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背景

希伯来书(希腊语:ΠΡΟΣ ΕΒΡΑΙΟΥΣ)是《新约圣经》中,写给犹太人基督徒的一封书信,《新约圣经》全书的第19本书。 《希伯来书》中的疑难问题比新约其他书卷更多,许多问题都没有满意的解答,比如∶作者是谁? 最初的收信人是谁? 何时写成? 本信也让对旧约不熟悉的读者觉得艰深,因为信中引用了大量旧约的祭司和礼仪制度。 本信现存的所有最早手抄本均在开头冠以「致希伯来人书」,可能是主后65-70年之间写给一批罗马教会的犹太信徒。 当时提摩太刚刚被释放,但圣殿还未被毁。 主后67年,罗马皇帝尼禄把基督徒当作罗马大火的替罪羊,残害基督徒,将基督徒的家产充公、对基督徒施以极刑。 面对迫害,外邦基督徒别无选择,但犹太信徒可以选择回到犹太会堂,投回当时被政府承认为合法的犹太教。 作者了解犹太信徒所遭受的逼迫和压力,所以根据旧约律法,论证基督成全了律法,也表明这些事物如今由更荣耀的基督取代。 罗马帝国西方的教会引用《希伯来书》比较少,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在主后95年写成的革利免一书中引用了《希伯来书》,但并没有 提到作者。 此后西方教会很少引用《希伯来书》。 特土良(Tertullian,主后160-220年)认为作者是巴拿巴,优西比乌(Eusebius,主后260-339年)指出罗马教会并不认为作者是保罗,第三世纪中叶的居 普良(Cyprian,主后200-258年)也不接受这封书信。 依拉利(Hilary,主后310-367年)是西方教会第一位接受《希伯来书》为正典的教父作家,紧接着有耶柔米(Jerome,主后347-420年)和奥古斯丁 (Augustine,主后354-430年)。 奥古斯丁早期认为保罗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后期认为作者不详。 罗马帝国东方的教会引用《希伯来书》比较多,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主后150-215年)认为本信的作者是保罗,但俄利根(Origen,主后185- 254年)却认为只有神知道作者是谁。 此后东方教会一致认为作者是保罗。 在主后200年左右的比提蒲草纸本(Chester Beatty Papyrus)的保罗书信中,本信被列在其中,并且放在《罗马书》之后。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认为亚波罗更有可能是本信的作者。 罗马天主教则在1546年在天特会议上断然宣布作者是使徒保罗。 此外,还有人猜测是作者是百居拉、腓利、彼得、西拉等等。 本信的思想与使徒保罗非常相似,同样精通犹太拉比的解经法,但写作风格却不同,希腊文的文笔非常优美。 尽管作者不明,但最终被众教会接受为正典,证明这封书信本身所带的圣灵的能力,真正的作者乃是圣灵。

