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作者及背景简介

《使徒行传》(英文:Acts of the Apostles)原文是希腊文,《使徒行传》是介绍耶稣基督复活、向门徒显现、升天后,他的使徒们传道、殉道的事迹,其中包括保罗的事迹。作者是医生路加——新约圣经诸位作者中唯一的非犹太人。此书为《新约圣经》的第五卷。《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是一本书的上下册,两者的总篇幅(总共37933个希腊单词,2157节)占了新约圣经(总共138020个希腊单词,7956节)的27.5%,比所有的保罗书信加起来还长。这两本书有一致的写作目的:《路加福音》把神的救赎工作显明出来,《使徒行传》把救赎的目的显明出来。得救不是救赎最终的目的,而是进入神永远计划的开始。虽然得救使人与神和好,但神还没有得着完全的满足,因为神的计划不单是「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二10),还要让他们在圣灵里彼此配搭,「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2),好让基督「为教会作万有之首」(弗一22),叫神「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弗三21)。 《使徒行传》开头提到的”提阿非罗”很可能是一位慕道友,学者认为他可能是法官或为保罗辩护的律师,路加所写的《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给保罗辩护,证明无论是基督信仰的创始者主耶稣,还是传播这信仰的保罗,都没有违反罗马法律。 《路加福音》里的罗马巡抚彼拉多曾三次声明主耶稣无罪(路二十三4,14,22),《使徒行传》里的罗马官员也三次声明保罗无罪(徒二十三29;二十五25;二十六31)。 作者路加是使徒保罗的亲密同工, 路加记录下彼得、 司提反、 哥尼流、 帖土罗、 保罗和其他人所作的谈话, 他们说话的风格和结构各有不同。甚至保罗的演讲也随着听众不同而变换风格,以期适合当时的需要。本书所记载的事情,如犹太人对教会的迫害,耶路撒冷的饥荒,罗马政府对教会的宽容等,主要在60年代之前发生,于本书结尾时保罗仍能自由地传扬福音;此外,全书未提到60年代中叶尼禄皇帝逼迫基督徒与保罗殉道的事,也没有提及70年耶路撒冷被毁一事。根据以上迹象,有些学者认为本书写于60至64年之间。 从最早的时期开始,圣经学者已将《使徒行传》视为《圣经》的正典。书中的部分内容可在若干现存希腊文《圣经》最古的纸莎草纸抄本中找到,显示《使徒行传》与其他受上帝启示的圣典一起流传。

