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纸
羊皮纸是古代用来书写的一种材料,由去毛的羊皮或小牛皮经石灰处理,再用浮石软化、干燥后制成。这些羊皮纸订成小册子,称为手抄本。最好的羊皮纸称做犊皮纸(Vellum),被用来抄写最重要的书籍。据说,主前2世纪埃及王托勒密五世为了遏制别迦摩(Pergamon)图书馆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竞争,禁止出口蒲草纸(Papyrus),别迦摩人就发明了羊皮纸作替代物,结果在地中海地区逐渐取代了蒲草纸。因为羊皮纸两面都能书写、色彩饱满,可以折成书本;而蒲草纸只能一面书写,容易受潮,不适合在潮湿地区使用。羊皮纸的英文名称Parchment就是由别迦摩的名字而来。
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爱琴海的最南面,是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克里特岛上大都是崎岖的山地,东西长约260公里,南北宽最宽60公里,最窄只有12公里,面积8236平方公里,是爱琴海中最大的岛屿。 克里特位于南爱琴海,是希腊第一大岛、米诺斯文明的发源地,就是非利士人的发源地「迦斐托」(创十14)。新约时代克里特岛有犹太人居住(徒二11)。古希腊文里的「克里特化 kretizein」,意思就是说谎。克里特岛是地中海的交通和贸易要地,各种宗教、哲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这里融合,这里的假师傅是当地文化与「奉割礼的」犹太教混杂的产物。「他们因贪不义之财,将不该教导的教导人,败坏人的全家」,使年轻的教会面临很大的危险。 克里特的众教会比在以弗所的教会更年轻,所以保罗把提多留在克里特「将那没有办完的事都办齐了」、「在各城设立长老」,教会才能走上正轨,显明基督身体的见证:肢体配搭(弗四11-16)、持定元首基督(西二19)。
《提多书》背景
《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是保罗分别写给提摩太和提多个人的,但大部分内容是为了提摩太和提多所牧养的教会。三封书信在形态、内容和历史背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称为「教牧书信」,在指导牧养教会的功效上有目共睹。 主后62年,保罗上诉凯撒成功,从罗马获释,重返亚细亚、马其顿。他可能先从罗马坐船经过克里特岛,把提多留在克里特牧会(多一5);接着继续坐船到以弗所,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牧会。最后,保罗经过小亚细亚回到马其顿,可能于主后63-64年冬天之前(多三12;提前四21),先给克里特岛的提多写了《提多书》,后来又给以弗所的提摩太写了《提摩太前书》(提前一3;四12)。 主后64年7月,一场大火席卷罗马全城, 市区受到很大破坏。民间谣传是尼禄皇帝下令纵的火,尼禄为了转移视线,就嫁祸基督徒,许多基督徒被定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记载:「他们在死前受尽凌辱。他们被逼披上兽皮,惨遭恶犬撕裂,或被钉在十字架上,或在夜幕低垂时被人活活烧死,把这些熊熊的火光当作照明之用。」很可能在这段迫害时期,保罗再次被捕入狱,在罗马等待最后的判决。这时访者稀少,因为当时若有人公然自认是基督徒,就有被捕及折磨至死的危险(提后一16-17)。保罗在第二次被囚罗马、即将殉道之前写了《提摩太后书》。 《提多书》的内容与《提摩太前书》相似,但针对克里特众教会和以弗所的具体情况,重点有所不同。传说提多是克里特岛方伯的侄子,当地各教会都十分尊敬提多。
《希伯来书》背景
希伯来书(希腊语:ΠΡΟΣ ΕΒΡΑΙΟΥΣ)是《新约圣经》中,写给犹太人基督徒的一封书信,《新约圣经》全书的第19本书。 《希伯来书》中的疑难问题比新约其他书卷更多,许多问题都没有满意的解答,比如∶作者是谁? 最初的收信人是谁? 何时写成? 本信也让对旧约不熟悉的读者觉得艰深,因为信中引用了大量旧约的祭司和礼仪制度。 本信现存的所有最早手抄本均在开头冠以「致希伯来人书」,可能是主后65-70年之间写给一批罗马教会的犹太信徒。 当时提摩太刚刚被释放,但圣殿还未被毁。 主后67年,罗马皇帝尼禄把基督徒当作罗马大火的替罪羊,残害基督徒,将基督徒的家产充公、对基督徒施以极刑。 面对迫害,外邦基督徒别无选择,但犹太信徒可以选择回到犹太会堂,投回当时被政府承认为合法的犹太教。 作者了解犹太信徒所遭受的逼迫和压力,所以根据旧约律法,论证基督成全了律法,也表明这些事物如今由更荣耀的基督取代。 罗马帝国西方的教会引用《希伯来书》比较少,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在主后95年写成的革利免一书中引用了《希伯来书》,但并没有 提到作者。 此后西方教会很少引用《希伯来书》。 特土良(Tertullian,主后160-220年)认为作者是巴拿巴,优西比乌(Eusebius,主后260-339年)指出罗马教会并不认为作者是保罗,第三世纪中叶的居 普良(Cyprian,主后200-258年)也不接受这封书信。 