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使徒中的稅吏

在主耶稣拣选的十二个门徒中,有一位很特殊的人,名叫马太,又名利未(可2:14)他也是马太福音的作者。当时主耶稣在迦百农,看见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迦百农位于埃及和叙利亚之间的贸易通道上,向东不远就是希律安提帕和腓力二世的辖区分界约旦河,所以此地设有税关,即缴税点。马太是在税关上替罗马政府征收税款的税吏。当时的税吏帮助罗马帝国压榨同族,被犹太人视同罪人。 马太在上班的时候蒙主呼召,立刻丢掉了铁饭碗来跟从主,因此他比彼得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跟从主,如果渔夫们感觉跟从主耶稣不划算,可以毫无困难地回到本行,但税吏一旦放弃铁饭碗,他的工作马上就有人填补,就再也回不去了。马太跟从主耶稣是一个决定性的委身,成为十二使徒之一。他见证了基督的复活和升天,留下了四福音书之一的《马太福音》,最后为主殉道。 根据圣经和合本 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得人如得魚

在路加福音中,有些神迹是其他几本福音书所没有的。路加福音5章就有这样一段记载:耶稣站在革尼撒勒(加利利)湖边,众人拥挤他,要听神的道。他看见两只船停在湖边,渔夫们刚刚收工不久,离开船洗网去了。每一次打鱼作业后,鱼网都要洗净、拉平,准备下一次使用。 耶稣认识彼得他们。在此之前,西门·彼得曾在约旦河附近被他兄弟安得烈带去见过主耶稣(约一40-42),后来他回到加利利打鱼。这时耶稣上了西门的那一只船,请他撑开,离岸不远,就坐下,从船上教导众人。因为那时加利利海的船一般都无篷,长七至十米,在船上讲道,可以避开人群的拥挤,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听见。 讲完了,就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的地方,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苦,毫无所得,不过,我愿照你的话下网。”他们下了网,就圈住很多鱼,网几乎裂开,就招呼另外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两只船装满,甚至船要下沉。西门.彼得看见这种情景,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他和跟他在一起的人,因这网所打的鱼,都十分惊骇。 这个神迹发生在彼得自己的专业领域,所以他深知这一网渔获的意义,立即认出这是个神迹。他在外面认出主的作为,里面就遇见主的自己。主是「生命的光」(约八12),所有遇见主的人都会在这光中立刻看见自己的败坏。所以彼得的反应不是为这么多的一网鱼而兴奋,而是像任何遇见神的人一样战兢「俯伏」,就像以赛亚一样在主面前看见自己是「嘴唇不洁的人」(赛六5),不配也不敢靠近神。彼得早就见过主(约一40-42),也见过主耶稣医病赶鬼,但是他还没有完全认识隐藏了荣耀的主。主耶稣在「水深之处」让彼得真正地经历了祂、认识了祂,所以彼得在下网之前称主耶稣为「夫子」,如今却承认祂是「主」。 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作得人的渔夫了。”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撇下一切,跟从了耶稣。

耶穌和撒馬利亞婦人

【约四3】主耶稣祂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从犹太地到加利利,从耶路撒冷经过撒玛马亚的道路最近,只需三天。平时犹太人通常选择另外两条路绕道而行,以避开他们不喜欢的撒马利亚地区(路九53),但「加利利人在传统上都是经过撒马利亚人的地方前往圣城去参加庆典的(《犹太古史记》卷20第118节),因此「必须经过撒马利亚」,更重要这也是神的旨意。 撒马利亚人是北国以色列被亚述人灭掉后,以色列余民和异族的混血后裔。他们信奉摩西五经,但犹太人从不承认他们是同族,几百年中双方彼此伤害,结怨很深。耶稣他们到了撒马利亚的叙加城,那时,约有午正。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雅各井旁。这时有一个撒马利亚的妇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要水喝。这个妇人非常奇怪,因为犹太人认为所有的撒马利亚人都是不洁净的,素来不和他们共享器物。而且根据当时拉比的教导,犹太人应尽量避免在街上与妇女说话,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行。 耶稣没有遵循当时针对性别和种族的偏见。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交谈,结果把她做过的事情都讲了出来:她已经有五个丈夫,现在有的并不是她的丈夫。最重要的是,耶稣揭示自己就是她一直在等候的弥赛亚。妇人丢下重要的维生器具水罐子,跑去和她村里的人分享她刚刚得知的事情,并把她有多个丈夫的羞耻隐私摆在众人面前,不顾一切愿意为主作见证。那城里有好些撒马利亚人因此信了耶稣,当耶稣和门徒回到城中心时,许多撒玛利亚人成为了信徒。耶稣让人们认识祂,向人们敞开自己,最重要的是,祂带着爱去认识那个撒玛利亚妇人。这不只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耶稣也让我们认识他,向我们敞开自己,充满怜爱地明白我们最深层的需求和渴望。祂把自己给了我们,以此来满足我们。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耶稣忍受了十架的苦难,轻看羞辱,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12:2)。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尼哥底母

