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谷书》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哈巴谷书》的希伯来名是「 חבקוק/Khavaquq」,是《十二先知书》中的第八篇。在希伯来文圣经《塔纳赫》中,《哈巴谷书》被放在《那鸿书》之后,宣告神将使用迦勒底人来管教犹大,然后又使用列国来审判迦勒底人。借着《那鸿书》得了安慰的百姓,现在要借着《哈巴谷书》,预备接受即将到来的管教。哈巴谷发预言的时间大约是在主前609-605年之间,他事奉时圣殿还在。与哈巴谷同时事奉的先知有耶利米和西番雅。   传统认为,《哈巴谷书》的作者是南国的先知哈巴谷。「哈巴谷」的意思是拥抱、抓住。哈巴谷的生平不详,可能是一位带领诗班的利未人。他所描述社会败坏的情形,很可能是在约雅敬王在位早期、巴比伦入侵犹大之前。在书中他敢于与上帝辩论,坚持让上帝给他答案。 主前612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和玛代联军摧毁了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迁都哈兰。主前609年春天,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率军北上援助末代亚述王,约西亚在米吉多平原拦阻埃及大军;结果战死沙场(王下二十三30),法老尼哥扶持约雅敬为傀儡王(王下二十三34),约雅敬是一个生活糜烂的王,社会律法变得无能,公义遭到扭曲,贿赂腐败成风,城中充满暴力。先知哈巴谷看到这样的情况实在无法忍受,就来到上帝面前,抱怨上帝袖手旁观。他要上帝扭转情况,恢复法律和秩序。上帝让他安静,把眼目放宽广,上帝要从东方兴起一个大国,借它发泄对耶路撒冷的怒气,同时应许保护义人,哈巴谷受到安慰。 哈巴谷发预言的时候,百姓毫不在意,他们满以为自己绝不会遭到远方的迦勒底人的侵略。公元前62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领巴比伦-玛代联军打败亚述和埃及联军,亚述帝国灭亡。尼布甲尼撒乘胜追击,把法老赶回埃及,一举瓦解了埃及的势力。犹大也从埃及的藩属国变成了巴比伦的藩属国。尼布甲尼撒掳走了犹大王约雅敬、部分圣殿器皿(代下三十六6-7)和包括但以理在内的一些犹大贵族(但一1-2、6)。后来约雅敬被放回犹大,服事巴比伦三年(王下二十四1)。 在先知书中哈巴谷书有独特之处,全书内并无神针对以色列所发的默示,它的内容完全是先知与神之间的对话。在与上帝对话中,他的质疑变成了歌颂,哀求变成了欢呼。哈巴谷不独文笔优美,而且处处显出他对本国百姓的爱护和关怀。他对上帝的质疑不是由于自恃,而是出自热忱,要维护上帝的圣洁和公正。在短短的三章经文里,作者充分地表明上帝的伟大,掌权和公义,以及自己对祂的敬畏和倚赖。

