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端诺斯底主义

【提前四3】「他们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或译:又叫人戒荤),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 诺斯底主义:「禁止嫁娶」和「禁戒食物」是早期诺斯底主义二元论的教导,「邪灵和鬼魔的道理」都不会给自己打上标签,而会隐藏在善良、圣洁的外衣下,并且合乎人的想法。信徒应该持守圣经的教导,既不纵欲,也不禁欲,而是「感谢着领受」神所造的一切。 希腊文「诺斯 Gnosis」的意思是「知识」,诺斯底主义者持二元论,认为属灵的世界是圣洁的、物质的世界是邪恶的,人只能透过某种神秘知识而得救。在第二世纪初期达到巅峰。保罗在此指出诺斯底二元论的核心缪误,就是否认神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禁止嫁娶」和「禁戒食物」表面都是为着寻求圣洁,实际是想靠着肉体自以为义。 这种异端认为: 1、既然物质世界是败坏的,那么圣洁的至高神就不可能与物质世界扯上关系。因此,诺斯底主义者发明了各种理论来否定主耶稣的道成肉身。 2、既然物质世界是邪恶的,那么创造天地的耶和华神必定是劣等的恶神,而不是至高的善神。因此,凡是被耶和华神看为恶的人,都成了英雄,如:伊甸园的蛇、该隐、所多玛、蛾摩拉、犹大等;凡是被耶和华神看为善的事,都应该反对,如:婚姻、律法等。 诺斯底主义导致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禁欲主义,认为物质的身体毫无价值,所以应该克制己身;一种是放荡主义,认为既然灵性超越了肉体,所以放纵情欲并不影响灵性。诺斯底主义在主后1-3世纪影响了许多宗教,如摩尼教;也渗入早期教会,是教会最早的异端之一,《犹大福音》就是诺斯底主义异端的作品。现代诺斯底主义流行于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中,《达芬奇密码》就是以诺斯底主义为基础的小说。

《提摩太前后书》背景

《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是保罗分别写给提摩太和提多个人的,但大部分内容是为了提摩太和提多所牧养的教会。三封书信在形态、内容和历史背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称为「教牧书信」,在指导牧养教会的功效上有目共睹。《提摩太前书》的内容与《提多书》相似,但针对以弗所和克里特众教会的具体情况,重点有所不同。 主后62年,保罗上诉凯撒成功,从罗马获释,重返亚细亚、马其顿。他可能先从罗马坐船经过克里特岛,把提多留在克里特牧会(多一5);接着继续坐船到以弗所,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牧会。最后,保罗经过小亚细亚回到马其顿,可能于主后63-64年冬天之前(多三12;提后四21),先给克里特岛的提多写了《提多书》,后来又给以弗所的提摩太写了《提摩太前书》(提前一3;提后四12)。 主后64年7月,一场大火席卷罗马全城, 市区受到很大破坏。民间谣传是尼禄皇帝下令纵的火,尼禄为了转移视线,就嫁祸基督徒,许多基督徒被定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记载:「他们在死前受尽凌辱。他们被逼披上兽皮,惨遭恶犬撕裂,或被钉在十字架上,或在夜幕低垂时被人活活烧死,把这些熊熊的火光当作照明之用。」很可能在这段迫害时期,保罗再次被捕入狱,在罗马等待最后的判决。这时访者稀少,因为当时若有人公然自认是基督徒,就有被捕及折磨至死的危险(提后一16-17)。保罗在第二次被囚罗马、即将殉道之前写了《提摩太后书》。

罗马的婚制

古代希腊-罗马的婚姻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妻子在经济上比较独立,社会鼓励寡妇或离婚的妻子再婚。寡妇可以继承丈夫的遗产,穷人的寡妇很穷,富人的寡妇很富。有些多次结婚的寡妇甚至积累了巨大的财产,被许多男人所追求。因此,大部分普通的寡妇是「真为寡妇的」(提前五3),但有些则是「好宴乐的寡妇」(提前五6)。 小加图是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在但丁的《神曲》被描绘成炼狱山的守护者。他与妻子玛西娅(Marcia)离婚,然后Marcia改嫁给60岁的朋友霍坦修(Quintus Hortensius)作续弦。6年后,玛西娅作为寡妇继承了霍坦修的财产,并回到小加图身边,两人变得极为富有。「好宴乐的寡妇」(提前五6),可能就是指这种继承了大量财产的寡妇。

