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甸的儿子:亚比米勒

基甸的儿子亚比米勒的事迹记载在士师记第9章,【士8:30-31】基甸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他的妾住在示剑,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基甸与他起名叫亚比米勒。基甸拯救了以色列人,以色列人都愿意拥戴基甸作王,基甸却坚决不受,说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可是基甸刚刚过世,他的庶子亚比米勒就用卑劣的手段取得自己妈妈的家族示剑人的支持,杀死基甸的七十个儿子,自己做了王。 基甸的小儿子约坦躲过了亚比米勒的屠杀,他跑到基利心山上向以色列人宣告说:既然你们选择了不该作王的亚比米勒作王,那么你们就诚诚实实在尊他为王,听从他的领导吧,但愿你们皆大欢喜。可是如果你们不诚实,而是耍花招,那么亚比米勒就会毁灭你们,你们也会毁灭亚比米勒,最后大家都同归于尽。约坦说完了这番话,害怕被亚比米勒追杀,就逃亡了。 亚比米勒和示剑人都是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各怀鬼胎,相互勾结。亚比米勒是想利用示剑人跟自己沾亲带故,立自己为王。如果以色列人真的要立基甸的一个儿子为王,就根本轮不到亚比米勒,因为亚比米勒并不是基甸谪生的儿子,而是基甸的妾所生的庶子。亚比米勒非常清楚自己的地位,所以他要用这种卑劣手段夺得王位,而且惟恐遭到基甸众儿子们的反对,就先下手为强,将他们全都杀了。而示剑人希望亚比米勒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受他们的摆布,所以才支持亚比米勒的行动,拥戴他为王。他们双方的关系是建立在自私自利、不公义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最后必然也会引火烧身、玩火自焚。 士师记9章22-24节:亚比米勒管理以色列人三年。神使恶魔降在亚比米勒和示剑人中间,示剑人就以诡诈待亚比米勒。这是要叫耶路巴力(即基甸)七十个儿子所受的残害,归于他们的哥哥亚比米勒;又叫那流他们血的罪,归与帮助他杀弟兄的示剑人。 最后亚比米勒攻打示剑,杀了城的居民,将整个城都拆毁了。亚比米勒彻底拆毁了示剑城,表面上是因着人的怒气,实际上是来自神的审判。既然示剑人不再有利未人的实际(书21:21),示剑城也就失去了逃城的功用(书20:7),神就任凭他们自作自受、自己拆毁了逃城,使迦南地中部的以色列人从此失去了恩典的庇护。神的百姓从恩典中失落,都是我们自己将城拆毁的结果,所以圣灵提醒我们:应当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犹21)。 后来当亚比米勒攻打示剑附近的一座城——提备斯的时候,被一个女人抛出的磨石打破了脑骨。亚比米勒就急忙喊叫为他拿兵器的少年人说:“拔出你的刀来,杀了我吧!免得人议论我说,他为一个妇人所杀。”于是少年人把亚比米勒刺透。以色列人见亚比米勒死了,就一轰而散,各回自己的地方去了。【士9:56-57】这样,神报应亚比米勒向他父亲所行的恶,就是杀了弟兄七十个人的恶。示剑人的一切恶,神也都报应在他们头上;耶路·巴力的儿子约坦的咒诅归到他们身上了。 亚比米勒的悲剧既证明基甸制造的以弗得成为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的恶果,也显明了神在历史中的主权:无论是基甸,还是以色列人,凡是拜偶像的,都会自食其果;无论是亚比米勒,还是示剑人,凡是作恶的,都逃不出神的报应;无论是示剑人,还是以色列人,凡是不记念神的,都逃不出神的追讨。