在新约圣经中,尼哥底母与那些看见主耶稣行神迹而信祂的人不同,他是真心要来追求真道。作为一个法利赛人,尼哥底母属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犹太教宗派,热心祖宗的遗传;他也是一个犹太人的官,即犹太公会(最高议会)的成员,属当时犹太人社会的尊贵阶级;他是一位以色列人的先生,具有极高的教育水平;而且他是一个敬畏神、寻求神心意的一位老年人,具有不少人生阅历;他很谦卑,肯虚心向较他年轻的主耶稣移尊就教,并且恭称祂「拉比」(老师);从他和主耶稣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诚实且有道德的人。 尼哥底母承认只有神与主耶稣同在,祂才能行奇迹。他在主耶稣身上看见出路,尼哥底母想要从主耶稣领受更好的教训,以便改善自己在神面前的行为,但却不认识主耶稣是谁。尼哥底母以为人所需要的是好的教训,借以改善行为,但主耶稣从根本上否定尼哥德慕所追求的方向并且强调:道成为肉身来到地上赐人新的生命,要叫人明白并认识神,可以活在神的国里。人所需要的不是教训,而是生命;人若不被圣灵​重生,没有神的生命,就无法活出神所认可的行为,也就不能见神的国。 尼哥底母听到主耶稣的话相当惊讶,当时法利赛人相信在末日复活时,所有的犹太人都会进神的国,只有那些不信神且离经背道的人例外。所以,犹太教接纳外邦人信徒,给他们施行「水」的洗礼,将其全身浸入水里,以示洗净污秽,然后称他们为新造的人、或再生的人。但是没有属天的生命,就无法明白属天的事,尼哥底母误解了主耶稣说的重生的含义,以为人若想得到重生,要再进母腹被生出来。其实人无论回母腹再生多少次,仍然是肉身,无法改变其败坏的本质;人所需要的是在灵性上重生。「从圣灵生」的人,不仅能明白神国的事,还能实际进入神的国里,享受其中一切的丰富。关于被圣灵重生,旧约早有预言(赛四十四3,五十九21;结十一19-20,三十六24-27;珥二28-29;诗五十一10),圣灵是赐生命的灵,祂让人知罪、悔改,在人里面做工,将人死在罪恶中的灵复活过来(弗二5),但却被当时的犹太教领袖们都忽略了。 *尼哥底母在约翰福音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他在夜间拜访耶稣,听他的教诲(3:1-21),第二次是他质疑犹太公会对待主耶稣的法律程序是否得当(7:50-52);最后一次是在耶稣受难之后,他与亚利马太人约瑟一起埋葬主耶稣的身体(19:38-40)。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八福

“八福”也叫“登山宝训”,这两个词语都不是圣经上的原话。它们指的是耶稣最初出来传道时,在旷野的山上坐下,向从各地来的听众所讲到的真正的福分。这八福是: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要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很多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迫害他们。 ——(马太福音五3-12) 「登山宝训」并不是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能达到的道德标准,也不是在地上可以建立的理想社会。主耶稣是在教导祂的门徒怎样接受十字架的工作,靠着里面神的生命在人面前活、在神面前活,这是对天国子民的根本要求,是天国子民的生活规范,也就是「天国的宪章」。 在「登山宝训」里,主多次使用「你们……的父」,再三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身份,站稳做儿子的地位,专一地遵行神的话,叫神的旨意成全在我们身上,就是把我们模成神儿子的模样,活出神儿子的实际,让神得着祂所要得着的人,成为天国子民。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水變酒的神蹟

