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本名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主前63年9月23日-主后14年8月19日),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 历史学家通常以他的头衔“奥古斯都”(神圣、至尊的意思)来称呼他,而新约圣经译为“亚古士督”,这个称号是他在前27年获得的,当时他年仅36岁。 主后14年8月, 屋大维去世,享年75岁。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月,这也是欧洲语言(罗曼语族)中 8月(August)的来源。 屋大维作为一位独裁者统治罗马长达43年。 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使罗马帝国进入了相当长一段和平、繁荣的辉煌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他改革了罗马的税收制度,发展了带有正规信使系统的道路,建立了一支常备军,建立了护卫队,为罗马建立了警察和消防服务,并在他统治期间重建了大部分城市。 凯撒奥古斯都在新约中只被提及一次,在路加福音著名的圣诞节故事的开头:在那些日子里,凯撒奥古斯都颁布了一项法令,要对整个罗马世界进行人口普查。有考古证据表明,罗马帝国的每个男人都要按原籍贯返回故乡,「众人各归各城,报名上册」。因此,大卫的子孙约瑟不得不从拿撒勒前往他的祖籍城市伯利恒,并带着已经怀有婴儿耶稣的马利亚一起去,结果马利亚在那里生下耶稣,应验了弥迦关于基督将生于伯利恒的预言:伯利恒的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祂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 (弥五章2节)。 耶稣基督的降生并非偶然,而是神在「创世以前」(彼前一章20节)早已计划好的:「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四章4-5节)。而「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二十一章1节),无论是自称为神的罗马皇帝,还是热心工作的罗马巡抚,无论是「报名上册」,还是「各归各城」,都是成就神旨意的工具。

陶恕《无尽的一章》三十、种瓜得瓜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根据保罗的说法,这是人生的定律,也毋庸置疑,因为神是轻慢不得的。   明天的“果”,全赖今天的“因”。此“因”不单包括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包括我们忽略或没勇气去做的一切,因为整体来说,这两方面带来的果,都同样具有影响力,作因果关系如此密切,乃从神亲手创造万物开始。自从祂说“各从其类”开结,因果便有了关系,而人种什么,收的也是什么。今天的一切,乃受以往影响,而将来种种,亦离不开目前及过去的经历。   不论我们觉得怎样,这仍是事实。回想创世之时,人本有神的形象,而且还有某程度上的自主权,因为大能的神把这种权力赐予我们。可惜,始祖犯罪,以致神的形象无法在人身上完全彰显。   我们可顺从情欲生活,神是不会干涉的,不过所得的结果只会是堕落。虽然我们有权选择去种什么因,但相信正常的人都不会喜欢收恶果。不过,有些人以为可以逃得过因果循环的定律,便放纵自己,尽情享乐。但事实证明,从创世以来,人种什么,就收什么。   对于神的定律,我们应以信靠和顺服的心态加以配合,以善用其中的好处。因此,只要我们为永生的神做工,在因果定律运作下,我们便会得益。神真是多么慈爱,多么体贴祂所造的一切啊!   “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六8下)由此看来,我们只要按着神的定律而行,就会得着永生的报酬。按圣灵行事、顺服基督、荣耀三一真神等,都是令我们得着无尽福气的“因”。虽然重生的福分不是靠行为而是靠信主而得的,但之后如何,就要视乎信徒本身的生活。如果他肯放下自我,谦卑顺服地背起十字架,就会因着这种行为,种下永生的果,也会为自己带来永远的荣耀。但如果他忘记播下爱的种子,甚至认为爱心既微不足道,又一无是处,便会收到恶果,因为神并不善忘。总括而言,只要活得合宜,就会种下好种子,到息劳归主时,便得着美满的收成。