陶恕《靠圣灵成事》九、基督徒的共同性:一个福音的答案

“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彼前三8) 基督教福音派体制之中,并不大注意到当前宗教的趋势和时尚,而其中一项,就是愈来愈着重教会的共同性。 我想暂且不对基督徒合一的成果置评,尤其现今不断强调每一个教会里的人,都要跟其他人相像的当儿,我更要保留片时,这对大家才算公平。 圣经上认为基督徒的共同性,只可透过基督徒团契内真正的爱和挚诚的体恤得来,也只有透过神在人灵魂内动工,才会产生。虽然基督徒仍是蒙福和变化万千的群体,他们却又拥有这种共同性。 一位老主教会在他的著作中写道,我们所期望的基督教教会共同性,并非纯是达至“团结”的状态。他提醒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着冷却的过程来达至团结! 辨别这种冷凝的团结不难,只要看那些教会行为就可以。当中各人都不会反对其他人的意见,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已经一致同意,大家不会持任何基本教义,也没有什么正面的信念,“因为反正什么事情也无关痛痒”。 可是,使徒彼得却给基督徒弟兄们写及在他们团契中“都要同心”的真谛。 一些著名的释经学者告诉我们,“都要同心”字面意思就是“一致”。 所以,让我先从反面告诉你一致不是什么,以致你会发现一致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达至一致——乃属灵上一致,而不是规限下的共同性。 我很难理解,为何有不少教会会有如此失误,相信一致乃外表上的相同。有些人实际上以为同心,就是从外在构成彼此相近的表现。 这真是很严重的失误,他们竟相信强制的共同表现,可以达到宗教群体内和谐的境地。 英语的“共同”(Uniform)一词,可作形容词,形容一个处境,也可作名词,指某一团体作为识别的制服,例如军队各款不同的军装。 那些制服使军容看起来很整齐,达到外表的共同性。可是,任何曾经参加过军队的人,都知道那些穿制服的人,都一致反对和埋怨这一道规定。 仅仅穿上制服,根本不会为任何团体内的男女带来基本合一和谐的感觉。 强迫而成的共同性,完全是一种严重的失误,因为它假设共同性纯是外表功夫,只要强迫别人遵从,就可以成功,却不晓得真正有效的合一,乃由心里发出。 实际上,基督徒外表乃千变万化,而不是一模一样的,这是神本事之处。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会看到神的作为是多采多姿的,而不是一模一样或近乎雷同的。 保罗告诉我们,天上每一颗星,在神荣耀里,跟其他星宿也有分别。天幕偶尔升起(天幕是指笼罩城市上空所有烟雾和污垢),我们可以清楚看见神造的星空,并且明白天上星宿,每一颗都在神手里,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与别不同。 假如神造每一颗星宿,都是千篇一律的大小,与地球相距,也是同样距离的话,那我们眺望夜空,就只觉凝望剧院入口耀眼的门罩,而不是星光灿烂下,神造的神秘而奇妙的天际。 任何人肯花五分钟去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一棵树绝对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它们一概不同,或许某一些地方相近,或说基本上相似,可是,神却容许它们有各式各样形貌的白由。 每次在海岸逗留,你会发觉在刮风的日子,卷起一堆一堆浪花,却没有任何浪花是一模一样的。假如你粗心大意地看,会以为浪花毫无分别,只是一浪迭一浪,往沙滩上冲来。可是,你走近去细看,你会同意,没有两个浪涛是相似的。 画家画浪花,总画得一模一样,因为他们把自己脑海中的观念,强加诸神创造海洋的奇功上,于是,巨浪纵然冲成无数小浪花,他们却依旧画成形态大小一模一样,而且从不发觉不对。 你们许多人都知道,雀鸟也有同一的规律,我们可以听见一只鸟唱歌,便说道:“那是一只红雀,或一只莺。” 我们又可以说:“那正在啼啭的是一只知更鸟。” 可是,凡受过训练,晓得如何聆听雀鸟歌声的人,细心一听,就知道没有两只知更鸟歌声完全相同。这事实已是耳熟能详的了。 试看圣经上圣徒和这同一的规律的关系。我们在圣徒身上会看见许多共同或相近的品格,可是他们个别之处,又往往更加显著,铭刻历史之上。 除了以赛亚与以利亚之外,你还可以在圣经里找出哪两个最截然不同的人物呢?假如他两人一起坐在会众之中,人家实在很难认出他们属于同一种族,更遑论共同信仰呢!然而,他们相同的地方乃在内心,他们内在是属于同一真神的,但外表上却完全相异。 又或以彼得和摩西为例,让他们站在一起。又或是单看彼得自己的小圈子,即那群门徒。试看安德烈、约翰,然后再看那刚强如以利亚般的彼得,他们各不相同,性格性情各具,他们却是内在相同,那才是真正而有意思的相同点。 神把教会给与世界时,祂乃给了一个内在要一致的教会,外观却如万花争点的花园一般引人入胜。 我认识一个名叫哥力田(Collett)的黑人,他是神亲爱的一个弟兄,常为主传道。我曾听他说过:“神在祂创造的繁花中取出一束来,若那束花全是一样颜色,那就完全没有变化。所以,神把我放在你们中间,给大家一点祂的变化。” 他的观念完全正确!神有祂自己在教会内的变化,每一处,各人不单外貌,还有性格、品味、恩赐、侍奉都不同。 但是,彼得鼓励我们要同心——要一致!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神的灵让基督真真确确地存于我们里面,使我们在某些质量和性情上彼此相像。 真正基督徒的其中一个质量就是体恤,彼得没有叫我们对于真正基督徒内在一致的表现感到疑惑。“要同样体恤,同样相爱,同样慈怜,同样谦卑,……同样不以恶报恶!” 他总括说:“你们都要同心。” 这是通向基督徒合一和一致的途径,也是同心的方法。要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对待他人,并且有神赐的能力,在圣灵里饶恕别人,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 神儿女蒙福的共同性,亦即彼得在基督追随者身上寻找的一致性,就在那里。每一个敬虔的信徒都必须晓得体恤的一致性,爱其他人的能力。圣灵予人的共同性,以致可以存慈怜的心对待他人,并且晓得以谦卑的心来把神的恩典向人见证,以甘心乐意的心宽恕他人。 你愿意量一量自己灵里体恤别人的能力吗? 体恤字面意思就是一种同情谅解,若我们要讨主喜悦,那么,每逢遇到动人心灵的事物,内心必然泛起体恤之情,这正是我们真正基督徒合一的要求——一种相像的表现,一种每遇到感动人心的情况时,都会产生同情的谅解。每有触动心灵的时候,我们必须有这一致的表现。 这是我们在神话语中找到的例子——敬虔的男女每触动神的心灵,就在那触动之处,他们彼此相似。而在其他地方,他们却殊异。因此,耶稣基督的身体正是如此,祂在世的教会中,我们每触动另一人心灵时,就产生合一。但其他事情上,大家却可以完全不同,千变万化。神的儿女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面貌,那正是神为教会和团契赋予更多姿采,变化多端。 打个比方,钢琴内有许多许多琴键,它们合起来,要产生一种和谐美妙的乐音。每一个琴键本身都有合己的音高,但它们却同是听命于某一音调之中。所以,神的子民正是一同俯首于一个神圣的音调之中,接受适当的调音。然后,就随着引导,各有各的特点,自由地表现他们自己的样式。 我以为没有一个基督徒的团体,会比贵格会(Quakers)更加自由。虽然,他们设法要把那自由扼杀,强迫大家穿上制服和一定的服饰,又强迫各人用共同讲话方式,可是,撇开这一切,他们内在的火花却何等光芒,给这世界带来一个奇妙而百花盛放的教会。 所以,我们必须存有基督体恤的心肠,每触及的地方,都会表现这同情的体谅,同时,又了解到我们未曾触及之处,大家是会有不同见解的。 然后,彼得提到彼此相爱的真谛。我们要爱弟兄,而爱在心灵触动之处,使人无分彼此。这是一种真实和蒙福的合一——两个不同的人透过神爱的连结,合而为一的感觉和体认。这是神的方法,是真正把人们带至活泼和在人内心产生合一境界的方法。 我并非唯恐天下不乱,但我必须向那些极其坚持要把人人都纳在一些世界合一和统一轭下的人一个问题。 “为何这一代最常谈合一,并设法制造合一的人,却又是最心怀憎恨、猜疑,和随时能牵起争端和敌对的一群?” 他们不能哄我!我才不会上当,竟相信那些甜言和空泛的保证,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要因为神的父性和人的兄弟性,而忘却各人的相异。” 他们不能骗我,因为我晓得世上没有合一。世上只有纷争、仇恨和敌对,还有许多公开的斗争,若把它守在一处,或许仍可以不称为战争。他们说:“让我们忘却所有差异”时,我只想有机会去看看,究竟他那根枪是否仍佩在腰间! 神的爱在我们心间倾流,而体恤和爱人的心肠,只能在我们主耶稣基督身上找到,这是我们真正合一的唯一因素。除此以外,一切有关合一的因素,皆是可悲的怪谈和讽刺的笑话,而且肯定是源于七层地狱底下! 有没有可能只成为信神的孩子,却没有慈怜的心肠?让我先提醒你,彼得嘱咐基督徒弟兄要互相“富同情心”,他实际上教导我们要彼此存心慈怜。 谈到这方面,我必须指出一点,宗教不能叫我们心存慈怜,凡事为人着想及待人仁慈,也不会使我们心如铁石。 任何读过历史的人,都不用别人告诉他,人是可以多么苛刻,以宗教为名,本着什么什么堂而皇之的原则,却做出最残酷不过的恶行。 我对自己有一个规例: “我站在哪一方——原则或是人?” 在美国政府的历史上,我们对其中一位伟大的总统非常景仰,他做人第一,做总统为副,人们给他冠上忠诚者亚伯(Honest […]

