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蘭的詭計
In Numbers chapters 22-25, we find the greatest crisis the Israelites faced on the plains of Moab. They had been on a winning streak, having defeated several enemies, and their morale was high. King Balak of Moab was terrified, so he hired a sorcerer from Aram named Balaam to curse Israel in the name of […]
《民數記》中的耶穌之巴蘭的預言
Numbers chapter 21 records that when the Israelites arrived on the plains of Moab, they had defeated King Sihon of the Amorites and King Og of Bashan along the way, boosting their morale. They camped on the plains of Moab, east of the Jordan River, looking down at the river and gazing at the Promised […]
陶恕《渴慕神》第二章貧窮的福氣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 耶和华神还未造人住在地上的时候,先在这世界为人预备好许多有用而且悦人的,为的是叫人类可以生存和享受,据创世记记载,神创造这些东西的时候,只称这些东西为「物」。这些「物」都是为人类的需要而被造的,一直被看为属于身外的,而且必须完全受人的支配。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宝座,是除了神以外没有别的东西配得占据的。在人的里面是神自己,在人的外面是神所倾福赐下的无数美物。 但是罪给这世界带来极大的混乱,同时也是因为罪的缘故,使神所赐的美物,成了败坏人灵魂一种潜伏的根源。 人类允许外面的「物」进入内心,而把神从内心的宝座上赶逐出去,就在这时候,我们的灾祸就开始了。外面的「物」既然把人内心的位置接收了去,所以今天在人的内心根本没有平安,因为神已不再留在他心中掌权,而是那些顽强凶暴的僭位之物,在昏暗的心中各自争抢,夺取那心中宝座的首位。 上述所说的并非单单一种比喻的说法,乃是我们灵性上真正毛病的正确分析。在人类内心之中,有一条强韧的根,从堕落的生命发生出来,它的天性就是要占有,不断的占有。它以极深而且激烈的情感贪求获得外面的「物」。「我的」和「属于我」这两个词,在字面上并不是罪,但若经常和无限制的使用它,就有很大的问题。这两个词所表示出的老亚当天性,比一千部神学著作所能告诉人的更清楚。它是我们灵性上病入膏肓的症候。我们的心向着那些「物」,一直在往下扎根,而且除非我们死了,我们都不敢把一条根拨起来。现在我们已到了不能摆脱这些「物」的地步,这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如今,神所赐之「物」夺取了神的地位,由于这可怕的取代,整个自然的秩序都颠倒了。 我们的主耶稣曾经提到「物」对人的害处,他对门徒说了这样的话:「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已,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4-25) 讲得更清楚一点,这真理似乎是说,我们每个人里面有一个仇敌,我们竟冒着很大的危险让它居住,这个仇敌耶稣称为「生命」和「己」,或者我们可以说,就是「己的生命」。它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占有性,通常我们见到的「获得」和「利益」等字眼,就含有这种意思。人若容让这个仇敌住在里面,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切都要失去。若是拒绝它,为主的缘故把一切都舍弃了,到最后却是一无所失,反而积蓄一切,直到永生。在这里也给我们暗示毁灭仇敌的唯一有效方法,那就是籍著十字架,「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引我们达到认识神更深的路,是要经过灵里贫穷孤寂的幽谷和弃绝一切外物。这些拥有天国的有福之人(「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乃是把一切身外之物都舍弃,又把心中占有欲的根统统拔掉的人,他们就是「灵是贫穷的人」(马太福音五章三节「虚心」两字英释为「灵里贫穷」–译者注)。他们内心的光景,是贫穷到像耶路撒冷街头的乞丐那样,一无所有。基督所用「贫穷」一词的意义,实际就是如此。这种有福的「贫穷」人,再也不受外物的辖制,他们已经折断那个暴君——「物」——所加在他们身上轭。他们得以达到这地步不是凭着争战,乃是凭着降服。虽然他们不再有任何占有的欲望,但是实在是得着了一切,「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请你郑重地实践这个教训,因这教训并不像一般圣徒教训一样,只求其了解;也不象其他呆板的教条一般,堆积在头脑里。这乃是通到青草地去道路上的标志,是通到神的山上去的一条凿出来的小径。我们若是要走在这条追求成圣的道路上,就不能忽略这教训。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如果拒绝一步,我们的行进就要宣告停止。 这个新约属灵生活原则,通常都可以在旧约里找到最好的说明。从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幅描写舍已生命的动人图画,也看到这第一位蒙大福者的经历是怎么一回事。 以撒出生时,亚伯拉罕年纪已经很老了,照他的年纪,该作以撒的祖父,因此孩子一生下来,就立刻成为他心中的喜乐和偶像。老态龙钟的他俯下身去,把孩子抱在手里,那时候起,他就成了热爱儿子的一个奴隶。由于他过于爱儿子,以致在神那方面出了事,这本是可想而知的。那个小孩子代表着他父亲心中一切神圣的东西:神的应许、神所立的约、日后的盼望,以及弥赛亚降临的美梦。他看着孩子从婴孩长成少年,他的心和他儿子的生命越连越紧,直到最后,这种关系临到危险的边缘。这个时候,神插进来要把父亲和儿子从不洁的爱中解救出来。 