陶恕《无尽的一章》一、无尽的一章

四福音是叙述耶稣的一生及其工作的书卷。叙述的方法完全根据普通传记的写作次序。从祂的出生、成长、工作、死亡直至埋葬顺序写成。根据韦伯斯特(Noah Webster)的解释,传记(biography)一字是由“生命”(bios)及“写”(graphein)两部分组成,意思是“写出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看四福音,会发现当中一个既奇怪又奇妙的地方:完结后面还附有新的一章,为什么呢?从定义上看,传记是要记录一个人的一生。谈及整个族谱的只算是历史,算不上是传记;讲述一个人死后的事情的,只可说是评论,或褒或贬,也不算得是传记,因为“生命”(bios)的部分没有了,描述的对象再不是有生命的个体。故此,传记中描述主人翁的逝世,应该是全书最后的一章。 世界上唯一打破这定律的作品就是四福音。四卷书均叙述耶稣从出生至死亡的事迹,四位作者亦采用传统的传记形式作结。马太说:“约瑟取了身体,用干净细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太二十七59-60)马可说:“约瑟买了细麻布,把耶稣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凿出来的坟墓里,又辊过一块石头来挡住墓门。”(可十五46)路加说:“那些从加利利和耶稣同来的妇女跟在后面,看见了坟墓和祂的身体怎样安放。”(路二十三55)约翰在他的福音书说:“……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他们就把耶稣安放在那里。”(约十九41-42)他们都同意耶稣已经死了。描述一个人生命的完结,传记亦应到此搁笔。 但写传记的人均在他们的书中加上一个真实的部分,在完结篇后加上新的一章,相信这是人类历史中仅有的一次。这次的故事并不是以葬礼作结:一个本应以死亡作结的人物再次来到人间,激励更多作家,续写永恒生命的故事。现在所写关于祂的一切,是描述一个活着的人,祂虽在昨日死去,却存活到永远。 其实从主耶稣在世上所行的神迹,就知道这事是可能的——寡妇的儿子复活;睚鲁的女儿从死亡中苏醒;拉撒路因主的命令就起来行走。也许这些都不足以提示我们,耶稣将要复活,也许这只是暂时阻延那不可改变的定律而已,因为有生必有死,死亡是最终的结局。这些人最后也死了,传记的原则再一次获得支持。每个人最终也得躺在坟墓里,坟墓就是终结。 但挺奇妙的是,耶稣的传记必须继续下去。路加续写的不单是一章,而是整整的一卷书——使徒行传。他说:“祂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徒一3)新约其他书信让我们知道主在这刻的工作,祂亦通过使徒向我们揭示祂将来要做的事。 无尽的一章是所有基督徒的盼望,因为我们确知道神已胜过死亡,叫我们从以往的痛苦中得释放。死亡并不表示神的工作已经终结,也不能干扰神的工作。虽然祂的身体躺卧在约瑟的新坟里,但却借圣灵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彼前三18-20)。三天后,祂的灵与身体再次合一——新的、无尽的一章开始了。 假若耶稣没有从死里复活,祂的生命再灿烂,也不过是人间的一个悲剧。因为祂确实从死里复活,主的生命就成为永远的胜利。昨天所流的血,遭受的痛楚、弃绝,死亡的煎熬,冰冷僵硬的身躯,以及比尸体还要冰冷的坟墓,这一切一切都已成过去。今天所有的是盼望、生命及永恒的自由。 成就在基督身上的,必定成就在每个信祂的人身上。从新约到现在,试问有多少圣徒的生命——等候盼望、努力工作、全心信靠主,只换来年老无助、静候死亡呢?假若死亡就是一生的终结,我相信基督徒会是世上最悲惨的一群。但神绝不会让祂儿女的生命悲惨地结束,祂必为我们预备新的一章,从祂复活开始,直到永远。 死亡的权势不能阻挡,基督的精兵踏遍各方;就让胜利的呼声传遍万邦。哈利路亚!悲哀的三天一去不再,基督从死里荣耀归来,就让荣耀尽归于我主我王。哈利路亚!他摔碎了阴间的锁链,祂打开了天堂的大门;就让赞美的诗歌唱颂凯旋。哈利路亚!

异端诺斯底主义

【提前四3】「他们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或译:又叫人戒荤),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 诺斯底主义:「禁止嫁娶」和「禁戒食物」是早期诺斯底主义二元论的教导,「邪灵和鬼魔的道理」都不会给自己打上标签,而会隐藏在善良、圣洁的外衣下,并且合乎人的想法。信徒应该持守圣经的教导,既不纵欲,也不禁欲,而是「感谢着领受」神所造的一切。 希腊文「诺斯 Gnosis」的意思是「知识」,诺斯底主义者持二元论,认为属灵的世界是圣洁的、物质的世界是邪恶的,人只能透过某种神秘知识而得救。在第二世纪初期达到巅峰。保罗在此指出诺斯底二元论的核心缪误,就是否认神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禁止嫁娶」和「禁戒食物」表面都是为着寻求圣洁,实际是想靠着肉体自以为义。 这种异端认为: 1、既然物质世界是败坏的,那么圣洁的至高神就不可能与物质世界扯上关系。因此,诺斯底主义者发明了各种理论来否定主耶稣的道成肉身。 2、既然物质世界是邪恶的,那么创造天地的耶和华神必定是劣等的恶神,而不是至高的善神。因此,凡是被耶和华神看为恶的人,都成了英雄,如:伊甸园的蛇、该隐、所多玛、蛾摩拉、犹大等;凡是被耶和华神看为善的事,都应该反对,如:婚姻、律法等。 诺斯底主义导致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禁欲主义,认为物质的身体毫无价值,所以应该克制己身;一种是放荡主义,认为既然灵性超越了肉体,所以放纵情欲并不影响灵性。诺斯底主义在主后1-3世纪影响了许多宗教,如摩尼教;也渗入早期教会,是教会最早的异端之一,《犹大福音》就是诺斯底主义异端的作品。现代诺斯底主义流行于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中,《达芬奇密码》就是以诺斯底主义为基础的小说。