西番雅书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西番雅书》的希伯来名是「西番雅 חבקוק /Khavaquq」,是《十二先知书》(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第九篇。在希伯来文圣经《塔纳赫》中,《西番雅书》被放在《哈巴谷书》之后。神借着《哈巴谷书》让百姓预备接受即将到来的管教,又借着《西番雅书》宣告迫在眉睫的「耶和华的日子」(一7)、以及那日真正的复兴(三15)。 传统认为,《西番雅书》的作者是南国的先知西番雅,他是王室的成员、希西家王的玄孙。「西番雅」的意思是「耶和华隐藏、保护、珍爱」。从乌西雅王到希西家王的时代,神密集差派了先知何西阿、约珥、阿摩司、约拿、那鸿、弥迦。但在希西家和玛拿西年间,只有以赛亚在南国做先知。到了约西亚王的时代,神再次差遣西番雅、耶利米和哈巴谷一起向南国犹大说话,好预备百姓迎接被掳巴比伦、接受被神彻底拆毁。 本书写成的时候,约西亚王(主前640-609年执政)在位,但亚述帝国还没有灭亡,先知也没有提到约西亚第十二年「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代下三十四3)。因此,西番雅发预言的时间可能是在约西亚王的早期,即主前640-628年之间。约西亚在位早期,由于玛拿西和亚们王长达五十七年的恶劣影响,国中的偶像崇拜猖獗。八岁登基的约西亚王于在位第十二年开始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修复圣殿,恢复逾越节。但约西亚的属灵榜样并没能带起百姓的真正复兴,他们只不过是跟随人、并不是跟随神。 虽然约西亚王领导复兴二十年,但百姓「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番三7)主前609年约西亚战死之后,犹大国迅速败坏,继位的犹大王全部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直到南国被掳。在西番雅发出预言四十多年后,耶路撒冷果然被毁,《耶利米哀歌》中记录的细节(哀四14),正是西番雅预言的应验(一17);而圣经之外的历史和考古资料也证明,非利士、摩押、亚扪、古实、亚述也照着西番雅的预言遭到了审判。 百姓不可能倚靠自己的立志和努力来悔改、回转或成圣。所以,先知西番雅的信息并不是号召百姓奋起复兴,也不是劝人用悔改换取得救,而是宣告「耶和华的大日临近」,神要亲自施行审判和拯救,那时才会有真正的复兴。