陶恕《渴慕神》第十章分别为圣的生活

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10:31) 基督徒内心平安最大的拦阻,就是惯于把生活分为两部分:神圣的和世俗的。因为这两部分是分开的,而同时在道德上与灵性上是无法共存的,我们常从这一部分来回地跑到另一部分,如此就造成我们分裂而不统一的生活。 我们的苦恼,是因为要同时在两个世界中生活:一个是属灵的,另一个是属自然的。从亚当后裔的地位来说,我们在地上过活,受肉体的限制,有人类所遗传下来的软弱和疾病,单是住在人群中,就要我们整年辛苦劳碌,用许多心思去注意和照顾这世界上的事情。和这些相对的,就是我们在灵里面的生活,在这方面我们享受着一种高超的生活,为神的儿女,得着属天的地位,并且与基督有亲密的交通。 如此我们整个生活,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我们认识到两类不同的事情。第一类事情我们做的时候会感觉到满意,而且很有把握地知道,那些事情会讨神的喜悦,这些就是神圣的事,通常是指祷告、读经、唱赞美诗、参加礼拜,以及其他诸如此类发自信心的行动。这些事人都知道和这个世界并无直接的关系,而且若不是信心给我们指出另外有一个世界「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后5:1),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和这些神圣的事相对的,就是世俗的事,包括我们和亚当的儿女一同有分的一切生活动作,例如吃饭、睡觉工作、照顾身体,以及在这里那里所做的许多平凡无味的事。这些事我们做起来总是憎厌,心中疑惧不安,向神表示亏欠,因为我们认为太浪费时间与精力,我们会常常觉得不舒服,心中深深感到挫败,于是对自己说,将来有一天来到,我们要脱去这属地的躯壳,不再受这世界的事务缠累。 这就是一向所谓神圣和世俗相对照的说法。大多数的基督徒,都陷在这种理论的圈套里,无法满意地调和这两方面的要求。他们想在连接两国度之间的一根绳子上行走,结果无论在哪一方面的平安都得不着,他们耗尽了精力,外表显著狼狈,心中的喜乐也完全失去。 我相信这种痛苦完全是不必要的,只会使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可是这个幽谷并非真实存在的。这乃是一种在误会之下的产物而已。所谓圣事与俗务的分别,在新约圣经中并没有根据,只要我们对基督教真理有较为完全的理解,就能帮助我们脱离那种苦境。 主耶稣基督自己就是我们最完全的榜样,在他并没有分开的生活,他在父神面前,从婴孩一直活到在十字架上受死,没有一点这样的紧张。神悦纳了他整个生活的奉献,在他的行为动作之中,没有分别什么是他自己的,什么是天父的。他简单地用一句话表明出来:「我常作他所喜悦的事。」(约8:29)这是他在人群中活动的时候所说的。他显得非常宁静安闲,他所忍受的欺压和痛苦,是由于他站在背负世人罪孽的地位的缘故。从来不是由于道德品性上的不稳定,或生活上的失调而起的。 保罗的劝告,叫人凡事「都要为荣耀神而行」,并不仅仅是一种敬虔生活的理想,乃是由圣灵启示出来完整真理的一部分,我们应当看如神的话那样,加以接受。这叫我们清楚的看到,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每一个动作上归荣耀给神,为了恐怕我们不敢把每一样事都包括在内,保罗特别提到「吃」和「喝」,这是我们和一切会灭亡的动物日常所行最普通的事,既然这样普通的动作都可以荣耀神,我们就很难设想,还有什么不能为荣耀神而作的事了。 在古时敬虔人士的著作中,那种僧侣修道式的对身体的憎恶,在圣经中是没有根据的。圣经有勉励人要朴实稳重的教训,这是不错的,但是从来没有叫人假装正经,或不正确地以某些事情为可耻。新约记载我们的主,道成肉身披上一个真正的人类的身体,圣经对这一事认为不须掩饰。他带着肉身住在人群之中,却从来没有做过一次不神圣的事。他自己在肉身显现,就除掉了人的肉身生来便不蒙神悦纳的概念。神创造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决不会因为对身体尽当有的本分,而招致神的恼怒。他不会把他手中的工作,看成他的耻辱。 我们把身体的性能予以滥用,或戕伤,会叫我们觉得羞耻,就如犯罪或作出违反自然的行为,那是一点都不能荣耀神的。每当人意念偏邪的时候,就失去了神为人所造那良善无害天性,那时人所有的,只是已戕伤和朽坏的东西,那是决不能使创造者得荣耀的。 在此我们设想一下,那种没有滥用与戕伤身体的生活。一个已经悔改得了重生的基督徒,如果照他所明白的圣经,过着遵行神旨意的生活,他生活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与祷告、受洗、领受圣餐等事情同样地被视为圣事。这并非把一切行为动作降到一个死的标准,毋宁说乃是把每一个行为动作,都提高到一个永活的国度,把整个生活变为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 如果说圣礼是由于心被恩感而呈现于外面的表示,那么我们即刻可以承认,以上的说法是可能的。我们一次把整个自己奉献给神,便跟着在一切行动上表示那一次的奉献。我们不必以我们的身体为耻–这身体是扶持我们度过一生的工具–正如主耶稣不以他进入耶路撒冷所骑的驴驹感到耻辱一样。「主要用他。」(太21:3)这句话照样可以适用于我们必死的身体。既是基督居住在我们里面,我们就可以像那匹驴驹一样,背负着荣耀的主到各处去,让群众高呼:「高高在上和散那。」(太21:9) 我们单单明白这个真理还是不够。如果我们想要从神圣和世俗不调和的理论中求解脱,便须浸透在真理里面,让真理安定我们的思想。我们应当肯定地,实际地过着荣耀神的生活,对这个真理当加以默想,在祷告中常常把这个问题对神诉说,在人群中活动的时候,时常不忘记这个真理,我们就会觉得人生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旧时这种不调和的痛苦生活,会完全除去,现今的是一种满有安息的、统一的生活。明白了我们的一切都属于神,他悦纳了我们的一切,没有拒绝什么,我们里面的生活就趋于统一,每一件事情都成为圣事。 问题到这里还没有完全了结。传统的习惯不会很容易的死掉,还需要加上理智的思想,和许多敬虔的祷告,才能从圣事与俗务的错误心理中完全释放出来。普通的基督徒很难认定他日常的事务,可以做到像崇拜秩序那样有意义,因着耶稣基督的缘故,可被神悦纳。传统中不调和的观念,又会从他的脑子背后露出来,扰乱他心中的安宁。