,神和人的爱,每一次神要屈居较次的地位,其他的东西都被放在神之上。不管他如何否认,在人的一生中,日复一日,他的选择确实是如此。 「愿祢被高举」,这是成圣经验中的秘诀。这是一把小小的钥匙,可以开启贮满丰富恩典的大门。这该是人里面生命的中心,一个追求神的人口唱心和不断地说:「愿祢被高举。」许多小问题便都迎刃而解,他的基督徒生命再不似以前那样混杂,并且趋于单纯。借着他的意志的锻炼,他走上正轨,而且在这一条正轨上,如同有一位自动的舵手在带领着他。若是被一阵逆风吹离轨道,他会因心灵中有一种隐秘的倾向要再次转回,圣灵暗中的帮助他,并且「星宿从其轨道」(士5:20)为他争战。他找到了生命问题的中心,其他的一切问题都照此安排而行。 人不要以为把一切都转让给神,会使他失去人间的尊贵。他如此做,并不减低他为人的地位,他恢复本来照着神的形像造出来的人的模样。人的最大羞辱,乃是道德伦理的错乱,和反常地侵夺神的宝座。他一交还所窃夺的宝座,就会再得荣耀。他高举神在一切之上的时候,也高举了自己。 不愿顺服别人意思的人,该记住主耶稣的话说:「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8:34)犯罪的人自夸他是独立自由的,却完全不知道,他事实上是在辖制众人的罪恶权势之下的一个懦弱的奴仆。凡归服基督的人,是脱离一位残暴的压迫者,而另外找到了一位仁慈的主人,祂的轭是容易的,祂的担子是轻省的。 我们既是照神的形像被造的人,本当把神作为我们的一切。神原先是我们的居所,每当我们的心回到那古老而美丽的住处,便会觉得舒服无比。 我希望人都认识神,知道神居一切之上是理所当然的,祂应当保有那最高的位置。我们夺取了应属于祂的位置的时候,整个生活规律都会脱节,没有别的法子能够纠正这种脱节的生活,只有等到我们下了最大的决心说,神应当被高举在一切之上,问题才得解决。 有一次神对以色列的一个祭司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撒上2:30)虽然年代过去,宗教的规条数经变易,这一条天国的古老定律,到今天仍无改变。全部圣经和每一页历史,都在说明使这一条定律永存不变的原理:「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12:26)这是耶稣说的,祂把旧约和新约连在一起,同时把祂对待人的一贯原则宣示出来。 有时观察一件事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反面。以利和他的儿子只须遵守所立的约,一生尊重神,就可以得到祭司的职分,但他们却没有遵守,所以神差遣撒母耳宣布事情的结局。虽然以利事前不知道,但是这个定律一直在暗中发生效力,现在宣告结局的时候来到了,何弗尼和非尼哈两位堕落的祭司在战阵上死了,非尼哈的妻在生产的时候死去,以色列人在敌人面前逃跑,神的约柜被非利士人掳去,年老的以利从他的位上跌倒,折断颈项而死。这一连串可怖的惨剧,连着发生,都是由于以利不尊重神的缘故。 现在再照此原则去看,圣经中几乎任何一个在一生中诚实地荣耀过神的人,神对他们都是不计较软弱,不重视失败,而把说不尽的恩典倾赐下来。例如亚伯拉罕、雅各、大卫、但以理、以利亚,或任何一个你所要举出的人物,他们所得的荣耀,如同种子有百倍的收成一样。属于神的人,他的心把神高举在一切之上;神悦纳他的心意,也照样地把他高举起来,使那人不同的不是他的完全,乃是他那种归给神的意念。 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身上,这个原则更显得单纯而且完全。祂降为人子的时候,自己谦卑下来,把一切荣耀都归给在天上的父。祂并不求自己的荣耀,只求差祂来的父神的荣耀,有一次祂说:「我若荣耀自己,我的荣耀就算不得什么。荣耀我的,乃是我的父。」(约8:54)骄傲的法利赛人离这个原则太远了,以致不了解这个舍弃自己而荣耀神的主,耶稣对他们说:「我尊敬我的父,你们倒轻慢我。」(约8:49) 耶稣还有一种说法,是最令人扎心的,就是祂用问话的方式说出一句话来:「你们互相受荣耀,却不求从独一之神来的荣耀,怎能信我呢?」(约5:44)若我对于这句话的了解不错,主耶稣在此提出一个叫警惕的道理,就是人若求人中间来的荣耀,就不能相信神。是否这就是造成不信的罪的根源呢?人通常说造成不信是因为理智上的困难,其实只是掩饰真正的原因的烟幕而已。这种贪图从人来的荣耀的心,叫人变成法利赛人,这就是隐藏在宗教徒心中的自义,和空洞的崇拜背后的秘密。我相信可能就是这样,为了没有把神放在应该属于祂的地位,使人整个生活的常轨破坏了。