亚述人

亚述人,又称叙利亚人,是主要生活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的民族。他们拥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上古时代的亚述军国主义盛行,战争频繁,地跨亚非的亚述帝国盛极一时。后来亚述在外族的入侵下逐渐失去独立。 主前十四世纪至主前十世纪,统治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亚述帝国使亚述人的文化与认同广为传播。但是对外频繁的征战和国内的起义暴动大大消弱亚述的国力,导致在主前609年新亚述帝国灭亡。亚述人先后被新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希腊人与罗马帝国所统治。 在三世纪以前,亚述人信仰亚述主神阿苏尔神(Ashur),之后改信基督教。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势力扩张至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没有改信伊斯兰教的亚述人成为受压迫的对象。在近代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末期,居住在其疆域内的亚述人由于信奉基督教,遭到了土耳其奥斯曼当局的大规模屠杀,许多亚述人被迫离开故土开始流亡,小亚细亚地区(现在的土耳其)的亚述人数量锐减。亚述人由于迫害和战乱,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了世界范围的大流散。 当代亚述人主要是中东一带宣称为“古亚述人后代”的基督徒。目前,全世界约有300多万亚述人。亚述人在西亚地区的伊拉克北部、叙利亚、伊朗西部和黎巴嫩以及约旦仍有大量人口。而在土耳其东南部仍有少量亚述人。伊拉克是亚述人的祖居地,也一直是全世界亚述人最多最集中的区域。但是由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和随之而来的动荡,许多亚述人被迫离开伊拉克,迁到邻国或西方国家,伊拉克的亚述人数量已减少了一半,而叙利亚、约旦、美国和瑞典等国的亚述人数量近几年来明显增多。美国的底特律和瑞典的南泰利耶等地有来自中东的亚述人的大型聚居区,他们在那里建有自己的教堂、商店、俱乐部等。今天,全世界三百多万亚述人大部分都是基督徒,应验了神对他们的预言:“当那日,以色列必与埃及、亚述三国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因为万军之耶和华赐福给他们,说:『埃及——我的百姓,亚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产业,都有福了!』(赛十九24-25)。