那古蛇魔鬼也不会就此甘心屈服,他会躲在车子中、桌子旁边,或正在工场上,对一个基督徒说,他正在用一天中较好的时间做今世的事,而是用少许的时间去做敬拜神的事。若非特别予以留意,我们就会形成内心的矛盾,惧怕以及沉闷等等心理。 要有强大的信心,才能应付这种困难。我们必须把一切的行为动作都奉献给神,相信他悦纳了我们,然后坚决持这个地位,并且坚信每日、每夜、每时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着神,在私祷的时候,不住的告诉神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他的荣耀;在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心灵中再不断的有如此的默祷。让我们实行把每一种工作,都当作祭司所办的圣事,让我们认定在一切平常的工作中,神都在那里与我们同在。 还有一种错误和以上所说的相类似,就是把神圣与世俗的观念应用到地点上去。读新约圣经的人竟然会相信这传统的观念,说某些地点比别的地点更神圣,这实在令人惊异。这种成熟流行是非常普遍,若有人试想与之对抗,就会陷入孤立的境地。这观念如同染料一般,使信徒的思想染上了一层色彩,使他们戴上了有色眼镜,别人无法揭露它的谬误。这种道理纵然明明和新约的教导相反,却在许多年代中被人传讲和唱颂,以及被视为基督教信息的一部分,当然实际上并非如此。据我所知,有所看见而敢于把这种错误公布出来的,只有贵格派的信徒而已。 以色列人住在埃及地四百年之久,被拜偶像的愚昧风俗所影响,最后神籍阒摩西的手把他们领出来,开始走向神所应许的美地,但他们已经把神圣的真正意念丢失了。为要纠正这个弊端,神从底层开始作工,他自己住在云柱和火柱中,到会幕立起来以后,他便居住在至圣所内火焰的荣耀中。神用无数事物教导以色列人圣洁与不圣洁的分别,所以他们有圣洁的日子,圣洁的器皿,和圣洁的衣服,又有洁净的条例,献祭牲的条例,和许多奉献的条例等等,籍著这些律例,叫以色列学习明白:神是圣洁的。神所教导百姓的就是这个,他们所必须知道的,不是那些东西或地方的圣洁,乃是:神是圣洁的。 到了时候满足,基督就就成为肉身显现在世上。他立刻教训人说:「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参太5:21-22)旧约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时,圣殿中的幔子从上到下裂开,至圣所的门向每一个凭着信心进去的人打开了。我们还记得基督所说的话:「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1-24) 不久之后,保罗呼喊在基督里的自由,并且宣告说,各种的肉类都是洁净的,每一天都是圣日,一切的地方都是圣地,而且每一种动作都为神所悦纳。所谓时候与地点的分别为圣,那一套启蒙教育工具所发的微光,在心灵敬拜的旭日照射下,已经消逝无存了。 教会初期用心灵崇拜的属灵特质,因年代的久远,渐渐地亦消失了。今日信徒按着人类堕落之后的自然律法的观念,又把旧时的区分带进教会来。教会开始遵守各种特别的日子、节期,有些地方被定为具有特别神圣意义的。日子、地点,或人之间有了区别。所谓「圣礼」,起初是两个,后来变成三个、四个,直到最后罗马天主教得势时,竟凑成了七个。 请宽恕我如此说,我并没有对任何一个基督徒怀有恶感。不论这道理怎样被人误解,我还要指出,罗马天主教就是这种分别神圣与世俗错误理论的自然结果。它最大的危险,就是把宗教与生活完全分割。他们的教师企图用许多注解与繁琐的释义,要叫人看不出这种弊病,但人的脑子对问题是有反应的,在现实生活里,这种分割是彰彰明甚的。 改教派、清教徒和神秘派的人士,想尽力把我们从这种捆绑中解救出来,但今天在保守派当中,又有回到这种捆绑的倾向。据说马从失火的房中被带出来之后,有时会因着马性奇异的执拗,冲回去原来的房屋那里,烧死在火焰中。由于这种固执,我们今天的基要派,又走向奴隶式的灵性生活。遵守日子和节期的事,在我们当中越来越显著,所谓「大斋期」、「复活节的前周」等等,在福音派信徒口中,渐渐流行起来。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看见情形好转过来。 为了使我的话说得更加清楚而不被误会,我愿意把我所讨论的,就实际的含义作直接的介绍。以上我们强调每日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分别为圣的,但以下我还须说明,这道理也有容易被人误解的地方。 这不是说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都同样重要,一个爱神的人一生中会有某些事作得比其他事更为重要的。保罗的织帐棚,和他写给罗马人书的重要性并不相等,然而两样都是被神所悦纳,并且都是真正事奉神的工作。当然领一个人归向基督,比起栽种一个花园要重要得多,然而种花的工作,仍然可以和领人归主一同列为是圣洁的工作。 人的功用不是个个一样的,在基督的身体中,恩赐是有不同的。贝莱比利就他对于教会以及世界的贡献而言,不能和路德和卫斯理相比,但是这个少得恩赐的弟兄,和那些多得恩赐的弟兄是一样的圣洁,并且是同样的蒙神悦纳。 我们不必以为所谓「平信徒」者所做的平常的工作不及牧师所作的有价值。每一个照他蒙召时的工作安心守着本位的,他的工作就如同当牧师的同样被分别为圣。真正分别为圣和世俗的,并不是看那个人所作的是什么事,乃是看他作事的动机是否正确。动机决定一切。一个人先在心中尊主为圣,就不会再作什么庸俗的事情了。他所作的一切的事,因耶稣基督的缘故,都是美好而且被神所悦纳。对于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整个生活已经分别为圣,全世界成为他的圣所,他一生的生活变成祭司的职务。他存着这种心思去作事的时候,就是在日常的事务中,也会听见撒拉弗的声音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赛6:3) 祷告:主啊,我愿完全信靠祢,我愿完全属于祢,我愿高举祢在一切之上。我希望能体验到除祢以外,没有别的是属于我的。我要时刻体验你的恩眷和同在,听见祢的声音,我渴慕得着满有安息的单纯的心。我要在圣灵里过着丰富的生活,使我的一切思想,如馨香的香气,直升到祢面前,我生活中的每一动作,都成为事奉祢的动作。为此,我愿以祢古时候伟大义人的祷告作为祷告:「我恳求祢,用厚恩洁净我心中的意念,借着祢说不出的丰厚的恩赐,使我完全爱祢,而且配得称颂祢。我深深相信,祢必因祢儿子耶稣基督的功劳,应允我的祈求。阿们! 全书完

