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哥

古代迦南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多自治的城邦组成。每个城邦包括一个设防城和周围的农田、乡村,拥有独立的首领和军队,有时成为埃及法老的藩属。耶利哥是个设有重防要塞的城邑,扼守着从约但河东边进入巴勒斯坦中部的要冲,并且位于死海北岸至地中海、加利利至耶路撒冷,这两条路线之间。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那些从东边入侵巴勒斯坦的敌人,绝对不敢忽视耶利哥;他们必须先攻下这个城,否则将不断地受到从这城派出的游击部队偷袭。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迦南地,首先就必须在耶利哥之役,一举除去这个潜在的威胁。 耶利哥是目前所知全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年代很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千年。这座城有许多特色,其中一个罕见的特色是有双层的城墙,两层城墙,内外墙两墙之间相距15尺。外城的厚度有六尺,由石块砌成;内城的厚度有十二尺,由砖块砌成。但是城墙限制了耶利哥城的面积,随着人口会增加,他们便在两道墙的中间搭桥,在上面盖房子,抢到一点空间,所以这是一座拥挤的城。房子盖在六呎厚的外墙上面、两道墙中间,还有十二呎厚的内墙上,而这些城墙有三十呎高。这座城已经是盖在以前旧城的废墟上,所以又加盖了那么多的房子之后,城墙自然不是很稳固。 耶利哥城的崩毁,是西方家喻户晓的故事。 「耶利哥王」是耶利哥城的首领,他们已经知道以色列人要来,所以严阵以待。以色列人兵临城下,虽为数达百万人,但却是一群乌合之众,无任何能力与技术攻城,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攻城的方式也是绝无仅有,耶和华晓谕约书亚:一切兵丁要围绕这城,一日围绕一次,六日都要这样行。七个祭司要拿七个羊角走在约柜前。到第七日,要绕城七次,祭司也要吹角。众百姓要大声呼喊,城墙就必塌陷【书六2-5】。没有什么攻城方式比抬着约柜绕城七日更奇怪了,神不但让以色列人在这七日中绕城夸胜,也要让他们在这七日中耐心等候神。神震毁城墙,使犹太军轻易攻入耶利哥城,顺利攻入迦南。神要让百姓明白:属灵的争战不是他们的,而是属于神的;人若忠心顺服、与神同工,神自己会负责行大事。

亞那和該亞法

亚那(希伯来语:חנן‬),塞特之子(生于公元前23/22年,卒约公元40年左右)。公元6年,副总督居里扭任命亚那为新成立的犹太行省第一任大祭司。此时,罗马帝国皇帝刚刚罢黜统治者希律·亚基老,将犹地亚直接划归行省。 亚那于主后6-15年任大祭司,在36岁时被罢黜。由于按照犹太传统,大祭司都是终身制,因此虽然亚那失去正式职位,但他在犹太人的心目中仍被视为合法的大祭司(徒四6),依然是全国最具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并得到五个儿子和女婿—该亚法的大力支持。 「该亚法」于主后18-36年任大祭司,其职位是被罗马政府所承认的。当施洗约翰开始传道的时候,正值该亚法作大祭司,但亚那仍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组织、参与对耶稣的审判以及杀害耶稣的一系列活动。在福音书中,亚那以大祭司身份将耶稣交付审判,随后转交给本丢·彼拉多。

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

客西马尼园(希伯来语:גת שמנים‎意为“榨油机”),是耶路撒冷的一个果园,位于橄榄山下的汲沦谷,今天位于耶路撒冷市内。据说是耶稣基督经常祷告与默想之处,所以犹大可以在那里找到他们。相传园中的八棵巨大的橄榄树在耶稣时期即存在。 根据《新约圣经》和基督教传统,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前夜,和他的门徒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前往此处祷告。根据《路加福音》第22章第43–44节的记载,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极其忧伤,“汗珠如大血点滴落在地上”。客西马尼园也是耶稣被他的门徒加略人犹大出卖的地方。客西马尼园是早期基督徒朝圣的焦点。 333年,匿名的“波尔多朝圣者”前来拜访,留下基督徒前往圣地朝圣的最早记载。 这裡很早就建有教堂但多次被毁,现在所见的教堂于西元1919年在原址重新修建, 但因所需金费不足,曾经一度停建,后共有14个国家相继伸出援手(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巴西、墨西哥、智利、阿根廷、波兰、澳大利亚)才陆续完成教堂的修建工程,因此又称为万国教堂 (Church of All Nations);天主教方济会从十七世纪就已在此保护并管理客西马尼园直到今日。万国教堂 (Church of All Nations) 是每一位来到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必定要去的地方,记念耶稣被卖的那一夜,彻夜祷告的地方。