新亚述帝国中期的衰落对南北国的影响

亚述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活动时间约有一千余年,大致可分为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新亚述三个时期。其中,新亚述帝国是其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称雄的时间从主前8世纪中叶到前621年,雄踞亚洲一个多世纪,国势强盛,如日中天。其首都尼尼微是当时的世界性大都市。然而不可一世的新亚述帝国中期也衰弱过近40年之久,期间政权接替,经历几位亚述王的统治。这几位亚述王在圣经中并没有明确涉及到。 •阿达德尼拉里三世(前811年—前783年在位) 他死后,亚述开始衰落,陆续失去了对许多附属国的控制权。 •撒缦以色四世(前783年—前773年在位) 贵族和军队统帅影响力越来越大,君权被严重削弱。 •丹三世(前773年—前755年在位)君权受到严重限制。主前765和前759年亚述发生瘟疫,主前763年发生了日全食并突发叛乱。 •亚述尼拉里五世(前755年—前745年在位)君权旁落。主前746年亚述爆发起义,他于次年战争中兵败身亡。 从主前783年-前745年,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三世的三个儿子:撒缦以色四世、亚述但三世和亚述尼拉里五世统治时期,都面临内乱,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亚述君权被一再削弱,穷兵黩武的新亚述帝国暂时失去对外扩张的能力,只能持续在不停的内耗之中。(这段历史在《约拿书》里有所涉及。约拿是耶罗波安二世时的先知(王下14:25)。当他到尼尼微的时候,《约拿书》3章6节中把“亚述王”称为“尼尼微王”,因为当时亚述王的君权已经在首都尼尼微之外失效了) 因着新亚述衰落,新亚述的邻国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等国家得到难得的喘息,和平的国际环境使它们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得到极大发展。北国以色列王“耶罗波安二世”(主前790年-前750年,或前786年到前746年在位)与南国犹大王“乌西雅”(主前792-740在位)是那时期的君王,他们励精图治,国力强盛,收复了过去丢失的领土,再次重现了大卫所罗门王朝的强盛。 •北国以色列 在耶罗波安二世作王期间北国以色列是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神赐给北国四十年的繁荣稳定,但繁荣并不表明神的悦纳。耶罗波安二世做耶和华视为恶的事,没有离开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犯的那些罪。百姓的属灵光景也极其黑暗。虽然这段时间是大卫、所罗门之后最富强的时候,北国以色列经济繁荣、疆域广大。但是,表面的繁荣只是无花果烂透之前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耶罗波安二世死后不久,新登基的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主前745-727年)就重新开始对外扩张,北国不到三十年(主前722年)就迅速被新亚述灭亡。 •南国犹大 与耶罗波安二世同期的南国犹大王是乌西雅。在其执政的五十二年里,亚述暂停对外扩张。乌西雅王统治了半个世纪,他寻求耶和华,神就使他亨通,甚是强盛,但晚年他却心高气傲,想要人间更高的地位,拥有更大的权柄,竟冒犯耶和华他的 神,以致自寻毁灭。最后他在大麻风的刑罚中去世(代下二十六21-23)。乌西雅王驾崩之前,犹大的乌云已经密集,社会问题严重,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重新发动对外战争(王下十五19、29)。犹大开始走下坡路。乌西雅王去世二十几年后北国以色列灭亡;而位于耶路撒冷的圣殿也在一百五十多年后也要被毁。 神使新亚述帝国陷入了持续近40年的衰落,所以乌西雅所治理下的南国犹大和耶罗波安二世治理下的北国以色列一样,都得着了几十年的繁荣稳定(代下二十六6-15)。然而伴随着成功、权力和财富的增加,北国和南国都心高气傲,就像酒徒一样狂妄自大,骄傲造成人灵性的烂醉,它像酒直接灌进了脑子里,使人腾空欲飞,自我崇拜,不再依靠神。 亚述尼拉里五世死后,提革拉·毗列色(前745年-前727年)即位,他是新亚述帝国时期最重要的君主之一,提革拉·毗列色也是圣经中指名提到的第一个亚述王。即位之后,他重组帝国政治架构,使新亚述再次由衰弱走向强盛,重新开始疯狂对外扩张。其铁血暴力政策给邻国造成巨大压力。很快,北国被亚述所灭,南国的政权也岌岌可危。 亚述成为神施行管教的刑杖,神借异邦人、用国破家亡和被掳异乡来教导祂的子民聆听,希望他们回转。

Red Horse: Turmoil of War

Then another horse came out, a fiery red one. Its rider was given power to take peace from the earth and to make people kill each other. To him was given a large sword. Revelation 6:4 Red is the color of blood. The rider on the red horse may represent social unrest, civil war, and […]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九、持守信心