哈利路亚

哈利路亚(Hallelu Yah)是一个希伯来语词汇הַלְּלוּיָהּ‎ ,意思是“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哈利路Hallelu”是希伯来语中的第二人称众数的祈使语气。而“亚Yah”是神的名称“耶和华”的简称。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常用在崇拜之前的宣召中。 “哈利路亚”早在旧约时期,就被广泛应用。在旧约《诗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因为《诗篇》是以色列人用来歌唱敬拜的诗歌,所以赞美诗的开始,常用“哈利路亚”(你们要赞美耶和华)邀请会众一起歌唱赞美。早在基督降生以前,散居各地不说希伯来话的犹太人,也在他们会堂的礼拜之中,使用这句话的音译。在耶稣基督降生之后的《新约》时期,“哈利路亚”也用于歌颂和赞美的仪式中,在新约《启示录》出现过四次(启示录19:1、3、4、6),这些经节描述天上的圣徒。所以在很早的时候,教会的仪式和诗歌,都已开始使用这句话。由于“哈利路亚”是表达喜乐的词句,圣诞节和复活节时特别常用。 “哈利路亚”是全世界基督徒都听得懂的两个语词之一(另一个是阿门)。因为全世界任何语种的圣经中,都把这两个语词的译音保留下来。并在所有教会的祷告赞美中,很自然地直接应用。所以无论说什么方言语种的基督徒,在任何地方,只要开口呼出哈利路亚(或阿门),人就知道你是一个基督徒了。 圣经记载: 【诗一百零四35】愿罪人从世上消灭!愿恶人归于无有!我的心哪,要称颂耶和华!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原文是哈利路亚)! 【启十九1】此后,我听见好像群众在天上大声说:哈利路亚(就是要赞美耶和华的意思)!救恩、荣耀、权能都属乎我们的神! 【诗一百零六47-48】耶和华——我们的神啊,求祢拯救我们,从外邦中招聚我们,我们好称赞祢的圣名,以赞美祢为夸胜。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从亘古直到永远。愿众民都说:阿们!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俄陀聂

俄陀聂是以色列的士师,基纳斯的儿子,迦勒的姪儿(或是兄弟)。 在帮助伽勒攻打底璧的过程中,俄陀聂夺得了基列西弗(底璧),并娶了押撒为妻。迦勒把押撒和一块地送赠俄陀聂时,押撒要求父亲赐她水泉,迦勒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 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逐渐远离神,去随外邦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忘记耶和华他们的神,去事奉诸巴力和亚舍拉。所以耶和华的怒气发作,就把他们交在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田的手中;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就为他们兴起俄陀聂。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欺压他们的古珊利萨田之手。俄陀聂拯救以色列时,圣经说「耶和华的灵降在他身上」。他作士师40年。 在犹太人的传说中,押撒向父亲抱怨俄陀聂攻打城之后,什么都不做,只是一直学摩西五经。据说当所有人都在为摩西哀哭时,他却在努力地背读神的律法。相传他可以背诵三千条律法。也因为如此,他成为另一个信心的伟人,做了约书亚之后的第一个士师。

