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无尽的一章》八、公开诵读圣经

圣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书,对基督徒而言,这也是唯一一本可以在敬拜神时占尊荣位置的书。我们真心地欣赏自新约圣经以来所写的每一本好的属灵书籍,我们并非轻视任何属灵书籍或严谨的神学论著,只是圣徒相交应该只用一本书——圣经。 圣经在不同教会有不同的地位,我们可以从教堂建筑的特色看出来。着重礼仪的教会以祭坛为其建筑物的中心,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祭坛上,祭坛的四周安排了不同的诗班,在适当的时候作出适当的响应。 典型的基督教教会却不大相同,教堂的中心是一个讲坛,讲坛上摆了一本用本土文字写成的圣经。传道人来来去去,但这本圣经仍然摆在那里。当一代一代过去,它仍然摆在那里,成为黑暗世界中光亮的源头,成为荒芜干涸世界中清水的泉源。哪一个能够详细解说个中奥妙的,就是最好的传道人。如果那个属神的人肯打开圣经,让会众享受天上的吗哪,那么即使他缺乏讲道的恩赐,也会得到谅解。 当然,我们这一代不能亲身体验其他时代的信徒是怎样诵读神的话语,不过在公开诵读圣经方面,若说先圣先贤做得比我们差,这是很难想象的。然而,我们大部分都读得太差了,一遍能吸引人的读经实在少之又少。 或者有人会说,由于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圣经,那么公开诵读圣经的需要已经不及以前了。如果这是真的,那我们不用再在教会里诵读圣经了。但如果我们仍然要继续公开诵读圣经,那我们就有责任把圣经读好。诵读圣经时,口齿不清,语音含糊,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所想象的——听众会误以为神的话是不重要的。 无论如何,我们不同意因为圣经已获得广泛流传,所以不用在公开聚会里诵读。我们应该用最好的方法去诵读,我们应该让每一次的诵读,都成为会众一个难忘的经验。 每一个有荣幸带领崇拜的人必须学习读好圣经。不要以为每个会读圣经的人都可以读得好,就是饱学之士也会失败。我们都熟知,一些公众人物就任何题目都可以口若悬河,但一旦要引述圣经的话语时,便结巴起来了。因此,要把圣经诵读得好并不是容易的事。 要能好好地在会众面前诵读圣经,我们一定要先爱它,那我们的声音就会不自觉地随着我们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尊敬的心不是可以强得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深深感受圣经的庄严,便不能把它好好的表达出来。神不会容许祂的书成为雄辩家的玩物。这就是每当我们听到别人以煽情的声音诵读圣经时,我们便会本能地感到反感的原因了。电台播音员即使装作很有感情,但仍不能隐藏他缺乏真诚的事实。如果一个人站起来朗读圣经,却像一个学生在背诵《王子复仇记》的其中一段,那只会叫听众非常失望。虽然他们说不出如何受骗,但受骗的感觉是真实的。 此外,要把圣经朗读得好,必须清楚明白圣经的意思,并且切忌加入自己的身体语言,使那段圣经表达了一些原本没有的意思。或者学习朗读圣经最困难的部分就是要倒空自己。当我们忘记了自身的存在,让神透过我们的声音——这不完全的媒介说话,这就是我们朗读得最好的时候。 初学者应该在自己的房间内大声地朗读整本圣经,那么他便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知道别人听起来会怎样。他可以参考一本有注音的圣经,学习圣经内的人名和地名的正确读音。他要培养一个习惯,就是慢慢地、清楚地朗读,带着适当的、配合主题的尊敬和庄严的态度。 基督徒应该听到比他们在教会里听到更好的圣经诵读,而只有我们这些负责诵读的人,才可以把这些给他们。

