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背景與特點
初期教会的教父们都指出,《约翰福音》是使徒约翰晚年在以弗所写的,作为对另外三卷福音书的补充,大约成书于主后80-90年代。当时许多居住在外邦的犹太基督徒正面临异端的挑战和犹太教的迫害,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正确认识主耶稣:”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约20:30-31),鼓励犹太基督徒像主耶稣一样勇敢面对一世纪末日益严重的来自犹太会堂的逼迫。 《马太福音》所用的材料与《马可福音》相似的约占全书的45%,与《路加福音》相似的约占65%,因此这三卷福音被称为「对观福音」,即可以互相对照阅读的福音书。但「对观福音」书中只有8%的内容出现在《约翰福音》里,与三卷「对观福音」相比,《约翰福音》有许多独特之处: 1)《约翰福音》启示主耶稣就是神,最初的读者是比较成熟的基督徒,被认为至少读过对观福音中的一本,所以约翰直接从”太初”开始,不必提神的降生和家谱,因为祂是”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来七3)。 2)《约翰福音》强调主耶稣关于永生和复活的信息,”对观福音”则强调主耶稣传扬神的国度。 3)《约翰福音》没有记载主耶稣受洗、受试探、赶鬼、登山变像、设立圣餐仪式。 4)”对观福音”强调未来的末世论,而《约翰福音》强调的是已实现的末世论,即信主耶稣的人已有永生(三36,四14,五24,六47,54),已出死入生(五24),已得到神应许的圣灵(七39,十四16-18、26,十六13),已不被定罪且逃过神的审判(三18,五24)。 5)《约翰福音》中的许多重要情节都是特有的,如与尼哥德慕交谈、与撒马利亚妇人对话、使拉撒路复活、十三至十七章里主耶稣对门徒的临别赠言。 6)相比”对观福音”,《约翰福音》最具浓厚的犹太味,例如:引用旧约经文与典故(约10章/结34章;约3:14/民21:9),提到犹太节庆以及它们的象征性(住棚节/约7章;修殿节/约10:22-39),主耶稣在与犹太人辩论时使用的拉比式辩论法(约5:31-47)。 7)相比「对观福音」,《约翰福音》更多地提到”犹太人”一词。约翰福音中提到反对耶稣的“犹太人”经常指住在犹太地区的人,与撒玛利亚人、加利利人对照,而不是犹太这个民族的人。《约翰福音》有67节经文提到犹太人71次,其中3节说到信耶稣的犹太人,29节以中立的态度描述犹太人,4节以中立的态度描述犹太领袖,8节形容犹太人仇视主耶稣,另外23节描写犹太领袖仇视主耶稣。”犹太人”一词在《约翰福音》中有许多不同的用法,有关犹太人负面的经节,大都是指敌视主耶稣的犹太教领袖。 约翰福音没有掩盖主耶稣也是犹太人的事实。主耶稣最早的门徒都是犹太人,主耶稣也一直强调「救恩是从犹太人而来」。使徒约翰从未暗示所有的犹太人都反对主耶稣,我们不可因此认为犹太人都是主耶稣的敌人,因而煽动反犹情绪。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路加福音》背景和作者
《路加福音》按照历史的次序详细记载了主耶稣的降生、工作、受难、复活和升天,是四福音中对主耶稣出生前及童年描述最详细的一部,在许多细节上非常精确,至少有六个神迹和超过十二个比喻是其他福音书没有提及的,非常适合向未信主的人介绍主耶稣。 作者路加是一位医生,出身于安提阿,他是使徒保罗的亲密同工,是圣经中唯一的一位外邦作者。新约中收录了路加的两封书信一一《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有人认为路加是在保罗被囚该撒利亚的两年里收集这些资料的(徒24:27),目的是为了给保罗辩护。 路加福音是最受人喜爱,也是最没有名气的一本福音书,作者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路加既不是门徒,也不是使徒。他从没见过耶稣,也不是目击者,所以他尽可能详细考察了许多资料,并访问了许多目击证人,可能包括其他使徒,甚至主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路加福音中关于主耶稣的出生和童年的资料是从马利亚而来,都是从马利亚的角度来写的。 在《路加福音》里作者使用了300多个医学术语,体现了路加的医生身份。他毫不避讳用“神”这个字,随心所欲地提及“神国”,这一点跟犹太作者的作风不同。犹太人,唯怕妄称神的名(因此马太不爱用“神”这个字,在马太福音中他称“神国”为“天国”)。路加也是旅行家,他走遍很多地方,而且还跟彼得一起旅行。他见多识广,只有他称仅仅13英里长,8英里宽的加利利海为加利利湖,在行遍世界的旅行者眼中,它确实如此。 《路加福音》是适合每个人阅读的福音书。每个人都能够在路加福音当中找到适合的位置,都会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路加希望“凡有血气的”都能够来认识耶稣。这个说法在《路加福音》里不断出现,无论一个人是什么出身,什么种族,什么肤色,都能看见神的救恩。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示馬
