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冠冕

「宝座的周围又有二十四个座位;其上坐着二十四位长老,身穿白衣,头上戴着金冠冕【启四4】」 「冠冕 στέφανος/stephanos」原文不是指王冠,而是指运动会中颁给得胜者的花冠,或在筵席中给客人戴上的花冠。在古希腊文化中,月桂冠是献给主神阿波罗的神圣祭品,而它的小栉会编织成冠状或圈状作为比赛优胜者的荣誉,这种象征也广泛流传至今。在古罗马时代,月桂冠则是颁授给兵士的一种奖励品,特别是赐于在战场上凯旋的军队将领。罗马帝国时代,以桂冠作为帝王冠冕。

真主党

真主党又称黎巴嫩伊斯兰抵抗,是由伊朗支持在1982年建立的什叶派政治和军事组织,与叙利亚的渊源也颇深。真主党聚焦于黎巴嫩,建立之初的首要任务是结束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占领。这一目标于2000年基本实现,迫使以色列撤军。但真主党却继续战斗,并企图摧毁以色列。 真主党不仅是一个武装组织,还是一个政党,创立以来得到黎巴嫩政府的承认,具有合法性,但是因为后来他们的政策越来越极端,因此与黎巴嫩政府交恶。 真主党受到伊朗等外国势力的援助,是中东打击以色列的最主要的精锐力量。同时该组织在黎巴嫩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几十年来,真主党在黎巴嫩议会中拥有议员,大多数黎巴嫩政府官员中都有其代表。此外,虽然真主党不是执政党但却手握军队武装,这一点非常特殊。多年来,真主党的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并在叙利亚内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还帮助叙利亚和伊拉克以及也门的胡塞武装训练士兵。 除武装活动外真主党还经营孤儿院、学校、文化中心、诊所和建筑公司等社会事业,因此在百姓中颇有威望,但是西方世界却看其为恐怖组织。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三、真心的侍奉

  认真的基督徒有时会怀疑自己的侍奉不是最好的,甚至害怕一切劳苦都会白费,徒然把生命虚度。   但事实并不那样差劲;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善用,这种态度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优点。   基督徒的侍奉,可以像其他宗教活动一样,只是虚有其表。教会界定了一些认为是神所悦纳的事工,虽然,他们通常都是没错的,但我们必须谨记,真心的侍奉不重类、不重量,只在乎质。   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规模、数量是微不足道的,要紧的只有道德的好坏。如果我们是明智的话,便应该从现在起注重侍奉的质素。等到侍奉完毕,神要算清账目的时候才亡羊补牢,那便为时已晚了。   今天,人们的互勉都着重热诚和行动,不重思考,福音工作者最爱用的鼓励口号便是:“努力!前进!”结果,人人都不好意地只是坐下来思考,虽然这样也可以得到益处。   如果我们发现神怎样看我们忙得透不过气来的去完成祂的工作,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十分意外:假如我们再发现,神如何评价侍奉的真正质素,很多人必定震惊不已。神不一定悦纳所有的福音工作,即使这些侍奉看来很有成果,或者能够解决问题,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   神所悦纳的侍奉,必须是清洁的、真挚的,任何出于习惯的都不及格,马马虎虎的例行公事也未能合乎要求。一首唱粗心大意的诗歌,一篇只因为是主日而讲的道,一些扔进奉献袋里的多余零钱,一次循例的见证,这一切一切都逃不过神的监察。   基督徒的侍奉全在乎动机,因为动机是决定一切道德行为的最终准则。

