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洗约翰的洗

施洗约翰是旧约圣经最后一部《玛拉基书》成书400年后出现的先知,因在约旦河传道施洗,让人悔改,因此被称为“施洗约翰”。他的父亲是祭司(路一8-13),但约翰却身在旷野,装束和食物完全不是祭司的,反而与先知以利亚相同(王下一8),他后来与小希律的冲突也和以利亚与亚哈王的冲突很相似,主耶稣说施洗约翰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 那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施洗约翰的洗又被称作「悔改的洗」,表明人有悔改的心,承认自己在神面前有罪,宣告自己只配死,「因为罪的代价就是死亡」(罗六23当代译本),借着被浸入水中,将已往离弃神的罪行作个结束。那时的犹太人自认是上帝选民中的一分子,又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确有上帝救恩的犹太人,是不需要接受悔改的洗礼。施洗约翰把犹太人认为只适用于不洁的外邦人的洗礼用在犹太人身上,彻底打碎了犹太人的安全感,并让他们认识到其实他们与外邦人无异,也需要认罪悔改,归向上帝。 虽然许多人都很尊重施洗约翰,但他却要把众人的眼光引向那在他以后来的,施洗约翰明确指出:“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马太福音 3:11)。「悔改的洗」不是归入基督,而基督徒的受洗是「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罗六3),表明与基督同死、又与基督同活(罗六3-5)。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与核心教义。“因信”意为”凭借信心”,“称义”意为”被上帝判为无罪,恢复在神面前的合法地位”。其本意是指一个罪人得拯救,唯独是出于上帝的恩典(礼物)、单单借信心信靠耶稣基督而不是依赖个人的行为,被神称为义。 “称义”是处在法庭上“对的一方”,与神有正确的关系。申 25:1中说“人若有争讼,来听审判,审判官就要定义人有理,定恶人有罪。”这里的“定……有理”原文就是“称义”。因此,“称义”是一个法官在法庭上对一个人的宣判。人在神面前称义也是同样。罗马书4章5节中的“称罪人为义”,不是把罪人变为义,不是成义,而是罪人借着基督进入一个新的与神的关系里,并且被宣告无罪。”称义”并非主观的道德之义;乃是神的判决,洗脱所有罪状,宣告无罪,脱离一切定罪与刑罚。 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亚伯兰最蒙神悦纳的不是行为,不是他为神做了些什么,而是他对神的信心,相信神所说的一切话。所以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因信称义”是人得救的唯一途径。 圣经记载: 【林后五19】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 【罗五1-2】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借着祂,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 【罗四5】惟有不做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 根据圣经和合本 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新酒与酒袋

在马太福音九章和路加福音五章记载了基督以新酒与酒袋的关系来比喻新约和旧约的不同。主耶稣说: “…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新酒必将皮袋裂开,酒便漏出来,皮袋也就坏了。但新酒必须装在新皮袋里”。(路5:37-38) 在这里耶稣基督非常深刻形象地说明了新旧约的不同。旧约是律法之约,它的(酒袋)外在形式是仪式和场所, 主要是圣殿,包括祭坛、圣所、至圣所。第二圣殿时期,法利赛人把宗教仪式生活化,将律法行为化,形成613条戒律。这是人立的规矩,把犹大和以色列束缚在表面敬虔的重压之下。 基督把福音比喻成新酒,旧宗教仪式和场合不可能与福音匹配。新约的圣殿是人的身体;新约的记号是圣灵的入住;新约的圣洁是耶稣基督宝血的遮蔽;新约的奉献是将自己作为活祭全然奉献给主;新约的安息是进入基督,与祂联合;所以基督徒的安息没有定时 , 而是永恒轻省的在基督里的安息。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犹大旷野