“示马”(Shema,即希伯来文「听啊」)。这个词出现在申命记6章,示马的含义包括在申6:4-9这整段经文中。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虔诚的以色列人,每天要背诵3次。在安息日礼拜时这段更是必读的经文。主耶稣在世时,也重申了这段经文,所以,“示马”不仅对以色列人,对我们基督徒也极为重要。我们要认罪、悔改,归向上帝——那独一的真神,并且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主我们的 神。
陶恕《渴慕神》第四章與神親近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诗34:8) 远在二十五年以前,印度的荷尔姆斯曾说过,每个人在推理上都有相信神的天性。对于大多数的人,神只是一个推理的结论,并不是真实的;他是由一般人所列举出来,认为有足够的证据、归纳而得的结果;但是对于神的本身,还是一无所知。「他必定是神,所以我们相信他是神。」另有一些人连这个也没有思想过,他们所知道的神,不过是风闻而已。他们自己从来不去思想这个问题,只是从别人那里听见关于神的事,在脑子里相信了神,另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资料来建立起他们的信仰。对于另外的许多人,神不过是一种理想,是至善的别名,或者就是美,就是真理,或者说,祂就是法律、生命,是目前所存在的自然现象背后的一种创造力。 这些关于神的概念有许许多多,而且各自不同,但持这些概念的人,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在个人经验上,并不认识神。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认为人是可以与神亲密相识的。他们承认神的存在,却想不到祂是可以被我们认识,如同许多的物和人可以被人认识一样。 当然基督徒比这些人要高明一点,至少在理论上如此。他们的信仰,要求他们相信神的位格,他们这样的祷告:「我们在天上的父。」(太6:9) 这种有位格的对父亲的称呼,使人有一种观念,认为祂可以与人互相认识。然而这是在理论上如此接受的,实际上有成千上万的基督徒,神对于他们并不比对于非基督徒更显得实在;他们一生不过是爱上了一个理想和仅仅忠于一种教义而已。 远在一切模糊的理论之上,有很清楚的圣经真理,就是人可以在个人经验中去认识神。一位慈爱而有位格的神,统管整本圣经;祂在园中的树木间行走,向着每一美景吐露芬芳的香气。祂常常以一个活的位格出现,祂说话,辩论,施爱、作工,并在每个时候每个地方,向需要祂的子民显现。 圣经认定一个不辩自明的事实,就是人可以认识神到一个亲密的程度,就如同认识任何其他的人和物一样。在圣经中那用以表明对神认识的词句,就如同用以表明对自然界事物认识的词句一样:「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美善。」(诗34:8)。「你的衣服都有没药、沉香、肉桂的香气,象牙宫中有丝弦乐器的声音,使你欢喜。」(诗45:8)。「我的羊听我的声音。」(约10:16)。「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这四句话是从圣经中无数同类的话语中抽出来的。整本圣经都以这个信念为中心,这是尤为重要的。 除非在我们心中有一个可以认识神的「器官」,如同我们用所熟悉的五种官能来认识物质东西那样确实,否则这一切的话便没有什么意思。我们借着所给我们的官能,去了解神和灵界的事物,只要我们顺从神的灵的感动,并且开始运用我们属灵的官能。 说到这里,先要肯定的是,得救的功夫在人的心中已经完成了。一个未重生的人,他的属灵官能是沉睡的,他从来没有使用过它,它的一切作用也是死的,那是由于罪所加于我们的打击。那些官能会因为圣灵的重生,再变成活动而有生命的,这乃是基督十字架的救赎工作所赐给人的一种无限福气。 然而被神所救赎的儿女们,为什么对于圣经所说那种经常与神自觉的交通知道得那么少呢?