神对亚伯拉罕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批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创22:2) 写圣经的人没有描写那一晚在别是巴附近山坡上,这位老人要忍受怎样的痛苦。我们若闭目想象,就可以看见在星光之下,那场惊心动魄的挣扎,可以说直到那比亚伯拉罕更大的一位在客西马尼园经历的争战,一直再没有人遭受这样大的痛苦。假若是叫亚伯拉罕自己去死,恐怕要容易得多,因为他已经年老,对于这一位长久与神同行的人,要他死并不是太大的试炼。他还会觉得能最后以微弱的眼光注视他那有为的儿子,让他活下去,作接续他的后嗣,使很久以前神在迦勒底的吾珥所应许的话得以应验,这对他正是一种最后的甜蜜的安慰。 然而,现在竟要他把孩子杀掉,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即使他那颗受伤而不顺服的心可答应,但这种行为和神所应许的「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创21:12),怎能相符合?这是亚伯拉罕所受的火的试炼,他没有在磨炼中失败。点点星光在以撒睡觉的帐棚上空闪耀着,黎明的曙光还未从东方照射过来,这位年老的圣徒下了决心,他情愿照着神的指示把儿子献上。他相信神必叫他从死里复活,据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这就是他那颗沉痛的心,在黑夜之中所得到的答案。于是,他「清早起来」实行这个计划。值得欣慰的,他虽然误解了神所用的方法,但到底是摸着了神的心。事情的解决恰好合乎新约中的那句话:「凡为我的缘故撇下的,必要得着」(太19:29)。 神叫这位老人经历痛苦,到了无可后退的地步,然后制止他在童子身上下手,或许他此时会对这位怀着奇异心情的先祖说:「好了,亚伯拉罕,我从来没有意思要叫你杀掉童子,我只是把他从你心中深处挪去,好叫我可以绝对掌权在你里面。我要把你的爱的次序改正过来。现在你可以得回孩子,他完整无恙,把他带回你的帐棚去,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我的,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 那时,天开了,有一个声音对他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创22:16-18) 这位属神的老人,抬起头来倾听神的声音,他站在山上,显得坚强、洁白,和尊贵。这是一个被神分别出来,予以特别恩惠的人,是一个至高神所喜爱的密友。现在,他是一个完全降服的人,一个完全顺从的人,也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他曾经把一切心愿集中于儿子身上,现在神把他拿开了。神本来可以从亚伯拉罕生命的边缘开始动工,渐渐往里面深入进去;但是,他宁可对于他的心脏正中开刀,很利落的一劈而完成了祂的工作。神这样做是最简单而且节省时间的。这方法固然残忍,可是是最见效的。 上面说过,亚伯拉罕是一无所有的。可是,这个贫穷人不是很富足么?他以前所有的一切仍然归他享有–那些羊群、骆驼、牲畜,以及每样财物。他仍然有妻子和朋友,其中还有最好的,就是他的儿子以撒在他身旁安然无恙。他虽然有一这一切东西,可是没有一样是属于他的。这里就是一个属灵的秘密。这最宝贵的神学功课,只能够在「撇下」的学校里学习得到。系统神学的著作竟把这个忽略了,但是有智慧的人,自会明白这个道理。 自从受了那次痛苦又蒙福的经验之后,我想亚伯拉罕的心目中,「我的」和「属于我」这些字眼,再也没有原来那种意义了。它所包含「占有」的意义,已经从他心中失去了,所有的「物」(things)从他心中永远清除出去。一切对于他都成为身外的东西,他的内心已从「物」的辖制下得了释放。世人会说:「亚伯拉罕真富有。」但这位年老的先祖只是笑笑而已,他不能向世人解释,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一样东西,他真正的财富是属于里面的,也是能留永远的。 无可怀疑的,在人的生命中最有害的事,就是受了对「物」的占有欲的捆绑。因为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很少人认识它的害处,然而它所造成的结局,却是非常悲惨。 我们不肯把自己宝贵的东西交给主,是因为恐怕不安全,尤其是当我们以所爱的亲戚朋友为宝贵的东西时,更是不肯交出来,其实我们用不着害怕,主来到世上不是要毁坏,乃是要保全。我们所交托给他的一切,都是十分安全的,反之,凡我们没有交托给他的,没有一样是安全的。 我们的恩赐和才能也要献给主,我们只能按它本身的价值来看它,以这些东西为神暂交给我们的,而不能看作是属于自己。我们既没有任何理由,把身体上的眼睛和臂力归功于自己,也就不应把特殊的才干归于自己,「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林前 4:7) 一个生命活泼的基督徒,对他自己若稍有认识,就会很容易的觉察到这种占有欲的作祟,而且要尽量从心中把它挖出来。如果他对神的追求迫切,就愿意叫那件事情得到适当的解决。那么他该做什么呢? 首先,他应当放弃用理由作辩护,不论在自己眼中或在主面前,一点都不原谅自己。任何人若是辩护,总是拿自己来替自己辩论,但是,他若毫无帮助的来到主面前,就不能得到神自己作他一切的帮助。每一个追求长进的基督徒,当把心中一切诡诈的、反复无常的巧计,践踏在自己脚下,并且坚持和主保持坦然和无阻隔的关系。 其次,他必须记住,这是神圣的工作。随便应付一下或偶然来一次,并不能收到完满的效果,他要来到神面前,下决心只听从神的话。他要坚持叫神接受他的一切,让神把他心中的「物」完全取出去,使神可以居住心中掌权。很可能他需要神分别予以指示,把东西和人一个一个列举出来,如果他肯忍心残酷一点对付自己,他就可以把许多年的灵程道路缩短成几分钟。他这样的,要比那些溺爱自己、顾惜感情、与神慢慢交涉不大长进的弟兄们,更早进入美地。 我们总不要忘记这里的真理,不能像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那样凭着默记。这道理必须亲身经验,才能真正明白。我们必须从心中经历到亚伯拉罕那样的残酷对待与痛苦,才能得着跟着而来的福气。人类因犯罪所招来的咒诅,不会毫无痛苦地清除开去的;我们心中的那个吝啬鬼,不会乖乖地听从我们的吩咐倒下死了。它必须像一棵树从地里连根拔起那样从我们心中拔出来。它要象拔牙一样觉得剧痛,血淋淋地从牙床拔出来;它必须用激烈的行动,从我们的魂里面被逐出去,像基督驱逐兑换银钱的人出圣殿一样。同时,我们还要以冷酷的态度,拒绝它的哀求乞怜,要认定把自怜从心中轰出去,就是去掉人类心中一种最不可恕的罪恶。 若是我们要与神更亲密更有认识,便必须照着这条「撇弃」的道路去走。