陶恕《靠圣灵成事》八、岂单是节日

“天使对妇女说:‘不要害怕!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祂不在这里,照祂所说的,已经复活了。你们来安放主的地方。快去告诉祂的门徒,说祂从死里复活了,并且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祂。’”(太二十八5-7) 任何基督徒教会,回顾基督被钉十字架时,徒有悲伤眼泪,而不往前进,在复活的基督里过蒙福的生活、那只是“赚人热泪的宗教”而已。 同时,我必须同意一位有信心的作者说:“我不能忍受!”意思是:“我不能忍受这种可怜兮兮的宗教。” 真正属灵的力量,并非留在古老的十字架上,而是在至高复活主得胜的荣耀之中,祂胜过死亡以后,向人宣布:“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二十八18) 弟兄们,我们要有信心,信得过我们并非靠伯利恒的马槽或十字架的遗迹而得力。 我们乃靠永恒荣耀的胜利而得力。 人子死在十字架上时,软弱无力,这是圣经清清楚楚告诉我们的实情。但是,人子却满有能力地复活。假使我们忘掉或否认祂复活的真理和荣耀,和祂正坐在神右边的事实,那么我们就失去基督教信仰的一切意义! 耶稣基督的复活给人带来惊人转变的新方向。我们看马太记述那复活早晨的情形时,试留心看他用的介词的方向,不但有趣,而且很有意思。 首先:那些妇女“来”看坟墓。 她们因着爱而来,同时她们也带着伤痛和战兢的心而来,她们来为耶稣哀哭,这是她们未晓得耶稣已从死里复活前信仰的方向。她们的方向乃朝着坟墓去,那个埋葬耶稣身体的坟墓。 我们周遭确实仍有许多人朝着这坟墓的方向去,他们只晓得哀哭痛悔,对死亡充满恐惧,对前途没有信心。 可是,那历史性复活的一天中,那信实的妇女信仰方向却有戏剧性转变。 她们听到天使报信,也看见真凭实据:“祂不在这里,照祂所说的,已经复活了。”(太二十八6)那封着墓穴的石头已经辊开,她们可以亲眼看见坟墓空空的,尸体已经不见了。 “快去告诉祂的门徒!” 于是,福音书上告诉我们:她们就马上急忙“由”坟墓那里离开。 这是何等奇妙的转变!正是由于那喜乐信息带来的转变! 那介词已经从“来”坟墓那里改为“由”,她们的方向突然间远离那坟墓了,因为坟墓空了,旧势力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这方向突然间再不是朝向尽头——耶稣从死里复活,而且坐在天父右边享有尊贵身份。于是,这方向乃朝向、永无穷尽的一方——那是永生和胜利的永恒! 这一点若不成为复活节的信息和它本身的意义,基督徒教会每年就只是有一天无聊的节日而已。大家一心欣赏春天百花齐放的娇艳和香气,也让诗人因物起兴,吟咏一番。 基督徒教会却应该有正确的优先次序。 复活节不只是教会行事历上一个日子,每年就在那天从早上到深夜,单为日子本身来庆祝一番。 复活的早晨,只是那浩大福音事工的开始,要直到主耶稣基督再来的日子,才会完结。 复活节,基督复活,升天前留下的大使命等等真谛,都是今日整个世界基督徒教会使命的首要真谛。 基督复活和空坟墓的事实,都不是世界上一项繁复和流传的神话,这不是圣诞老人的传说,而是历史的事实。 基督徒教会若单是局限于研究耶稣基督肉身复活的事实和历史,只会觉得无助和绝望。真正耶稣基督的教会,必须建基于真心相信这事确曾发生,以此为真理。主的死是真的、坟墓是真的、石头是真的。但感谢神!天上有至高的父,差遣天使把石头辊开,永生的救主复活了,而且有个荣耀的身体,向门徒高声宣布:“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 那既然是我们的未来和盼望,我们没有理由还要人来可怜主耶稣基督的遭遇。 教会却常常有人怀着一片热诚,对会众说:“让我们跪在十字架前,一起为主流泪片刻。” 我们不要跟那些以为我们的主是殉道者的人为伍,他们以为主是热心不遂而受害的人,祂可怜,徒有好心,却发觉世界太大,自己的生命不堪负荷。还有许多人把祂描绘成因死亡而绝望地沉寂的人。 为何我们披孝的在祂教会中,继续在坟墓旁哭泣痛苦,福音书上不是明明记述祂从死亡中回来吗?为要证实祂的话:“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 弟兄们!祂为我们死,可是,自从祂复活的那一刻起,祂就成了伟大的耶稣!伟大的基督!伟大的主! 权柄不是在马槽里的婴孩。 权柄也不在十字架上被钉的一个无助的人。 权柄乃在于那人在十字架上献出自己生命,然后被埋葬,第三天复活,离开坟墓,最后升天,坐在天父右边。 那正是权柄所在之处。 而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在坟墓旁哀哭流泪。 我们要衷心尊崇和感谢神,因祂甘心情愿地进到坟墓里去。同时要感谢神,让我们明白十字架和复活对神和人两方面的意义。 我们是否明白复活的真正意义,是给基督所有苦痛戴上一顶荣耀的冠冕呢? 我们又是否明白我们主耶稣基督今日在天父右边,享有最高尊贵身份和王者权能,统管天上地下万有权柄的全部意义? 许多时侯,有人会不客气地问道:“可是,陶恕先生,你这般伟论有何依据?假如基督统管整个世界,那世界现今情况又作何解释呢?” “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你如何解释?” “又为何有原子弹、氢气弹、和逼近眉睫的劫数?” “假如祂统管万有,为何世上持续不断有军备竞赛?中东事态继续祸延整个世界?” 我知道有一个答案,而这答案见于圣经预言之中。 神自有祂一套对付世界、国家与政府的方法,这在圣经上已预言了。 神会继续按祂的时间表来施行其计划,祂的计划乃要使以色列归回巴勒斯坦地。纵然地上各国把他们安放到世界每一角落之中,如星罗棋布,但神仍然等候那最终回归的一天。 当以色列人从四方八面归回故土,应验了神的计划,基督徒教会便起而祷告,策动向普世传扬救主的福音。 基督虽然有统管万有的权柄,祂却等待,暂且不行使祂这叫人颤栗的权柄。 基督却以许多不同方式,在祂教会的生活与事工上,表现祂的权柄? 我相信,假如祂的教会真正相信祂能够并且会行使其无限的权能,祂就果然会这样行。 当耶稣宣布“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时,祂究竟对门徒有什么期望呢?而对我们所有在基督身体内的人,又有何含义呢? 答案显而易见,耶稣就是说:“所以,你们要去!” “所以”,乃把每一事联系起来。所有权柄既然都赐给耶稣了,所以我们要去,把福音传开,使万民做主的门徒。总括起复活的全部含义,就是基督徒教会若要合乎复活救主的期望,就必须成为一个宣教的教会。 照耶稣应许的,祂已经复活了,而祂给我们大使命的同时,又向我们保证,祂要常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许多基督徒家里都喜欢挂一些墙画和座右铭的摆设,上面写着:“我常与你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可是,那句只是断章取义的经文。 我们很有技巧地把经文中一小节分割出来,就如剥果皮一样,我们剥开神应许的经节,把它放在自己座右铭和日历上面。 […]