《提摩太前后书》背景

《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是保罗分别写给提摩太和提多个人的,但大部分内容是为了提摩太和提多所牧养的教会。三封书信在形态、内容和历史背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称为「教牧书信」,在指导牧养教会的功效上有目共睹。《提摩太前书》的内容与《提多书》相似,但针对以弗所和克里特众教会的具体情况,重点有所不同。 主后62年,保罗上诉凯撒成功,从罗马获释,重返亚细亚、马其顿。他可能先从罗马坐船经过克里特岛,把提多留在克里特牧会(多一5);接着继续坐船到以弗所,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牧会。最后,保罗经过小亚细亚回到马其顿,可能于主后63-64年冬天之前(多三12;提后四21),先给克里特岛的提多写了《提多书》,后来又给以弗所的提摩太写了《提摩太前书》(提前一3;提后四12)。 主后64年7月,一场大火席卷罗马全城, 市区受到很大破坏。民间谣传是尼禄皇帝下令纵的火,尼禄为了转移视线,就嫁祸基督徒,许多基督徒被定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记载:「他们在死前受尽凌辱。他们被逼披上兽皮,惨遭恶犬撕裂,或被钉在十字架上,或在夜幕低垂时被人活活烧死,把这些熊熊的火光当作照明之用。」很可能在这段迫害时期,保罗再次被捕入狱,在罗马等待最后的判决。这时访者稀少,因为当时若有人公然自认是基督徒,就有被捕及折磨至死的危险(提后一16-17)。保罗在第二次被囚罗马、即将殉道之前写了《提摩太后书》。

陶恕《胜过撒但》十四、我不闭口

为什么我们抓不住耶稣基督的属天光芒? 云层太厚了, 神的笑脸给遮蔽了! 在基要派和福音派教会的上空, 阴霾满布, 神的笑脸也给遮蔽了! 墨守字句的原文学风靡教会,我们看重的是新约的言语,却不是它的精义。亮光与生命因此荡然无存, 剩下的只是僵化了的骸骨。我们对信抑的热情给冲淡了, 对信仰的玄想给践踏了, 对信仰的渴慕给窒息了。 那些掌门人、文士告诉我们, 什么教训我们:“ 闭口, 别再谈什么属灵追求!” 信徒的反应有目共睹,他们像鱼儿在缺氧的水中奄奄待毙。他们就在有意无意间开展了一场革命, 正朝两个方向走: 大伙儿转去寻觅宗教娱乐,教会也快要沦为剧院了; 另外一小撮肯严肃思想之辈则倾向福音唯理论,逐渐靠拢自由主义。 无怪乎追求属灵完美和渴慕的信息,对这世代的信徒来说是那样陌生,这边厢他们在叫嚷: “ 好哇, 我已接受了耶稣! 来,我们寻乐去吧!” 那边厢认真虔敬的信徒却一步一步迈向自由主义的阵营去。新约的精粹、要旨已不复见。 古老的属灵典籍告诉我们圣徒如何日复日的挑旺内心的灵火。他们心头热炽炽的,经验那与神复和的甜蜜滋味。他们为寻那埋在心田的宝藏, 撇下世上万物。 这不是什么新奇的教义,照理我们不该感到惊讶。基督不是已为我们赎清罪孽吗? 难道我们不该摒弃那拦阻我们进入神国度的东西吗? 神的笑脸正朝着我们。多年前, 朱莉安女士( Lady Julian)曾这样说: “ 我们的主借宝贵的挽回祭把我们的罪责转化为无比的尊荣。” 保罗也说过类似的话: “ 罪在哪里显多, 恩典就在那里更显多。” 神的笑脸正朝着我们,为什么我们抓不住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那奇妙的、属天的光芒? 为什么我们会忽略了心头的灵火呢?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与神复和的兴奋呢?  因为云层太厚了! 神的笑脸给遮蔽了! 有人说:“ 这样看来,神该转转位置了!”太叫人心寒了,这态度只会令我们的灵魂更冰冷。 神经常以笑脸朝向我们, 只是我们爱自己制造厚厚的云层罢了。 拿天气作个比方吧!自从神说:“ 大的管昼”,太阳便一直在那里照耀不已;但在地上, 我们却有阴天、密云、大雾的日子, 有时在日间亦会漆黑一片, 要亮了灯才能看物, 连小鸡也躲回鸡舍里。即使阴霾密布, 太阳仍会像六月的艳阳天般在云层后放光照耀, 你用不着替它担心! […]