​陶恕《渴慕神》第九章柔和与安息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太5:5)一个对于人类本性缺乏了解的人,若要正确地描绘人类的本相,只要把圣经中所指八种有福之人的品性,从反面去想一下,就可以说:「这就是你们人类的本性。」因为和那些有福的品性相反的,就是人类生命的本质。 在所有的人中,我们找不出一点和主耶稣登山宝训相近的品性,我们所见到的不是虚心的人,乃是最骄傲的人;我们所找到的不是哀恸的人,乃是寻求宴乐的人;不是温柔的人,乃是妄自尊大的人;所遇见的不是饥渴慕义的人,只听见人这样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 (启3:17)我们没有见到怜悯,只见到残酷,没有遇见清心的人,只遇见腐化杂乱的思想;没有使人和睦的人,只有好争吵、常愤怒的人;没有见到人因受逼迫而欢喜快乐,只见人任意向人报复。 人类文明社会所包含的,就是这些东西,整个世界充满着这种气氛,我们每天所呼吸的正是这个,我们从母腹里生下来,所吃的奶,里面也含有这种气味。对于这种败坏的品性,文化与教育只能把它稍微改善一点,而它的根本还是完全不动。全世界的学问都承认,这种生活是合理的,而且认为是正常的,然而这些正常现象造成了我们生活上艰难和痛苦,这就不能不令人更加惊异了。所有我们心灵中的疼痛,以及许许多多身躯上疾病,都是由罪而来的,自夸、狂傲、愤恨、诡诈、恶毒、贪婪,这些所造成人类的痛苦,比起一切疾病所加害于身躯的痛苦,更加厉害。 对于这样的一个世界,主耶稣的话足以令人惊奇,祂的话如同一种从天上而来的光照。幸好祂如此说了,因为再没有别人能够说得如此恰当;同时,我们也幸好听了祂的话。祂的话的本质就是真理。祂并不是向人贡献一种意见,主耶稣从来不表示什么意见。祂从来不猜想,祂乃是确实的知道了一切,祂的话不象所罗门的话,只是智慧的总和及锐利的观察。祂所说的,是出自祂的神性,祂的话就是真理的本身。祂是唯一能够带完全的权柄说「有福了」的一位,祂就是从天上来的赐福者,为要把福气赐给人类。祂的话有行为作后盾,而那些行为,比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所作的更有权能,我们听从祂的话,实在是最智慧不过的事。 主耶稣常常用这种方式教训人。祂先用「温柔」一词说在一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里,然后予以解释。在马太福音中,祂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温柔」的事,并且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上来:「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温柔)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8-30 )这时我们看见两个互相对照的东西,一个是重担,一个是安息。这重担并不是局部的,不独是那班初听耶稣讲道的人所有的,乃是整个人类自始就背着。它所包含的并不是政治的压迫,贫穷的生活,或劳苦的工作,乃是比这些更深重的。它给人类的痛苦,富足的人觉得,贫穷的人也觉得,因为它之为​害于我们,不是钱财和教育所能解救的。 人类所负的是一种又重又绝望的担子。主耶稣所说的那句话,意思是指着人背着笨重的担子,或劳苦跋涉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安息就是放下那个重担。这不是说我们该作什么事,乃是我们身上已经有了重负,现今不必再承担下去。他以自己的柔和作世人的安息。 让我们仔细看看,我们所负的担子,完全是里面的,它攻击心灵和思想,以至于身体,都是由里面攻起的。第一种要卸去的,就是「骄傲」的担子。自爱乃是一种极重的苦役,你自己想想,你的懮伤是否由于别人说及你,只要你把自己作为偶像,并且效忠于它,就会有人高兴对你的偶像加以侮辱,如此,你怎能希望有内心的平安呢?由于心中全力抵抗每一个小小轻蔑,要保卫那颗易怒的自尊心,不受朋友或仇敌的恶意侵犯,因此,思想中就永无安宁;这种争战一年复一年持续下去,那担子就会使我们无法忍受得住。然而今世之子,还是继续背着重担往前走,对于每一句不利于他们的话,必予抗拒。对别人每一次所加的批评,畏缩掩饰;对想像中的冷待,伤心不已;若有比你更受尊崇的人出现在眼前,就会昼夜不安。 这样的担子是不需要的背的。主耶稣叫我们来得着祂的安息,祂的方法就是「柔和」。一个柔和的人根本不管谁比祂大,因为他老早已经下定决心,把世人的尊重看作没有价值的东西。他修养成一种仁慈的性格,并且会这样说:「哦!有人竟这样把你忽略了,把别人放在你上面么?他们私下议论说,你不过是小小的东西吗?