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義人之根》九、令人肅然起敬的信

早期的信徒说:信是一件令人肃然起敬的事。 马丁·路德重新发现了因信称义的圣经教义,是值得嘉许的。路德强调,信是人进入内心平安和脱离罪恶的唯一途径。这个说法给颓废的教会注入生命的新动力,而且导致改教运动。 保罗和路德的信是把人的整个生命完全改变,成为另一个人,使人热切地把生命降服在基督之下,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义无反顾地跟随主。这种对神的信把人的心改变,使人在一刹那间成了主所爱的快乐仆人。在与旧日的事物告别时,其坚决的态度,犹如昔日以利亚登上火车火马,乘旋风升天而去一般。对他而言,过去已成过去,世界成了荒漠,天堂亦因他的信变得可望可即,整个生命之路因信有新的安排,更切合神的心意。神成了真理的最高准绳,因此他能从属灵的角度去看他所经历的每件事。神在他身上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他自己相对地变得渺小,而对他来说,基督更是难以言喻的宝贵。当一个人接受了这使人得称为义的信时,以上一切,甚至更多的宝贵经验都会接踵而至。 可是,现在改变已悄悄地展开,一些人一点一滴地把新的意义加在“信”字上面,渐渐这个字眼的含义已改变了圣经的原意,这种改变是不知不觉的,使人没有防备,现在可悲的结果已影响着我们了。 信,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指人对神的道和基督的十架作道德上的认同,这认同消极而被动。若要实践这信,我们只消单膝下跪,按着那盼望我们灵魂得救的布道员指示,点头同意就行。 这种“信”的一般果效,倒极像人看完名医之后的感觉:他们在见过名医以后,顿觉放下心头大石,脸上挂着微笑,笑自己实在是过分忧虑,自己根本没有毛病,不过是需要休息而已! 这样的信并不使人感觉肃然起敬,反倒使人感到安慰。这信没有使一个人的大腿窝脱臼,以至他要用杖支撑身体,跛着走路,这信只像教导人做深呼吸运动,纠正他们的姿势而已。不错,他们自我的脸已洗净了,他们从失望中挽回自信心,他们虽然得了这一切,却没有像雅各那样得着了一个新名“以色列”,他们也没有蹒跚地步入永恒的日光中。“雅各经过毗努伊勒的时候,日头刚出来照着他”。那是雅各,更正确地说,那是以色列,因为在以前,日头并没有多照在雅各身上,也无此必要。但日头却乐于照在已为神所改变的人“以色列”身上。 这一代的基督徒,必须再聆听这个教义——信是叫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必须让人知道,人若信基督,便要顺服祂,否则这信就与人完全没关系;这信是绝对轻慢不得的。神的大能不会彰显在任何暗自保留后路、见难而退的人身上。唯在那些不给自己留反悔余地的人,才拥有圣经所说的信。因着这样的信,他们已作了永恒而不能撤回的委身,即使他会受到极大的试探,他总是回答说:“主啊!祢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新約聖經與羅馬軍事

The biblical authors frequently use military terminology as metaphors to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ir words, “taking every thought captive to obey Christ” (2 Corinthians 10:3-6). Among the most famous examples is Paul’s description in Ephesians 6:13-17: “Therefore take up the whole armor of God, that you may be able to withstand […]

羅馬的社會經濟

​The Apostle Paul lived during the Roman Empire, and his background and later missionary area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Rome. To better study the Bible, especially the New Testament, let’s take a detailed look at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Ancient Rome originated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atium Plain on the […]