犹大旷野位于犹大山地和约旦河谷之间, 大多地方是「干旱无水之地」(结19:13),几乎寸草不生,是「沙漠有深坑之地,和干旱死荫、无人经过、无人居住之地」(耶2:6)。从橄榄山东面不远处开始就是绵延的山坡,草木稀疏,人迹罕至,从海拔900多米的犹大山地向东一直下降到海平面以下400多米的死海,南北约长100公里,东西宽约20-25公里。犹大旷野的地势由西至东下降约1300米,开始是许多平滑光秃的白垩山头连绵起伏,溪谷与沟壑纵横交错,靠近死海时逐渐变成陡峭的峡谷,到死海边成为嶙峋的悬崖。犹大旷野位于中央山地分水岭以东,地中海的雨云由西吹来,大部分雨水落在分水岭西面,分水岭东面的犹大旷野非常干旱,又有干燥的东风吹刮,来自干燥的沙漠的东南风,炎热程度可使花草在一日之间枯萎;只有在雨季才偶尔有阵雨。在雨季的几个星期,干涸的旱溪(Wadi)中会激流奔涌,旷野中会长出少许植物,能牧放耐旱的山羊和绵羊。今天的犹大旷野人烟稀少,只有贝都因人游牧于此,至今仍保持古代的生活方式。 在整本圣经之中多次提到犹大旷野:摩西内兄的后裔「基尼人」也住在犹大的旷野(士一16);大卫少年时就在犹大旷野牧羊(撒上十七28) ,后来他在犹大旷野躲避扫罗和押沙龙的追杀(撒上23:14,24;24:1;撒下15:23),大卫将犹大旷野描述为「干旱疲乏无水之地」(诗63:1);每年赎罪日,「归于阿撒泻勒的山羊」从圣殿被放到犹大旷野(利16:10),在那里死去,代赎人的罪孽;先知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一条溪流从圣殿流出,经过这片旷野,灌溉两岸繁茂的树木(结47:1-10);施洗约翰在死海北面的犹大旷野开始传道(太3:1-6)等等。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小城拿撒勒

拿撒勒是现今以色列的北部城市,位于历史上的加利利地区。拿撒勒源自希伯来字“Netzer”,意思是枝芽或苗。《以赛亚书》曾经以「枝子」来形容大卫家系的后代,在古代,许多大卫家族的不同分支居住在此地,这可能是此地名称的由来。 拿撒勒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旧约》以及一些中东史书都未记载,甚至在古代犹太地区声名狼藉,从拿但业的一句:“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6)就可见一斑。那里的人生活都很清苦,只能自给自足。他们豢养牲畜、捕鱼和耕种土地,就是为了让家人能够温饱和缴税。从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那时村庄里没有任何防御工事;没有铺砌的街道或重要的建筑,房屋没有大理石、马赛克或壁画等奢侈的装饰,每户人家也没有进口的精品。从被挖掘出来的两栋在第一世纪盖的房舍来看,似乎就是简陋的一层住宅,有两个房间,一个茅草屋顶和一个小庭院。根据犹太社会丧礼的习俗和发掘出来的一些石灰石器皿的残片显示,住在那里的是犹太人而不是外邦人。 福音书中描述主耶稣的父母马利亚和约瑟住在拿撒勒,天使加百列到马利亚那里告诉她,她将因圣灵怀孕,所生的是救世主,主耶稣降生以后在拿撒勒长大。这座小城因主耶稣的缘故而声名鹊起,成为不少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地。拿撒勒现有人口4.5万,交通发达,是加利利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多为穆斯林,亦有不少阿拉伯基督徒,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

大希律王

希律(前74年-后4年),亦被称为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是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从属王,其名字的意思是「英雄世家」。希律的父亲安提帕特是以东人,由于他曾救过罗马的凯撒大帝,所以获得凯撒特准而统治以色列旧地全境。后来安提帕特被毒死,希律独自逃亡寻求罗马帮助,并带回军队重新占领以色列,约在主前37年左右希律被罗马封为治理犹太地的王,史称“大希律王” 。因为他不是犹太人,因此娶了马加比王朝的后裔为妻,在犹太人心中的王位继承权才算勉强合法,但是希律一生因其血统原因不被犹太人真心接受。 大希律王是位暴君,在《新约圣经》中记载,他知道伯利恒有君王诞生,就下令罗马驻军将伯利恒及其周围境内两岁以下的所有男婴杀死。此外,为了巩固王权,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儿和很多拉比。 然而大希律王在建筑艺术上很有造诣,他是犹太历史上最著名的建设者,一面为自己修建希律堡和马萨达堡,一面为讨好犹太人扩修圣殿,一面为奉迎罗马帝国建设希腊化港口城市凯撒利亚,并在凯撒利亚、撒马利亚和凯撒利亚腓立比建造了三座敬拜罗马皇帝凯撒奥古斯都的庙。此外还在罗马帝国境内大手笔到处赞助城市建设。大希律王曾提供粮食救济希腊的饥荒而被希腊人选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席,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赞助者和策划者。 大希律王于主前37-主后4年在位,共统治以色列地区近40年,死后被埋葬在圣城以外12公里的希律堡。罗马帝国把其辖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即亚基老、希律安提帕(小希律)和腓力。其中亚基老继承了犹太地、撒马利亚和以土买(但因他暴虐无道,主后6年被罗马帝国废黜,改由罗马巡抚管理犹太省);希律安提帕(小希律)的辖区是加利利和比利亚,主耶稣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他的辖区内;而特拉可尼则由腓力统治,境内犹太人不多。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野地的牧羊人