唯一的答案,就是我们的灵性迟钝和怀着不信的恶心。信心可以使我们属灵的官能发生作用。什么地方信心有了缺陷,结果必定是灵里变成无感觉,对于许多属灵事情麻木了。这是今天大多数基督徒的光景。这种说法不需要更多的证明,我们只要随便和一个基督徒谈话,或是随便走入一间教堂,就可以发现我们所需要的事实,证明我所说的这种光景。 一个属灵的国度摆在我们的周围,这个国度一直包围我们,怀抱我们,我们可以借着里面的生命接触到它,再进一步去认识它,神自己就在那里等候我们与祂相交。我们开始认定它的实有,这个永恒的世界对我们就成为活的了。 上文我用了两个特别的词,必须加以注解;可能的话,给它下了定义。这两个词就是「认定」和「实有」。「实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东西,它的存在不依附于对它所存的任何意念、思想;即使没有任何人承认它的存在,它仍然是存在的。它之所以真实,乃在于它的本身,它并不倚靠观察者的观念而存在。 有些人喜欢嘲笑人所持的「实有」的观念。唯心论者引证无穷的事例,来证明在思想观念之外,没有实在的东西存在。相对论者喜欢指出,在宇宙之间没有任何固定的点,可作为供我们衡量事物的标准。他们坐在知识界的高位上,向我们投以轻蔑的微笑,自满自足地把「绝对论者」的名号加在我们身上。基督徒是不会被这种轻蔑所吓倒,弄得不知所措的,我们对那些学者也报以微笑作答,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一位是绝对的,就是神。我们也知道这唯一绝对的神创造了世界,给人享用,固然言语都不足以准确的说明人生中活动的目的,就如言语不能准确地说明神一样,但我们却可以依照那些目的而活。一个人如果不是神经病者,他都会如此过活。不错,神经病者对「实有」也出现问题,不过他们却是能够一致,他们的表现,显明他们是坚持着一种与自己观念相符的生活。他们是诚实的,而且因为这种诚实,使他们在社会上成为有问题的人。 唯心论者和相对论者是神经健全的。足以证明他们的神经健全,就是他们也过着一种和实有观念相符的生活。可是这种观念,恰是他们在理论上予以摒弃的。若是他们真正依照自己的观念过活的话,还会获得更大的尊崇,然而他们并不如此做。他们有深刻的思想,但没有深刻的生活。什么时候实际的生活碰上他们,就得摒弃自己的理论,过着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 基督徒的诚实,使他们不为自己的缘故而玩弄观念的把戏。他对于纯理论上的细腻分析并不感兴趣。他的一切信仰都是切合实际的,他的信仰和生活是打成一片的。无论在今世或将来,以至永远,他凭着这种信仰而生活,无论是生是死,是站立或是跌倒,他都如此。他不和那些不诚实的人同流合污。 一个普通诚实的人,准知道这世界是实有的。当他悟性清醒时,便发现这个世界是确实存在的,他知道自己不是根据臆想而承认它的存在。当他生下来的时候,这世界就已经存在,并且等候他的来临。他也知道,当他准备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切的时候,这世界仍然存在。他比一千个疑惑者都聪明,他站在大地上,脸上感觉到有风有雨,他就知道风雨是真实的。他白日看见太阳,夜晚看见众星。他看见从黑云中闪亮了强烈的电光,他听得见自然界的声音,也听见人类喜乐与痛苦的声音。这些他知道都是真实的。在夜里他躺下来,在阴凉地上并不害怕。到第二天早上,那坚硬的大地还在他的脚下,蓝色的天空还留在他头顶上,石头、树木仍然在他周围,和他昨晚闭上眼睛之前的一样。他乃是在一个实有的世界中生活着,十分喜乐。 他和这个实有的世界接触,是借五种感官性能。凡他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他都籍著创造他并安置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神,所赋予他的各种官能,和它们接触。 因此,照我们所下的定义,神是实有的。祂是绝对的实有,而且是自始自终的实有,可以说实有到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可以与他相比。一切其他东西的实有性都是依附于神的实有而存在。最伟大的实有就是神自己,祂是那包括人类与其他受造之物的实有世界的创造者。神是客观存在的,不依附我们对祂所存的任何概念。我们的心灵并没有创造一个敬拜的对象。重生的那一天,它从沉睡中转醒过来,就发现在自己面前有一位神。 另外有一个必须加以解释的词,就是「认定」。这不是想像或空想,因空想没有信心。这二者之间不止有分别,乃是彼此对立的。空想是先从思想中造出不是实有的东西来。