圣殿

圣经中的圣殿是指耶路撒冷敬拜神的殿,最初是公元前 969年所罗门王所建。摩西时代以色列人敬拜神都是在会幕中。大卫王早就想建造圣殿,但神不许可,因他流了多人的血,打了多次大仗(代上22:6-7) 。大卫王在未死之先准备了很多材料,嘱咐他儿子所罗门王为神建殿。所罗门登基第四年开始动工,七年后建成。殿址在耶路撒冷城内北方的摩利亚山地,即在此前约1100 年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创22:2)。圣殿面积比会幕大两倍,长30公尺,高10公尺,宽15公尺,为当时中东一带最宏伟的建筑。约在公元前 606-前 586年间,继以色列亡国之后,犹大人三次被携到巴比伦去,尼布甲尼撒王把圣殿毁坏。 约公元前 536年,波斯王古列下令所罗巴伯带领犹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在圣经中,以斯拉﹑尼希米和哈该等书卷中均有涉及圣殿重建的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圣殿”,后被大希律王扩建。第二圣殿的规模远小于第一圣殿,在公元前20年,大希律王开始扩建第二圣殿。他招募了10000名工人,计划扩建工程在其执政耶路撒冷17年时间内完成,结果用了46年才完成,约瑟夫在《犹太古史记》中生动地描述了第二个圣殿及周边地区。主耶稣在第二圣殿中,赶出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太21:12,可11:15,路19:45),他也在第二圣殿中进行过教导。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多率兵彻底烧毀了圣殿。正应验了耶稣的预言:“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太24:2)圣殿至今尚未重建。 自从圣殿被罗马摧毁后,圣殿的献祭等敬拜制度已经不再有,正如先知何西阿在公元前746年的预言。以色列人也必多日独居,无君王、无首领、无祭祀、无柱像、无以弗得、无家中的神像。后来以色列人必归回(或作回心转意),寻求他们的神耶和华,和他们的王大卫。在末后的日子,必以敬畏的心归向耶和华,领受他的恩惠。(何西阿书3:4-5) 1948年以色列复国、犹太人重新聚集并回到他们的国土,如以西结37章的预言,枯干的骸骨复活。在犹太人心中再次复燃关于“神对亚伯拉罕极其后裔的应许”的渴望。在圣经旧约和新约中都有先知看到未来圣殿的异象,其在外观、占地面积等各个方面与第一、第二圣殿皆不相同。我们深知,就像圣经中的其他预言一样,神的旨意必然成就,让我们在感谢赞美中,等待神的奇妙作为。阿门! 圣经记载: 1)大卫王将他被圣灵感动所得的样式都指示所罗门说:“这一切工作的样式,都是耶和华用手划出来使我明白的。(代上28:11—19) “大卫王对会众说:‘我儿子所罗门是神特选的,还年幼娇嫩。这工程甚大,因这殿不是为人,乃是为耶和华神建造的。’”(代上 29:1) 2)大卫作诗说:“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慧眼察看世人。”(诗11:4) 3)耶稣在世的时候,有些人到圣殿不是为了敬拜神,而是在此作交易,耶稣曾两次洁净圣殿。“耶稣进了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太21:12-13) 4)(结44:4-5) 他又带我由北门来到殿前。我观看,见耶和华的荣光充满耶和华的殿,我就俯伏在地。耶和华对我说:『人子啊,我对你所说耶和华殿中的一切典章法则,你要放在心上,用眼看,用耳听,并要留心殿宇和圣地一切出入之处。』 5) (启11:1-2) 有一根苇子赐给我,当作量度的杖;且有话说:『起来!将神的殿和祭坛,并在殿中礼拜的人都量一量。只是殿外的院子要留下不用量,因为这是给了外邦人的;他们要践踏圣城四十二个月。』

圣经中的居比路(塞浦路斯)

《圣经》中的居比路,现名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东部,为地中海第三大岛,地处欧非亚三洲交通要冲,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该岛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目前政治上分为南边的塞浦路斯共和国及北边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位于中部偏北的大都市、尼科西亚(Nicosia, 又名Lefkosia),是两国共同的首都。 圣经一共有八处经文提到居比路,并且都在《使徒行传》:4:36;11:19-20;13:4-13;15:39;21:3,16;27:4。路加在使徒行传第4章36-37节记载说:「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这段经文很明确地叙述,保罗早期宣教旅程的主要同伴巴拿巴,是一位居比路人。当司提反殉道之后,许多门徒离开耶路撒冷,往北去到腓尼基和居比路,甚至远达安提阿(徒11:19)。这些门徒只向犹太人讲道,但有一些信主的居比路和古利奈人,来到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传福音(徒11:20)。后来,当保罗和巴拿巴第一次被教会差派外出宣教时,他们所决定要去的第一站,就是巴拿巴最熟悉的地方:居比路(徒13:4)。 因着巴拿巴与居比路之间的关联,使得他和保罗成为教会第一个「差派之旅」的最佳伙伴。后来他和保罗决定彼此分开后,这里也就成为巴拿巴再回宣教的地方:「他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这是《使徒行传》最后一次提到巴拿巴,所以对于他之后的事情,我们都无从知道了。早期基督教的传统说,巴拿巴后来继续留在居比路,并且在岛上设立了第一间基督教会,一直到主历75年,他在居比路当地殉道。传统上还说,在这段期间,那位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外伯大尼叫他从坟墓中走出来的拉撒路(约11:38-43),也到了居比路;一般认为,他就是戚逊(Kition,现代拉纳卡Larnaca)的第一任「主教」(Bishop)。 圣经第六次提到居比路,是在保罗第三次外出宣教回程时。圣经说他在帕大喇上船起航后「望见居比路」(徒21:3)。当保罗等人来到该撒利亚,住了几天后,他们要前往耶路撒冷,在途中被安排在拿孙家暂住,拿孙是居比路人(徒21:16)。最后一次提到居比路,是保罗以囚犯之身往罗马航程中,因「风不顺,就贴着居比路背风岸行去」(徒27:4)。此外,在旧约中所提及的基提,也就是新约的居比路(参赛23:1;耶2:10;结27:6)。 文字及图片资料来源: 圣光圣经地理资讯网 吕荣辉/张百路 编著,《2011年保罗欧洲行踪旅习手册》,页23。