以色列牧人通常在逾越节前后把羊放到野外,冬天第一场雨之前收回家,期间有牧人在野地里日夜看守羊群。圣灵并没有启示主耶稣的生日,阳历12月25日是罗马流行的密特拉教的神,即佛教中的弥勒菩萨的生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合法化以后,许多的异教徒涌进教会,把12月25日定为主耶稣的生日。其实主耶稣的生日不是在那天。 夜间在伯利恒野地有天使对牧羊人显现,告诉他们说:”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牧羊人「把天使论这孩子的话传开了」,又「归荣耀与神,赞美祂」,但圣经并没有记载伯利恒的人因为他们的见证来敬拜高举基督。当时「牧羊的人」声誉很差,游牧生活使他们无法严格遵守律法,被人认为是不洁净、不敬虔、不可靠的,甚至不许在法庭上作见证(犹太教法典《塔木德Talmud》 ,Sanhedrin 25b),所以没有多少人相信他们的见证,听了只是「诧异」。但天使却将这么重要的信息报给这些「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的社会最底层的人,因为神「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一26-29)。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锡安山

诗篇87:2-3说,“他爱锡安的门,胜于爱雅各一切的住处。神的城啊,有荣耀的事乃指着你说的。” 锡安山(Mount Zion),旧译为郇(huán)山,是耶路撒冷老城南部一座山的名称。这个词在圣经中出现150多次,最初指位于耶路撒冷东南部的山坡上耶布斯人的堡垒。 大卫攻陷了“锡安的要塞”之后,就在那里建造自己的宫殿,锡安就称为“大卫城”,之后大卫把约柜搬到锡安。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时,”锡安”延伸为包含圣殿和它周围的区域(诗篇2:6,48:2,11-12,132:13)。后来”锡安”用来代表耶路撒冷城、犹太全地和犹太民族的总称(以赛亚书40:9;耶利米书31:12;撒迦利亚书9:13)。 “锡安”这个词最重要的是在神学意义上。随着圣经的进展,“锡安”从单指一座城池变得富有更多属灵意义,比喻以色列是神的选民(以赛亚书60:14)。在新约其属灵含义是神的属灵王国,天上的耶路撒冷(希伯来书12:22;启示录14:1)。 今天,锡安山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名胜有圣母升天修道院、大卫墓、马可楼等。 圣经记载: 【诗二5-6】那时,祂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 【彼前二6】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祂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启十四1】我又观看,见羔羊站在锡安山,同祂又有十四万四千人,都有祂的名和祂父的名写在额上。

那个婴孩

【路二6-7】他们在那里的时候,马利亚的产期到了,就生了头胎的儿子,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因为客店里没有地方。 马利亚的丈夫约瑟是大卫王族的后裔,因为凯撒奥古斯都时的人口普查政策,所以约瑟带着马利亚返回故乡伯利恒报名上册。当时的伯利恒是个很小的村子,客店里没有地方可能是因为报名上册,耶路撒冷周围的客店投宿的客人很多。因此客店老板临时把畜棚开放,供穷苦的旅客住宿。 主耶稣出生后马利亚把祂用布包起来,放在牲口饮水槽里。主耶稣道成肉身到这个世界来拯救人,这个世界却没有地方容纳祂。荣耀的主竟是这样卑微地到了地上,隐藏了祂的荣耀和尊贵,默默地做了人间最卑微的一个人。祂在这样卑微的地位上,替我们在神面前活出了神所要得着的样式,让我们在神面前再也没有理由可以推诿,也让我们看到自己也可以在基督里成为神所要得着的人。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陶恕《渴慕神》第五章神的无所不在

