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种的比喻

【路加福音 8:5-8a】“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一个人出去撒种,撒完了后有四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撒在路边被飞鸟吃了;第二种撒在浅土中,有很多石头的田地,所以种子不能生出根来;第三种撒在荆棘中,被荆棘抢了养分;最后一种是撒在好土中,可以繁盛生长以致结了很多果实。那四种情况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比喻代表了什么呢? 撒种的比喻在三卷对观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都列于一系列比喻之首,当时门徒不明白主耶稣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主耶稣亲自向门徒作了解释,所以是解开这系列中其它比喻含义的钥匙。主耶稣要用这个比喻来回答众人心中最大的问题:为什么文士与法利赛人会如此拒绝主耶稣?为什么主耶稣同样的传道和医病赶鬼不能在每一个人内心中产生相同的回应? 古代犹太人有时先撒种后犁地,许多田地常有道路和小径穿梭其间,使地面变得坚硬,种子暴露在地面上,会成为鸟类的食物。也有多石子的地,稍微覆盖了一些土壤,厚度却不足以留住水份,上面生长的植物很快就会枯萎。种子如果落在荆棘地里也长不好,荆棘是多刺的植物,有很强的生长力,它们比麦子长得快,抑制了谷物的生长。只有落在好土里的种子,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路旁」的心无心接受主的道,听了却不去行,就不能真正明白,所以很容易被撒但夺去。主的道若没有进到我们心里,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心里就「没有根」,一时的热心只是「暂时相信」。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都会阻挡人把神的道从生命中活出来。人只有真正明白、领受主的道,才能「结实」,让神的话从我们身上活出来。 撒种的比喻之所以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因为在主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同时,祂自己正在撒种,就是祂的「道」。主耶稣要用撒种的比喻说明,只向愿意住在神国的人启示其中的奥秘,『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大城尼尼微

“尼尼微”字义是”Ninus女神的住处”,位于巴比伦北方400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离河口 880公里。自公元前11世纪起尼尼微即成为亚述帝国的首都,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王辛那赫里布在位时期最为繁荣,特别是亚述的国家图书馆的数千泥板文书,为古美索不达米亚史中极珍贵的资料。 在约拿时代,仅尼尼微本城城墙的长度就约有12公里,有十五个城门,包括城外的迦拉和利鲜在内,占地几达三千余公顷,人口可能在百万以上。掘出宫殿的遗址广大无比,以建筑的艺术来看,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其装饰也是近于奢侈,最重要的发现是西拿基立王的王宫,在宫中墙上的浮雕,描绘了西拿基立围攻拉吉的实况。另有西拿基立王的孙子阿叔巴尼帕王的图书馆,其中存有两万五千余片的泥版,是研究历史极为珍贵的材料。 在尼尼微遗址有一个山丘,当地人称之为约拿坟墓,可见约拿确曾到过那里 ,而且极受崇敬。当时耶和华命约拿往尼尼微去,约拿对其宣告说,因他们的恶行,四十天后城必倾覆,尼尼微人就信服了神,离开恶道,神对尼尼微城仍然有怜悯、有耐心,就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距离约拿150年以后,先知那鸿来了。那鸿带来的是毁灭的信息,尼尼微城大限已到。公元前612年,伊朗高原强国玛代和新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联合围攻并成功攻陷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强盛一时的亚述帝国正式灭亡,尼尼微随之没落,至今仍是一片荒芜。 圣经记载: 【创10:11】 宁录从示拿地出来往亚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尼尼微迦拉中间的利鲜,这就是那大城。 【王下19:36,赛37:37】亚述王西拿基立攻打耶路撒冷,被以色列人所击败,就拔营回去,住在尼尼微,一日在他的神尼斯洛庙里叩拜,他的两个儿子在那里杀了他。 【拿三3】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 【鸿1:14】耶和华已经出令,指着尼尼微说,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后,我必从你神的庙中,除灭雕刻的偶像,和铸造的偶像。 【番2:13】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凉,又干旱如旷野,群畜,就是各国的走兽,必卧在其中。 【太12:41,路11:32】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 【路11:30】约拿怎样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人子也要照样为这世代的人成了神迹。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光圣经地理网、圣经综合解读和大卫鲍森旧约纵览录音等资料综合编辑