陶恕《超然的经历》六、圣灵的光照

“约翰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约三27) 这一句简单的话,令人失望,也令人有希望。“人就不能得什么。”从上文看来,约翰是正在讲论属灵的真理,他说,有一种真理不是借着人的聪明可以领会到的。人的聪明,可以领会人的思想;真理不是思想,乃是生命。属灵的真理就是灵,就是生命,为这个缘故,除非由于圣灵的启示,没有人能得到什么,“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就是这个意思。 约翰所说的并非新的发现,乃将旧约已经讲过的话更进一步地讲论而已,我们姑且把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作个例子,他说:“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五十五8-9)读者对于这段经文,或以为神的意念与我们的意念相仿,不过较高而已。神的道路必须相当高,高到与神相配,正如祂的智慧无穷,祂的能力无量一般。但约翰现今明明说:神的意念不同,不但是在量的方面伟大过我们的意念,更是在质的方面完全与我们的意念不同。神的意念是属于灵界的,人的意念是属于知识界的。神的灵可领会人的知识,但人的知识无法明白神的灵。人的思想绝对不能参透神的思想,“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罗十一33) 神照祂自己的形象造人,当时人里面有个“器官”,使他能够明白属灵的事,但因人犯了罪,那个器官死了。“死在罪中”这句话不是形容人的身体,也不是形容人的智能,乃是形容人心里领会神的本能,已经死去了。自从失落领会神的本能,人不得已要倚赖另一个“器官”,那是个完全不中用的器官,这器官就是人的头脑,即人思想能力的所在。 人借着思想不能认识神,至多不过知道一些关于神的事。“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一19-20)借着神所造之物和人想象的能力,人可得多少的亮光,但是神本身美妙之处,向人仍是隐藏的,除非人得着由上面来的光照。“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唯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林前二14)神的灵光照人心之时,人里面开始知道他从来所不知道的,这种由圣灵来的知识,就是顶会思想的人,竭尽他的脑力,也无法效仿的。他所领受的,是极具深度和权威的,是不需理由来证明的。他这经历是超过理由的、直接的、不带丝毫糊涂与犹豫的,且是令人心满意足的。 “人就不能得什么”,这是圣经的要道。无论人对自己的思想力怎样看法,神总是说“人不能”。“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林前一20)这并非说人的思想是无用的,人的思想是神的恩赐,是好工具,在相当的范围内是有用的。神曾命人运用他们的思想,祂对以色列人说过“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赛一18)。人的思想,在认识神的事上发生问题,不是在于力量上的不足,乃是在本质下的不合,神虽赋予人的智力,但不是叫人用智力来认识祂。 “人就不能得什么”,人需要圣灵的光照,这些要道,在新约圣经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今日信徒对此要道,偏离得这样远,真是令人惊奇得很。自认为基要派的信徒,看自己比自由派的人高超,但他们亦有错误。他们只有字句的知识,没有圣灵的光照,在守旧派的人中,许多是在圣经的字句上受过教,但未曾从圣灵那里受过教。不要以为真理可用人的智力参透。拥护基督教基本真理的人,未必就是领会真理的人。真理和圣灵是不能分割的。就是才智最非凡的人,在神的奥秘上也可能是个低能者。唯有神动工,人才能明白神所默示的真理,需要神的工作,如同当初神动工,默示祂的仆人写出祂的话语一样。 “若不是从天上赐的”,这是另一方面的要道。这令我们个个都有希望,因为这句话明明说:神要给我们知道,神从天要赐下知道的恩赐。基督亲自教过祂的门徒,要等圣灵由天降临,圣灵来就要将一切事指示他们。彼得承认基督为永生神的儿子,主解释说,这是从天直接的启示。还有一次,祂在祈祷中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祢!因为祢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太十一25-26)这里所说的“聪明通达人”,不是希腊的哲学家,乃是读过圣经的犹太人,甚至律法的教师。 