罗马的婚制

古代希腊-罗马的婚姻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妻子在经济上比较独立,社会鼓励寡妇或离婚的妻子再婚。寡妇可以继承丈夫的遗产,穷人的寡妇很穷,富人的寡妇很富。有些多次结婚的寡妇甚至积累了巨大的财产,被许多男人所追求。因此,大部分普通的寡妇是「真为寡妇的」(提前五3),但有些则是「好宴乐的寡妇」(提前五6)。 小加图是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在但丁的《神曲》被描绘成炼狱山的守护者。他与妻子玛西娅(Marcia)离婚,然后Marcia改嫁给60岁的朋友霍坦修(Quintus Hortensius)作续弦。6年后,玛西娅作为寡妇继承了霍坦修的财产,并回到小加图身边,两人变得极为富有。「好宴乐的寡妇」(提前五6),可能就是指这种继承了大量财产的寡妇。

《歌罗西书》背景

歌罗西是小亚细亚东南部吕家(Lycus)河岸的一个小镇,在今日土耳其境内。歌罗西镇不大,邻近的老底嘉和希拉坡里(西四13)都比它重要。保罗在三次传道旅程中,将工作重心放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并没有到过歌罗西(西二1),是以巴弗将福音传到歌罗西(西一7)。保罗可能从以巴弗那里得知歌罗西信徒受到异端假师傅的搅扰(西二8),因此写了本信。 《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之间相似之处数量之多、篇幅之长,在新约书卷中绝无仅有。有人指出《以弗所书》一百五十五节经文之中,有七十五节以不同的相似程度出现在《歌罗西书》里面。这两封信的组织和论证很相似。两者的开始都是关乎教义的段落,所赞颂的亦同样是基督的荣耀和祂旨意的威荣。两者接下来都把其中的教训应用在个人生活中,又都同时进一步作出关乎人际关系的劝勉。两者论及基督徒生活,都说要脱去旧人,穿上新人(西三5;弗四17)。两封信都讨论到基督徒当怎样「行事」,又谈及谢恩不但是本分,更要在赞美和唱诗中表达出来(西三16-17,四5-6;弗五15-20)。有关夫妻、父母儿女,和主仆关系的教训十分相像,只是《以弗所书》中的(弗五22-六9)比《歌罗西书》更详细(西三18-四1)。两封信都提到保罗所受的捆锁,以及他宣讲福音的奥秘(西四3-4;弗六18-20)。此外前面谈及使徒被差遣传讲福音奥秘,也颇为近似(西一23-29;三1-13)。 保罗曾在凯撒利亚(徒二十四27)、罗马(徒二十八30)长期被囚,最可能是于主后57-62年被囚于罗马期间写下这两卷书信。他首先针对歌罗西教会特殊的处境和危机,写下《歌罗西书》。然后,他进一步思考教会在神旨意中的地位,关注全体教会,特别是小亚细亚省的教会,因此写下《以弗所书》供各教会传阅。弗六21-22和西四7-8几乎完全相同,可能因为保罗在写好两封信准备送出之时,才一起写下结语。「推基古」(西四7;弗六21)可能就是传递这两封书信以及私人信件《腓利门书》的信差。