若是我们已经开始了追求神的生活,祂迟早要带领我们经历这样的考验。亚伯拉罕受考验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这考验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可是若是他改取了其他的步骤,而不完全顺服神,整个旧约历史都要改变了。神还可以另外找到祂所要的人,这是一定无疑的,但是亚伯拉罕所遭受的损失就无法细说了。我们一个一个都会被神带到受考验的地方,而且事前并不知道几时会来到那地方。在那受考验的地方,并没有给我们许多可能的选择;你只能有两个选择,我们整个前途将根据我们的选择而决定。 祷告:父亲,我深愿更多认识你,但是我胆怯的心不敢放弃它所喜爱的东西。若不是经过里而的流血,我不能割弃它,我不向你隐藏离开它所带来可怕的光景。我战兢恐惧地来到你面前,我实在是来了。求你从我心中把一切我长久溺爱,与及和我属已的生活连在一起的东西统统除掉,让你进到我里面居住。没有任何东西与你相争,这样你就使我立足之地,成为荣耀的所在。使我的心不再需要外面的阳光照射进去,因为有你作我心中的光,使我里面再也没有黑暗。奉主耶稣的名祈求,阿们。
巴蘭和會說話的驢
Balaam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recorded in chapters 22 to 24 of the Old Testament Book of Numbers. He was not an Israelite but a foreign sorcerer and prophet. Balak, the king of Moab, believed that whoever Balaam blessed would be blessed, and whoever he cursed would be cursed. Therefore, he hired Balaam […]
《民數記》中的耶穌之銅蛇
In Numbers chapter 21, the Israelites set out from Mount Hor along the road to the Red Sea to bypass the land of Edom (Numbers 21:4). They entered the Arabah Valley, a deep, terrible gorge known as the Valley of Scorpions and Snakes. It was a place of drought, darkness, and swarming with snakes and […]
可拉等人的叛亂
The Book of Numbers records that some people openly defied God’s will. The most brazen of these was Korah, a Levite from the Kohathite clan. Korah’s faction, along with Dathan and Abiram, the sons of Eliab from the tribe of Reuben, rebelled. Unwilling to simply follow the guidance of the Aaronic priesthood, Korah questioned Aaron’s […]
十二支派安營方式
In the Book of Numbers, God instructed the Israelites that their encampment in the wilderness must follow the correct locations and order around the tabernacle. God assigned a specific location to each Israelite tribe. The tribal tents were to be at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entrance of God’s tabernacle. The tribe of Judah was […]
新約
The Bible is composed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The New Testament i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Bible, containing the books written after the birth of Jesus. In AD 397, the Third Council of Carthage established the content and order of the New Testament, which includes 27 books. The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
禱告
Prayer is the act of praying. The word “pray” in English means “to ask” or “to express a wish.” Prayer is a believer’s deliberate communication with God to praise Him, pour out their heart, ask for things, seek His will, gain strength against the devil and temptation, confess sins, or simply express their thoughts or […]
以色列十二支派
The twelve tribes of Israel originated from the twelve sons of Jacob, the third patriarch of Israel. Jacob’s eleventh son, Joseph, later became the prime minister of Egypt and was a significant figure. He received the birthright, giving him a double portion of the inheritance, which was passed on to his two sons, Ephraim 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