《歌罗西书》背景

歌罗西是小亚细亚东南部吕家(Lycus)河岸的一个小镇,在今日土耳其境内。歌罗西镇不大,邻近的老底嘉和希拉坡里(西四13)都比它重要。保罗在三次传道旅程中,将工作重心放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并没有到过歌罗西(西二1),是以巴弗将福音传到歌罗西(西一7)。保罗可能从以巴弗那里得知歌罗西信徒受到异端假师傅的搅扰(西二8),因此写了本信。 《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之间相似之处数量之多、篇幅之长,在新约书卷中绝无仅有。有人指出《以弗所书》一百五十五节经文之中,有七十五节以不同的相似程度出现在《歌罗西书》里面。这两封信的组织和论证很相似。两者的开始都是关乎教义的段落,所赞颂的亦同样是基督的荣耀和祂旨意的威荣。两者接下来都把其中的教训应用在个人生活中,又都同时进一步作出关乎人际关系的劝勉。两者论及基督徒生活,都说要脱去旧人,穿上新人(西三5;弗四17)。两封信都讨论到基督徒当怎样「行事」,又谈及谢恩不但是本分,更要在赞美和唱诗中表达出来(西三16-17,四5-6;弗五15-20)。有关夫妻、父母儿女,和主仆关系的教训十分相像,只是《以弗所书》中的(弗五22-六9)比《歌罗西书》更详细(西三18-四1)。两封信都提到保罗所受的捆锁,以及他宣讲福音的奥秘(西四3-4;弗六18-20)。此外前面谈及使徒被差遣传讲福音奥秘,也颇为近似(西一23-29;三1-13)。 保罗曾在凯撒利亚(徒二十四27)、罗马(徒二十八30)长期被囚,最可能是于主后57-62年被囚于罗马期间写下这两卷书信。他首先针对歌罗西教会特殊的处境和危机,写下《歌罗西书》。然后,他进一步思考教会在神旨意中的地位,关注全体教会,特别是小亚细亚省的教会,因此写下《以弗所书》供各教会传阅。弗六21-22和西四7-8几乎完全相同,可能因为保罗在写好两封信准备送出之时,才一起写下结语。「推基古」(西四7;弗六21)可能就是传递这两封书信以及私人信件《腓利门书》的信差。

《腓立比书》背景

「腓立比」位于希腊北方、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省,是罗马殖民地、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到达欧洲的第一站(徒十六12),吕底亚是第一批受洗的信徒(徒十六14-15),保罗离开时腓立比可能已经在那里建立了教会(徒十六40),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保罗和腓立比信徒之间有特殊的情谊,因此本信很温馨,充满牧者的关怀,但全信从头至尾都有使徒权威的标记。 《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是保罗在监狱里给教会写的三封书信,被称为「监狱书信」,都是非常明确地让人注视基督。《以弗所书》启示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歌罗西书》启示了基督是教会的元首,《腓立比书》启示了教会活出基督见证的路。前两卷书说出教会作神见证的依据,而《腓立比书》说明了进入神的见证的实践。

训蒙师傅

【加三23-24】但这因信得救的理还未来以先,我们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将来的真道显明出来。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 在希腊和罗马家庭中,有专门的「训蒙的师傅」负责督导孩童的奴仆,除了护送孩童上学之外,有时在家中也作启蒙老师。当时的孩子尚未达到法定继承产业的年龄时,虽然有儿子的地位,有承受产业的资格,但却不能马上承受产业,仍需受监护人的照顾与督导,行动没有自由,孩童成人以后,就有法律上的权利在家中掌权,承受产业,不再受仆人的管束。 同样,信徒从成为「神的儿子」(加三26)到实际「照着应许承受产业」(加三29),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信徒虽然已有了神的生命,但这生命若不长大成熟,就不能尽享神生命的丰盛(约十10)。在基督来到之前,律法的功用有如管家,以色列人被圈在律法之下,受律法看管。律法指明人人都有过犯,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免罪,因此需要救恩,从而引导我们到基督面前,「使我们因信称义」。律法的功用不是给人得生命,而是催迫人去寻找生命,是教导我们去寻找神救恩的启蒙老师。

《加拉太书》背景

保罗与巴拿巴在主后48-49年的第一次传道旅程中,向加拉太南方的彼西底的安提阿(徒十三14)、以哥念(徒十四1)、路司得(徒十四6)、特庇(徒十四20)等城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传福音,并选立长老、建立教会(徒十四23)。保罗与西拉在主后50-51年的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坚固了这些教会(徒十六4-5)。但接踵而来的假师傅教导受割礼(加五2)和谨守摩西律法(加四10)是得救的必要条件,加拉太各教会的一些信徒可能为了逃避犹太人的逼迫(加六12),相信了他们。 保罗可能于主后56-57年冬天第三次传道旅程途中在哥林多城写了本信,也有人认为是主后49-50年耶路撒冷大会(徒十五2-19)之前,或者主后50-51年保罗在哥林多逗留的18个月期间写的(徒十八11)。《加拉太书》和《罗马书》都讲到「因信称义」的真理,在神学观上有密切关系,和哥林多书信则是在感情上有强烈呼应,这三封书信的时间顺序可能是:《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罗马书》。 圣经学者一致认为《加拉太书》的作者是使徒保罗,因为保罗的风格从头到尾都很鲜明,《加拉太书》、《腓立比书》和《哥林多前、后书》被认为是十分确定的保罗「核心书信」,现代人用电脑分析其他保罗书信的真伪时,都以本信为基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加拉太书》完整抄本来自蒲草纸抄本P46,年代约是主后200年左右。