《约翰贰书》背景

《约翰贰书》的原文是希腊文,又被称为「约翰的第二封信 Second Epistle of John」。《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壹、贰、叁书》、《犹大书》被称为「一般书信 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书信 Catholic Epistles」,因为这些书信都没有指明特定的收信人,而且作者并非保罗。 《约翰贰书、叁书》是新约中最短的两卷书信,《贰书》有二百四十五个希腊词,《叁书》有二百一十九个希腊词,都可以写在当时的一张蒲草纸上。教会传统认为,本信的作者是使徒约翰。他可能于主后90年代,从以弗所写了这两封信给附近亚细亚的教会,把《约翰壹书》关于真理和爱心的教导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上。本信整体是一个交错对称的结构: 主前30年,屋大维消灭埃及托勒密王朝,结束了罗马内战,统治了整个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罗马帝国法制相对公正严明,境内常年太平、治安良好,水陆交通通畅,罗马大道和通用的希腊语把广大的疆域连为一体,使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自由贸易,进入二百年相对繁荣的「罗马治世 Pax Romana」时期。在这段时期,普通人外出旅行比从前更加便利,也使福音在第一世纪能够迅速传播。 由于当时的旅店很少,名声很差,所以信徒旅行时,通常都会找当地的信徒接待。但信徒之间的彼此相爱,有时也会被人滥用、甚至被异端利用。因此,第一世纪的教会规范手册《十二使徒遗训 Didache》规定: 我们必须把《约翰贰书》和《约翰叁书》放在一起读,才能对真理和爱心有平衡的认识:前者提醒谨防异端(约贰7),后者支持广传福音(约叁8);前者反对教会太开放(约贰10),后者责备教会太狭隘(约叁10);前者警告不要接待假师傅(约贰10),后者鼓励接待福音使者(约叁6);前者告诫不要与假师傅在恶行上有分(约贰11),后者要求与福音的使者在真理上同工(约叁8)。

 塞尔苏斯图书馆

以弗所的塞尔苏斯图书馆建于主后135年,藏书12,000卷,是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罗马图书馆之一。塞尔苏斯图书馆规模壮观,雕塑精美,堪称是古罗马建筑的典范。这座图书馆多次被地震火灾破坏,现在所看到的是仿照原样重建的。这座图书馆是公元135年左右,亚奎拉为纪念他父亲塞尔苏斯(是当地的富裕公民,曾担任亚细亚省省长),在父亲陵墓之上修建了此图书馆。然而,亚奎拉在图书馆完工之前就去世,由他的后人继续完成。该图书馆的风格,连同华丽,平衡,计划周密的立面,反映了古希腊对罗马建筑的影响。建筑材料包括砖,混凝土,意味二世纪左右新材料在罗马帝国得到使用。 这个图书馆有三个门,门的上端分别有象征智慧、命运、知识的女神像。图书馆就在妓院对面,地下有暗道相连。当时的图书馆只能由男人进入,许多男人借口上图书馆,其实是走暗道去妓院。代表人类文明的图书馆与代表淫乱的妓院可以用暗道相连,但「我们若说是与神相交,却仍在黑暗里行,就是说谎话,不行真理了」(约壹一6)。生活在以弗所的信徒,对这一点尤其有深刻的体会。