那鸿书中的“挪亚们”

【鸿三8-10】你岂比挪亚们强呢?挪亚们坐落在众河之间,周围有水;海(指尼罗河)作她的濠沟,又作她的城墙。古实和埃及是她无穷的力量;弗人和路比族是她的帮手。但她被迁移,被掳去;她的婴孩在各市口上也被摔死。人为她的尊贵人拈阄;她所有的大人都被链子锁着。 「挪亚们」就是上埃及的首都底比斯(Thebes),位于尼罗河上游。尼罗河流经底比斯时分成4条河汊。当时底比斯的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主前744-656年)被古实人所控制。「弗」和「路比」都是挪亚们的盟邦。 「挪亚们」和尼尼微城一样有宏伟的神庙,防守坚固、有河流作为天然保障,还有强大的军事联盟,但最后还是在主前663年被亚述王亚斯那巴(主前668-627年在位)攻陷。而亚述王亚斯那巴死后,亚述也迅速衰落,尼尼微在十五年内就被巴比伦-玛代联军攻陷,命运与被亚斯那巴攻陷的「挪亚们」一样。

 亚述的古老预言

【鸿一8】「但祂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尼尼微,又驱逐仇敌进入黑暗。 【鸿二6】「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根据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odorus Siculus,主前90-30年)《历史丛书》 里的记录(Bibliotheca Historica, Book II),亚述人有一个古老的预言:「除非河首先成为城市的敌人,否则任何敌人都不能攻下尼尼微」。当巴比伦-玛代联军围城的时候,亚述王预备了大量物资,准备长期坚守、等待援军。 但围城三年之后,连续天降大雨,河水淹没了城市的一部分,并摧毁了沿河3.6公里(20 States)的城墙。河已经明显成为尼尼微城的敌人,所以亚述王辛沙里施昆(Sinsharishkun,主前627-612年在位)相信预言已经应验,烧毁宫殿、自焚而亡。这应验了「他必以涨溢的洪水淹没尼尼微」,「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陶恕《靠圣灵成事》七、神有一个救法