“我往哪里去躲避祢的灵?我往哪里逃避祢的面?(诗139:7)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某些真理,在某些时候是隐藏起来,好象成为一种想象而不是确说,但却与整个真理是不分开的,正如一幅已完成的图画中,那些基本颜色是不可分开的一样。这种真理就是神无所不在。 神住在祂所创造的宇宙中,而且在祂所造之物中的任何地方。古时先知和使徒都是大胆地如此教导人,而一般的基督教神学,承认此种说法,不过这只是在书籍中如此说,而在每一个信徒的心中,为着某种原因,还没有使这种道理深入地成为他信仰的一部分。基督教的教师们,躲开这个丰富的道理,而且即使提到的话,也只是轻轻一说,使人觉得它并没有什么重大意义。我猜想他们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恐怕受人抨击,说他们是泛神论者,但是,关于神无所不在的教理,实在不是一种泛神论。 泛神的错误非常明显,不足以欺骗人,它把神看作一切受造之物的总和。「自然」和「神」同为一体,所以不论何人,摸到一片树叶或一块石头,就是摸着了神,这就很自然地把那位永不朽坏的神的尊荣降低了,并且企图把一切东西都当作神,把真正神性,从这个世界完全排斥出去。有神论是说神住在祂所创造的世界中,祂和世界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通过的鸿沟,祂和祂的手所造成的工程,无论多么一致,那些工程必须是在祂以外的东西,而神自己必须是在一切所造之物之先,并且不附属于所造之物。虽然祂内在于所造的万物中,然而祂是超越在这一切之上的神。 那么,在基督徒的经验中,神的内在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神在这里」,无论我们在哪里,也可以说:「神在这里。」没有一个地方(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地方),没有神在那里。一千万个有才能的人,尽其所能分散到不同的地点,尽可能距离到不可想象的遥远,每一个人仍然能够同样真实地说:「神在这里。」没有任何一点的位置,会比其他一点的位置与神更接近。任何一个地方与神距离,和任何其他一个地方与神的距离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在距离上,会比别人离神更远或更近。 这些都是基督徒所相信的真理。只是这个真理还需要我们多加思想,并且多多祷告,使之能在我们里面发出亮光。「起初神」这句话,不是说到物质,因为物质是不会自己发生的。在物质以先必有一个先存的因,而神就是那个因。这句话也不是说到定律,因为定律只是一切受造之物所服从的原则;原则需要一位设计者,而那个设计者就是神。这句话也不是说到思想,因为思想的背后还需要一位创造者。「起初神……」祂是物质、思想和定律的「无因之因」。我们一切必须从祂作开始。 亚当在犯罪之后,便在恐惧之中,妄图做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就是躲避耶和华的面。大卫也必定有此狂想,要躲避神,他在诗篇中曾有这样的话:「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躲避你的面?」(诗139:7) 接着他在这首极美的诗中,颂扬神无所不在的荣耀。「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139:8-10) 他又知道神的存在和神的看见是同样的事。神的看见是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要察看他一生要怎样发展。所罗门如此说:「神果真住在地上么?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况我所建的这殿呢?」(王上82:7)保罗对雅典人说:「祂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徒17:27-28) 既然每一处空间都有神存在,我们就不能找到一个没有神的地方。为什么神的存在不被普世称颂呢?先祖雅各在荒漠旷野中,答复了这个问题。他看见了神的异象,就惊异地呼叫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创28:16) 雅各在此之前,从没有一秒钟脱离了充满万有神的范围,但是他竟不知道。