陶恕《无尽的一章》七、正确的方向是前进

今天基督徒的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为倒退,我们借来对此漠不关心。我们的方向并不是后退,乃是前进。 无补于事的事情莫过于坐下高唱:“向后退,向后退,时光飞逝”,我们不能使时光倒流,重拾以往美好的日子,事实上,我们也用不着这样做。 如果借助一部“时间机器”,可以容许我们其中一个回到过去,探访过去一些辉煌的时代,这个人定会非常失望,他会觉得自己身处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一点也不快乐。 每一个人都有其历史位置,像大卫一样,他必须遵行神的旨意,服侍他那个世代的人。他就在那时代与神有美好的相会。那是在他的“今天”,而不是在什么凄凉的“昨天”,他发现神荣耀的丰富,完成神交托他的任务,并赢取他的冠冕。 心理学家将一些不正常的精神状况解释为一种不自觉地想逃避成人生活责任,而尝试回到出生前的宁静和安全的心理。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往后退,希望可再次体验往日一些美好的日子、灵里火热的感受。这习惯使人怀疑我们已经失去了争战的意愿,因此从前线往后退到一个较安全的地点,可以在那里安静地坐下做梦,梦想把敌人打败,大获全胜。 今天就是我们的日子,没有哪个人曾经享有一些属灵的荣耀是我们今天不能享有的,只要我们遇到的情况跟他们一样。就算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更困难、更黑暗,那只会叫我们显得更荣耀、更光亮。我们的神不单是昨天的神,亦是今天的神,而且我们可以肯定,无论我们以后的日子如何,信实的神必定会与我们同在,正如昔日祂与亚伯拉罕、大卫、保罗同在一样。 昔日那些伟大的人物不需要我们,今天我们亦不能拥有他们,但感谢赞美神,虽然我们没有伟人,但我们拥有更好的——我们拥有他们的神、他们的天父、他们的救主,以及那使他们蒙福的圣灵。 在圣经里面正常的方向并不是向后退,而是永远向前进。雅各回到祭坛去,但他这样做并不是向后退,而是向前走。那个浪子并不是说:“我要回去。”他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由他身处的地方到他父亲的家,在德性上他是迈进了一步,这表示相对过去的行为,他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神的旨意应该是每一个人生活的正确目标。神所处的地方正是我们渴望到的地方,任何向着神的行动都是一个前进的行动。甚至悔改也不是一个向过去作出的退步,而是向着更光荣的未来前进的决心。补偿不是回到昨天,而是向蒙福的明天前进。 有人会在属灵生命上走回头路。个别的基督徒会从以往曾经拥有的属灵位置上退下来。有一些宗派或宣教组织,虽然曾大大的兴旺过,但亦会一时间在地上完全隐退。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向后退,应该立刻改变方向,再次向前进。优越的属灵经验、圣洁的生活、与三位一体的神充满喜乐的交通、战胜肉体,以及圣灵的恩赐与能力,这一切曾经将我们分别出来,使我们与别不同,今天又如何?这应该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们经过坦白的自我检讨,发觉自己离开了天父曾经带领我们去的青草地,那我们不要再浪费时间缅怀过去,我们要起来向前走!让我们到神那又新又美好的地方去,那地方就在我们前面,让我们立即往前跑吧!

《约翰壹书》背景

《约翰壹书》和《希伯来书》一样,开头都很特殊,没有问安语,也没有提到任何人,但内证、外证都表明作者是使徒约翰。使徒约翰晚年定居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城,他在罗马皇帝多米田(Domitian,于主后81-96年在位)的大逼害中,被流放拔摩岛,后来回到以弗所,于第一世纪结束之际去世。他大约于主后98年左右,从以弗所给小亚细亚周围的教会写了本信。 此时主耶稣升天已经过去了60多年,许多人已经是第二、三代的基督徒,见过主耶稣的门徒渐渐离世,但主耶稣却还没有再来,因此许多信徒渐渐懈怠,不再警醒等候。这时出现了各种否定道成肉身的「敌基督的」、「假先知」,比如幻影说(Docetism)、克林妥(Cerinthus)主义、早期诺斯底主义等等。正如主耶稣所预言的:「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太二十四11-12)。 但是,约翰写本信的主要目的却不是为了反驳这些异端(约壹二26),而是为了保护他所亲爱的「小子们」(约壹 二1),帮助他们在各种异端的搅扰中「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 五13): 知道自己「是认识祂」(约壹 二3) 知道自己「是在主里面」(约壹 二5) 知道自己「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壹 三14) 知道自己「是住在祂里面,祂也住在我们里面」(约壹 四13) 知道自己「是属真理的」(约壹 三19)、「是属神的」(约壹 五19) 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 五13)