“我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祂为我们的罪作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二1-2) 虽然新旧约中都贯彻了神愿意赦免和忘掉人罪过的教导,但是,却有部分基督徒教会,显然不甚晓得,神已透过赎罪祭,给那些为试探所胜和对神有亏欠的人,一个彻底拯救的方法。 学会如何鼓励及帮助那些沮丧、罪咎感重的门徒,是十分重要的。那些人内心失望、痛悔,哭喊道:“我放弃了!我放弃了!没用的。我总是比人家差劲!” 基本上,为何神要赦免人的罪呢? 因为罪就是祂与祂最崇高创造物——人类之间的黑影,神比我们更想把罪除去。 祂希望赦免我们——那希望是祂位格中一部分。 神的话语赐我们一个蒙福的权柄去告诉人,神为每一个信靠祂的儿女,都有一个救法和一个赎罪祭:“把你的羊羔带来,把你的祭物带来!” 旧约赦罪模式中,犹太人要把羔羊带来。而教会时代,新约基督徒却很清楚知道,神永恒的羔羊一次献上自己生命为永远有效的祭,他们只需要相信祂,再无须带来任何献祭,罪就可以得赦了。 不过,大家无论如何,也不可以为约翰写约翰壹书时,是要“放过”罪恶。事实上,他经文中斥责所有邪恶,并明确地传讲恨恶罪恶的神给我们的信息。 不过,在圣灵启示里,约翰面对现实,指出我们的主为软弱和摇摆不定的信徒,已预备了赦罪和每天生活有力的方法。 使徒约翰不是向我们提供一些光是理论的建议,他实事求是对付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理论化,光说应该如此如此。 约翰是基督教一位信心之父,交游广阔,朋友中有很多是蒙恩得救的人。随着圣灵引导,这位老使徒把真理教导我们,提醒基督徒必须警醒,晓得自己需要时刻倚靠主,因为我们一生中,任何时刻都不能完全杜绝犯罪的可能! 约翰的说话,也不能理解为鼓励神国里的人随意犯罪,或故意犯罪。 当我思想这段经文时,我脑海中泛起一个比方。 我们国家许多大城市内的大工厂,都附设诊所和医务室。那你是否可以说,那些公司设有这类服务,乃鼓励员工多发生意外或多生病呢? 那些公司了解人类实际情况,晓得每年大约某一人数中,会有多少意外和病痛,于是设立诊所,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约翰绝不是鼓励人犯罪。相反,我们可以视之为属灵的诊所,它警告我们:小心,不要犯罪。但人若犯罪,他在神面前有一位中保帮助他。 那位中保、那位代表,就是耶稣基督,祂是义人,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翰说了这个确据后,又再加上一个美丽而贵重的插句:“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二2)。 这刻,我们最好留意这所谓“诊所”的观念,其实在旧约时代已经有,并且付诸实践。 我想把大家带回利未记第四章当中,让新旧约有关赦罪的计划联系起来,以显出圣灵的启示贯彻始终。同时,无论何时,仍是同一位基督在圣经每页每章中照耀。 利未记这一章里,记载到一个属灵的“诊所”,是为那些沾染了邪恶事情和行差踏错的以色列子民和会众而设。也许一些不曾留念旧约的人会觉得诧异,即使是在律法时代,神也应许和给与那些不遵守祂命令的人,一个实时和有效的救法。 请留心利未记给我们应付罪的教导。 “……若有人在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什么事上,误犯了一件。”(利四2)那里有一个救法。 首先,请与我一同思想,这句子中,表示有人会误犯了一些不可行的事。 我不希望“误犯”一词,使你脑海中浮现一个人,他有双充满幻想的眼睛,一副忠实不欺的心肠,却偶然误犯了过错。我想现实情况上,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冒失的心灵,他或许忽略圣经的教导,也忽略神对他讲的话语,只跟随自己内心的喜好行事,于是犯罪,违背了主的诫命。 可是,感谢主!神实在关怀他,给他一个救法! 利未记接下去记载的,乃是指出神为以色列几种不同类人所犯的罪与过失而设立祂的救法。 原来,即使神膏立的祭司,也可能犯罪。 我但愿记录内没有这一项,然而,我却又为此而高兴,原来祭司也是人,他们并非完美无瑕。 我曾读过一些有关圣德肋撒(St.Theresa)的记载;她坦然承认自己是所有基督徒中最小的一个,因为她看过许多在她以前的基督教伟人事迹,他们一信主,就马上敬虔地为神而活,不再陷在罪中,令神伤心。 她又说:“我却不能那么说。我得承认,我信主后,依然令神伤心,因此我比不上他们。” 那是谦卑的表现,令人十分感动。不过,若大家晓得每一个属神的圣徒的真相,相信圣德肋撒的忏悔,也是他们每一个的忏悔! 弟兄们,我真希望每一个基督教传道人,都有可能在膏油膏抹他的头以后,于在世的日子永不再犯罪。或许有人也会以为,最好就是那样了。可是,一个人若完全不可能犯罪,他就只会是个机械人,靠着车轮、滑轮、按钮等来活动,道德上,它根本不可能干坏事,但也不可能行善功。 这个相对的道理,我常在讲坛上引用,就是一个人的意志若不能自由的去干坏事,那么,他也不可能自由的行善功! 人类的自由意志对于道德的概念,乃十分重要的。 正因为这缘故,我不接受我们主耶稣基督不可能犯罪的教义。假如祂不可能犯罪,那么旷野上的试探就是一个大骗局,神还有份参与其事! 祂既降世为人,就当然可能犯罪,而祂不肯犯罪的事实,正是使祂成为圣人的原因。 按照这原则,一个人能成圣,并非因为他不可能犯罪,而是他不肯犯罪。 圣人并非是不可能犯罪的人,而是不肯犯罪的人。 忠信的人并非他不能讲话,他却是一个会讲话,而且会说谎的人,可是,他却不肯说谎。 诚实的人并非关在牢中,以致不能欺骗他人。一个诚实的人,乃是可以自由地欺骗人,可是,他却不肯欺骗人。 让我们先回到旧约祭司身上,我们发现他有可能犯罪,而且需要神的救法。 他是神所膏立的祭司,分别出来,要服侍百姓,代表他们来到神跟前。可是,若他没有任何可能犯罪的话,他就是机械人一个,永远不会明白他百姓的需要和罪过。 他永不能知道他们的困难和苦恼。 一个医生,若从来没有病痛,他肯定不能同情一个有病痛和受苦的病人。 现在,利未记里,那位犯罪的祭司要怎样行呢?他应否自暴自弃,向沮丧、愤怒与失败低头呢? 答案是不:神有救法! 今天的牧师和神所有仆人又如何呢?生于这个充满试探、软弱和挫败的时代,他们是否要放弃不干呢?要不要他们写下辞职信,然后离开,说:“我不是奥古斯丁,也不是卫斯理或宣信,所以我不干了。” 假如他们晓得神的话语,他们就会找着神的救法。 旧约里那救法是十分清楚和明显的:“就当为他所犯的罪,把没有残疾的公牛犊献给耶和华为赎罪祭。他要牵公牛到会幕门口,在耶和华面前按手在牛的头上,把牛宰于耶和华面前。受膏的祭司,要取些公牛的血,带到会幕,把指头蘸于血中,在耶和华面前对着圣所的幔子弹血七次。又要把些血抹在会幕内,耶和华面前香坛的四角上;再把公牛所有的血倒在会幕门口,燔祭坛的脚那里。”(利四3-7) 现在,你看到旧约中的赎罪祭,主我们的神为祭司属灵上的软弱和失败,提供了每一天的救法。 利未记上另一类罪人,就是以色列整个会众。 “以色列全会众若行了耶和华所吩咐不可行的什么事,误犯了罪,是隐而未现,会众看不出来的,会众一知道所犯的罪,就要献一只公牛犊为赎罪祭,牵到会幕前。”(利四13-14) 进行同样献赎罪祭的程序。 而摩西跟着写下神救法的结果:“祭司要为他们赎罪,他们必蒙赦免。”(利四20) […]