  使徒行传、保罗书信,以至希伯来书都强调持守信心的重要。众使徒之所以这样说,显然因为在他们眼中,基督徒的人生恰如一条既艰苦又漫长的旅程,虽然至终会得着荣耀冠冕,但期间却要付上极大的信心和决心,方能走完。   由此看来,不论是耶稣的教训,或是使徒的教导,都没有今天广泛流传于教会中的那种“一次即成”的信仰观念。现今一般的福音聚会单为叫人决志而设计。慕道的朋友只要表示决志,众人就认为已经打胜了仗,就如已将一尾鱼儿放在篮内一样,救赎行动既已完成,其他工作便再没需要了。可是,无论是使徒,或是历代忠心的教会领袖,都从没有这样的教导。   信靠基督是一个过程,并不可以像注射黄热或霍乱疫苗那样,一时间便可达到目的。   罪人悔改信主,得着赦免和永生,只是信主过程的开始。他要一直追求神,直至生命结束,以至永永远远。“耶稣对信祂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约八31)认同耶稣的话、与之彼此呼应的,是巴拿巴在彼西底和安提阿向信徒所说的一番话:“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徒一四22-23)   有些教会为了让会众可以在完成宗教责任后,整天于高尔夫球场上尽兴,便把主日祟拜提早至清晨举行。这样,会众一方面可以克尽对神的责任,又可在不太麻烦的情况下,尽情享受余下的时间。看到这个例子,我们也许觉得很可笑,但当想到自己同样也会一早尽上宗教责任,以便在余下时间安然地过普通人的生活时,相信我们就会笑不出来了。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把救恩视为一种保险——付了代价(或让主付代价)后,我们就以为大功告成,根本没有想过要继续追求长进。这种观念实在要不得,也不合乎圣经的标准。   其实,真正的信心生活是一个过程,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本身,所以决不能停下来。决志信主只不过是整个过程的开端,以后我们要与主同行,度世上的日子。虽然这段路又辛苦、又艰难,但却极为美妙。因此,每个走毕全程的人都会觉得非常值得。

金香炉

【启八3-5】另有一位天使,拿着金香炉来,站在祭坛旁边。有许多香赐给他,要和众圣徒的祈祷一同献在宝座前的金坛上。那香的烟和众圣徒的祈祷从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天使拿着香炉,盛满了坛上的火,倒在地上;随有雷轰、大声、闪电、地震。 「香炉」既被用来盛「众圣徒的祷告」,也被用来「盛满了坛上的火」。对于接受救恩的人,「坛上的火」是献祭的火,带来的是赦免和洁净(赛六6-7);而对于不接受救恩的人,「坛上的火」是追讨的火,带来的是「雷轰、大声、闪电、地震」。圣徒的祷告是为神百姓的代求,对基督的颂赞,也是对神仇敌的审判;当圣徒的祷告从天上返回来的时候,就是成了对世界的追讨。当世界大肆逼迫信徒的时候,却浑然不知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那些被藐视、被逼迫的信徒的祷告里。祷告所带出的力量,比一切横行世上的势力更加有力!

阿拉法和俄梅戛

阿拉法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字,俄梅戛是最后一个字,它们都是给予耶稣基督的名字,用此象征来说明基督是开始也是结束。 神第一次宣告「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启一8);第二次在「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之后又加上了「我是初,我是终」(启二十一6);现在主耶稣同样宣告「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又加上「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启一17;启二8)。这几处称呼表明,耶稣基督和父神一样是神,所以有资格作为最后的审判者(启一12)。 耶稣基督是「这书上的预言」的启示者(启一1),也是成就者,凡是「这书上的预言」,祂必定会亲自成就。祂是「初」,祂也是「终」;祂开始,祂也结束。从《创世记》前三章起头的每一件事情,在《启示录》的最后三章都有了最终的结局: 创世记:神创造天地(创一1-31);启示录:神结束旧造,重造新天新地(启二十11;二十一1、5)。 创世记:神按自己的形象造人(创一26-27);启示录:人被恢复成神的儿子(启二十一7)。 创世记:神所造的是有灵的活人(创二7);启示录:人在神面前可以活到永永远远(启二十二5)。 创世记:神设立伊甸园(创二8);启示录:神建造新耶路撒冷(启二十一2)。 创世记:伊甸园里有一条河分为四道,滋润园子(创二10);启示录:新耶路撒冷有一道生命水的河,供应生命(启二十二1)。 创世记:伊甸园里有一棵生命树(创二9);启示录:生命树遍布生命水的河两岸(启二十二2)。 创世记:人在伊甸园有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创二15);启示录:人在新耶路撒冷重新找到了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启二十二3、5)。 创世记:头一个亚当的婚姻(创二22-25);启示录:末后的亚当的婚姻(启十九5-9)。 创世记:撒但诱惑人(创三1-5);启示录:撒但被扔在火湖里(启二十10)。 创世记:罪进入世界(创三6-7);启示录:罪从世界被消除(启二十一27)。 创世记:人躲避神的面(创三8);启示录:人要见神的面(启二十二4)。 创世记:神呼喊、寻找失落的人(创三9);启示录:神找回了失丧的人,亲自与人同住(启二十一3)。 创世记:咒诅临到受造之物(创三14-19);启示录:以后再没有咒诅(启二十二3)。 创世记:死亡、悲哀进入世界(创三16、19);启示录:不再有死亡、悲哀(启二十一4)。 创世记:人被逐出伊甸园,失去了产业(创三23);启示录:人重返新耶路撒冷,承受这些为业(启二十一7;二十二3-5)。 创世记:人失去了生命树的分(创三24);启示录:人重享生命树的分(启二十二2、14)。

