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繸子和血漏女人

【太九20-22】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祂的衣裳繸子;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 「繸子」是犹太人缝在外衣下摆的蓝白色穗带,犹太人根据民十五37-40和申二十二12在衣服下摆佩带的带有蓝线的衣裳繸子,提醒自己谨守遵行神的一切命令。「繸子」的希伯来文:tzitzit(ציצית),其希伯来文数值是600(古犹太人将希伯来文的每个字母配上一个专属的数字,就是按字母的排列次序代表着不同的数目)。每个繸子都是由5个双结和8根线组成,总共13个元素,加上600就是613,象征摩西律法中的613条律例和典章。 这个患血漏女人是四福音书所记载的唯一被主耶稣称呼“女儿”的女人(路八48;可五34)。按照律法,「血漏」是不洁净的,凡接触患血漏的女人的,也会成为不洁(利十五25-30),可能因此这女人不想让人知道,而偷偷来摸主耶稣的衣裳繸子。这女人已经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她摸主衣裳繸子的行动,乃是出于她里面的信心,是她的「信」救了她而不是她「摸繸子」的行为。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 当人绝望的时候,在眼见里已经没有可能的时候,主耶稣说:「不要怕,只要信」。这「信」不是自信,也不是相信自己的意愿一定能实现,而是单单信靠主耶稣自己。主耶稣在地上所有的服事不是根据人的意愿,而是为要显明祂生命的权柄、能力和丰富,显明祂是谁,好叫人认识祂、接受祂、寻求祂,并背起十字架来跟随祂。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伯赛大

伯赛大位于加利利湖的东北角,是主耶稣曾经传过道的犹太城镇。它坐落在约旦河入湖处的东边,距离湖边大约3公里。附近丰富的野生动物和鱼类,是此地叫”伯赛大”的原因:其寓意为“渔人之家”或者“猎人之家”。迦百农和伯赛大这两个地方彼此非常接近,大约不到6公里,而且两者通常虽属不同的分封王所管,却有一条主要道路连接到两个座城。 此外,耶稣行过五饼二鱼神迹后,曾在这里的山上祷告(可6:45-46)。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所行的神迹,有好几个是发生在伯赛大附近: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在海上行走,医好一位瞎子(可8:22-26)等等。 「哥拉汛、伯赛大」都在加利利海北岸迦百农附近,是犹太人的城镇。虽然居民见到这些异能所带给的讯息,却多数不为这些神迹所感动。所以被耶稣责备”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阿,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路十13-14】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哥拉汛

“哥拉汛”是主耶稣曾经传过道的犹太城镇。在整本《圣经》里,只被提到两次,一次在《路加福音》,一次在《马太福音》,两次都是被骂。哥拉汛位于迦百农以北约3公里,约旦河之西约5公里,城建在海平面下195至海平面上60公尺之间的斜坡上,风景优美。在古时也与迦百农一样,哥拉汛是一个在国际大道上的重镇,也是很富有的城市。当时主耶稣在那里传天国的福音,神迹奇事不断,但是当地人还不肯相信,还要驱逐祂。主耶稣说:“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路10:13​) 对哥拉汛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05年,城区大约五公顷,相继发掘出的有榨橄榄油的工厂、浴室、房屋、街道及其他设备,其中包括一座用黑色玄武岩建成的犹太会堂,长宽各有21及15公尺。其主座雕刻精美,被称为摩西的宝座,上面有一段纪念Yudan的亚兰文(Aramaic)铭文。其建造的年代可追溯至主后二世纪。当时这样的座位只有会堂里有权威的教师在服事的时候才可以坐。耶稣讲论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他们喜欢「坐在摩西的位上」(太23:2),所指的就是这种座位。主耶稣在提到摩西宝座的职权时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太23:2-3)。 在其他建筑物的石刻中,发现有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的头像和太阳黄道十二宫的石刻,足见其希腊化之深。哥拉汛以外其他的犹太会堂里,也发现有「蛇发女妖」玛杜莎(Medusa)这一类的雕饰,但是在严格执行犹太法律的时期,都已经被破坏的「面目全非」了。目前所存留的这一个图案之所以没有被破坏,大概是因为这个犹太会堂早就因为地震而倒塌了。 哥拉汛似乎在第五世纪的一次地震中被毁,废墟现正由以色列政府整理中。截至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古迹都被鉴定是在耶稣时期以后才有的,考古学者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第一世纪的遗物。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光圣经地理网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耶稣时期的殿税