保罗在他的书信里曾详细和重复地说过,借着人的思想,根本无法认识神,必须借着上面来的恩赐。他说出了人以为可以用来寻求真理的工具,都是没有用处的,叫人知道无依无靠地单单仰望圣灵。“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神借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白白地)赐给我们的事。”(林前二9-12) 这一段经文是在保罗致哥林多教会第一封信里引出来的。我们并没有将上下文故意削去,为了适合我们的见解,而牺牲他执笔作书的本旨。我们乃不加不减地引出该书的全文,让保罗的本意十足地表显在我们眼前。这确是保罗属灵哲学的大纲,与该书的各部分或他所写其他的书信的各部分,均没有冲突。我可以说:这是新约所保留一贯的真理。今日流行的神学,以人的理智为正确标准,与使徒的心意是何等的径庭。他始终抱定这个信仰,要明白神的真理,必须直接倚赖圣灵,对人的思想力,在这样的事上完全没有信任。 我说,今日流行的神学,以人的理智为正确的标准,我想我要解释一下。注重字句,与单纯倚赖理智,是同出一辙,两家都是以为凭人的脑力可以明白真理,人的思想是判断真理的权威,换言之,就是相信人的头脑能够做圣经认为不能做的事。圣经认为人的头脑受造的时候,就不是为此目的而造,结果,普通的哲学思想家诚诚实实地拒绝圣经,认为不足信,神学思想家,虽然想不通,却佯为接受,但实情与拒绝何异? 真理的核心与其外壳,在形状上,或者相同,但在实质上,就不相同。人的头脑仅能抓住真理的外壳,但只有圣灵能剖析真理内在的实质。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仅仅抓住外壳就以为自己信仰纯全,因为我们在字句上看见了真理的外形。为着这个致命的错误,基要派就日衰一日,我们忘记了真理内在的实质。这实际不是因为懂得外壳就会得着的,除非我们心里经历过神迹一般圣灵的工作。圣灵光照所带来真理的甘甜,在今日教会里,实是不可多得。天城夺人的美丽,真的见到有几人?沙仑玫瑰花的馨香,谁曾认识?为着缺乏这些可爱的甘甜、美丽及馨香,我们不得已要转向音乐会,或其他似是而非的娱乐,来追求满足。利用属肉体的感动,来求属灵的满足,那些的结果,简直是罪恶。 史密夫约翰有一本著名的讲章集《属灵知识的正路》(The True Way of Attaining Divine Knowledge),这本书所讲的真理,就是我在此要陈明的。兹引其一段如下:“若我要为神学起一个定义,我必不说神学是一种科学,我却说神学是一种生命。神学不是言语可以述说的,乃是凭借圣灵的感觉来领受;神学是永远之光的流露,如同日光,不独照亮人,且赋予热气与生命。仅仅打破真理的外壳,懂得圣经的字句,不算是真正得认识真理……人唯有在生命中把真理消化并实践出来,才能领略圣灵的美丽与生命。“ 这位老神人主张:圣洁的生命与真正明白属灵的事,二者之间有莫大的关系。他说:“真理内蕴的甘甜,不是放纵情欲的人能尝得到。属血气的人,不会看重属神的事。神的事要洁净的心思与感官,才能领悟,不是属肉体的人,可以窥其毫末的。” 这些话未说出来之前一千二百年,亚他拿修在他所著《道成肉身》(The Incarnation of the Word of God)里,亦曾论到洁净的心思与属灵启示的关系。他畅言基督的神性,他的话成为日后相信圣经的人的准则。他亦说,人的思想在神的事上是不合用的。他绝对不信任人的思想,在结论中他更强调地说,仅仅有头脑的知识,不算是真真地领会属灵的事。他的话应当用大字写出来,并悬在每个牧师及神学院学生的书桌上。 他说:“考查圣经与真正明白圣经,需要有敬虔的生活、洁净的心灵,并像主耶稣那样的美德;这样,他的思想才有所遵循,使他达到他所要明白的,就是人借着自己的心思,所可能明白的神的事。人的心若不清洁,生活若不合圣徒的体统,那人决不会明白圣徒所说的话。凡要参透讲论神的圣徒的心思,先要洗净他自己的心思。” 古犹太的信徒早在基督教会未建立之前,已经认识不清洁的心不能领会属天的真理,在他们所著的《所罗门的智慧》及《传道法规》等书里,有以下做人的话语:“智慧不能进入恶毒的心,也不住在为罪恶驱役的身内。因圣善管教的灵见虚假便退避,见无知人的心便远迁,断不与不义同居。” 这些书与我们常读的箴言书,都是教训我们,真正属灵的知识是属天智能来临的结果,乃一种真理圣灵的洗礼,临到敬畏神的人。这种智慧与公义、与谦卑俱来。绝对不会脱离敬虔与圣洁而单独来临的。 守旧派的信徒中,有的人不欢迎这一种的教训。我们需要重新把我们整个信仰估量一下,我们要知道真理不是纯正的信仰,乃是纯正的信仰加上圣灵内在的光照,我们所羡慕并传扬的是从上面来智慧的奥秘;这样,我们所要见到的新景象是:陈旧而窒闷的纯正信仰,必然得着从上而来的新气息。