然后设法把真实性加上去;信心并没有创造出任何东西,它不过是「认定」那已经存在的东西而已。神以及属灵的世界都是实有的,我们能够「认定」它的存在,就如同我们认定周围所熟悉的世界那样。属灵的事物确实就在那里(或不如说在这里),要我们注意它,并且向我们的信心挑战。 我们的毛病,就是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思想习惯。我们往往以那看得见的世界是实有的,而对其他看不见的东西的实有性都表示怀疑。我们不否认属灵世界的存在,可是却对于认定它具有实有性,老是迟疑着。 属感觉的世界在我们一生中,每日每夜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这世界是喧闹的、显明的,而且富有自我表现性的。这不必诉诸我们的信心,因为一切都推在眼前,与我们五种感觉性能有接触,它始终认为是实有的。但是罪把我们心中的灵眼弄瞎了,以致看不见另外一个实有的世界,就在我们周围有着光辉的神的圣城。因此,感觉的世界得胜了,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彼此敌对起来,暂时的世界与永远的世界成为仇敌。这就是每一个亚当的后裔,代代遗传下来的咒诅。 基督徒的生命根深之处,相信那看不见的世界。基督徒信心的对象,就是那看不见的实有世界。 我们因为生来灵眼失明,又由于到处都有可见之物影响着我们,遂形成一种错误的思想,喜欢把属灵的事物和实有的东西作对比,然而实际上这种对比并不存在。其他事物都可以作对比,例如:实有与空想、属灵的与属物质的、暂时的和永远的;但是属灵的与实有的,永不能成为对比,因为属灵的本来就是实有的。 若是我们信从圣经的真理,走在它的亮光之中,就必须除去忽视属灵实有性的恶习。我们必须把兴趣从看得见的提高到看不见的,因为那最伟大的看不见的实有就是神。「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来11:6) 这乃是信心生活的基础。从这个起点,我们可以升到无限的高处。「你们信神,」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如此说:「也当信我。」(约14:1)若没有第一个「信神」,就不可能有接着的第二个「信我」 。 如果我们真正要跟从神,便须有属于另外一个世界的样子。我十分知道,今世之子曾经轻蔑地用这句话责备基督徒。事实正是如此,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他的世界。若是我们这跟从基督的人,由于面临自己的一切事和知道我们所信的是什么,因而审慎的选择神的国,把我们兴趣放在上面,我看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反对我们。如果我们如此做遭受什么损失的话,那也是我们自己的损失;如果我们赚得了什么,我们也不是夺取别人的。那「另一个世界」是这个世界所污蔑的对象,是醉酒者漫歌讥笑的主题,却成为我们谨慎选择的目标,和我们神圣冀望的对象。 但是我们要谨防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把那个「另一个世界」推到将来。这并不是将来的事,乃是现在的事。它与我们所熟悉的自然世界相并行,而且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门是敞开的。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所用的动词是现在式的):「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来12:22-24) 这一切是与「那能摸的山」,和能听得见的:「角声,与说话的声音」(来12:18-19)互相对比。我们岂不是可以如此说,西乃山是靠感觉接近的,锡安山是借心灵触到的吗?这并不是一种空想的玩意,乃是全然真实的事。心灵有眼睛可以看见东西,有耳朵可以听见声音,只因为长久不使用的缘故,它可能变成衰弱的,但是一旦被基督徒摸到,就立刻得着生命,又活过来,而且能极敏锐地看见景物,听见顶微小的声音。 我们开始注视神的时候,里面的眼就会看见灵界的东西。遵守基督的命令,就会使神在人里面向人显现(参约14:21-23)。这能使人张开灵眼,正如神应许的,清心的人必得见神。一种新的属神的意识会抓住我们,我们就开始尝到神,并在里面感觉到,神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一切。在那里就会看见真光,照亮一切世上的人。渐渐地,我们这种官能会继续增长,益见敏锐,越来越确实,神便成为我们最伟大的一切,因祂的同在,我们的生命便有荣耀和奇异的改变。 祷告:神啊,求你使我里面每一分力量立刻活起来,使我能抓住一切永恒的东西。求你明亮我心中的眼目,使我看得清楚;给我敏锐的属灵观察力,使我能尝到恩典的滋味,并且知道它是美善;求你使天上的一切对于我,比地上的一切更真实。阿们。