我们不高举神而高举了自己,因此咒诅就跟着临到我们。 我们渴望得着神的时候,要常常记住,神也是一样的渴望,祂的渴望特别是对那些愿意一次完全高举神在一切之上的人,这些人在神看来,比地上或海上一切财宝都可贵。在他们里面神有一个地方,可以借着基督耶稣把超载一切的慈爱向他们显现出来。神可以无拦阻地与他们同行,神对着他们可以照着自己的意思自由运行。 这样说来,还有一事必须当心,就是我们会想先把理智说服,然后让神得着我们的心。让神居于一切之上并不是容易的事,理智可能同意如此做,但是却不允许意志去实行。当脑子里想要跑到前头去荣耀神,意志却落后在后面跟不上去,那样会使人的心不知要分散到什么程度,所以整个人必须先下决心,然后心灵才觉得满足。神要得着我们的一切,而且若未整个的得着我们,祂就不停止工作,单单是一部分被神得着是不够的。 让我们好好的为这事祷告,俯伏在神脚前,叫我们的心和口完全一致。凡是用这样诚实的态度向神祷告的人,都不必再长久等待神悦纳的凭据。神要在祂仆人眼前揭开祂的荣耀给他看,祂要赐下祂的一切珍宝,任他自由使用,因为祂知道把荣耀赐给完全奉献的人,是最妥当的。 祷告:神啊!让我的心高举祢,在我一切所有之上,只要祢在我生命中得荣耀,地上任何财宝都不足以令我珍爱。让我的心高举祢,超过我一切的友谊。我立定主意,祢必须在一切之上,即使因此遭人厌弃,成为地上一个孤单的人,也是我所情愿的。让我的心高举祢,在我一切安慰之上,即使会使我失去肉身的慰籍,和要背负沉重的十字架,我也要守住在祢面前所立的誓约。让我的心高举祢,在我一切荣耀之上。求祢使我渴望得祢的喜悦,即或是令我降为卑微,和我的名字被人如梦一般地忘掉。我的主啊!求祢在我里面兴起。求祢站在当得荣耀的地位,在我的意志、我的好恶、我的家庭、我的健康,甚至我的生命之上。让我衰微,使祢兴旺,让我降低,使祢升高。求祢骑在我的身躯上,如同骑着当日进入耶路撒冷那匹小小的驴驹,让我听见孩子们向祢的欢呼:「高高在上和散那。」(太21:9)阿门!
什么是永生
人们通常将永生理解为肉体不死。因着这样的误解,世人看到基督徒“永生不死”的梦想”与“人人皆死”的现实构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认为基督徒所说的“永生”类似于痴人说梦。其实,“永生”不是指肉体永远存在。每个人的灵魂都是永存不死的,但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得永生。 那么,永生到底是指什么呢? 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主耶稣亲自给出永生的明确定义:“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所以,“永生”乃是指人在耶稣基督里与神建立的亲密关系。约翰福音3:36说:”信子的人有永生…”信徒有永生(在希腊语中动词是现在时态)。永生的起点不是我们的未来,相反,永生始于认识并持续相信耶稣基督的那一刻, 是我们现在既有的财富。约翰福音17:3的另一层意思,可以在罗马书6:23找到:“唯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永生”是神给我们的救恩的礼物,借着主耶稣的死和复活,神赐给了我们永生,是我们不需自身的努力而白白得来的。由于耶稣是永活的,因此“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持续信祂的人也必跟祂一起活到永远。“…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26) 因此对信徒来说,永生不只是对今生的影响,我们更有对未来的盼望—-当主耶稣再来时,信徒的身体将会最终得赎。在《哥林多前书》和《帖撒罗尼加前书》中,保罗提到:基督再来时,活着的信徒身体会改变【林前15:52】;已经死去的信徒将会得到一个新的身体,然后所有的信徒会「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与基督合一,「和主永远同在」【帖前4:17】,那时我们的灵魂和神所赐新的身体将永远与神在一起。 “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启示录22:17)。现在,所有愿意接受主耶稣邀请、认识主的人,不需付出任何代价,今天就可以得到圣灵的活水、永生的生命。 根据圣经和合本 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