使徒雅各之死

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使徒们勇敢为耶稣作见证,神迹显明,信徒相爱,使很多人归信耶稣,但引起更多人的怨恨,逼迫和抵挡。在保罗和巴拿巴上耶路撒冷之前大约4年,主后41-44年在位的大希律之孙、希律亚基帕一世用罗马的行刑方式——斩首,杀害了十二使徒之一的雅各。在十二使徒中雅各是最先为主殉道的,也是惟一圣经记载其死的,应验了主耶稣的预言(可10:39)。在主耶稣的三大门徒中(太17:1),圣经记录了彼得的工作、约翰的著作和雅各的殉道,无论是工作、著作还是殉道,他们都是为主而活、被主使用。 雅各本来的个性是相当猛烈如暴躁的,如有一次因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的人不肯接待耶稣,他就向主建议,求主从天上降火下来,烧灭这些对神的儿子侮慢的人,如古时以利亚求神用火烧死那轻慢先知的人一样(路9:51-54),所以耶稣为他取个外号,就是雷子的意思(可3:17);但后来因着耶稣的训诲和圣灵内住之改变,成为一个能接纳,宽容人的使徒。 当雅各受害时,神并没有像救助彼得一样地差遣使者去救他,我们的命运如何,乃在于神的旨意;我们无论遭遇到怎样的境遇,都有祂的美意,我们只管将自己安然交托在祂的手中。

圣经常用神之名——耶和华沙龙Shalom

“沙龙”希伯来文是“平安”“耶和华赐平安”的意思。“平安”原文有平安、和平、和睦、无战争、无危险,有太平的意思。圣经中常用于见面时问安,离别时祝福,“无灾无病”(路15:27;路5:31)“身体健康”(约三2)“怜悯兴隆”(但4:1;4:37)。新旧约圣经至少有365次之多。365天,天天有平安。然而神是赐平安的神,真正的“平安”是与神和好(罗5:1)、与人和睦,自己也得到安息。 在旧约《士师记》里我们看到以色列在士师时期没有王,经常饱受外族人的侵略和欺压,没有平安。神常常兴起士师来帮助他们打败以色列的敌人。《士师记》第六章记载以色列人遭受米甸人、亚玛利人东方人攻击,毁坏他们的土产,掠夺他们的牲畜,上帝呼召了基甸,他是个大能的勇士。耶和华告诉基甸,神可以借给他的能力,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基甸认出神以后,第一反应不是哈利路亚赞美神,而是惊呼「哀哉!主耶和华啊,我不好了」。因为基甸知道神是可畏的,曾对摩西说:「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20)。但神却用恩典从他里面挪走了惧怕,使他心里重新有了平安。人只有认识神的可畏,才能有真正的平安。每一个敬畏神的人,神都会「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借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罗15:13)。基甸承认自己的不能,出身卑微。自知贫穷无有,“我有何能”?是蒙恩的开始。 耶和华对他说:“你放心,不要惧怕,你必不至死。”于是基甸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沙龙』,就是耶和华赐平安的意思。(士六23-24)。神的百姓在神面前恢复平安,这是神拯救的开始。