《彼得后书》背景

本信与《彼得前书》的原文风格迥异,可能西拉帮助前书在文字上进行了润色(彼前五12),而本信使用了不同的记录员,或者是彼得自己执笔。这种显著的区别,加上后来有大量冒彼得之名的书信传播诺斯底主义异端,导致本信被纳入正典的过程非常曲折。写作日期可能是在主后64年,即彼得殉道那年。写作地点可能是罗马,最初的读者可能也是小亚细亚的众教会(彼后三1),小亚细亚是早期诺斯底主义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昆兰第七洞发现的主后68年之前的残片7Q10可能出自彼后一15。 使徒彼得知道自己即将殉道(彼后一14),又知道教会中必有假师博出来败坏信徒的信心(彼后二1),特别是基督再来和末日审判的道理(彼后三3-7)将会受到异端的扰乱和毁谤。因而他极力劝勉信徒追求属灵生命的长进(彼后一5-8),好在自己去世之后,信徒仍可以常常记念他的教训(彼后一15)。 本信和《犹大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两封信都是针对早期诺斯底主义异端,但本信是写给外邦信徒,《犹大书》是写给犹太信徒。在犹大书的二十五节经文中,至少有十五节经文,或一字不漏,或片断地出现于《彼得后书》。许多相同的概念、字句和用辞彼此呼应地出现于两信之中。可能犹大书取材自本信,但那时异端更加猖獗。本信论及假师傅的出现及害人的道理是用将来式的(彼后二3-14),表示是将来出现的;但《犹大书》劝勉信徒谨记先前的使徒教训时,却引用了本信三3的话,可见本信应在《犹大书》之前,犹大承认本书是使徒的著作。

陶恕《无尽的一章》六、与群众分享才能有能力

历史很清楚地显明,从没有群众拥有真的灵性。自从人类堕落以来,无论任何时候都只有少数人能辨别出正路或行在神的律法之下。 神的真理从未受过欢迎。哪里的基督教受欢迎,就表示她不只正步向死亡,而是已经死了。 受人欢迎的犹太教杀害先知,将基督钉在十字架上;受人欢迎的基督教杀害改革者,囚禁贵格会(Quakers)教徒,把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赶到街上。每当面对信仰的问题时,群众永远是错的,任何时候都只有少数人能醒悟,其他人都瞎了心眼。站在神真理的一边与现时的信仰潮流对抗永远是不受欢迎的,而且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在历史上,每当教会成为被人憎恶的少数时,她就有一种道德的力量,使邪恶惧怕她,并在敌人面前战无不胜。当罗马群众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不过他们的心并没有改变),基督教开始受欢迎,但却失去了她属灵的光辉。由那时开始,她继续跟随罗马的道路,跟随她的异端。教会本来是要改变罗马的,最后反被改变了,就如渔夫被鱼捉去了一样。从这次可耻的捆缚开始,教会从未完全得着真正的释放。 今天,基督教竭力追求受欢迎,其实就是不自觉地承认灵性的衰落,极力向世界奉承讨好,使圣灵哀伤,使神的子民尴尬。有名望的基督徒领袖向世界的名声巴结奉迎,叫以利亚或弗克斯(George Fox)等人倒胃口。 真理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在任何世代里,得到的人都很少。没有向世界的路走去的人,可以借着询问教会会友找到神的道。 罗得是一个俗世的信徒,常坐在所多玛城门口。每当困难临到,就赶快请求亚伯拉罕救他脱离困境。究竟往哪里去找亚伯拉罕呢?就在远处、远离群众的山边。事情总是这样的,哪里有以利亚,那里就有四百多个巴力先知;哪里有挪亚,那里就有不相信将会下雨的人。 我们受差遣来祝福世界,却从没有受命跟世界妥协。我们的荣耀在于灵里的隐退,远离属世的事情。蜜蜂若只在蜂巢附近蠕动,永不会找到蜜糖,蜜糖在远处的花朵里,那里很宁静,很和平,有太阳,有流水;蜜蜂必须到那里才找到蜜糖。真正的基督徒在那些一边玩耍、一边祈祷的信众之中,只会找到空洞无聊的东西。有时候他们会被迫独自上路,或者与少数被排斥的人同路。如果要得着能力,他就要付上代价,成为被藐视的少数人。 不过,无论代价多大,都不会是我们付不起的。