《馬可福音》背景和作者
《马可福音》被早期教会公认为是马可在罗马写成的。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四10),曾与保罗和巴拿巴同工,马可也是使徒彼得的亲密同工(彼前五13)。 《马可福音》的最初读者是外邦基督徒,所以比较少提及摩西律法,需要经常解释犹太人的各种习俗和犹太地的地名、植物、钱币价值、亚兰文等等,比其他福音更多地使用拉丁词语。《马可福音》挑选题材的目的是为了介绍神的儿子来作服事人、替人受苦的仆人,所以有人称之为「附有大量引言的受难故事」,其中没有提到主耶稣的降生、家谱、许多称号,而是一开始就提到主耶稣的服事(1:14),最后以十字架为服事的巅峰(15章)。 《马可福音》的资料很多来自彼得的讲道,因为彼得就是目击者,所以对主耶稣的服事有许多生动的细节。彼得感情强烈,因此马可的记录也是节奏明快,措辞生动地描绘出主耶稣的感受和反应。 由于马可的简洁、精炼文笔,使《马可福音》成为基督信仰的理想介绍。在新的宣教工场里,《马可福音》常常是首先被翻译成新语言的书卷。在本卷福音书中,我们看见神的完美仆人,就是那撇弃天上的荣耀,在地上取了奴仆形象(腓二7)的主耶稣,“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45)。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馬太福音》背景和作者
《马太福音》作者的文学造诣非常高,成书时间大约是主后50-70年代,早期教父均认为《马太福音》的作者是使徒马太。虽然马太福音可能并不是最早写成的福音书,但是却列在新约的最前面。因为它跟旧约的关联比其他福音书大,可以作为旧约的延续,是新约与旧约之间的桥梁。 使徒时代最早的信徒都是犹太人,福音与旧约的关系是使徒时代传讲福音的关键。《马太福音》最初面向散居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基督徒,所以对此问题比其它三福音着墨更多,书中开篇就是一长串家谱,接着就谈到律法和传统,谈到旧约圣经的应验,以及耶稣与犹太教的冲突。马太福音中直接引用旧约经文共有29处,而间接提到旧约的地方则多达121处。马太在写作的时候,特别喜欢强调“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这句话光是在耶稣降生的故事里,就出现了13次之多。马太还分别引用了先知弥迦、何西阿、耶利米和以赛亚的话。此外这部福音书里还讨论了许多犹太读者关心的具体问题,比如:禁食(6:16-18)、守安息日(12:1-14,24:20)、献祭(5:23-24)、丁税(17:24-27)、文士的教训(23:3、23)等等。《马太福音》和《希伯来书》是新约中犹太色彩最浓的两卷书。 《马太福音》也被称作”教会的福音”,是主后二世纪基督教著述中引用最多的福音书,不但因为四福音书中只有《马太福音》使用了”教会”(16:18,18:17)一词,也因为这本福音的内容非常适合教会教导新信徒和训练教会领袖,同样《马太福音》也非常适合今天的初信基督徒。耶稣升天的时候吩咐我们,在祂再来以前,要完成一项大使命,“使万民做我的门徒,传福音给他们,不分国家,也不分种族,为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使徒马太把耶稣的吩咐原原本本的教导给门徒,《马太福音》好像一本量身定做的门徒训练手册,专门用来教导信徒们如何成为耶稣的门徒。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聖經常用度量單位和道路長度
*由於年代久遠,再加上地域差別的原因。本表格中的計量單位的換算值只能是大約數值。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理解 《聖經》。
四福音書