陶恕《胜过撒但》十三、别错用你的头脑

今天基督教的一大谬误是高估了人的智慧,以为我们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能力认识神, 和祂建立团契关系。 如果你期待利用知识去了解神,你便大错特错了!脑汁不能填饱心灵的饥渴,即或你煞费思量, 也毫不济事, 因为神那里有一神圣的渊潭, 称为‘ 奥秘’ , 是深不可测的。 现在,某些福音派人士竟企图杷基督教等同学问、哲学、科学,这情况令人观注,如果他们继续盲目地摸索下去, 最后只会走上自由派神学的道路, 令全能的神大皱眉头。 圣灵从没应许过要充满我们的脑袋,祂只答允充满我们的心,,看来这事实已被我们忽略了。圣经说得清清楚楚, 叫耶稣基督的教会运作自如、满得供应、蓬勃兴旺的, 并不是那充塞在我们脑袋里的知识, 而是出于神, 涌流在我们中间的爱和怜悯。 虽然这样,但也别埋没了你的头脑,你还得善用它。神已清楚地显明,万物中只有人类能全然认识大地的奥妙和荣耀; 借着神的恩典, 我们可以晓得祂的作为,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用智慧去寻觅祂、认识祂、爱慕祂。 神的丰盛远超凡人的识见,因此尽管我们伤透脑筋,也绝对无法完全了解神,但这不是说我们不可以思想祂, 只是我们不能测透祂、等同祂、超越祂。 高估人的知识是一件危险的事。一位元渴望认识神、要服侍祂的年青人去见一位博士, 那博士说:“ 让我们想通这件事吧!” 会谈完毕, 那年青人以为问题已解决了, 就欢天喜地道谢离开, 但他其实什么也没有得着, 他的头脑虽给灌输了一堆知识, 但心灵还是空空的, 仍然饥渴的。 如果我们不是恋慕基督本身,如果我们只要知晓神的一些作为,或是埋首于神学研究中便觉满足, 我们饥渴的心灵还是不会饱足。 福音书中的确蕴藏了无穷的知识,因为智慧也是神的属性之一;知识建构了我们的神学、我们的教义。钻研神学, 学习教义是必须的, 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但这些却绝不 能凌驾内心对主的渴慕。 有一首古老的圣诗这样说:“ 圣灵吹气恩言上,使真理发光芒。”当圣灵向圣经吹气时, 圣经便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若我们传授圣经时, 神并没有把祂的生命吹进去, 我们只不过是展示一些知识,不单无益, 更是有害。 当我们唱“ 超逾圣言,我寻找祢”时,我们不是说寻觅神要撇下圣经或是与圣经背道而驰, 只是我们不能像千万人般以圣经代替神。我们追求的目标是神, 不是圣经,圣经只是说明我们达致目标的途径罢了。 这世代的信徒以明白经文为满足, 他们振振有词地说,得着经文便得着经历了。诚然, 经历神该从明白经文而来, 但得着经文却不等于得着经历啊!  这道理显而易见。有一个富翁死了,他生前曾立下一纸遗嘱要把千万家财留给他的独子。儿子从律师手里接过遗嘱后, […]

《腓立比书》背景

「腓立比」位于希腊北方、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省,是罗马殖民地、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到达欧洲的第一站(徒十六12),吕底亚是第一批受洗的信徒(徒十六14-15),保罗离开时腓立比可能已经在那里建立了教会(徒十六40),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保罗和腓立比信徒之间有特殊的情谊,因此本信很温馨,充满牧者的关怀,但全信从头至尾都有使徒权威的标记。 《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是保罗在监狱里给教会写的三封书信,被称为「监狱书信」,都是非常明确地让人注视基督。《以弗所书》启示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歌罗西书》启示了基督是教会的元首,《腓立比书》启示了教会活出基督见证的路。前两卷书说出教会作神见证的依据,而《腓立比书》说明了进入神的见证的实践。

训蒙师傅

【加三23-24】但这因信得救的理还未来以先,我们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将来的真道显明出来。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 在希腊和罗马家庭中,有专门的「训蒙的师傅」负责督导孩童的奴仆,除了护送孩童上学之外,有时在家中也作启蒙老师。当时的孩子尚未达到法定继承产业的年龄时,虽然有儿子的地位,有承受产业的资格,但却不能马上承受产业,仍需受监护人的照顾与督导,行动没有自由,孩童成人以后,就有法律上的权利在家中掌权,承受产业,不再受仆人的管束。 同样,信徒从成为「神的儿子」(加三26)到实际「照着应许承受产业」(加三29),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信徒虽然已有了神的生命,但这生命若不长大成熟,就不能尽享神生命的丰盛(约十10)。在基督来到之前,律法的功用有如管家,以色列人被圈在律法之下,受律法看管。律法指明人人都有过犯,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免罪,因此需要救恩,从而引导我们到基督面前,「使我们因信称义」。律法的功用不是给人得生命,而是催迫人去寻找生命,是教导我们去寻找神救恩的启蒙老师。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