圣经常用神之名——以罗欣Elohim

Elohim(以罗欣) 是一个包含三位一体教义的希伯来文的复数形式,是从一个简略的名字El 而来;El 的字根很可能是「强」或「卓越」的意思。Elohim一般译为“神”,这字在旧约被使用了超过二千次。耶和华 神, 是创造与掌权者,祂是“创造主,大能和力量”(创世记17:7;耶利米书31:33)。这名字强调神的超越性:神是超于一切而称为神。从圣经的第一个句子开始,当神(以罗欣)说话创造世界的时候,神的力量的至高性就显明了(创世记1:1)。 圣经记载: (创世记17:7) 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 (耶利米书31:33) 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拿因的寡妇

拿因是主耶稣时代的一个小村子,在耶斯列山谷东侧的摩利山边,那里地处偏远,只有一条路可以出入。在耶稣时候,那个村落很贫穷。根据历史纪录,这个小镇在人数最少的时候只有34户人家和189位居民。今日当地大约有1,500位居民。 在四福音书中,只有路加记录了这个令人惊叹的故事。临去拿因的前一天,主耶稣在迦百农治好了百夫长的仆人。然后「过了不多时(有古卷作次日)」,救主在一大群门徒的伴随下,进入拿因城。迦百农低于海平面600英尺(183公尺),拿因位于迦百农西南方大约30多英里,高度为海拔700英尺(213公尺),因此去拿因需要艰辛费力地走上坡路。当主耶稣基督走完这段令人疲惫的旅程来到该城时,一支送殡的队伍正抬着一名少年人。这个少年人是一位寡妇独生的儿子,在这个极为不幸的家庭悲剧中,一大群村民陪着她。按照犹太传统,妇女在婚后由夫家提供财务上的保障,如果丈夫去世了,照顾她的责任就交由长子负责。如今,这名寡妇有长子名分的独生子死了,她在财务上也顿失倚靠。 这两支队伍在城门口相遇,一支是送死人的队伍,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一支是跟随生命之主的队伍,极多的人与祂同行。在人看,这次相遇只是碰巧,在主却是特地走了一天多的路程,专门来拦住这支走向坟墓的队伍。【路七13-16】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 主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 主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 神眷顾了祂的百姓!”以色列历史上曾有两位「大先知」叫死人复活,一位是以利亚叫撒勒法寡妇的儿子复活(王上17:20-23);另一位是以利沙叫书念妇人的儿子复活(王下4:32-35)。事实上,书念就在拿因城西南5公里,主耶稣在书念附近的拿因城让寡妇的儿子复活,众人无法不联想到「大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不能不赞美神眷顾了祂的百姓。 主 耶稣在死人身上使用权柄,显明了祂复活的大能。主的权柄不是叫人畏惧,总是叫人从捆绑中得自由,从悲伤中得安慰,从困苦中得喜乐,从死亡中得生命。