基甸的失败

在士师记中,从神首次在酒醡那里的显现,到一路带领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的压迫,在这个过程中神的力量和同在,让基甸对神有更多的认识。他拒绝担任以色列的王,深知耶和华才是至高的治理者;可是却落入另一个诱惑,他用掠物金耳环制造了一个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那时会幕位于在以法莲支派的示罗(书十八1),基甸把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实际上是和以法莲支派分庭抗礼,建立了自己的权势。这个冒牌的以弗得取代了神的地位,被百姓当作偶像敬拜,也使基甸全家都陷入罪的网罗、自食其果。(士师记8:17) 撒但深知我们每个人易于被攻陷的弱点,也善于利用原来美好的去施展它的恶。基甸摧毁了巴力偶像,却立了另一个偶像;他有好的开始,倚靠神、寻求神的旨意、顺服神,但在成功后并没有一个好的结束,最后诱使以色列人犯罪得罪神。一旦我们试图以有形之物取代神,想紧抓什么东西或感觉时,偶像就开始在我们心里成形了。这是士师时代以色列人的最后一次「国中太平四十年」,以后即使兴起士师,也不会再有「国中太平」了。因为从基甸开始,连士师自己都将成为百姓的问题。 基甸的失败,提醒每一位在属灵的事上作带领的人:人的天然生命都是倾向敬拜偶像的,因此我们更应当注意扎根圣经,接受神的管理。基甸的故事,也带给我们鼓励和警惕。神是灵,让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祂。求神帮助我们时时察验内心、审视我们与祂的关系,特别是当我们获得世俗所谓的成功时,更要谨慎,不要让任何不纯正的想法进来污染我们与神的关系,使它变质;也求神保守我们有一颗正确的心,坚立我们的脚,能好好跑完在世的整个路程。

腓尼基

古代腓尼基大约相当于今黎巴嫩地域,“腓尼基”一词原意为紫红色,源于此地出产的由染色骨螺制造的一种紫红色颜料。古时西方人一般用骨螺科的贝类来染紫色,工艺复杂,且消耗巨大,制作的时间必须精准。尽管10000枚骨螺仅能产出1克纯紫染料,而1克染料只够染制一件衣服的边角料,但这依旧是西方古人趋之若鹜的色彩。 腓尼基的地域北起苏克苏、南至阿克、东起黎巴嫩山、西至地中海。公元前5000年,腓尼基就有人居住。古代的腓尼基并非指的一个国家,而是整个地区,其范围接近于如今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根据考古资料,为了便于修筑堡垒以及防御,大部分的腓尼基城镇都建在沿海地带,而且是各自独立的,易守难攻。他们的腓尼基字母,与希伯来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同源。各个城邦彼此林立,以推罗、西顿、乌加里特等为代表。 约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1200年,腓尼基主要在政治上受埃及的控制;公元前2000年,西顿城发展起来,前1200年,推罗城得以强大起来。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他们驾驶着狭长的船只踏遍地中海的每一个角落。腓尼基得以独霸地中海。控制了通往印度的航线。这一时期的腓尼基人运输大量象牙、乌木、棉布、亮铁等。然后出口琥珀到今天的德国和意大利,此外还出口锡到地中海沿岸。 公元前800年左右,腓尼基开始衰败,沦为外国的附庸,其商业优势也逐渐的颓废了。而希腊城邦此时已经开始逐渐的强盛起来,夺取腓尼基人在海上的殖民地和市场。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人在东地中海占据了上风。公元前332年,推罗城陷落,腓尼基人的名字不再见诸史书。