陶恕《義人之根》八、要重生必先悔改

按照圣经的教训,神赐人赦罪之恩是基于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人要有悔改的意向,人若没有在道德上悔改的心志,就不能获得属灵的重生,若有人反对这个教训,只证明他们已远离了真理。 现代最流行的神学理论是,罪得赦免单在乎信心。“悔改”这词在归正了的人脑海中已除掉了! 我们经常听见人说:“我不传悔改归正,只传重生得救的道理。”发出这种论调的人,可能是为了反对“得救在乎人的行为”这个不合圣经的教义,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然而该论调本身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人必须先悔改归正而后重生。事实上,两者是毫无冲突的。问题是,不必悔改归正而可重生的理论,给人不正确的导引,以为二者可择其一,这是错误的,正确的教训应该是二者兼备,而非任择其一。一个悔改得救的人,是既悔改归正又得重生的人。除非这个罪人愿意改正他的生活方式,否则他根本不可能经验内在的重生。这个重要的真理在流行的神学中,似乎已逐渐被忽略了。 说神会赦免未曾悔改的悖逆之子,既违背圣经教训,也不合乎常理。试想,一个教会里面的人,罪已蒙神赦免,却仍然喜欢罪恶、恨恶义路,那多可怕,假如天堂都充满了没有悔改,仍爱罪中之乐的罪人,那就更可怕了。 在圣经中,赦罪及洁净的应许,必定与悔改的吩咐连在一起,我们最常引用以赛亚书一章十八节:“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但在这段话的上文是:“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申冤,为寡妇辩屈。”(赛1:16)这段经文不正是教导我们在期望得到赦免以先,要悔改归正吗?把悔改和赦免强分,无疑对圣经施予暴力。这正好宣判我们故意曲解真理的罪状。 我们的教会经常充塞着“追求深入灵命”的人,他们也像西门那样呼叫主:“把这权柄也给我。”(参徒8:9-24)可是他们却没有悔改归正。我想,人不必悔改也可得救恩的教导,不但降低了教会的道德标准,更使一群自以为是的宗教人士误信自己已经得救,而事实上他们仍是愤怒之子,在罪恶的束缚中。

罗马帝国的奴隶制

Slavery was the backbone of the Roman Empire’s economy. One-third of the population in Italy and one-fifth of the entire empire’s population were slaves, serving in all areas of Roman life. Slaves were considered a necessity for Roman citizens. They were typically prisoners of war, descendants of slave mothers, or people who had been kidnapped, […]

古代羅馬的婚制

Ancient Greco-Roman marriage was strictly monogamous. Romans traditionally believed that the purpose of marriage was to produce legitimate children, allowing citizens to produce new citizens. The legal age for marriage was 12 for girls and 14 for boys, with most Roman women marrying in their late teens or early twenties. Wives were relatively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