耶和華軍隊的元帥

【书五13-14】约书亚靠近耶利哥的时候,举目观看,不料,有一个人手里有拔出来的刀,对面站立。约书亚到祂那里,问祂说:『祢是帮助我们呢?是帮助我们敌人呢? 』祂回答说:『不是的,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 』约书亚就俯伏在地下拜,说:『我主有什么话吩咐仆人。 』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对约书亚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 』约书亚就照着行了。 约书亚是以色列卓越的将领。正月初十日,以色列人过了约但河,在吉甲安营,给所有的男丁行了割礼;十四日晚上,在耶利哥的平原守了逾越节(书五:2-12)。欢庆的节日过后,早晨起来,约书亚靠近城门紧闭的耶利哥城,去观察那里的地理形势,筹画怎样进攻。他不知沉思了多久,抬起头来的时候,“不料,有一个人,手里有拔出来的刀,对面站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忽然出现了这么一个人,自然谁都会很为紧张。但约书亚并没有卤莽的动手;他推想,这人非敌即友,而且希望他可以作朋友,所以走上前去问说:“你是帮助我们呢?是帮助我们敌人呢?” 回答说:“不是的,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约书亚就俯伏在地下拜说:“我主有什么话吩咐仆人?”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对约书亚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约书亚就照着行了。(书五:13-15) 这里记载的语句,和摩西在何烈山荆棘火的经验相同,而神的要求也是一样:“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出三:5)“圣地”不是个特定的地理名词,而是神所在的地方。蒙召作神的工作,是圣的工作,必须有神的同在;有神同在所到就是圣地,神总是先让蒙召的人认识祂同在的圣洁,然后才差遣我们(赛六1-8;结一27-28;路一28;太十七1-5)。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過約旦河

摩西率领以色列民走干地过红海,向来都被怀疑派的学者专家拿来嘲弄的一件圣经事迹。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建造,整个红海芦苇沼泽地带都已面目全非,现在要从圣经出埃及记第十四章重新设想当年过红海的情景,已经不容易了。 那我们如何看待约书亚率领另一代的以色列民走干地过约旦河呢?约旦河(希伯来语:נהר הירדן)是西亚地区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黎巴嫩、叙利亚,流经巴勒斯坦、约旦,注入死海,全长251公里。书三:15 说:“他们到了约旦河…原来约旦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涨过两岸。”其实,根据史丹福大学Professor Amos Nur 查考过去的历史,约旦河因地震而河堤陷塌,大量的泥沙充塞河道,兴起一道拦河坝,曾发生在1160年、1267年、1546年、1834年、1906年、1924年、1927年。既然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上帝在约书亚率领以色列民过约旦河的时候,“那从上往下流的水。撒拉但旁的亚当城那里停住,立起成垒;那往亚拉巴的海,就是盐海,下流的水全然断绝….以色列众人都从干地上过去。”(书三:16 – 17)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跟天然现象不同的是:这是上帝按他的时间,说有就有,命立而立,走干地过约旦河固然是一件神迹,等到所有人横渡后,祭司的脚一离开河床,水流就恢复也是一件神迹。 在不违背基督和圣经的前提下,神喜悦我们藉着顺服他在地上设立的权柄来来学习顺服神的功课。神当初用分开红海的神迹,建立了摩西的权柄;现在也借着过约旦河的神迹,建立了约书亚的权柄,使「百姓敬畏他,像从前敬畏摩西一样」。而到了新约的时候,神还要建立另一个约书亚——耶稣基督的权柄:「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祂」。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逾越節筵席上的杯

圣经记载以色列人十二个支派在埃及地居留了四百三十年,被奴役,他们苦难的呼求达到神那里,神借着摩西让法老经过九个灾之后仍然不肯放以色列人走。终于有一天摩西要所有的百姓开始预备好离开埃及,在出发之前他们要预备餐食,这个餐包括烤整只的羊,加上无酵饼和苦菜。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那一个晚上,每一个以色列人的家庭都杀了一只羊羔,把羊血涂在门框上,当他们在屋子里烤好羊羔正吃的时候,灭命的天使出现在埃及地,也就是埃及的第十灾,门框上没有血的,家里头生的都会死,但以色列人因为羊羔代替流血,所以灭命的天使就越过他们的家。 逾越节的筵席是一个生命的筵席,是神拯救以色列人的象征。那一顿饭是以色列人在埃及地的最后一餐,从那一个晚上之后,以色列人不用继续在埃及人面前担心受怕,他们要完全脱离奴役,从奴隶变成神的选民。从出埃及的那一天起,以色列人每一年这一天就要吃逾越节的筵席, 记念神赐给他们新生命的日子,记念神的拯救。  对后代的以色列人来说,逾越节筵席仍然有烤羊肉、无酵饼和苦菜,此外犹太人在逾越节的筵席上要喝四杯酒: 第一杯是「成圣之杯」:耶和华记念祂和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垂听了以色列人在困苦中哀求的声音。以色列人喝完这杯以后要洗手,并掰开三块无酵饼中间的那块饼(Yachatz)。其中大的一半称为Afikomen(源于希腊文“那将要来的”)。这半块饼要藏起来,等吃完苦菜、羊肉,喝第三杯酒之前让孩子去找出来。 第二杯是「释放之杯」: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的应许,要拯救他们脱离困苦。以色列人喝完第二杯以后吃苦菜、羊肉。 第三杯是「救恩之杯」:耶和华用大能的臂膀,在历史中施展祂的救赎。喝完第三杯后唱诗篇哈利路篇(诗篇113至118)。 第四杯是「赞美之杯」:耶和华与以色列民设定新的关系,因此以色列民要赞美耶和华。经过犹太米大示解经,诗篇118篇指着弥赛亚来临,故此犹太人的传统有第五杯的以利亚杯,是等待以利亚引来弥赛亚。喝完以后就结束了逾越节筵席。