马吉安

马吉安(大约公元110年—160年),又译马克安、马西昂,是早期基督教的神学家。 最初马吉安热心传福音和慈善事工,但在罪与苦难困扰之下发展出善恶二元论的神论,否定道成肉身的基督论和没有审判的末世论,因此被正统教会定为异端。 初期教会尚无成文的新约圣经,使徒口传或书信的教训是教会生活的根据(徒二42),所以那时的教会「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20)。 当时是在众教会之间传阅使徒们的书信,并把这些书信抄录保存下来,就是所谓的「古卷」。 各地教会收集了使徒们的书信,以及根据使徒们所写或口述转录的福音书。 马吉安是第一位尝试编辑《新约》正典的人,他拒绝旧约,所编辑的典籍包含保罗的10封书信(除教牧书信外)和删节后的路加福音,这是人们第一次尝试想要将新约各书卷集结编辑成为一部世人所公认的正典书籍,被称之为「马吉安正典Marcion’s Canon」。《天主教百科全书》称,「马吉安份子是基督教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敌人。」 马吉安编辑工作刺激教会积极地编辑《新约》正典,直到主后397年的迦太基会议归纳了众教会的共识,正式确认27卷新约正典。

陶恕《胜过撒但》十一、 神听以利亚,因为以利亚听神

与基督联合的意思是: 与祂同钉十字架, 与祂同复活。 更新是今天教会急不容缓的事, 好使我们除了被动的领受神的旨意, 还能主动的寻觅、赞美。 昔日的信徒力倡要把圣经重新带回教会去, 结果他们成功了。 随着卫斯理的出现,教会又经历另一番变革—— 宣告人可蒙赦宥、弃恶从善、蜕变成圣, 结果他们也成功了。 今天我们所需的更新运动,目标是迈向属灵完美。简单来说,即是遵行神的旨意;不论我们的教条多健全, 名声多响亮, 这才是我们整体的基本需要。 只有当神的旨意在我们生命中全然成就时,那活泼的、真正的复兴才会临到,那时属世的事物将遁去, 不像基督的气质会消弭, 与圣经不符的原则也被摈绝。 只有当我们愿意仰赖救主,任凭祂工作,快乐地背上十字架, 轻唤:“ 噢,十字架,至美十字架, 我拥抱你” 时,复兴才会临到。 面对神的旨意,我们可抱持消极与积极两种态度。消极的态度是凭祂意行;我们今天每谈及神的旨意时, 所指的差不多都是这种态度。 神向马利亚透露祂的计画时,马利亚说:“ 情愿照祢的话成就在我身上。”她默然接受神的安排。这是新约所载消极听候神旨意的例子。 我们很少提及那积极的态度。我们有否自愿地、主动地遵从神的诫命,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模式, 以符合新约所展示的完全的生命呢? 这种积极的态度便是我所期望的更新, 是必然带来复兴的更新。 许多人坐在教堂内,心满意足地唱:“ 凭祢意行,主,凭祢意行。”他们相信神所做的一切都是与他们有益的。这种顺服是消极的! 可有聆听神的声音、遵守祂的诫命、实行祂的吩咐? 只有这样才是积极参与神的旨意, 才可活出新约所展示的生命。 我们常不明白为什么以利亚和其他属灵伟人能从永活的神那里得着那样的大能大力。道理其实很简单:神听以利亚是因为以利亚听神;神成就以利亚的祈祷是因为以利亚遵行神的吩咐。二者是互为表里, 不可割离的。 当我们积极寻索神在我们生活中的旨意时,十字架便会不期然地浮现眼前。神的旨意每叫我们感到不便, 令我们饱历痛若, 但却为我们结出累累佳果。 保罗深明此义,他称这情况为“分尝基督受苦的滋味” ( 直译 the fellowship of Christ’s sufferings,见腓立比书三章十节)。我坚信我们属灵能力薄弱,原因之一是我们不愿分尝基督受苦的滋味; 那也就是说,我们不肯和祂同钉十字架。 如果我们不愿意踏上主耶稣所走过的路,我们又怎能和祂心相契合呢? 神的旨意和十字架是不能分割的。 所有伟大的圣徒都背负了十字架—— 即使那些生在基督前的,也不例外,是顺服把他们领到十字架前。 所有顺服的基督徒都要背上十字架, 都要经历属灵的操练, […]

推基古

推基古是保罗非常重要的同工和长期的助手,保罗时常将重要的工作托负给他,对他的依赖也相当的重。推基古是亚西亚人,他名字的意思是「幸运」,他有幸跟随保罗学习服事主。从推基古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保罗的影子,他们对主的忠心、对人的爱心、和对福音的热心几乎是一样的。  「推基古」也是保罗的信差,他是歌罗西书(西四7)和腓利门书(西四9)的送信人。保罗对推基古评价可以从他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看出,他称呼推基古是「忠心事奉主」的弟兄。在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结束之时,推基古作为亚细亚教会的代表之一,大概和保罗一起抵达耶路撒冷(徒二十4)。在多三12,保罗说有意打发他到提多那里。提后四12则记载保罗差派他从罗马前往以弗所,暗示保罗经历最后的考验时,推基古是忠心与他一同事奉的人之一。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