【太17:24-27新译本】他们来到迦百农,收殿税的人前来对彼得说:“你们的老师不纳税吗?”他说:“纳。”他进到屋子里,耶稣先问他:“西门,你认为怎样?地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和丁税?向自己的儿子还是外人呢?”他回答:“外人。”耶稣对他说:“这样,儿子就可以免税了。但为了避免触犯他们,你要到海边去钓鱼;把第一条钓上来的鱼拿起来,打开鱼的嘴,你就会找到一个大银币。你可以拿去交给他们作你我的殿税。” 当时在犹太地通行三种银币:希腊银币第徳拉克马(Didrachma),罗马银币得拿利乌(Denarius)和推罗银币舍客勒(Shelkel)。马太福音17章24节里的”税”原文是古希腊银币第徳拉克马(Didrachma),折合”半舍客勒银子”。当时犹太人一过二十岁,每年要缴”半舍客勒银子”圣殿税,用于维持圣殿(出三十12-16)。 殿税要以含银量较高的推罗舍客勒支付,可以由本人在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时缴纳,其它地方则于逾越节前一个月开始收缴,所以本事件可能是发生在逾越节前一个月左右。这是主耶稣最后一次来到迦百农,祂和门徒都住在彼得的家里,所以收税的人自然找这家的主人彼得。 彼得按照主耶稣的指示,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税吏,作彼得和主耶稣自己的税银。其实主耶稣有权不缴丁税,但祂复活的时候还没有到,为了不绊倒别人,祂宁可舍弃自己的权力,不坚持儿子的地位,这就是十字架的工作。主后70年圣殿被毁之后,罗马人把这笔圣殿税改为缴纳给罗马犹皮得神庙。马太记述此事,是马太福音成书于主后70年之前的内证。 根据圣经新译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芥菜种

(太13:31-32)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芥菜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广泛分布于北非、中东、波斯,一直到印度北部。芥菜味道辛辣。自古以来,人类就学会用芥菜醡油,以供调味。《圣经》中两次提到芥菜,均是耶稣所讲的比喻。一次将天国比喻为芥菜种,另一次是将信心比喻为芥菜种。那么在这两个比喻中,耶稣借芥菜种向我们传达了哪些信息呢? 在巴勒斯坦,芥菜树Salvadora persica,种子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但长成后高度可达5米高的大树,所以称它为“树”的确当之无愧。这么小的种子居然能长成大树。主耶稣说,天国就好像一粒种子,也许很小,小到像一粒百种里最小的芥菜种。把它撒进土里,它就葬身于泥土中,消失了,死了,然后复活的是一个新生命! 同样,主耶稣死了,被埋葬了,可是他又复活了,有了新生命。主耶稣是用种子的图画浓缩了整个天国的教导。即天国始于微小、隐蔽,而终于至高的胜利。所以主耶稣向众人指出,从天国的种子撒下时起,整个成长过程就已经开始了,无论开始怎样微小、生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挫折,天国最后都能照着神的计划成就。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撒种的比喻

【路加福音 8:5-8a】“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一个人出去撒种,撒完了后有四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撒在路边被飞鸟吃了;第二种撒在浅土中,有很多石头的田地,所以种子不能生出根来;第三种撒在荆棘中,被荆棘抢了养分;最后一种是撒在好土中,可以繁盛生长以致结了很多果实。那四种情况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比喻代表了什么呢? 撒种的比喻在三卷对观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都列于一系列比喻之首,当时门徒不明白主耶稣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主耶稣亲自向门徒作了解释,所以是解开这系列中其它比喻含义的钥匙。主耶稣要用这个比喻来回答众人心中最大的问题:为什么文士与法利赛人会如此拒绝主耶稣?为什么主耶稣同样的传道和医病赶鬼不能在每一个人内心中产生相同的回应? 古代犹太人有时先撒种后犁地,许多田地常有道路和小径穿梭其间,使地面变得坚硬,种子暴露在地面上,会成为鸟类的食物。也有多石子的地,稍微覆盖了一些土壤,厚度却不足以留住水份,上面生长的植物很快就会枯萎。种子如果落在荆棘地里也长不好,荆棘是多刺的植物,有很强的生长力,它们比麦子长得快,抑制了谷物的生长。只有落在好土里的种子,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路旁」的心无心接受主的道,听了却不去行,就不能真正明白,所以很容易被撒但夺去。主的道若没有进到我们心里,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心里就「没有根」,一时的热心只是「暂时相信」。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都会阻挡人把神的道从生命中活出来。人只有真正明白、领受主的道,才能「结实」,让神的话从我们身上活出来。 撒种的比喻之所以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因为在主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同时,祂自己正在撒种,就是祂的「道」。主耶稣要用撒种的比喻说明,只向愿意住在神国的人启示其中的奥秘,『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大城尼尼微

