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罗亚池
西罗亚池(希伯來語:בריכת השילוח, 奉差遣) 意思是”池水是从城外被差送至此处” 。西罗亚池是耶路撒冷大卫城遗址的一个水池,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城墙外东南。池水源自于基训泉,经由两个高架渠输送水源。 圣经中多次提到西罗亚池。以赛亚书 8:6提到池水,而以赛亚书 22:9提到西罗亚隧道的建设。在约翰福音中,耶稣用唾液和着泥土治愈一个人生来瞎眼男子的地点也是西罗亚池。在耶稣之后,犹太人继续用这个池子净身,直到罗马人在公元七十年摧毁犹太圣殿,西罗亚池被覆盖。 今天,人们可以在耶路撒冷城的南面看到西罗亚水池的遗迹,耶路撒冷的考古学家在西罗亚水池的遗迹上,发现了几处带有台阶的水池、通往水池的一条小路,以及一条连接水池与水源的沟渠。同时,考古学家们还在水池附近发现了许多硬币,以及一些陶器和石器的碎片,这些新发现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西罗亚水池在2000多年前的原貌,加深对圣经的了解。
公会
圣经中的公会即犹太公会,意思是“坐在一起”。主耶稣在世的时候,公会设于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最高法庭,可以审理一切宗教及民事的诉讼,但没有判死刑的权限(该权限属于罗马总督)。犹太公会有会员71人,包括大祭司、祭司长、长老、文士、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领袖等。一般议题只需要由23个成员组成的小会决定。只有在关系到国家大事(比如宣战)或者小会无法达成协议的事件才由所有71名成员参加的公会决定(参考巴比伦塔木德:犹太公会 2a)。如果公会中有人逝世,或者出于其它原因不能继续其会员工作,则招录新的成员。 犹太公会在四福音书中多次被提到。耶稣及门徒彼得、约翰、司提反、保罗等均受审于该会。耶稣被门徒加略人犹大出卖给公会,公会为此给了犹大30块银子。由于他们无法证明耶稣犯了死罪公会就指责祂犯了亵渎罪(按照犹太教律法这是一个死罪)。但因为公会没有判死刑的权利,耶稣就被带到罗马帝国驻犹太省的执政官本丢彼拉多前。本丢彼拉多不同意公会的决定,但是民众要求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本丢彼拉多怕再次发生大规模暴乱 (先前已有多起反罗马暴动并受到了皇帝的警告)会令罗马皇帝罢免他,因此同意了民众的要求,判决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在主后70年罗马帝国攻陷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毁,犹太公会被解散(参考巴比伦塔木德:犹太公会13b-14a)。
伯大尼
「伯大尼」意思是「无花果之家,苦难之家」,是约旦河西一个小小的村庄,位于橄榄山之东南麓,离耶路撒冷东郊约六里之遥,在耶路撒冷通往耶利哥城的路上,四围是绿色的丘陵台地,和生趣盎然的橄榄树。前往耶路撒冷的客旅,常在此歇宿。主耶稣在受难周里,每天晚上都出城到伯大尼去住宿(可十一11,19;路21:37,22:39)。 主耶稣在耶路撒冷,屡遭犹太教首领弃绝;但是在伯大尼,却备受爱祂的人欢迎。在那里有清心爱主的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三姊弟一家人,主耶稣曾在此使拉撒路复活,并且医治了患麻风的西门,西门感激之余,在家中为主和他的门徒摆设筵席。爱主至深的马利亚,就是在此筵席中,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将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浇在主耶稣头上,成就了永远的美事(太26:6-7)。 虽然主耶稣在地上没有枕头的地方,并且到处有捉拿祂的声音,然而借着复活的生命,在伯大尼这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祂得着了一个家,是祂可以坐席、安息、并满足的地方。因此,伯大尼这筵宴之家,乃为正常教会生活的小影,描述出教会的光景。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光圣经地理网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不饶恕人的恶仆
在马太福音18章,主耶稣给门徒们做了一个比喻,如何饶恕别人: 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才开始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人来。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一千万银子」原文是「一万他连得」,「一万」是希腊数字中最大的数,「他连得」是当时最高的币值单位,每他连得银子相当于罗马六千个得拿利乌银币(Denarius),所以这人所欠总值是六千万银币。当时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为一个银币,这个仆人欠了一笔他自己根本无法偿还的巨款。王就动了慈心,把仆人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他同伴向这个仆人的请求,和仆人向主人的请求一模一样,但是这个恶仆不肯,竟去把他同伴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十两银子」原文是一百个得拿利乌银币。