这就是他的苦恼,也是我们的苦恼。人们竟不知道神就在这里,如果知道的话,情形是多么两样啊! 神的存在和神的显现并不是一回事。神的存在,是在我们完全不注意的时候;神的显现,却必须待我们注意到他的存在才觉察到。在我们这一方面,必须顺服神的灵,因为祂的工作是把父和子显示给我们。若是我们有欢喜顺服神的心与神联合,祂就向我们显现,而这种显现,就形成那些有名无实的基督徒,和那些与神亲近、有神荣耀光辉的基督徒的生活上,形成了差别。 每一个地方每刻都有神的存在,而且祂不断地找机会向人显现。对于每个人,祂的显现不只叫人明白祂的自有,也叫人明白祂是什么。祂向摩西显现;「耶和华在云中降临,和摩西一同站在那里,宣告耶和华的名。」(出34:5) 祂不但在口头上宣告祂的神性,更是把自己显示给摩西看,以致摩西的脸皮发出超出自然的亮光。如果我们相信神的自我显现是真实的,那将是一件大事情,因为神不但对人有许多应许,而且所有的应许都要成就。 我们对于神的追求不会落空,乃是因为祂永远在找寻机会向我们显示祂自己。神向一个人显现,并不是好象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向人的灵魂作一次重要而短暂的访问,如果这样想的话,就是完全错了。神与人的心灵亲近,或人的心灵与神亲近,并不是指空间而言。这里面并不含有自然界距离的概念,因为这不是距离的问题,乃是经验的问题。 我们和神距离的远近,其实应该可以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一个人会说:「我觉得我的儿子越长大,就越和我接近。」其实他的儿子有生以来,就在他的身边,从来没有一天离开家庭。那么这父亲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地,他所说的是指经验而言。他的意思是说,孩子因为对于他有更深的了解,和他更加亲密,两人之间,思想和感觉上的隔膜逐渐消失,父亲和儿子在心灵和思想上,形成更密切的联合。 所以当我们歌唱说「引我亲近,亲近我的恩主」,我们所想的,并不是地方上的接近,乃是关系上的接近。我们所祷告祈求的,是更多的自觉,对于神的存在有更完全的经验。我们不必通过空间,向看不见的神呼喊,祂与我们比我们与自己的灵魂更接近,比与我们最亲密的思想更贴近。 为什么有的人用一种方法「寻找神」,而其他的人又不如此呢?为什么神向有些人显现,而让其他多数的人,停留在不完全的基督徒生活经验中糊涂摸索呢?无疑的,神向所有的人所定的旨意是一样的。在神的家中,他没有特别宠爱的人。过去他曾经为自己儿女们所做的,他现在也要为一切的儿子做。所不同的,不在于神,乃在于我们。 我们随便举出一些伟大圣人,他们和生活和见证,为众人所共知的。我们随便提一提圣经中的人物,或在圣经成典以后的著名圣徒,你会立刻想到那些圣徒彼此很不相同,有时他们之间的不同,会形成尖锐的对比。例如说摩西和以赛亚是多么的不同;以利沙和大卫是多么的不相同;又如约翰和保罗;圣法兰西斯和路德;芬尼和多玛肯培,他们之间各自又是多么的不同。那些不同点就如他们的种族、国籍、教育、习惯,以及个性,那么繁多。然而他们一生都走在一条属灵生活的大道上,远胜于有一般生活方式的人。 他们之间的不同只是偶然的,且在神的眼中看为是不关重要的;他们必须在某种最重要的关系上彼此是相同的,这到底是什么呢? 我大胆说,他们所共有的一种特性,就是「属灵的感受性」。在他们里面有个地方向着天是敞开的,有个东西催迫他们趋向神。不用作任何深奥的说明,我只要简单地说,他们是有着一种属灵的醒觉性,而且他们一直在培养这个东西,直到它在他们生活中成为最重要的东西。他们和普通人所不同的,就是当他觉得里面有渴慕的时候,他们就有所行动。他们养成毕生在心灵中对于神有反应的习惯。他们没有违背天上的异象,如同大卫很简捷地向神说:「祢说,你们当寻求我的面;那时我心向祢说,耶和华阿,祢的面我正要寻求。」(诗27:8) 各人生命中一切的长处都是出于神。「属灵感受性」的背后,乃是神。神的至高主权就在这里显明,即使是那些对这道理没有在神学上加以研究的人,也察觉到有神的主权。敬虔的安其禄在他的短诗中,也承认这个事实: 我的无援的心是干涸贫瘠的土天然本质不得种以饱人一切美善敬虔之果 惟靠祢作子粒祢话出之处生机随现祢若不指示祢真实的道路 无人寻得着父啊!祢定要指引 这些话可以见证一个伟大圣徒深刻和严肃的生命是怎样的。 承认神在我们里面作工固然重要,但是我却要提醒大家,对这个观念若先存太大的成见,定会领人到毫无生气的死路上去。