“尼尼微”字义是”Ninus女神的住处”,位于巴比伦北方400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离河口 880公里。自公元前11世纪起尼尼微即成为亚述帝国的首都,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王辛那赫里布在位时期最为繁荣,特别是亚述的国家图书馆的数千泥板文书,为古美索不达米亚史中极珍贵的资料。 在约拿时代,仅尼尼微本城城墙的长度就约有12公里,有十五个城门,包括城外的迦拉和利鲜在内,占地几达三千余公顷,人口可能在百万以上。掘出宫殿的遗址广大无比,以建筑的艺术来看,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其装饰也是近于奢侈,最重要的发现是西拿基立王的王宫,在宫中墙上的浮雕,描绘了西拿基立围攻拉吉的实况。另有西拿基立王的孙子阿叔巴尼帕王的图书馆,其中存有两万五千余片的泥版,是研究历史极为珍贵的材料。 在尼尼微遗址有一个山丘,当地人称之为约拿坟墓,可见约拿确曾到过那里 ,而且极受崇敬。当时耶和华命约拿往尼尼微去,约拿对其宣告说,因他们的恶行,四十天后城必倾覆,尼尼微人就信服了神,离开恶道,神对尼尼微城仍然有怜悯、有耐心,就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距离约拿150年以后,先知那鸿来了。那鸿带来的是毁灭的信息,尼尼微城大限已到。公元前612年,伊朗高原强国玛代和新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联合围攻并成功攻陷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强盛一时的亚述帝国正式灭亡,尼尼微随之没落,至今仍是一片荒芜。 圣经记载: 【创10:11】 宁录从示拿地出来往亚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 【王下19:36,赛37:37】亚述王西拿基立攻打耶路撒冷,被以色列人所击败,就拔营回去,住在尼尼微,一日在他的神尼斯洛庙里叩拜,他的两个儿子在那里杀了他。 【拿三3】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鸿1:14】耶和华已经出令,指着尼尼微说,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后,我必从你神的庙中,除灭雕刻的偶像,和铸造的偶像。 【番2:13】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凉,又干旱如旷野,群畜,就是各国的走兽,必卧在其中。 【太12:41,路11:32】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 【路11:30】约拿怎样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人子也要照样为这世代的人成了神迹。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光圣经地理网、圣经综合解读和大卫鲍森旧约纵览录音等资料综合编辑

拿因的寡妇

拿因是主耶稣时代的一个小村子,在耶斯列山谷东侧的摩利山边,那里地处偏远,只有一条路可以出入。在耶稣时候,那个村落很贫穷。根据历史纪录,这个小镇在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34户人家和189位居民。今日当地大约有1,500位居民。 在四福音书中,只有路加记录了这个令人惊叹的故事。临去拿因的前一天,主耶稣在迦百农治好了百夫长的仆人。然后「过了不多时(有古卷作次日)」,救主在一大群门徒的伴随下,进入拿因城。迦百农低于海平面600英尺(183公尺),拿因位于迦百农西南方大约30多英里,高度为海拔700英尺(213公尺),因此去拿因需要艰辛费力地走上坡路。当主耶稣基督走完这段令人疲惫的旅程来到该城时,一支送殡的队伍正抬着一名少年人。这个少年人是一位寡妇独生的儿子,在这个极为不幸的家庭悲剧中,一大群村民陪着她。按照犹太传统,妇女在婚后由夫家提供财务上的保障,如果丈夫去世了,照顾她的责任就交由长子负责。如今,这名寡妇有长子名分的独生子死了,她在财务上也顿失倚靠。 这两支队伍在城门口相遇,一支是送死人的队伍,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一支是跟随生命之主的队伍,极多的人与祂同行。在人看,这次相遇只是碰巧,在主却是特地走了一天多的路程,专门来拦住这支走向坟墓的队伍。【路七13-16】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 主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 主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 神眷顾了祂的百姓!”以色列历史上曾有两位「大先知」叫死人复活,一位是以利亚叫撒勒法寡妇的儿子复活(王上17:20-23);另一位是以利沙叫书念妇人的儿子复活(王下4:32-35)。事实上,书念就在拿因城西南5公里,主耶稣在书念附近的拿因城让寡妇的儿子复活,众人无法不联想到「大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不能不赞美神眷顾了祂的百姓。 主 耶稣在死人身上使用权柄,显明了祂复活的大能。主的权柄不是叫人畏惧,总是叫人从捆绑中得自由,从悲伤中得安慰,从困苦中得喜乐,从死亡中得生命。