仆人自己欠主人的「六千万得拿利乌」是这个数目的60万倍。 众同伴看见他所做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参马太福音 18:23-35) 天国子民若不经历十字架,就不能真正认识神的恩典和权柄;就看不见自己对神的亏欠,只看见别人对自己的亏欠;我们若以公义的原则对待别人,主也要以公义的原则对待我们,直到我们满足了祂公义的要求。但我们是永远无法满足祂公义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应该谨记这位恶仆的比喻,赶快切实悔改,饶恕别人,心里不再计算弟兄从前的亏欠,否则永远不能免去神的惩罚。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七十士译本》的影响
《七十士译本》很可能是圣经最重要的译本。它为新约的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启示,影响巨大。在两约之间的时期,正如路加在《使徒行传》中所说的,逼迫使犹太人分散在“天下的各国”。犹太人说各种已知的语言,而许多人不懂得圣经中古老的希伯来语,但大家都懂希腊语。所以,《七十士译本》极大的满足了需要,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提供了摩西的书卷。在耶稣降生时代,犹太人会堂所用的圣经多数是《七十士译本》。对犹太人来说,把他们神圣的律法翻成希腊文,无论是捍卫他们的信仰,或是满足他们在敬拜和教育上的需要,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反过来,这个译本也成为介绍犹太人的历史和信仰的工具。 尽管如此,今天许多基督徒对此知之甚少。其实《七十士译本》是早期犹太人及基督徒写作的资源。译本中那些特别用来表达旧约圣经内容的希腊文词汇(或译词)影响深远,遍及日后许多希腊文著作,其中包括斐洛和约瑟夫的著作,以及其他有关犹太人之历史、解经、诗歌和护教等。其后,《七十士译本》被基督徒从犹太人手中接过来,成为教会的经典。它得到广泛的流传,比单单囿于犹太人圈子更具影响力。大部分新约作者引用《七十士译本》,不但大多从本书征引,甚至他们的作品──特别是福音书(尤其路加福音),也蕴含着许多《七十士译本》的语句。新约中引用旧约的地方,一共350次。新约的神学词汇,例如“律法”“公义”“怜悯”“真理”“赎罪”等等,都直接取自《七十士译本》,故必须按照它们在此译本中的用法来理解。 《七十士译本》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它为旧约和新约中重要的词语和神学概念提供了急需的启示。《七十士译本》是早期教父们的圣经,并因而有助他们解释了教会的教义。《七十士译本》是初期教会传福音的有力工具,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耶稣和新约作者所生活的宗教和政治背景;它帮助学者确定哪些手稿最可靠,进而得到准确翻译,当教会需要把旧约圣经翻成其他语言时,多数是从《七十士译本》翻译过来,而不是直接由希伯来原文译出的。
教会的磐石
凯撒利亚腓立比遗址位于以色列北部黑门山麓「但」城附近,是约旦河的主要发源地。此地可能就是旧约的巴力迦得(书十一17),迦南人在此膜拜巴力,后来希腊人以他们的潘神Pan取代,改名Paneas。大希律之子分封王腓力装饰此城,称它「凯撒利亚腓立比」,既讨好罗马凯撒皇帝,也抬高自己,「腓立比」意即「腓力的」。今日此地称为Banias。此地原来偶像庙宇林立,现在只剩一片废墟。 上图从左到右依次是:大希律所建供奉罗马凯撒奥古斯都皇帝的大理石庙(后面是潘神洞),供奉希腊牧羊神潘Pan和宁芙众仙女Nymphs的广场,供奉希腊众神之王宙斯Zeus的大理石庙,供奉希腊涅墨西斯Nemesis复仇女神的神龛,献祭山羊的墓庙,潘神和群羊庙。岩壁上还刻了许多供奉其他偶像的神龛。主耶稣特意带领门徒从迦百农跋涉60多公里山路来到这里,为要在这偶像庙宇中间问众门徒:「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主耶稣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作门)不能胜过他。」(太十六15-16,18)。 「彼得」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石头」。当他承认主耶稣就是「永生神的儿子」就是旧约应许的「基督」以后,天国之王就启示了祂使天国显现的计划。主耶稣「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借着复活的生命建立祂的「教会」,然后使用长成基督身量的教会去对付「阴间的权柄」,把天国显明在地上,「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教会的根基不是彼得这块「石头」,乃是「对基督正确的认识」这块大「磐石」。在四福音书中,只有马太两次提到「教会」(太16:18和18:17)。基督复活的生命扶持着教会,使教会经过两千年的风风雨雨还是不住地成长,印证了「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毕士大的瘫子