古今黎巴嫩

黎巴嫩旧译利巴嫩,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已经有先民聚居。黎巴嫩此名最早见于主前25-前23世纪的埃勃拉文书。早在主前2000多年时,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因盛产香柏树而闻名于世,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国的重要建筑材料。关于黎巴嫩的这些记录,都可以在旧约圣经里找到。 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自古以来就遭到不少民族的占领。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统治;七至十六世纪初成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  1517年黎巴嫩被奥斯曼帝国占领。 一战后,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二战时,英军占领黎巴嫩。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共和国成立。 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方爆发持续了15年的内战,严重破坏了黎巴嫩的经济,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有15万人遇难,20万人受伤,约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1990年,交战各方签署协议结束内战,两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权力,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在内战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解组织遭到驱逐。与此同时,叙利亚在黎巴嫩驻军,并扶植黎巴嫩国内的真主党游击队;而以色列也控制了南黎巴嫩,开辟安全区,1985~2000年间实行武装占领。 2005年4月26日,叙利亚遵照联合国决议,自黎巴嫩撤军,结束29年的直接干预。 2006年7月12日,以色列与黎真主党爆发冲突;长达一个月的冲突给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以色列有近160人丧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丧生。 8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发布1701号决议,要求真主党和以色列停火,冲突正式结束。 2008年5月9日,真主党和阿迈勒(Amal)部队占领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西部,发动了自1975 – 1990年内战以来最严重的内乱。5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的调解下,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尔签订了《多哈协议》,结束内战。 如今黎巴嫩境内的战火仍在继续,在黎巴嫩和以色列在黎以边境互掷炸弹、导弹轰炸对方,死亡的人数连续攀升,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新仇旧恨使黎以冲突不断升级。黎巴嫩——这个古代商业贸易的明珠、人类文明的中心,已逐渐变为战争的焦土,很难再塑昔日的辉煌。

但丘石碑

在古代,亚兰民族生活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他们是一大群语言相近的人,说西闪族语的方言,该语言被称为亚兰文。他们发展了强大的城邦,这些城邦在主前第一个千年的近东地区,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亚兰语与希伯来语非常相似,在大约波斯时期,约主前539年,成为正式的国际语言。 以色列国与亚兰人起冲突有300年之久。从大卫时代,约主前1000年开始,直到亚述在主前八世纪末吞并了亚兰的城邦。冲突最多的城邦是大马士革,在哈薛统治下,于第九个世纪下半叶控制了以色列。最近发现的铭文,“但丘石碑”(Tel Dan Stela),带我们更多的细节。 “但丘石碑”的最大碎片“片段A”,是1993年7月在以色列北部的但丘上发现的。然后考古学家在1994年6月,发现了另外两个标记为“片段B”的连接片段。片段A和B在一起仅代表更长的铭文的一小部分。整个石碑用的语言是亚兰文,它庆祝亚兰王击败以色列和犹大。这是在以色列王国时代发现的第一个皇家铭文。 “片段A”出土时,考古学家感到非常遗憾,因为石碑的开头部分不见了。制造石碑的国王名字,以及引起纪念仪式的事件,就记录在开头部分。但是,随著片段B被发现,人们就可以确定石碑在历史上的位置。片段B中保留了两个国王的名字的一部分:主前852年至841年,以色列王亚哈的儿子约兰,以及主前841年犹大王(大卫家)约兰的儿子亚哈谢。有了这些新信息,就能确定石碑的年代和当时亚兰的王——哈薛。他下令刻碑的目的是为纪念他于主前841年,击败约兰和亚哈谢的胜利(王下 8∶28–29)。 该文件最令人震惊的方面是将“犹大”称为“大卫家”。有人认为,这是大卫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圣经以外的文件中。然而,大约在同一时间,两位法国学者安德烈 · 勒梅尔和埃米尔 · 普希各自在已经发现了100多年“米沙碑文”留意到这词。在埃及卡纳克神庙阿蒙神庙(Karnak)的“示撒碑文”中也出现了“大卫高地”一词。感谢主!当许多学者怀疑“大卫国王”是否真的存在而争喋不休时,这些考古证据就被发现了!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二、谁欠了谁?