百夫长的信心

【太八5-8】耶稣进了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进前来,求祂说:『主啊,我的仆人害瘫痪病,躺在家里,甚是疼苦。』耶稣说:『我去医治他。』百夫长回答说:『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百夫长」是当时罗马军队中的官衔,辖管一百个兵卒,平时负责训练,战时负责指挥。普通百夫长相当于今日的中尉,领导一个百人队,首席百夫长则相当于今日的上校。要想成为百夫长,必须获得数位重要人物的推荐信,年满30岁,具备读写能力,所以百夫长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百夫长最显着的标志是头顶上的马毛或羽毛装饰,与普通士兵不同,他们的饰板是横排而不是纵列。通常,百夫长会拿着一根藤制的短权杖作为其权力象征,并在训练时用以鞭打士兵,以严格的训练和严厉的惩罚确保罗马军队的军纪和战斗力,战时则身先士卒,因此他们对权柄的理解非常深刻。因为百夫长并身先士卒,而且服饰不同,所以百夫长在战斗中的伤亡率比普通士兵高得多。 圣经中那位寻求主耶稣的百夫长的谦卑和信心非常特别。他了解军中的权柄只需要话语就能施行出来,所以他以权柄施行的经验向主耶稣祈求,天国之王的权柄更是在主耶稣的话语里。百夫长的信心是基于他对权柄的认识,我们若是真认识天国的权柄,就会有更大的信心。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周长53公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深43米,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加利利海」又名革尼撒勒湖(路五1),也叫提比哩亚海(约六1;二十一1),古时原名基尼烈湖(民三十四11)。加利利海位于古代连接埃及和叙利亚-伊拉克的重要商贸通道上。捕鱼业昌盛,人口密集,许多村庄环绕湖而立。 主耶稣时期,加利利地区被称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是当时外邦人所聚居的地区,素为犹太人所藐视,因为在700多年前北国以色列亡国被掳,亚述迁入许多外邦人,犹大被掳回归以后,又有许多犹太人迁入,所以当时加利利地区既有犹太人的城镇,又有外邦人的城镇。 耶稣的大部份生平事迹发生在加利利海边。那时,这里有继续沿湖发展的居民点和村庄、大量贸易和渡船。马可福音(1章14节-20节)和马太福音(4章18节-22节)描写耶稣如何从加利利海边呼召了祂的四个使徒;渔夫彼得和兄弟安德列、使徒约翰和雅各。耶稣的著名教导——登山宝训,就是在湖边的山上。 由于这个湖泊位于地势低洼的裂谷中,群山环抱,加利利海东边的高原比西边的山地高,高原地表空气寒冷,有时因高地散热快速而使其上空的空气变冷、变重。而高原的边缘并无任何可以拦阻的障碍,于是冷空气从边缘向西边的加利利湖下泻,经常突然引起湖面强烈的风暴。在新约圣经中就记载了关于耶稣平静风暴及在此传道的故事。另外,祂的许多神迹:在水面行走、喂饱五千人等等都发生在这里。 公元1世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对该地区印象深刻,他在书中提到那时加利利海繁荣的渔业,当时有230艘船只定期在湖上工作。在罗马帝国时代,这里的鱼群众多,捕鱼业发达。在今天,餐厅里仍非常流行“圣彼得的鱼”。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光圣经地理网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en_US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