毕士大池(Bethesda)是耶路撒冷旧城的穆斯林区的一组水池。因靠近古代的“羊门”(今天的狮子门附近),自从4世纪又被称为“羊池”。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池子,叫作毕士大,里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其中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主耶稣主动去就近他、体恤他、医治他。【约五8-9】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因为那天是安息日,犹太人就责备那医好的人不该拿褥子。当时犹太拉比们定下三十九种工作不可在安息日做:撒种、耕田、收成、绑稻禾、打谷子、簸去糠皮、清理稻谷、磨东西、筛东西、揉面、烤东西、剪羊毛、洗或打或染羊毛、纺线、织布、做两个圈、织两条线、将两条线分开、打结、解开结、缝两针、拆线以便缝两针、猎鹿、杀鹿或剥鹿皮或腌鹿或腌鹿皮、刮鹿或切成块、写两封信、擦掉以便写两封信、建筑、拆毁、熄火、点火、用槌子敲东西和将东西从某处拿到另一处。在安息日拿着褥子走属于「将东西从某处拿到另一处」,所以被法利赛人责备。 法利赛人不关心是谁使他痊愈的,却关心是谁让他拿褥子走的。假冒为善的特点就是只关心外表的形式,不关心里面的生命。当他们得知让他拿褥子走是耶稣后,就逼迫耶稣,因为祂在安息日作了这事。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祂喜欢赐给人真安息,而不是让安息日的规条成为人的束缚。祂要把人带进天国,就是叫人到祂面前得着天国里安息。 根据圣经和合本和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七十士译本》简介
《七十士译本》是新约时代通行的《希伯来圣经》的通用希腊语译本,估计于公元前3世纪到前2世纪期间,分多个阶段于北非的亚历山大港完成。 《七十士译本》普遍为犹太教和基督教信徒所认同。全卷书除了包括今日普遍通行的圣经旧约以外,还包括次经和犹太人生活的文献。 犹太传统认为,埃及王托勒密二世兴建亚历山大图书馆之时,为充实图书馆的藏书,曾邀请当时犹太人的大祭司写书,并将犹太人的律法译成希腊文。于是以色列十二支族各自派出了六人,总数七十二人(在翻译的人数上,有人认为是七十位,有人认为是七十二位。但基本上七十二位是较传统的见解,因为在《亚里斯提亚书信》里提到翻译人员是从犹太人十二支派的每个支派中各自派出六人, 总数七十二人,并详细列出他们的姓名)。当译经工作完成后,这希腊文的五经译本就成为埃及王宫庭和犹太社区的圣经读本。 《七十士译本》最初只指摩西五经,后来才通指全部旧约圣经。圣经各卷的次序与希伯来原稿不一样。新约圣经多处引用旧约的经文均出自此译本,后来此译本再译成多种文字。 《七十士译本》原书已失传,现存的是公元四至五世纪的抄本。
人子是谁?
【太十六13,15-16】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主耶稣在加利利公开传道从马太福音第四章17节开始,至此发展到高潮。「凯撒利亚腓立比」位于加利利以北的黑门山麓,当地人崇拜各种外邦偶像。主耶稣特意带领门徒们从加利利海跋涉60多公里山路来到这里,远离犹太群众,在外邦众偶像之间问了两个问题,为要让门徒们正确地认识祂是谁。彼得一语道破主耶稣是谁,他所承认的弥赛亚「基督」,不只是一位以色列民族的解放者,更是「永生神的儿子」。虽然彼得对「基督」的使命还不够领悟,但他已经认识到主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旧约应许的「基督」。 根据圣经和合本、圣经综合解读编辑整理
神的国
在福音书中(如可1:15,10:15,15:43,路17:20)以及新约的其他地方(如徒28:31,罗14:17,林前15:50)经常提到”神的国”。“神的国”和“天国”是同义词,但“天国”这个词只出现在马太福音。“神国”的概念在圣经不同的经文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含义。“神的国 ”非指地域范围,一般来说,是指永恒的、主宰宇宙万物之神的统治。 耶和华是宇宙的主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祂的国是全宇宙的(提摩太前书6:15)。圣经的几段经文表明神是所有创造物不可否认的君王:“耶和华在天上立定宝座,他的权柄统管万有”(诗篇103:19)。而且,正如尼布甲尼撒王所说, “他的国是永远的”(但以理书4:3)。所有存在的权威都是被神所建立(罗马书13:1)。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神的国包含一切。 更狭义地来讲,神的国是对那些愿意顺服于神权威之人的心灵和生活的一种属灵统治。神的国包括悔改和重生,因为今生神掌管祂儿女的心思意念,为未来做准备。那些否认神的权威和拒绝顺服祂的人不属于神的国;相比之下,那些承认基督为主并心甘情愿降服于神统治的人是神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神的国是属灵的——耶稣说祂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并且祂传讲,要成为神国的一部分,悔改是必要的(马太福音4:17)。神的国可以等同于救恩的范围,这点在约翰福音3:5-7是明显的,主耶稣说, 人必须重生才能进入神的国。 神的国在圣经中被使用还有另一种意义:字面意义上,是指千禧年期间基督在地上统治。然而但以理说,“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但以理书2:44;7:13-14),而且许多先知预言了同样的事情(如俄巴底亚书1:21;哈巴谷书2:14;弥迦书4:2;撒迦利亚书14:9)。一些神学家指出:现在,神的国作为“恩典的国度”隐秘地显现;未来,神的国将作为“荣耀的国度”公开地显现。然而这两种显现是互相联系的;基督在地上的教会中已经建立了祂的属灵统治,而且终有一天,祂将在耶路撒冷建立地上有形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