“以水变酒”是主耶稣出来服事所行的第一个神迹,地点在迦拿,「迦拿」位于拿撒勒东北约十四公里,是拿但业的家乡。那里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祂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古时犹太人的婚筵通常长达七天,给前来祝贺的亲友提供流水席。 按摩西律法,祭司进圣所供职前必须洗手洗脚(出三十19),但犹太教将旧约对祭司的吩咐扩大至一般百姓的生活细节,规定在进食以前必须履行用水洁净的仪式。举办婚礼的那家「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约等于一百公升,如此大量的水摆在那里,说明宾客很多。这时酒用尽了。耶稣让仆人『把缸倒满了水』,然后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便对新郎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因为当时的习俗是先将最好的酒奉上,酒喝多了后味蕾就会麻木,那时再将次等酒拿出来。好酒从何而来,管筵席的人不知道,「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他们明知所送的是自己所倒的水,却不怕出洋相,毫不犹豫地遵行主耶稣的话。虽然在神凡事都能,但我们也需要顺服神的呼召,这是一个双向的呼应。人的信心和顺服,乃是全能之神做工的轨道。只有完全顺服的人,才能经历并见证主奇妙的作为,只有全然接受神权柄的仆人,才能让人享用神的供应。 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祂的神性来: 祂就是神,祂就基督,世人将因相信祂的名而得生命。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施洗約翰之死

施洗约翰是耶稣的亲戚(路1:36),为耶稣的传道做准备工作(太3:1–3),宣告祂为基督,受膏者,弥赛亚和救主,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31)。主耶稣受洗后的第一年在犹太地和加利利之间事奉(约3:22-5:47),以呼应施洗约翰的事奉。 那时大希律王的孙女希罗底乱伦,先嫁给在叔父腓力(腓力-I),在其还在世时又离婚改嫁另一叔父希律安提帕(小希律)。施洗约翰批评小希律违反摩西律法(利18:16),不该娶希罗底(太14:3-4)。施洗约翰的反对代表了正统犹太人的看法,有损于小希律在犹太人中的威望,因此施洗约翰被下到监里,囚在死海东岸的马克路斯堡( 《犹太古史记》卷18第5章)。 希罗底怀恨施洗约翰,想要杀他。小希律生日那天,摆设筵席,请了大臣和千夫长,并加利利作首领的。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Salomé《犹太古史记》)进来跳舞,使小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又对她起誓说,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她就出去,对她母亲希罗底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小希律就甚忧愁。他原先因怕百姓而不敢杀约翰,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随既差一个护卫兵,在监里斩杀了约翰,把他的头放在用来盛肉款客的扁平盘子里,给了莎乐美。神结束了施洗约翰为基督的铺路工作。 主耶稣听见这个消息,就从犹太地回到小希律管辖的加利利,改变了工作地点和方式,正式开始独立的事奉,是要应验旧约的预言,天国之王要亲自建立天国。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四17】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施洗約翰的洗

施洗约翰是旧约圣经最后一部《玛拉基书》成书400年后出现的先知,因在约旦河传道施洗,让人悔改,因此被称为“施洗约翰”。他的父亲是祭司(路一8-13),但约翰却身在旷野,装束和食物完全不是祭司的,反而与先知以利亚相同(王下一8),他后来与小希律的冲突也和以利亚与亚哈王的冲突很相似,主耶稣说施洗约翰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 那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施洗约翰的洗又被称作「悔改的洗」,表明人有悔改的心,承认自己在神面前有罪,宣告自己只配死,「因为罪的代价就是死亡」(罗六23当代译本),借着被浸入水中,将已往离弃神的罪行作个结束。那时的犹太人自认是上帝选民中的一分子,又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确有上帝救恩的犹太人,是不需要接受悔改的洗礼。施洗约翰把犹太人认为只适用于不洁的外邦人的洗礼用在犹太人身上,彻底打碎了犹太人的安全感,并让他们认识到其实他们与外邦人无异,也需要认罪悔改,归向上帝。 虽然许多人都很尊重施洗约翰,但他却要把众人的眼光引向那在他以后来的,施洗约翰明确指出:“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马太福音 3:11)。「悔改的洗」不是归入基督,而基督徒的受洗是「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罗六3),表明与基督同死、又与基督同活(罗六3-5)。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猶大曠野