《彼得前书》背景

初代教会公认《彼得前书》的作者是使徒彼得。写作日期应该是在尼禄开始迫害基督徒之前、保罗第一次在罗马被释之后,大约于主后62-64年之间。写作地点是罗马,「巴比伦」(彼前五13)是罗马的隐名。最初的读者是小亚细亚北方的众教会,其中大部分都是外邦人,也有犹太人。本信希腊文行文优美,是新约中最浅白的书信之一,可能西拉帮助在文字上进行了润色(彼前五12)。 教会最初被视为合法的犹太教的分支,主要是受犹太教的逼迫,来自罗马政府的逼迫不多。后来福音逐渐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在教会逐渐兴旺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误解。一方面,有些人把犹太基督徒与那些热衷政治、反抗罗马统治的犹太革命分子混为一谈;一方面,罗马人认为外邦基督徒是反社会分子(拒绝给罗马皇帝献祭)、无神者(不参与异教的崇拜仪式)、食人者(吃喝基督)、乱伦(弟兄姊妹彼此相爱),因此信仰经历「百般的试炼」。 本信中有许多关于信心、顺服、受苦的教导,鼓励信徒借着信心与顺服而生命长进,尤其在受苦时更当如此:「所以那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彼前四19)。主后64年,罗马皇帝尼禄迫害基督徒,彼得和保罗都在这次逼迫中殉道,但本信的教导却帮助教会经历了两百五十年十次大逼迫和无数小逼迫。

《雅各书》背景

《雅各书》与《希伯来书》、《彼得前、后书》、《约翰壹、贰、叁书》、《犹大书》被称为「一般书信 General Epistles」或「大公书信 Catholic Epistles」,因为这些书信都没有写明特地的收信人。《雅各书》最初的读者可能是散居在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信徒。主前722年左右,北国以色列被亚述掳去(王下十七23);主前586年左右,南国犹大被掳到巴比伦(王下二十五21);主前63年,又有一批犹太人被罗马将军庞贝掳到罗马为奴;而更多的犹太人则是为寻求更好的生活而自愿离乡背井,定居于叙利亚(如安提阿、大马士革)、埃及(如亚历山大)、小亚细亚和地中海沿岸的各大城巿。因此,当时犹太人遍布罗马帝国,古希腊史学家、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主前64–23年)记载:「在整个世界里,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没有犹太人居住,或不受其控制的。」犹太史学家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主后37-100年)则记载:「没有一个希腊外邦城市或部落,是不受犹太律法及风俗所深深影响的。」借着神这样奇妙的安排,福音通过「散住十二支派之人」,很快传遍了罗马帝国。 本信作者「雅各」最有可能是主耶稣的肉身兄弟雅各,他是早期教会倍受敬重的知名人物,在犹太信徒当中被尊为耶路撒冷教会的第一位「监督」。雅各在犹太信徒的「母会」耶路撒冷教会中的领袖地位,使他具备足够的权威劝勉「散住十二个支派的人」(雅一1节)。大约主后62年,罗马巡抚非斯都去世,大祭司亚拿努斯二世(Ananus II )乘机将雅各等人处死。由于群众的抗议声浪太大,新的巡抚阿比那斯 ( Albinus ) 到任后,便因此废去亚拿努斯的大祭司职分。 本信中系统的神学教导比较少,表明写作日期很早。信中的犹太气氛非常浓,表明教会还没有大量接纳外邦人:旧约及犹太人的传统智慧屡次被述及;书信的风格犹如格言集,引用了许多旧约的箴言,在新约书信中引用登山宝训(太五至七章)最多,被称为新约的箴言;教会聚会的地方被称作「会堂」(雅二2);教会组织简单,只提到长老(雅五14)和教师(雅三1);犹太人的中心信条「神只有一位」特别被提及(雅二19)。本信也没有提到犹太人与外邦人在礼仪律法方面的争论,所以可能是在主后49年雅各主持耶路撒冷会议之前写的(徒十五13),可能是新约圣经最早写成的一卷。 主后46年左右犹大地区发生饥荒(徒十一28),逐渐变成愈演愈烈的社会、政治、宗教动乱,造成主后66-70年的犹太战争。主后66-70年和主后132-135年之间的犹太人起义,导致犹太地犹太教会的灭亡,可能因此导致《雅各书》的传阅缓慢,直到第四世纪末期才被罗马帝国东、西方的教会同时接受为正典。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对本信作者的使徒身份起疑,认为《雅各书》对新约其他部分对「因信称义」的看法不同,「撕裂了圣经,与保罗及所有圣经对立」。但很少其他宗教改革家认同马丁·路德的看法。事实上,本信关于「因行为称义」(雅二14-26)的教导与保罗「因信称义」(加三8、24)的教导相辅相成:一个是强调得救以后的行为,另一个是强调得救以前的信心;一个是说真信心必然会带出行为,另一个是说没有信心的行为不能使人得救。保罗强调「因信称义」,但这信心是「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加五6),和雅各的教导完全一致。