神不一定要我们明白关于拣选、预定、以及神的主权这一类奥秘的事,对于这些真理,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举起我们的眼目,以最恭敬的态度向神说:”神啊,是的,祢知道。”这些事物都是属于神无所不知的奥秘世界的,仔细研究下去,可能成为神学家,却永远不会成为圣者。 属灵的「感受」并不是简单,而相当的复杂的,是由于灵魂深处几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结合而成的;它有亲切的作用,有倾向、有交感,而且有渴慕的欲望。因此我们可以培植它,它也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全看我们个人的情况而定。如多有操练就会使它增长,若是疏忽了就会把它摧毁。这自然是出于神的一种恩赐,但是人若要实际得到这种恩赐的益处,就必须如同其他的恩赐那样,凭信心接受,并且注意培养它。 现代的福音派一种极可怕的堕落,就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古时圣徒珍视培养灵性和操练敬虔,在今天整个基督教的生活中,这些都没有地位,一切都显得太迟慢,太平淡,我们现在都盼望有奇特、动人、快速,而有戏剧性的动作。这世代用急促和机械的方法产生出来的基督徒,总是太性急,对于较迟慢和不太直接去达到目标的追求方法,会觉得不耐烦。我们一直是用机械的方法去促进与神的关系。我们读读圣经,作短短的祷告,就匆忙而去。我们到别处参加布道会,或去听一些在远方宣教归来的人,讲富有刺激性的故事,为了补救内心深处属灵生活的破产。 这种属灵生活的悲惨结果,到处可以看见。浮浅的生活,空洞的宗教哲学,用娱乐大众的手法举办传福音聚会,注重人的荣耀,信赖外表的宗教活动,组织有名无实的宗教团契,应用商人的手法,把人的作为当作圣灵的能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属灵恶疾的病症,终至形成灵性生活中一种严重痼疾。 这一种严重的属灵病症形成的原因,不能叫哪一个单独的个人负其责任,但是也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完全推卸责任。我们每一个人,直接和间接地对这种可悲的结果都有一分责任。我们的眼太瞎,以致看不清楚;我们太胆怯,以致不敢讲话;我们自满自足,以致一般人所认为已经满意的我们便领受,也不希望再求更多更好的供应,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我们只接受别人的概念、摹仿别人的生活,把别人的经验当作自己的模范,我们没有自己的体验,于是整个时代的属灵空气日趋下流。现在我们到了一个又荒凉,又枯干,又低沉的地步,更可怕的,就是我们把圣经硬和我们空洞的生活经验连成一起,于是把这种可怜的光景,就当作神所赐福的青草地。 我们要脱离这个时代的捆绑,回到圣经的道路去;如果有坚强的决心,与够大的勇气,这不是不可能的事。以前的圣徒都是如此。历史记载了多次伟大的复原运动,由圣法兰西斯、马丁路德、弗克斯这些人起来领导的,不幸在今天,好象还没有路德和弗克斯这一类的人兴起来。是否在基督再来之前,还有另外一个复原运动兴起,基督徒对这问题的见解不会完全一样,不过对于今天的我们,似乎还不是最重要的事。 我不想知道,神凭着祂那统管万有的权柄,要在这世界上兴起什么事,但是神要怎样对待寻求他面的儿女,这是我所知道,也能够告诉人的事。任何人只以诚实的心灵归向神,只要开始操练敬虔的生活,只要借著信靠,顺服和谦卑的态度,发展这种属灵感受性,他所得到的,必定超过他在贫乏软弱中,所盼望得到的福分与喜乐。任何人只要悔改,诚实归向神,就会冲破他被拘限于其中的模式,进入圣经中,找到他所需要的属灵真理,他会因他所得着的感到莫大的喜乐。 我们再说:神的存在乃是一个事实,整个宇宙因祂的生命而活着。这一位神不是生疏的,或外来的神,乃是我们救主耶稣基督所爱的父亲,而主耶稣基督的爱在这二千年来遮盖着人类的罪。我们的主常叫我们注意祂,祂自己向我们显现,祂常愿意与我们有交通。如果我们肯对祂的感动有反应的话,在我们里面就有一种能力,使我们认识祂。(这在我们就叫做寻求神!)我们属灵的感受性可以籍著信心、爱心和行道,使我们对于祂的认识渐渐增多。 祷告:父神啊!我的心被看得见的世界占据得太多了,我要向祢悔改这罪。这世界与我的关系太深了,使我竟不知道祢就在我面前;我看不见祢的存在。求祢明亮我的眼目,使我能看见祢就在我里面,在我的身旁,奉基督的名祈求,阿们。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