你自己曾经说你是如何的微小,现在世人如此说你的时候,你却觉得难受吗?昨天你向神说你是虚无,是尘土造出来的一条虫,这种心志,到哪里去了呢?来吧!自己谦卑下来,不要再理会别人如何思想和议论你。」 一个柔和的人,并不是因自卑而成为一个胆怯的人。毋宁说,在德性中他乃是如同狮子般的勇敢,和参孙一样的有力,只是他不会干愚蠢的事情。他已经接受了神对于他生命的评价,他知道祂就像神所说那样的软弱和无所倚靠。相反地,祂同时知道自己在神的眼中比天使更重要,在祂里面,他没得着什么;在神里面,他有一切的一切。这就是他的座右铭。他清楚知道,这世界看他绝不会像神那样看他,他也不再理会这世界如何看他。他非常满意地安息下来,让神来决定他的价值。他会忍耐等候到那一天,每一样东西都要得到真实的标价,那时候义人要在他父的国里发出光来。他只愿意等候那日子的来临。 同时,他得到了使他的心享受安息的地方,他以柔和的态度行事,他有喜乐的心情让神来保卫他。以前那种为己的争斗已经过去了,他得到柔和所带来的平安。 其次,他要卸去「虚伪」的担子。这里的「虚伪」,不是指假冒伪善而言,乃是指普通人所共有的一种欲望,就是要处处显露自己的优点,而把内里真实的贫乏向世界隐藏起来,罪恶向我们玩弄各式各样的诡计,其中一个,就是叫我们误解羞辱的意义。几乎没有一个男人或女人,能有勇气保持自己本来面目,而不怕别人对他或她存不好的印象。他们心中有一种惟恐被人揭露本相的恐惧,像蛀虫一般啮着他们。受过教育的人,常常害怕有一天遇见一个比他受更高教育的人。有学问的人,常常害怕遇见比他更有学问的人。富有的财主,害怕有一天他的衣服、汽车、洋房,和另一位财主比较起来不够阔气。所谓上流社会,只不过是这一类动机在那里推动着,而那些较贫穷的阶层,和他们比较起来就较为安分一点了。 这的确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这些是实实在在的「担子」,这担子渐渐地会把过着这种败坏而又反常生活的牺牲者虐杀掉。由于这些反常现象已存在了许多年代,便造成普遍的心理,使柔和变成可望而不可即,如天上的星那样高不可攀。主耶稣对一切被这种惧怕侵袭的牺牲者说:「你们要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参太18:3)因为小孩子不作与人比较的事,他们从自己所有的直接获得快乐,不和别的东西或别的人相关,直到他们长大之后,心中恶念发动,才生出贪慕和嫉妒来,若有别人比他们所有的更大或是更好,就不能快乐。人幼年的时候,这种担子就加在他脆弱的生命之上了,而且一直不肯离开,直等到主耶稣来解救他们。 还有一种担子就是「虚饰」。我深知道,大多数的人都在暗暗害怕,他们有一天会不小心地,被敌人或朋友窥探得到他们生命的贫穷与空虚,以致本相被人知道。因此,他们的心境没有一天是释放的,聪明的人时常紧张警惕,只怕无意中误说了庸俗或愚蠢的话。富有旅行经验的人,害怕会遇见像马可波罗那样的人,对他们所没有去过的遥远的地方,能够了然细说。 这种反常的现象,是人类罪恶所遗留下来痛苦的一部分,今天已变本加厉,成为我们整个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广告,大部分是借用这种「虚饰」的心理。教育的机构预备许多课程,就是给人炫耀自己所长的机会。许多书籍、美丽的衣服,和许多化妆物品倾销出去,都是为了满足人这种不真正表现自己的欲望。虚饰离开我们,乃是在我们跪在主耶稣脚前,向着祂的柔和而投降的那一刹那,那时,我们会不再理会世人如何看我们,我们只要讨神的喜悦。我们所顾念的就是「我本来如何」。我们再没有一点兴趣,顾到要装作如何,除了犯罪之外,我们没有什么令自己觉得着羞耻的事。人有了炫耀自己的恶念,才会装出一副不是我们原来所有的虚假样了。 世人的心都被骄傲和虚伪的担子压伤了。除了基督的柔和之外,我们无法卸去这些担子。良好而有智慧的理论,可能有一点帮助,可是这种罪恶势力非常强大,我们若在一地方把它压下去,它会从别的地方再起来。主耶稣对各方各处的人如此说:「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22:28)他所给人的安息就是「柔和」。当我们接受了自己本来的样子,而停止装成别的模样,就会得着奇妙的释放。在起初需要勇气,但是,我们知道了我们是与大能的神的儿子,共同负着这新的而且容易负的轭的时候,就得到所需要的恩典。祂称之为「我的轭」,那就是说,我们负着轭的这一边而走,祂也负着轭的另一边,和我们一同行走人生的道路。 祷告:亲爱的主,求祢使我像个小孩子,救我脱离与人争竞地位、名誉、声望的贪念。我愿如同一个小孩子那样的简单和朴实,救我脱离喜爱外表和虚伪的行为,赦免我单顾自己的罪过。求祢帮助我忘记自己,并且叫我因为亲近祢而得到真平安。愿祢应允我的祷告,叫我谦卑在祢面前。求祢把祢那忘记自己的轻省的轭放在我身上,使我得享安息。阿们!