福音书(英语:Gospel)是以记述主耶稣生平与复活事迹为主的文件、书信与书籍。在基督教传统中,它通常指《新约圣经》中的内容;更狭义的说法,则是专指四卷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 。 主耶稣到地上来,不但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救赎大工,也透过祂自己把父神向人启示出来。圣灵感动人写下四卷福音书,让我们能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神的所是、所作和旨意。四福音书的观点基本相同,重点各有侧重。 1《马太福音》启示主耶稣是犹太人的王,突出了天国之王的权柄,最初的读者是犹太基督徒,所以用一份天国之王的「家谱」来介绍祂,家谱从亚伯拉罕和大卫开始。 2《马可福音》启示主耶稣是位人子,突出了神的儿子服事的能力,最初的读者是外邦基督徒,主要内容是马可记录的彼得巡回布道的笔记,内容多是彼得对主耶稣的亲身经历。 3《路加福音》启示主耶稣是全人类的救主,突出了人类救.主的爱,最初的读者是外邦基督徒和慕道朋友,所以要「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把家谱追溯到全人类的始祖亚当。另外路加在马可福音的基础上经过更多考证,尤其从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那里,补充了更多主耶稣出生和幼年的经历。 4《约翰福音》则启示主耶稣是神的儿子,突出了主耶稣就是神,最初的读者是多受异端,尤其是诺斯底主义影响的基督徒 。约翰要批驳其错误的观点,特别是对主耶稣神性提出的质疑。所以使徒约翰要从太初确立耶.稣.的神性。 《马太福音》所用的材料与《马可福音》相似的约占全书的45%,与《路加福音》相似的约占65%,因此这三卷福音被称为「对观福音」,即可以互相对照阅读的福音书。这三部福音书采取的观点相似,而约翰福音则自成一格。约翰福音成书于对观福音二三十年后,前三本福音书已经广为流传,所以约翰默认他的读者已经读过至少一本对观福音。他也不再解释一些细节,比如谁是主耶稣的母亲。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申命記》中的耶穌
【申21:23】他的尸首不可留在木头上过夜,必要当日将他葬埋,免得玷污了耶和华——你神所赐你为业之地。因为被挂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诅的。 【加3:13】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 在摩西五经的《申命记》里,神规定:犯罪者的“尸首不可留在木头上过夜”。尸首被挂在木头上示众,因为被挂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诅的。神借着死刑来止住罪恶,但死亡并不是神的心意。神不允许死亡常留在应许之地,达到了警告效果之后,必要当日将他葬埋,免得玷污了耶和华的地。 为了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主耶稣道成肉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替我们每一个当死的人被挂在木头上,承受了我们当受的耻辱和咒诅,使我们得着了真自由。【罗5:19】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从,众人也成为义了。亚当有神的形象,却没有选择神的生命,结果「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亏缺了神的荣耀,把他的后裔都带到绝望里;基督是神本体的真像,祂自己就是生命,也成为我们的生命,神要用恩典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把一切在亚当里绝望的人都带进生命的荣耀里。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全盤磨石
犹太律法非常尊重人性和生命,与以色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律法还对犹太社会中的孱弱和贫苦者有所保障。比如:在申命记二十四章6节中提到:不可拿人的全盘磨石或是上磨石作当头,因为这是拿人的命作当头(当头指借贷时用来担保的抵押品)。 家用的磨石是古代以色列家庭中的必需品,通常用玄武岩制造。分成上下两块,上磨石轻、可以转动;下磨石很重,起固定作用。麦粒放在下磨石的平面之上,转动较轻的上磨石把麦粒磨成面粉。那时的以色列家庭每天只磨当日的面粉,安息日之前才磨两天的。如果拿磨石作为抵押品,或只取走一块,那全盘磨石也不能操作了,就无法供应那户人家当日的口粮,所以说「是拿人的命作当头」。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