依拉利(Hilary,主后310-367年)是西方教会第一位接受《希伯来书》为正典的教父作家,紧接着有耶柔米(Jerome,主后347-420年)和奥古斯丁 (Augustine,主后354-430年)。 奥古斯丁早期认为保罗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后期认为作者不详。 罗马帝国东方的教会引用《希伯来书》比较多,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主后150-215年)认为本信的作者是保罗,但俄利根(Origen,主后185- 254年)却认为只有神知道作者是谁。 此后东方教会一致认为作者是保罗。 在主后200年左右的比提蒲草纸本(Chester Beatty Papyrus)的保罗书信中,本信被列在其中,并且放在《罗马书》之后。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认为亚波罗更有可能是本信的作者。 罗马天主教则在1546年在天特会议上断然宣布作者是使徒保罗。 此外,还有人猜测是作者是百居拉、腓利、彼得、西拉等等。 本信的思想与使徒保罗非常相似,同样精通犹太拉比的解经法,但写作风格却不同,希腊文的文笔非常优美。 尽管作者不明,但最终被众教会接受为正典,证明这封书信本身所带的圣灵的能力,真正的作者乃是圣灵。
异端诺斯底主义
【提前四3】「他们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或译:又叫人戒荤),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 诺斯底主义:「禁止嫁娶」和「禁戒食物」是早期诺斯底主义二元论的教导,「邪灵和鬼魔的道理」都不会给自己打上标签,而会隐藏在善良、圣洁的外衣下,并且合乎人的想法。信徒应该持守圣经的教导,既不纵欲,也不禁欲,而是「感谢着领受」神所造的一切。 希腊文「诺斯 Gnosis」的意思是「知识」,诺斯底主义者持二元论,认为属灵的世界是圣洁的、物质的世界是邪恶的,人只能透过某种神秘知识而得救。在第二世纪初期达到巅峰。保罗在此指出诺斯底二元论的核心缪误,就是否认神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禁止嫁娶」和「禁戒食物」表面都是为着寻求圣洁,实际是想靠着肉体自以为义。 这种异端认为: 1、既然物质世界是败坏的,那么圣洁的至高神就不可能与物质世界扯上关系。因此,诺斯底主义者发明了各种理论来否定主耶稣的道成肉身。 2、既然物质世界是邪恶的,那么创造天地的耶和华神必定是劣等的恶神,而不是至高的善神。因此,凡是被耶和华神看为恶的人,都成了英雄,如:伊甸园的蛇、该隐、所多玛、蛾摩拉、犹大等;凡是被耶和华神看为善的事,都应该反对,如:婚姻、律法等。 诺斯底主义导致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禁欲主义,认为物质的身体毫无价值,所以应该克制己身;一种是放荡主义,认为既然灵性超越了肉体,所以放纵情欲并不影响灵性。诺斯底主义在主后1-3世纪影响了许多宗教,如摩尼教;也渗入早期教会,是教会最早的异端之一,《犹大福音》就是诺斯底主义异端的作品。现代诺斯底主义流行于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中,《达芬奇密码》就是以诺斯底主义为基础的小说。
《提摩太前后书》背景
《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是保罗分别写给提摩太和提多个人的,但大部分内容是为了提摩太和提多所牧养的教会。三封书信在形态、内容和历史背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称为「教牧书信」,在指导牧养教会的功效上有目共睹。《提摩太前书》的内容与《提多书》相似,但针对以弗所和克里特众教会的具体情况,重点有所不同。 主后62年,保罗上诉凯撒成功,从罗马获释,重返亚细亚、马其顿。他可能先从罗马坐船经过克里特岛,把提多留在克里特牧会(多一5);接着继续坐船到以弗所,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牧会。最后,保罗经过小亚细亚回到马其顿,可能于主后63-64年冬天之前(多三12;提后四21),先给克里特岛的提多写了《提多书》,后来又给以弗所的提摩太写了《提摩太前书》(提前一3;提后四12)。 主后64年7月,一场大火席卷罗马全城, 市区受到很大破坏。民间谣传是尼禄皇帝下令纵的火,尼禄为了转移视线,就嫁祸基督徒,许多基督徒被定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记载:「他们在死前受尽凌辱。他们被逼披上兽皮,惨遭恶犬撕裂,或被钉在十字架上,或在夜幕低垂时被人活活烧死,把这些熊熊的火光当作照明之用。」很可能在这段迫害时期,保罗再次被捕入狱,在罗马等待最后的判决。这时访者稀少,因为当时若有人公然自认是基督徒,就有被捕及折磨至死的危险(提后一16-17)。保罗在第二次被囚罗马、即将殉道之前写了《提摩太后书》。
罗马的婚制