犹大旷野位于犹大山地和约旦河谷之间, 大多地方是「干旱无水之地」(结19:13),几乎寸草不生,是「沙漠有深坑之地,和干旱死荫、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耶2:6)。从橄榄山东面不远处开始就是绵延的山坡,草木稀疏,人迹罕至,从海拔900多米的犹大山地向东一直下降到海平面以下400多米的死海,南北约长100公里,东西宽约20-25公里。犹大旷野的地势由西至东下降约1300米,开始是许多平滑光秃的白垩山头连绵起伏,溪谷与沟壑纵横交错,靠近死海时逐渐变成陡峭的峡谷,到死海边成为嶙峋的悬崖。犹大旷野位于中央山地分水岭以东,地中海的雨云由西吹来,大部分雨水落在分水岭西面,分水岭东面的犹大旷野非常干旱,又有干燥的东风吹刮,来自干燥的沙漠的东南风,炎热程度可使花草在一日之间枯萎;只有在雨季才偶尔有阵雨。在雨季的几个星期,干涸的旱溪(Wadi)中会激流奔涌,旷野中会长出少许植物,能牧放耐旱的山羊和绵羊。今天的犹大旷野人烟稀少,只有贝都因人游牧于此,至今仍保持古代的生活方式。 在整本圣经之中多次提到犹大旷野:摩西内兄的后裔「基尼人」也住在犹大的旷野(士一16);大卫少年时就在犹大旷野牧羊(撒上十七28) ,后来他在犹大旷野躲避扫罗和押沙龙的追杀(撒上23:14,24;24:1;撒下15:23),大卫将犹大旷野描述为「干旱疲乏无水之地」(诗63:1);每年赎罪日,「归于阿撒泻勒的山羊」从圣殿被放到犹大旷野(利16:10),在那里死去,代赎人的罪孽;先知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一条溪流从圣殿流出,经过这片旷野,灌溉两岸繁茂的树木(结47:1-10);施洗约翰在死海北面的犹大旷野开始传道(太3:1-6)等等。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小城拿撒勒

拿撒勒是现今以色列的北部城市,位于历史上的加利利地区。拿撒勒源自希伯来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赛亚书》曾经以「枝子」来形容大卫家系的后代,在古代,许多大卫家族的不同分支居住在此地,这可能是此地名称的由来。 拿撒勒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旧约》以及一些中东史书都未记载,甚至在古代犹太地区声名狼藉,从拿但业的一句:“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6)就可见一斑。那里的人生活都很清苦,只能自给自足。他们豢养牲畜、捕鱼和耕种土地,就是为了让家人能够温饱和缴税。从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那时村庄里没有任何防御工事;没有铺砌的街道或重要的建筑,房屋没有大理石、马赛克或壁画等奢侈的装饰,每户人家也没有进口的精品。从被挖掘出来的两栋在第一世纪盖的房舍来看,似乎就是简陋的一层住宅,有两个房间,一个茅草屋顶和一个小庭院。根据犹太社会丧礼的习俗和发掘出来的一些石灰石器皿的残片显示,住在那里的是犹太人而不是外邦人。 福音书中描述主耶稣的父母马利亚和约瑟住在拿撒勒,天使加百列到马利亚那里告诉她,她将因圣灵怀孕,所生的是救世主,主耶稣降生以后在拿撒勒长大。这座小城因主耶稣的缘故而声名鹊起,成为不少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地。拿撒勒现有人口4.5万,交通发达,是加利利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多为穆斯林,亦有不少阿拉伯基督徒,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