  使徒行传中论及理想的人生时说:“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神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侍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十三36上)   我们若希望自己做人做得比大卫更好,即使不是异想天开,最少也是困难重重。这个理想包括信仰的整个范畴,涉及神、人和社会三方面,人类就在这个简单的“三角关系”里进行着形形色色的活动。然而,这个理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只有神、个人和他人三方面。我们不能,或甚至不应尝试超越这个界限。如果我们按神的旨意行事,服侍这世代,我们就能成就任何事。   大卫是个聪明人,在离世前服侍了神,也服侍了他那个时代的人,做人能够如此,相信也死而无憾的了。要是我们可以像我们祖先一样,安详地、无牵无挂地离去,也算是一件美事,但若生前没有为社会出过一分力,叫世界变得美好一点,那就无疑是个莫大的遗憾。没有人有权在未使世人欠他之前死去;我们没有任何道德上的权利入土为安,除非我们已经付出力量,从人心中把一点点世俗思念带走,协助别人脱离世上种种束缚,带领他们踏上天路,不再依恋世界。   大卫的信仰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不仅是个善心人,也不是个只懂得用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医治世界创伤的庸医。他一生按神的旨意行事,他的侍奉有属灵的质素,且永垂不朽。有很多善行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例如:一个病人鼓励、帮助另一个病人与病魔搏斗,场面可能十分感人,但当中没有保证,没有盼望,因为安慰人的和受安慰的都难免一死。可是,侍奉能把神的温柔和慈爱带进人生,医治人的创伤。把永生的盼望加给受苦的世人,原是神的旨意。   我们要记着,如果要服侍这世代,便要坐言起行,从现在开始,因为他们不会永远留在我们身边。以撒·华滋(Isaac Watts)这样写道:   时间,像永不止息的流水,  把孩子也带走;  他们远去了,被遣忘了,像梦一样,  活不到黎明再来的时候。   我们生下来便欠下世界的债,我们愈年长,背负的包袱就愈沉重。如果我们从圣灵得着智慧,便会设法把情况扭转过来,叫世界倒过来欠我们债。要达到这个目的,便要及早按照神的旨意,服侍这世代,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亚兰与叙利亚

亚兰是《圣经》里的一个区域名称,位于叙利亚中部。其范围从黎巴嫩山往东过伯拉河,并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 “亚兰”这名字源自挪亚的孙儿、闪的儿子亚兰,相传是亚兰人的祖先,是希伯来人的兄弟民族。 亚兰人建立的王国,其首都为大马士革。亚兰国强盛时则常常入侵以色列人,当其衰微时则成为以色列的附庸或属地。后来亚兰被亚述帝国征服,成为亚述的一部分。在罗马帝国时期,亚兰被定名为叙利亚省。新约时代称其为叙利亚,至今。

伊拉克的前世今生

伊拉克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北接土耳其,东邻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连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海岸线长度为58公里。虽然伊拉克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但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宜于农耕,物产丰富。 在这片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富饶的土地上曾经孕育了几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和新巴比伦文明,涌现出萨尔贡、乌尔纳姆、汉谟拉比、尼布甲尼撒等著名君主,以及以苏美尔王表、吉尔伽美什史诗、苏美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亚述法典等为文明标志。 主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为波斯帝国所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伊拉克都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此后,伊拉克经历了塞琉西(中国史称条支)、安息、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 7世纪时伊拉克被阿拉伯帝国吞并,定都于巴格达,巴格达就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之后,伊拉克陆续被突厥人、塞尔柱人和蒙古人等外族入侵: 16世纪,伊拉克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  1920年,伊拉克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21年8月宣布独立,建立费萨尔王朝。 1932年伊拉克获得完全独立。 1958年,伊拉克自由军官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 1979年7月萨达姆·侯赛因成为总统。 1980年伊拉克因同伊朗边界纠纷发动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受到联合国制裁。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 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政权被推翻。 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也被美军逮捕并被伊拉克法院判处死刑。伊拉克很快处于美国及其盟国军队的控制之下。 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 2011年12月20日,美国从伊拉克的完全撤军。 2014年逊尼派极端恐怖组织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趁着中东局势混乱向伊拉克大举进攻,导致伊拉克战火重燃。伊斯兰国攻陷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区。在美国和伊朗的支援下,伊拉克政府在随后三年里陆续收复失地,取得反恐战争的重大胜利。 虽然战争的硝烟慢慢散去,但是处于中东这个混乱地区的伊拉克,在看似平静表象的掩盖下,依旧暗流涌动。战后的伊拉克经济产链单一,主要靠石油工业,由于战争破坏,很多石油管道被炸毁,满目疮痍,伊拉克的战后重建进展缓慢,政府效率低下,工作困难重重,工人的失业率极其严重。根据国际移民组织数据显示,伊拉克国内目前仍有近140万民众流离失所。他们在断壁残垣的环境中面对频频发生的袭击和冲突,艰难求生。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一、它不会慢慢过去