金灯台

神最先藉摩西建立会幕,其主要目的是要与选民同住。会幕原文有‘遮盖’之意。选民的罪既得遮盖,神遂与人交通,并领导、看顾、并保护祂的子民。人犯罪也可以到会幕那里去献祭认罪,求得赦免。 依照旧约圣经,会幕的结构大致可分为外院、圣所和至圣所。在外院有院门、祭坛、洗濯盆。圣所中有陈设饼桌、七灯台和香坛。陈设饼桌与七灯台相对。而至圣所只有约柜。 会幕内所有的圣物,都有一定的尺寸和规格,惟独对金灯台圣经里并没有陈述。根据圣经描述,金灯台是用一他连得精金制成的,位于圣所的南面,中间有一支主干,两边各分出三个枝子。根据犹太传统,估计它有五呎高,两边叉出的枝子有三呎半横(出25:31-39,26:35)。灯盏共有七个,置于干和枝的顶上。灯台主干有杯球花四组,其它枝子,均各有三组,惟两旁二枝与中干相连处,也有球,故主干共有七球。杯像杏花,有球有花。所罗门建殿时有十个灯台,左右各五个,大概也是照这样式再作九个(代下4:7)。巴比伦攻破耶路撒冷后,金灯台曾一度被掳到巴比伦,后又被带回耶路撒冷(拉1:7)。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将军提多攻陷,圣殿中的圣器再次被掠夺一空。 灯台是圣所中唯一的光源,祭司要每天清理这灯,使它昼夜发光(利24:1-4),预表基督的福音是世界的真光(约8:12;林后4:4),是教会工作的亮光(约11:9-10;弗5:13),是人心中生命的光(约1:4-9;弗5:8)。教会在世界应当高举福音的真理(神的话)而发光(可16:15;参提前3:15),所以灯台也预表教会(启1:20)。 圣经记载: 【出二十五31-37】要用精金做一个灯台。灯台的座和干与杯、球、花,都要接连一块锤出来。灯台两旁要杈出六个枝子:这旁三个,那旁三个。这旁每枝上有三个杯,形状象杏花,有球,有花;那旁每枝上也有三个杯,形状象杏花,有球,有花。从灯台杈出来的六个枝子都是如此。灯台上有四个杯,形状象杏花,有球,有花。灯台每两个枝子以下有球与枝子接连一块。灯台出的六个枝子都是如此。球和枝子要接连一块,都是一块精金锤出来的。要做灯台的七个灯盏。祭司要点这灯,使灯光对照。 【亚四1-3】那与我说话的天使又来叫醒我,好像人睡觉被唤醒一样。他问我说:『你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一个纯金的灯台,顶上有灯盏,灯台上有七盏灯,每盏有七个管子。旁边有两棵橄榄树,一棵在灯盏的右边,一棵在灯盏的左边。』 【启一20】论到你所看见、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个金灯台的奥秘,那七星就是七个教会的使者,七灯台就是七个教会。

《士师记》简介

《士师记》的希伯来名的意思是「审判、管治」。本书记录了约书亚死后大约三百年的历史,「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因此百姓不断地离弃神、拜偶像,结果被仇敌所奴役;但神并没有停止施恩,不断兴起士师来拯救百姓脱离仇敌。而这一切,都在摩西和约书亚的预言之中。本书并没有提到作者的名字,但犹太传统和早期教会都认为是撒母耳。 《士师记》不但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先知的话语,先知的作品不是为了记录历史,他们更关心的是神借着历史所显明的心意,揭示历史的模式和历史的目的。所以《士师记》中的内容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排。 如果说《约书亚记》是一卷「得胜之书」,《士师记》便是一卷「失败之书」,充满了神百姓失败的记录。但在神荣耀的计划里,《士师记》却是一卷「拯救之书」:当百姓离弃神、「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的时候,神就兴起环境来管教他们;当百姓极其困苦、呼求神的时候,神就兴起士师将他们拯救出来。虽然百姓并没有真正悔改,所以士师死后,又会再次陷入失败,在这个恶性循环中不断地走下坡路;但圣灵正是要借着百姓失败的循环模式来启示我们:人真正的难处并不是外面的逼迫,而是里面的全然败坏。因此,人并不能倚靠自己的努力、觉悟或悔改来跳出失败的循环,「我们不致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祂的怜悯不致断绝」。然而无论人怎样败坏、走偏,信实的神一定会用祂「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的信实和慈爱,把祂所选召的人从失败的循环中拯救出来,走向祂荣耀的历史目的。

圣经常用神之名——耶和华拉法Rapha

【出一五:26】我耶和华是医治你的。 以色列人过了红海,看见神使海水分开,引导他们安然经过,又使红海复合,把埃及人埋葬在海中。这样伟大的神迹,使人毕生难忘。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唱歌:​ 【出一五:1,2】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大大的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 ;是我父亲的神,我要尊崇 。  但那只是得救的开始,还有漫长的旷野道路要走,还有许多敌人要征服,还有许多的城要攻取,才能承受应许之地。摆在眼前的,是大而可畏的旷野! 有人说:神使红海分开,诚然是大神迹;但比起在旷野四十年,供应二三百万人的起居饮食,相形之下,就是更大得多的神迹了。 过了红海的以色列人数目众多,以色列人在书珥的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他们的忍耐力到了极限。后来到了玛拉,水是有了,却是空欢喜一场,因为苦得不能喝。百姓自然的反应,是向摩西发怨言:“我们喝什么呢?”困苦是神对儿女的考验,看他们是否倚靠 。可惜,他们的感觉胜过了信心,只知道水苦,忘记了仰望神。 摩西呼求耶和华,耶和华指示他一棵树,他把树丢在水里,水就变甜了。又说:“你若留意听耶和华你神的话又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留心听我的诫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将所加于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为我耶和华是医治你的。”(出一五:25,26) 神统管万有。感谢主, 祂是我们的医治。