陶恕《超然的经历》五、遗忘了的一位

“保惠师(安慰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约十四26) 不信基督为神或忽略这重要真理(不信派或自由神学家),实是犯了一件致命的错误。因为基督若不是神,他们所信的基督是何等地不完全。祂的死,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殉道者的牺牲,祂的复活不过是有意义的神话,他们的救主是一个人而已,若只是一个人,就不是救主了,最多不过是一个理想,理想对于我们的软弱与罪恶,是不能救拔的,只有讥笑我们与判定我们。若马利亚的儿子不是神的儿子,换言之就是神的儿子从来没有降世做过人,那么,我们人类还有什么希望?若自称为世界的光明的耶稣,不过是一根忽明忽暗的火把,那么,今日笼罩地上的黑暗将永不消灭了。教会的领袖们,就是不信派的首脑,对于这样严重的话,每每耸动他们的肩头而不置可否,但他们对于他们会众灵魂的责任,不会因耸动而卸却。他们的会众看他们为灵魂的领导者。神必向他们算帐,因他们害了他们的会众太多了。 自由神学家(或不信派)否认基督的神性固然是不当与有害。我们认为信仰纯正的人,却不要瞎眼不见我们自己的亏欠。我们在属灵的事上的错误,恐怕不会比不信派的错误更小。我们哪有空闲来自满自庆呢?我们的错误(或简直说我们的罪),就是忽略圣灵,甚至到了忘记祂为三一真神的一位的地步。这不是说我们公开否认祂为神,我们在信条上,没有更变,但我们在生活上,在工作中,完全不理祂。这是并非小可的事,因为信仰若非在我们思想上占重要的地位,并在我们生活上发生剧烈的效验,那个信仰便无实际的价值。试问今日信仰纯正的基督徒,圣灵在他们身上有否实际的价值?在许多教会里,圣灵几乎完全被忽略了。圣灵同在或不同在,他们都不看为紧要。教会除了唱“赞美诗”及“祝福”的时候,简单地提起圣灵二字之外,其余的时间完全不注意祂,一若圣灵没有存在一般,一如我们不信神是三位一体的,我们只在名义上称为相信神为三而一的人。基督教的信仰既强调地说神是三而一的,这三位——圣父、圣子、圣灵,是同尊、同荣、同权的,圣灵与圣父、圣子,应一样地接受我们的尊荣与敬拜,缺乎此,我们就不是相信三一神的人了。 忽略了三一神里面的第三位圣灵,已经引致严重的结果,因真理是隐藏的能力,凡隐藏的能力。必须相当大的压力,加在他的身上,然后炸发,真理也是如此。我们可能把真理放在脑后,直至一生过去,也未发生效验。圣灵的真理就是这样的被我们埋没了,祂的能力尚在等待教会来发现并使用。祂不会因着我们轻轻地一拨而放出大力的。只在教会所用的赞美诗里面提一提祂的名,是不够的,祂需要我们十分地注意祂。若教师们的思想里,充满着圣灵,听众的祈祷里,就必充满圣灵。若圣灵成为主要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祂的能力,必定再一次向教会显现。 普通教会的会友,对于圣灵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他几乎以为没有圣灵的存在。若他偶尔想起这个题目——圣灵,他会想象祂如一缕看不见的白烟,缠绕在教堂里,或停落在将死的一位好人的头上。老实说,他不信有这么一回事,但他既闻有圣灵,就不得不如此想象。他又觉得考查圣经,看圣经对于此题怎样讲为太艰巨的工作,就马马虎虎地说他相信圣灵,却对于圣灵毫无所知,在实际方面,更谈不到有什么效验。这是普通会友的知识,你不要以为太稀奇。 到底圣灵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说祂呢?要答复这个问题,恐怕我们要占许多的篇幅。我们只有求“从上面来的恩膏”,亲自引导阅者认识祂自己,并希望阅者有渴慕真理的心,成为推动之力,推动阅者追求圣灵的真理,增进知识。 若我们观察得不错,历代圣徒越享受圣灵能力的,越少讲论圣灵。这不是说他们不提起圣灵,这是说他们不想给圣灵一个定义。没有圣经以前的圣徒确实行在圣灵里面,但他们不解释圣灵是什么。有了圣经以后的圣徒,许多是被圣灵充满和被圣灵重用的,大半因为文字恩赐的限制,不能以文字说出他们所认识的,因此他们对于圣灵的认识,无法完全传给我们。虽然如此,他们却确实从心里活出圣灵的真理,简单至无可疑议。在他们看来,圣灵如同主耶稣一般,要我们爱祂,也要我们与祂交通,他们的口或文字,虽然觉得说不来其中的奥秘,但他们毫无困难地取用圣灵的能力,一方面来过圣洁的生活,一方面来做有效的工作。 这是合于情理的,经历要先于理论。无论如何,要先用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法,得到经历。