古代希腊-罗马的婚姻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妻子在经济上比较独立,社会鼓励寡妇或离婚的妻子再婚。寡妇可以继承丈夫的遗产,穷人的寡妇很穷,富人的寡妇很富。有些多次结婚的寡妇甚至积累了巨大的财产,被许多男人所追求。因此,大部分普通的寡妇是「真为寡妇的」(提前五3),但有些则是「好宴乐的寡妇」(提前五6)。 小加图是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在但丁的《神曲》被描绘成炼狱山的守护者。他与妻子玛西娅(Marcia)离婚,然后Marcia改嫁给60岁的朋友霍坦修(Quintus Hortensius)作续弦。6年后,玛西娅作为寡妇继承了霍坦修的财产,并回到小加图身边,两人变得极为富有。「好宴乐的寡妇」(提前五6),可能就是指这种继承了大量财产的寡妇。
《歌罗西书》背景
歌罗西是小亚细亚东南部吕家(Lycus)河岸的一个小镇,在今日土耳其境内。歌罗西镇不大,邻近的老底嘉和希拉坡里(西四13)都比它重要。保罗在三次传道旅程中,将工作重心放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并没有到过歌罗西(西二1),是以巴弗将福音传到歌罗西(西一7)。保罗可能从以巴弗那里得知歌罗西信徒受到异端假师傅的搅扰(西二8),因此写了本信。 《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之间相似之处数量之多、篇幅之长,在新约书卷中绝无仅有。有人指出《以弗所书》一百五十五节经文之中,有七十五节以不同的相似程度出现在《歌罗西书》里面。这两封信的组织和论证很相似。两者的开始都是关乎教义的段落,所赞颂的亦同样是基督的荣耀和祂旨意的威荣。两者接下来都把其中的教训应用在个人生活中,又都同时进一步作出关乎人际关系的劝勉。两者论及基督徒生活,都说要脱去旧人,穿上新人(西三5;弗四17)。两封信都讨论到基督徒当怎样「行事」,又谈及谢恩不但是本分,更要在赞美和唱诗中表达出来(西三16-17,四5-6;弗五15-20)。有关夫妻、父母儿女,和主仆关系的教训十分相像,只是《以弗所书》中的(弗五22-六9)比《歌罗西书》更详细(西三18-四1)。两封信都提到保罗所受的捆锁,以及他宣讲福音的奥秘(西四3-4;弗六18-20)。此外前面谈及使徒被差遣传讲福音奥秘,也颇为近似(西一23-29;三1-13)。 保罗曾在凯撒利亚(徒二十四27)、罗马(徒二十八30)长期被囚,最可能是于主后57-62年被囚于罗马期间写下这两卷书信。他首先针对歌罗西教会特殊的处境和危机,写下《歌罗西书》。然后,他进一步思考教会在神旨意中的地位,关注全体教会,特别是小亚细亚省的教会,因此写下《以弗所书》供各教会传阅。弗六21-22和西四7-8几乎完全相同,可能因为保罗在写好两封信准备送出之时,才一起写下结语。「推基古」(西四7;弗六21)可能就是传递这两封书信以及私人信件《腓利门书》的信差。
《腓立比书》背景
「腓立比」位于希腊北方、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省,是罗马殖民地、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到达欧洲的第一站(徒十六12),吕底亚是第一批受洗的信徒(徒十六14-15),保罗离开时腓立比可能已经在那里建立了教会(徒十六40),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保罗和腓立比信徒之间有特殊的情谊,因此本信很温馨,充满牧者的关怀,但全信从头至尾都有使徒权威的标记。 《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是保罗在监狱里给教会写的三封书信,被称为「监狱书信」,都是非常明确地让人注视基督。《以弗所书》启示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歌罗西书》启示了基督是教会的元首,《腓立比书》启示了教会活出基督见证的路。前两卷书说出教会作神见证的依据,而《腓立比书》说明了进入神的见证的实践。
训蒙师傅
【加三23-24】但这因信得救的理还未来以先,我们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将来的真道显明出来。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 在希腊和罗马家庭中,有专门的「训蒙的师傅」负责督导孩童的奴仆,除了护送孩童上学之外,有时在家中也作启蒙老师。当时的孩子尚未达到法定继承产业的年龄时,虽然有儿子的地位,有承受产业的资格,但却不能马上承受产业,仍需受监护人的照顾与督导,行动没有自由,孩童成人以后,就有法律上的权利在家中掌权,承受产业,不再受仆人的管束。 同样,信徒从成为「神的儿子」(加三26)到实际「照着应许承受产业」(加三29),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信徒虽然已有了神的生命,但这生命若不长大成熟,就不能尽享神生命的丰盛(约十10)。在基督来到之前,律法的功用有如管家,以色列人被圈在律法之下,受律法看管。律法指明人人都有过犯,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免罪,因此需要救恩,从而引导我们到基督面前,「使我们因信称义」。律法的功用不是给人得生命,而是催迫人去寻找生命,是教导我们去寻找神救恩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