陶恕《无尽的一章》二十八、以灵为生命之本

  神是个灵,万物都借祂所造,赖祂而生,所以灵是万物的实体,也是众生之本。甚至现代的科学理论,也有相似的说法。   然而,我们无需深究其中的哲学理论(即使有的话),才能有此信念。我们只需相信圣经,就可清楚知道人其实是个灵,而身体只不过是外壳,内在生命才最重要。整本圣经更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内外层面,并强调内在生命较短暂的外在生命更为重要。   因此,信徒若要胜过世界,就要像保罗美妙的凯歌一样:“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对基督徒而言,有价值的乃是永恒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人看到的东西,在神来说,价值都不大。因此,神不在乎人的容貌或能力,而在乎人的内心。人生其余的部分,也只不过是一个居所,让这内在的永恒生命居住而已。   要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就要从灵命着眼,因为灵是生命的核心。如果人先处理内在生命的问题,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假如我们愿意把解决外在问题的一半时间,用于解决内在的毛病,成绩必定会叫我们欣慰不已。此外,我们要心境平安,往往先要与神建立和谐的关系;这种说法似乎很奇怪,但事实确是如此,就如黎明降临,并不是因我们驱走黑暗,而是我们等待晨光的结果。   教会的问题源于灵,也要以灵解之。无论错在哪里,我们在解决教会问题时,都得认清问题的性质,并要从其本体开始。不管信徒有什么毛病,他都可透过祷告、爱心和按圣灵行事得着医治。可惜,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往往以其他方法加以解决,若不成功,我们才想起这个方法来。我们甚至经常试图以药物来医治灵里的疾病,其效果不但令人失望,还可能带来其他不良的影响呢!

灰马: 瘟疫和死亡

【启六7-8】揭开第四印的时候,我听见第四个活物说:『你来!』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阴府也随着他;有权柄赐给他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或译:死亡)、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灰 χλωρός/chloros」原文指一种黄绿色或青绿色,英文的氯气(chlorine)就是由此而来,灰马骑士代表瘟疫和死亡。主耶稣曾预言,在祂再来之前,「多处必有饥荒、瘟疫」(路21:11)。 在人类的历史上,瘟疫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最早有记录的大流行病起源于公元前432年的雅典,然后传至埃及、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夺走了四个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生命。《启示录》写完之后大约60年,罗马帝国爆发安东尼大瘟疫,死亡人数约有500万。在二十世纪的中叶和下半叶,地方病、流行病和大流行病造成了受感染地区10%-90%的人口死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已经爆发了几次瘟疫,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2019年的冠状病毒病。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性为“全球大流行的病毒”。之后,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死亡人数上升,感染病例增多,变异毒株的不断出现给防疫带来更多新挑战。人类怵然发现,美丽世界竟然处处风险,现代医学原来如此束手无策。所以我们不必留恋世界,因为世上充满了人人无法逃避和免疫的必死病毒——罪。当世人在死亡面前惊慌失措、胆战心惊的时候,我们却应当谨记:看顾教会的主手里「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

 黑马:饥荒

【启六5-6】揭开第三印的时候,我听见第三个活物说:『你来!』我就观看,见有一匹黑马;骑在马上的,手里拿着天平。我听见在四活物中似乎有声音说:『一钱银子买一升麦子,一钱银子买三升大麦;油和酒不可糟蹋。』 黑色是饥饿 (哀四8;五10)、灾荒 (耶十四2)的颜色,启示录里黑马骑士代表全球经济崩溃和饥荒。主耶稣曾预言,在祂再来之前,多处必有饥荒 (太二十四7)。 根据希腊史学Herodotus的记载,一升相当于每人每天的饭量 ; 一钱银子,原文是指一个罗马银币得拿利乌(Denarius),相当于当时普通人一天的工资(太二十2)。在正常情况下,一钱银子可以买40个麻雀 (路十二6),够买12天的粮食(根据德国神学家J. Jeremias的说法)。但在经济崩溃的时候,只够买一天的粮食。在三世纪危机期间,罗马银币得拿利乌的含银量急剧下降,什么都买不到,被迫退出流通领域。 此外黑马骑士还发了个禁令油和酒不可糟蹋。此时的饥荒受到神的限制,还没有到绝粮的地步,人的基本需要仍然可以满足。麦子、大麦、油和酒都是当时日用的主食。「大麦」是穷人或牲畜的食物。一个人工作一天仅能养活自己,如果要养活家人,就要改吃「大麦」。 在历史上,经济的崩溃常常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像罗马帝国一样,社会弊端积重难返,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分配不公。这不是因为神供应不够,而是因为人欲壑难填;不是因为神吝啬恩典,而是因为人私心太重。因此,神必会让人自作自受,每个经济制度最终都难免破产的结局。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