陶恕《无尽的一章》五、对抗的责任

我们愈靠近神,便愈少有争辩的机会。在神怀中的平安是何等美妙的!因此,我们很自然地想永远、完全地享受这份平安。 被圣灵充满的基督徒永不会是个好的战士。他所处的位置对他很不利:敌人永远比他更懂得辱骂人——魔鬼有各种各样特别的骂人说话,而他的跟随者在骂人的时候同样没丝毫内疚感。基督徒永远感到祝福人较对抗人舒服。此外,他比其对手更易受伤害,他会在愤怒的面容前退缩,在恶毒的说话下却步——这些都是他在很久以前为神国的宁静而摒弃世界的记号,因为神的国里只有爱和友善。上述一切都是他喜欢的,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憎恨的人,一个真诚地渴望与所有人和平相处的人。 虽然他诚心地渴望平安,但有些时候他是不敢容许自己享受平安的。有时候和平是一种罪。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能做什么,只能站起来强烈地对抗。为和平的缘故而纵容罪恶并不是灵性高超的表现。为了害怕后果而不敢对抗罪恶,反而是一种应受谴责的胆小行为。当大部分人都错了,而你仍坚持要站在对的一方时,是需要付上很大代价的。 近年,我们好像成为一群喜爱和平、说话温柔、个性温驯的基督徒。世界对我们毫不惧怕,但也毫不尊重。例如:我们抨击虚假的信仰时会很小心,除非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否则我们不会公然指摘。我们不敢指斥现代文明破坏性的罪恶,恐怕别人会说我们顽固和思想陕隘。慢慢地,我们被迫离现实的世界,进入一个信仰的仙境。在那里,像夕阳下的燕子毫无恶意地飞来飞去,不会说任何激怒世界之子的说话。 新教(Neo-Christianity)似乎是现时最受欢迎的(亦是最有冲劲的)。她的方针是尽量不与罪恶对抗,并以娱乐来赢取群众的欢心,却把基督教信息的真正意义隐藏起来,宣教的方法就如那些哗众取宠的美国商业一样。 或者我们可借用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说话呼喊道:“以利亚,你应该活在这个时代,美国需要你。”我们极其渴望有一些像以利亚的人出现,来面对那些支配我们生活方式的无耻的罪人。罪恶作为革命或灾祸,只会破坏我们的文明,而教会人士却仍像小孩子在市场玩耍一样。 究竟美国基督徒的精神出了什么问题呢?我们的亮光是否已变得黯淡呢?我们是否已失去辨别能力,不能再分辨出我们的敌人呢?当亚哈和耶洗别继续玷污圣殿、蹂躏圣地,我们还要躲在山洞内多久呢?我们必须趁仍为时未晚之时,慎重地思想此事,并好好地祷告。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