百夫长的信心

【太八5-8】耶稣进了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进前来,求祂说:『主啊,我的仆人害瘫痪病,躺在家里,甚是疼苦。』耶稣说:『我去医治他。』百夫长回答说:『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百夫长」是当时罗马军队中的官衔,辖管一百个兵卒,平时负责训练,战时负责指挥。普通百夫长相当于今日的中尉,领导一个百人队,首席百夫长则相当于今日的上校。要想成为百夫长,必须获得数位重要人物的推荐信,年满30岁,具备读写能力,所以百夫长都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经验,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百夫长最显着的标志是头顶上的马毛或羽毛装饰,与普通士兵不同,他们的饰板是横排而不是纵列。通常,百夫长会拿着一根藤制的短权杖作为其权力象征,并在训练时用以鞭打士兵,以严格的训练和严厉的惩罚确保罗马军队的军纪和战斗力,战时则身先士卒,因此他们对权柄的理解非常深刻。因为百夫长并身先士卒,而且服饰不同,所以百夫长在战斗中的伤亡率比普通士兵高得多。 圣经中那位寻求主耶稣的百夫长的谦卑和信心非常特别。他了解军中的权柄只需要话语就能施行出来,所以他以权柄施行的经验向主耶稣祈求,天国之王的权柄更是在主耶稣的话语里。百夫长的信心是基于他对权柄的认识,我们若是真认识天国的权柄,就会有更大的信心。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周长53公里,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3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最深43米,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加利利海」又名革尼撒勒湖(路五1),也叫提比哩亚海(约六1;二十一1),古时原名基尼烈湖(民三十四11)。加利利海位于古代连接埃及和叙利亚-伊拉克的重要商贸通道上。捕鱼业昌盛,人口密集,许多村庄环绕湖而立。 主耶稣时期,加利利地区被称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是当时外邦人所聚居的地区,素为犹太人所藐视,因为在700多年前北国以色列亡国被掳,亚述迁入许多外邦人,犹大被掳回归以后,又有许多犹太人迁入,所以当时加利利地区既有犹太人的城镇,又有外邦人的城镇。 耶稣的大部份生平事迹发生在加利利海边。那时,这里有继续沿湖发展的居民点和村庄、大量贸易和渡船。马可福音(1章14节-20节)和马太福音(4章18节-22节)描写耶稣如何从加利利海边呼召了祂的四个使徒;渔夫彼得和兄弟安德列、使徒约翰和雅各。耶稣的著名教导——登山宝训,就是在湖边的山上。 由于这个湖泊位于地势低洼的裂谷中,群山环抱,加利利海东边的高原比西边的山地高,高原地表空气寒冷,有时因高地散热快速而使其上空的空气变冷、变重。而高原的边缘并无任何可以拦阻的障碍,于是冷空气从边缘向西边的加利利湖下泻,经常突然引起湖面强烈的风暴。在新约圣经中就记载了关于耶稣平静风暴及在此传道的故事。另外,祂的许多神迹:在水面行走、喂饱五千人等等都发生在这里。 公元1世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对该地区印象深刻,他在书中提到那时加利利海繁荣的渔业,当时有230艘船只定期在湖上工作。在罗马帝国时代,这里的鱼群众多,捕鱼业发达。在今天,餐厅里仍非常流行“圣彼得的鱼”。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光圣经地理网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什么是义

“义”的基本意思是“对的”。圣经里”神的义”是神救恩的根基,”神的义”履行了神的要求,使神能施行祂的救恩。 从神来看 神要给我们恩典,要救我们,要将生命赐给我们,祂巴不得我们都能得救;但是,前提是必须能满足他的公义。所以在圣经里一直讲神的义:神要怎样救人,才能与祂自己的义相称。在罗马书3章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祂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祂的义,使人知道祂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按着公义的原则,犯罪的就应当受刑罚。从开始人就都犯了罪,但是人却没有都受刑罚,因为神的计划是到了时候「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所以在十字架的「挽回祭」做成之前,「祂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现在主耶稣已经作了挽回祭,满足了神正义的要求,神才「称信耶稣的人为义」了,就显明了神自己是公义的。神一面「凭着耶稣的血」,满足神公义的要求,使神可以接纳人、赦免人的罪(来九22);另一面「借着人的信」,使人得以取用耶稣流血救赎的功效,坦然就近神(来十19)。 对人来说 【创十五6】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亚伯兰最蒙神悦纳的不是行为,不是他为神做了些什么,而是他对神的信心,相信神所说的一切话。所以「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因信称义」是人得救的唯一途径。另外,人也要履行保持与神之间关系所应尽的要求,尽当尽的本分。扫罗对大卫说:”你比我公义;因为你以善待我,我却以恶待你。”【撒上24:17】因为大卫身为臣子,守住了他的本分,拒绝杀害他的王。在他心目中,虽然扫罗已经被废,但依然在王的位上,因此从某个角度而言,依然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上26:9)。“我们若照耶和华我们神所吩咐的一切诫命,谨守遵行,这就是我们的义了”【申6:25】 总之,对神来说,“义”是神的属性,是神的道路,是神行为不变的法则; 从人来看,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但只有外表是不够的,需要神进来做其中的实质。神借着祂的创造显明祂的永能和神性;祂借着祂的忿怒,显明在我们的不虔不义和罪的上面;但是神更借着耶稣基督,把祂的爱、祂的义、祂的福音显明给我们,要我们每个人都悔改归向祂。 根据圣经和合本 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的出土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的确实至名归。故事始于一九四六至四七年间的冬天,几个贝都因牧羊人在死海西北岸一处洞穴中无意发现。 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六年间,有几十组由当地贝都因人与西方学者组成的考古队伍,陆续在古昆兰废墟遗址周围发现了十一个石灰岩洞穴藏有死海古卷。经过多年的考古挖掘行动,考古学者在昆兰遗址发现了一个建筑群,考证结果显示,在西元前最后一世纪至西元一世纪间,也就是在耶稣生前的前一世纪与他生活的第一世纪期间,有一群由男性组成的宗教团体在此定居。藏在这些洞穴中的书卷,就是这个教团遗留下来的文库遗迹,总计包含了约一千卷写在羊皮卷和莎草纸上的手稿,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抄本,内容含括了当代犹太教圣经以及基督教《旧约圣经》里的书卷,例如《创世记》、《出埃及记》、《以赛亚书》和《诗篇》。其中有完整版的希伯来文《以赛亚书》抄本,而且保持得几乎完好无损,它的年代可以追溯至西元前一二五年左右,比起学者所知的任何一部希伯来文圣经书卷都要古老约一千年! 学者们根据古典(希腊文及拉丁文)文献来源,确认了这个社群就是第一世纪犹太的爱色尼教派(Essenes,一译艾赛尼教派)。虽然在四福音书中也出现过爱色尼教派的人物,但福音书的作者们从未以这个教派的名称来称呼他们,这个宗教社群被犹太文化与基督宗教文化所遗忘,直到死海古卷出土,他们才又再次进到大众的意识中。