  当身边的朋友为了不如意的事情而烦恼时,我们有时会开解他们说:“别理它,事情慢慢就会过去的了!”这句安慰的说话最能道出我们常犯的通病:把灵性的问题置之不理,妄想它们只是过眼烟云,终有一天不再烦扰我们。   所有人生来都带着同一个重大的问题:创造我们的神跟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历代哲学家深邃的哲理都及不上这个问题能为个人生命意义,带来更关键严肃的信息。除非这个难题首先得到解决,否则其他一切的疑问根本不能存在。可是,这个问题没有附上答案。我们必须亲自作答。即使我们不加理会,它也不会过去,直至我们临终之日,它也会死缠不休。到了最后审判的时刻,我们最终也要面对,那时候,什么也来不及做了。   这个问题不是纯哲学的,甚至也不是神学的,而是私人的问题。人心的虚伪爱用学说争辩的烟幕,把它的真正意义盖过去。可是,这个人人乐用的方法并不中用,因为它会从烟雾中再次走出来,向我们讨个圆满的答案——一个从良心发出的答案。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疑问:第一,我应该如何处理罪的问题?第二,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位名叫基督的耶稣?这个看来已累积了千万年智慧的世界,曾设法解决罪的问题,但始终毫无结果,叫亚当夏娃的子子孙孙痛心,这份灵魂深处的痛楚从没有痊愈过,也没有慢慢地过去。魔鬼和人类世世代代都在寻找方法,解决这个烦恼,结果,他们发明了种种娱乐,为求减退心中的悲痛。可是,曲终人散之后,罪仍是没有离开我们。   第二个疑问其实就是第一个疑问的答案,因为耶稣来,是为了拯救人类免于罪恶。那么,只要能够正确回答第二个疑问,第一个便可迎刃而解了。如果我们带罪来到耶稣跟前,求祂的怜悯,我们必能脱离这个古老的咒诅。但请谨记:罪需要解决,它不会随时间消逝;它只能由赎罪的血冲走,而赎罪的血也只有神的羔羊才可为我们倾流。

巴比伦人

古巴比伦地区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巴比伦人是指生活在此地区的人民,包括阿摩利人、苏美尔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等多个民族。 主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约于主前1894年,他们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随着巴比伦人逐渐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等技术,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使两河流域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主前1792,著名的汉谟拉比即位,他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他颁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民法典,古巴比伦王国在其统治时期达到极盛;但是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土崩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主前729年终被亚述帝国吞并,巴比伦成为亚述的藩属国。 主前630年,迦勒底人的领袖那波帕拉萨尔乘亚述帝国内乱之机,发动了反抗亚述统治的起义,并于主前626年,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鼎峰。后来与在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结成联盟,共同进攻亚述帝国,最终于主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消灭亚述帝国。  新巴比伦王国最后一个国王(摄政王)伯沙撒与祭司发生冲突。主前539年,巴比伦城内的祭司在波斯王居鲁士二世入侵时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放波斯军队入城。波斯人俘虏了国王,新巴比伦王国灭亡。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