为门徒洗脚

约翰福音十三章记载,在耶稣在地上度过的最后一个逾越节以前,主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父神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是仆人的动作),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古时犹太人外出,一般都穿无鞋帮的拖鞋,只要走一段路,脚上就免不了沾染灰尘,所以一进门后,就要脱鞋并洗脚。最低微的奴隶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替他的主人或来客解鞋带、脱鞋并提鞋,然后拿盆水来替他们洗脚。 主耶稣知道自己要归到神那里去,留下门徒在地上,所以就示范了洗脚的举动,让门徒将来一思想到主,就同时想到他们必须谦卑自己、彼此服事。主耶稣知道自己的权柄何等无限,自己的源头何等神圣,并自己的去向何等荣耀,但仍然谦卑自己,洗了门徒的脚。人却常常明知自己算不了什么,却仍自高自大。创造万有 、宇宙间最尊贵、最有能力的手,竟然甘心乐意地洗涤门徒的脏脚!在最后的晚餐过程中,主耶稣言传身教,将祂的爱全部向我们显示,祂对我们的爱会持续到祂在地上的最后一刻。我们要彼此用真理劝勉,谦卑束腰,以仆人的心态互相服事,遵行爱人如己的诫命,在主耶稣里彼此相爱。

《約書亞記》背景與簡介

旧约圣经头五卷是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约书亚记》是第六卷。 《约书亚记》的希伯来名是「 ספר יהושע‎」,英文名「Joshua」源于《七十士译本》中的希腊文名「耶稣 Ἰησοῦς」。 本书记录了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渡过约旦河、征服迦南,并将应许之地分给以色列十二支派为业的历史,从主前1407年约书亚80岁率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一直到约书亚110岁去世。 「约书亚 יְהוֹשׁוּעַ」原名何西啊(意思是拯救)。他出生在以色列人被埃及奴役最严重的时期,这个名字代表他父母的呼求和盼望。后来摩西为他改名叫约书亚(希腊文就是「耶稣」),很可能因为摩西要强调拯救的来源。这个名字贴切地表明:虽然约书亚是百姓的领袖,但带领百姓的真正元帅却是耶和华;虽然传下律法的是摩西,但「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二10)的却是耶稣基督。 神是永不改变的神,祂借着本书向最初的读者所要发表的信息,也是向将来所有陷入同样难处的百姓所发表的。信实守约的神过去如何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今天也会照样带领我们进入安息:「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因此,今天我们所当做的,就是与当日的以色列人一样「刚强壮胆」,凭信心跟随第二个约书亚——主耶稣争战、得胜,「务必竭力进入」神所应许的真正的安息;并且「顺着圣灵而行」,谨守圣约,始终不偏离领我们进入安息的神。 根据圣经和合本、大卫鲍森旧约纵览系列编辑整理

希伯來聖經先知書分類

先知书(希伯来语:נְבִיאִים‬‎ Nəḇî’îm)是《希伯来圣经》三部分的第二部分,介于律法和圣卷之间(《希伯来圣经》第一部分是妥拉,即摩西五经;第三部分是”圣卷”)。先知是以色列人历史中一些特殊人物,他们被神选召,替神传达信息。 在希伯来圣经中,按照犹太传统,先知书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这种分法与基督教不同,在基督教《旧约圣经》中,前期先知书被归入历史书,后期先知书称为先知书。下面我们按照犹太传统,介绍一下在希伯来圣经中先知书如何分类: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按照希伯来传统分类顺序,一起来研读旧约的先知书。

主耶穌的七個“我是”

1)“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我就是生命的粮。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约 6:35,48,51) 2)“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约 9:5) 3)“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约10:7,9) 4)”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约10:11,14) 5)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11:25) 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7)“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约翰福音 15:1)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15:5)

zh_TW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