奋锐党

奋锐党又名激进党,是第二圣殿时期之组.织.,主张反抗罗马帝国对以色列犹太人的统治,目标是把以色列的外来者驱除出境。 在主后6年时,罗马帝国向犹太人强行征税,举令犹太人家家户户人口登记,凡男人在十四岁以上,女人在十二岁以上,至六十五岁为止,每人均须缴纳人头税。这样的政策激起加利利人犹大的起义,他的追随者被称为「奋锐党」,主张反抗罗马帝国对以色列犹太人的统治,把以色列的外来者驱除出境。起义失败后他们借着暗杀、行刺等手段继续行其光复祖国的大计,宣称除神是王之外,别无他人是王。在信仰上,他们笃守摩西律法,热切等待弥赛亚国度降临。在主耶稣的十二门徒中,也有一人曾经是奋锐党人的西门。

十字架

十字架曾作为一种古代死刑的刑具,流行使用于巴比伦、波斯帝国、亚兰、以色列、迦太基和古罗马等地,常用以处死叛逆者、异教徒、奴隶和没有公民权的人。刑具的形状是两条架成十字形的原木。行刑前,犯人会先行背着十字架的横木游街,直至走到行刑场所。行刑方法是先把犯人的双手打横张开,并用长钉穿过前臂两条骨之间,把手臂钉在一条横木上,再把横木放在一条垂直的木上,再把双脚钉在直木上面,然后把十字架竖起来,任他慢慢死去。受十.字.架之刑的犯人,一般可以支撑两、三天,若时限到了之前犯人还未死去,看守者会把犯人的双腿打断,加速犯人的死亡。因为钉在十字架上的死囚由于背部紧贴十字架,无法令肺部有充足扩张的空间纳入新鲜空气,故呼吸时需依靠双腿撑起全身,令背部稍微离开十字架。双腿若被打断,犯人亦无法撑起身体,最终因缺氧窒息而加速死亡。 按照律法,犹太人因在安息日不能随意行动和工作,故在前一天须稍作预备,乃称安息日的前一天为「预备日」。耶稣和其他两个罪犯被挂在十字架上后,犹太人因这日是预备日,又因那安息日是个大日,就求彼拉多叫人打断他们的腿,把他们拿去,免得尸首当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于是兵丁来,把头一个人的腿,并与耶稣同钉第二个人的腿,都打断了。只是来到耶稣那里,见他已经死了,就不打断他的腿。惟有一个兵拿枪扎他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这些事成了,为要应验经上的话说:“他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经上又有一句说:“他们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约十九31-34,36-37】 在当时的社会,这种死刑方式是一种忌讳。由于消耗的资源很大,一年通常只会处死数人,对象是极度重犯。主后337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下令禁用此刑具。后十.字.架演变为基督教信仰的标记,象征着主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受难死亡,救赎罪人,代表着爱与救赎,被立在教堂顶端。 请添加新媒体小组微信防失联,我们一起交流👆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