教会

当今许多人认为教会就是教堂,或基督徒聚会的建筑物。这并不是圣经中教会的含义。教会这个词由希腊文 “Ecclesia”而来,意思是“一种集合”,或“受呼召的人们”。“教会”的本义不是指一座建筑,而是指人——一群被神用耶稣基督的宝血从世界中救赎出来归属基督的人。我们也可以把教会分为有形教会和无形教会。有形教会就是当前我们在某个地方与其他信主的弟兄姐妹一起敬拜神。无形教会是指历代以来,不分国籍,种族和宗派,一切真正相信主基督是救主的人的整体。在圣经中,教会也被比作基督的新妇和妻子,要求对耶稣基督忠贞不二,她的荣耀、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圣洁没有瑕疵都不是教会自己的努力,而完全是基督自己的工作。 教会就是神的家,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教会的任务就是要延续基督在世的使命—遵行天父的旨意,作成祂的工。藉着教会的教导、门徒训练和传福音,信徒因信称义,奉主的名在一起敬拜、祷告、查经、主日学及同心合意的学习服侍神和服侍人。因此信徒蒙恩得救;藉着洗礼归入基督的身体,与神与人和好,彼此相爱,同心敬拜和服事神。同时圣经中也鼓励信徒要常常聚会,相互扶持,坚定各自的信心。希伯来书10:25 说:你们不要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即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在以弗所书5章23节中保罗说:…基督是教会的头;祂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祂也是教会全体之首【西一18】。除了基督以外,圣经中从未记述过其他什么人是教会的头。圣经指出,耶稣基督是教会的元首,而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只有真正的基督徒才能获得基督的生命,“连于元首基督”,成为祂身上的肢体。因此一个人若未真正重生得救,虽然接受了形式上的洗礼或圣餐,却未连于元首基督,便仍是与基督无关的局外人【弗二12】。这些与基督无关的挂名基督徒可能和基督徒一同作礼拜聚会,但圣经认为这只是“罪人在义人的会中”【诗一5】。他们口中呼叫“主啊,主啊”实际上乃是耶稣“从来不认识”的人【太七21-23】。 总之,教会建立在主耶稣基督战胜死亡、死而复活的基础上,通过圣灵在基督里面与神合一,为神不尽的、生命的国度做见证,遵奉祂的旨意和神圣的律法,行祂慈爱而大能的奇事。 圣经记载: 【弗一23】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弗五25-27】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

石头的见证

当我们读旧约时会发现﹐神很喜欢用石头纪念碑做见证。(创十二6-7)“亚伯兰经过那地,到了示剑地方摩利橡树那里。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耶和华向亚伯兰显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亚伯兰就在那里为向他显现的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创十二6-7) “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棚。西边是伯特利,东边是艾。他在那里又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创十二8)“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创十三18)“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创廿二9) 约书亚记里,以色列人进迦南后几次立起石头作见证,为要提醒后人。 【书四4-6】于是约书亚将他从以色列人中所预备的那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都召了来。对他们说:”你们下约旦河中,过到耶和华——你们神的约柜前头,按着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数目,每人取一块石头扛在肩上。”这些石头在你们中间可以作为证据。 【书四9】约书亚另把十二块石头立在约旦河中,在抬约柜的祭司脚站立的地方。直到今日,那石头还在那里。 【书七26】众人在亚干身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于是耶和华转意,不发祂的烈怒。因此那地方名叫亚割谷(就是连累的意思),直到今日。 【书八30-31】那时,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筑一座坛,是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的,照着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话,正如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众人在这坛上给耶和华奉献燔祭和平安祭。 【书二十二26-27,34】因此我们说:“不如为自己筑一座坛,不是为献燔祭,也不是为献别的祭;乃是为你我中间和你我后人中间作证据,好叫我们也在耶和华面前献燔祭、平安祭,和别的祭事奉祂,免得你们的子孙日后对我们的子孙说,你们与耶和华无分了。” …流便人、迦得人给坛起名叫证坛,意思说:这坛在我们中间证明耶和华是神。 【书二十四26-27】约书亚将这些话都写在神的律法书上,又将一块大石头立在橡树下耶和华的圣所旁边。约书亚对百姓说:『看哪,这石头可以向我们作见证;因为是听见了耶和华所吩咐我们的一切话,倘或你们背弃你们的神,这石头就可以向你们作见证。』 在新约圣经中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发生。在(路19:40)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城时﹐责备法利赛人说:「…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今天,当我们软弱、跌倒或失败的时候,圣经中的历史和这些石头也会起来向我们作见证,「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林前十11)。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