陶恕《義人之根》七、大而可畏的主

有一个真理,圣经已作详尽的教导,历世无数敬虔的人亦曾亲身经验并加以证实。它可以浓缩成一句信仰定理:人若不先认识神的可畏,就不能认识神真正的恩典。 神第一次向人类昭示救赎的心意,是向一对在死亡恐惧中躲避主面的男女,而神颁布律法,则是向一个在烟火、雷轰、神圣角声中恐惧战栗的人,当神用神秘的方法舒展撒迦利亚的舌头时,“周围居住的人都惧怕起来”。而向牧人宣布“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时,牧人竟因天使突然出现,荣光四面照射,而“就甚惧怕”。 我们读圣经,就能看见“主是大而可畏”这个真理像一条巨缆从创世纪贯通至启示录,神的来临总是给有罪恶的人带来恐惧。每当神要彰显能力时,总有事物使旁观者惊惶、胆怯、吓倒,这种惊惶使他们慑服,有别于平常的惊惶,与怕身体受损的恐惧不同,这是一种极度的战栗,直透入人性的核心,远比人在受惊时本能地要保护自己这种经验来得深邃。 我们内在的罪性是非常顽强而自负的。在这罪性降服以前,神不会开我们信心的眼睛,将祂自己显出来。在我们未被那战栗——“就是一个不圣洁的人,猝然面对那位全然圣洁的神时所产生的战栗”——所抓住以前,我们大概不会被新约福音所展示的爱与恩典所感动。一颗属血气的心根本不会被神的爱感动;相反地,假若一个属血气的人认为神是爱他的话,也不过证实了人的自义而已。 对主存战栗的心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必须时常牢记着,这种对主战栗的态度,绝不是来自用主名所作的恐吓。不错,地狱和审判都是真实的,必须完全按照圣经的教导,传扬出去,不作增删;然而,我们称为“敬畏神的心”这种神秘力量,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绝对不是出于对地狱和审判的恐惧,它与刑罚的恐吓无关。它有一种神秘的特质,不属知识的范畴;是堕落的人,在那圣者面前作出的深切回应,因知道神是全然圣洁而震惊。只有圣灵才能在人心中引发出这种情绪,要是我们想在这方面作任何人为的努力,只会白费气力,或愈弄愈糟。 由于对神所存的敬畏是一种超自然的事,因此决不能借着警告而使人接受基督,这是不合乎圣经原则的,也是没有功效的,你可以在一群山羊面前燃放爆竹,于是成功地驱使他们进入羊圈;然而一切来自世上的自然惊吓,都不能使山羊变成绵羊。同样,用恐吓的办法也不能使顽梗的人变成爱神爱公义的人。 那么,真正敬畏神的心究竟从何而来呢?是出于我们对自己的罪的认识和对神的认识。以赛亚曾有一次深刻的体验,看到自己的不洁与耶和华神临格的可畏。他在神面前哀呼起来,承认他自身的罪。而最令他产生敬畏之心的,正是他亲眼看见了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当教会的牧师和领袖被圣灵充满时,会众就会不期然对神起了神秘的战栗感。昔日当摩西从西奈山下来时,以色列民对神亦有一种恐惧之感,因摩西脸上发光,那是超自然的现象,摩西无需恐吓百姓,只要他带着脸上的光在他们面前出现,就足以叫他们感到战兢。

哥林多城

Ancient Corinth was located about 40 miles (64 km) west and slightly south of Athens, on the northeastern corner of the Peloponnese peninsula. The famous Isthmus of Corinth was about 5 miles (8 km) to its northeast. Its geographical importance lay in its unique position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land routes […]

《哥林多前後書》背景

The city of Corinth, the capital of the Roman province of Achaia, controlled the Isthmus of Corinth, which connects mainland Greece to the Peloponnese peninsula. It linked the port of Cenchrea on the Saronic Gulf to the east with the port of Lechaeum on the Gulf of Corinth to the west. At the time, sailors […]

陶恕《義人之根》六、要接受勸告

不肯接受劝告,是历代以色列人的特征,每一个时代,他们都不肯受劝,因此每次都带来审判。昔日基督到犹太人中去的时候,就发现他们十分傲慢自大,不愿接受责备。当主对他们讲论到他们有罪和需要救恩的时候,他们冷漠地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一般百姓都听从了主的话悔改了,但那些犹太人祭司因为做领袖做得太久了,不愿意放弃他们特殊的地位。 那些人已经落于不受劝谏的地步,似乎也不会从这些警告中得益了。对一个坠下悬崖的人,你再也不能为他做什么,但我们却可以沿途留下记号和指示,免得后人重蹈覆辙。以下有几个提醒:   (一)你的教会或机构受到批评时,不要辩护。如果那些批评是错的,那不会有什么害处;但假如批评是正确的,你就必须洗耳恭听,并设法纠正。   (二)你若全心跟随主,就不要关注那些已完成的事,只要关心你面前要完成的就好了。最好向主说(也去感受):“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   (三)在遭受责备时,不要寻根究底的追查来源,更不必查问究竟是朋友或敌人说的。其实来自仇敌的责备,比来自朋友的更有价值,因为仇敌是不徇情面的。   (四)当向主的教诲敞开你的心,不管是谁,都应准备好接受主的管教。所有伟大的圣徒都学会了欣然接受责打,相信这也是他们成为伟大圣徒的原因。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