先知那鸿

传统认为,《那鸿书》的作者是南国的先知那鸿。那鸿的生平不详,他的家乡「伊勒歌斯」的地点至今不能确认,有人认为是在尼尼微的北边,有人认为是在耶路撒冷之南,有人认为是加利利的迦百农(「迦百农」的意思是「那鸿的村庄」),但都没有明确的证据。 「那鸿」的意思是「安慰」,与「尼希米」的字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因为这位先知并没有谴责正在受管教的百姓,而是借着对尼尼微的审判,安慰受苦中的百姓。那鸿宣告:在《约拿书》中暂时免除刑罚的尼尼微城,因为重新犯罪,必遭毁灭;因此,「看哪,有报好信传平安之人的脚登山,说:犹大啊,可以守你的节期,还你所许的愿吧!因为那恶人不再从你中间经过,他已灭绝净尽了」(鸿一15)。先知以赛亚曾说过同样的话:“报好信,传救恩的,对锡安说:你的上帝作王了!”(赛52:7)使徒保罗也在(罗马书10:15)中,将这段话应用在神的福音传扬者的身上。 那鸿时期的亚述帝国正是最强盛的时候,尼尼微「势力充足,人数繁多」,没有人能相信这样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会「被剪除,归于无有」。但神却借着先知那鸿宣告,亚述已经没有前途了,必将「归于坟墓」。

《那鸿书》背景

《那鸿书》的希伯来名是「那鸿 נחום / Nakhum」,是《十二先知书》中的第七篇。在希伯来文圣经《塔纳赫》中,《那鸿书》被放在宣告赦免尼尼微的《约拿书》和管教犹大的《弥迦书》之后,借着对管教器皿尼尼微宣告最后的审判,向受管教的神的百姓发表安慰的信息。那鸿书的预言篇幅虽短,内容却引人入胜。这本书的风格别树一帜,内容简洁,叙述有力,描写细腻,感情丰富,富於戏剧性,用辞庄重得体,比喻清晰,措辞生动有力。 在北国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世(约主前793-753年在位)执政的时候,神使新亚述帝国陷入了持续三十九年的衰落,亚述面临内乱、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不得不停止对外扩张。在此期间,先知约拿到尼尼微宣告审判,使「尼尼微人信服神」(拿三5),神就「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拿三10)。但神暂时推迟刑罚,是因为在祂的计划里,还要使用亚述作为管教百姓的工具(赛十5)。 亚述屡次进攻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虽然被神作为管教百姓的工具,但他们的动机却是设谋「攻击耶和华」(9节),要除掉神所设立的「祭司的国度」。当亚述完成了神所命定的管教任务以后,神「必罚亚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荣耀」(赛十12)。主前612年,亚述的首都尼尼微城被巴比伦联军攻陷、夷为平地,成为废墟,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在历史上消失了。 主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时代,既找不到遗址、也不知道位置。曾经有许多学者质疑尼尼微的存在,进而质疑《那鸿书》的真实性。1843年以后,法国和英国考古学家在伊拉克摩苏尔(Mosul)河对岸的大土堆中发现了尼尼微的遗址,证实了《那鸿书》的描述。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