一个小孩食补品,但他不知道化学或饮食学为何物。村童虽未曾听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与厄尔力斯(Havelock Ellis)为何人,也体会纯洁爱情的美丽。从经验得到的知识,比较从书本得到的更好,经验可以不需要书本,并且是先于书本。 知识讲论一件事和亲自经历一件事是大有分别的,在宗教方面,更是如此,例如吃饭,谈论吃饭的益处和实行把饭吞下去,是大有分别的。一个人可能知道面包里所有的成分,但结果仍是饥饿,而至于死。照样一个人可能知道基督教一切的事实,但仍然在灵性上是死的。“认识祢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祢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十七3)这节经文所说的“认识”,是指着经历上的认识,不是仅仅头脑里的认识。试把“认识”二字,当作头脑里的认识来读这一节的经文,“头脑里晓得讲论真神的事,并晓得讲论神所差来耶稣基督的事……”,这样读法,便令该节经文的意义根本变质,其间的分别,如同生与死一般。 这不是说我们可以轻看头脑的知识。头脑的知识要鼓励我们亲自实行经历我们所学习的,然后那知识才有价值;由此看来,头脑上的知识,可能带领我们进到经历上的认识。我说可能,因为许多人只有头脑上的知识,就停在那里,未必都有经历上的认识啊! 说到圣灵,只晓得讲论祂,未必是真认识祂。真认识祂的,是与祂有过个人接触的。 那么,到底我们要怎样讲论圣灵呢?我们单从这一个“灵”字,可得许多亮光。灵在物质之外,并超过物质的。灵是另外一种的生命,灵没有重量,也没有体格,在空间里没有占据平面或立体的地位。凡属于物质上的形容词,不能说在圣灵的身上。虽然如此,灵却是的确存在的,与任何物质的东西确实存在的一样。这些话若觉得太难想象,不大要紧。这不过是我们有限的头脑,对于灵的一种说法。究竟我们把灵当作有体格的人物来看,也无大碍。 圣经与基督教的神学都承认圣灵有“人”的性格,人有感情,有理智,有意志,圣灵也有。灵会知道,会决断,会爱,会欢喜,会忧愁,会怜悯,会思想,看见,听见,说话,以及成就许多有人的性格才能成就的事。 圣灵还有一种特别能力,就是会“透入”,这是一件重要的事,为一切寻求真理的人应该知道,并且乐于认识这事。祂能透入物质,如人、身体,祂会透入人的思想,祂能透入其他的灵,就如人的灵。祂能完全透入人的灵,并与人的灵打成一片,祂能包围人的心,侵占及充满人心的各部分,但不会叫人失去人性,变成反常者,只有不道德的恶势力,才会被祂充满的能力迫而退却。 或者我们要问,这是怎么一回事?一个人格能透入第二个人格吗?老实说我们的答复是,我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有个简单的比喻,是几百年前一个属灵作家用过的,可以借来解释这一件事:我们把一块铁放在火中,同时加紧把炭火吹红,不久我们就发现火透入铁里;铁在火中,火亦在铁中,火铁不能分开,两个竟成为一体,火与铁本是两件的东西,但两者竟互相透入,到了不分彼此的地步。 圣灵亦好像上面所说的透入我们的灵。这并不是说我们变了质,或说圣灵变了质。两方面都不受毁伤,各有各的存在;不过现今神的灵透入我们的性格里面,并且充满我们,叫我确实与神合而为一,不但是在理想方面如此,乃是在实验上如此。 圣经说圣灵是神,神所有的一切神性,圣灵也有。神所是的,圣灵也是。人的灵就是人,照样,神的灵就是神。圣灵与神是一体的,是同尊同荣的,就像人的灵与人是一体的,是同尊同荣的。圣经里关于这一点的证据很多,我们不必赘举。凡肯打开圣经的,都不难找到。 最初教会写下信条的时候,曾大胆地承认圣灵为神。使徒信经不是明明说,他们相信圣父、圣子、圣灵,并在三者之间没有歧视吗?教父们,就是对于信仰有权威者,曾订定尼西亚信经。关于圣灵的神性,以下的话说得十分清楚: 我信圣灵, 是生命的主,并生命的赋予者。 祂是出于圣父和圣子的灵, 与圣父圣子同受敬拜并荣耀。 到了第四世纪,教会因异论纷起,争执颇多,关于这一点的信仰,有更为详晰的说明。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亚他拿修信经,这个信经是由谁订定的,我们可以不必追问。信经用最简单、最清楚、最切实的话来说明神的本性。以下是关于圣灵神性的话: “圣父一位,子一位,圣灵亦一位。” “然父、子、圣灵乃一体之神,三位之荣光同等,威严永远相同。” “此三位中,无分先后,无分尊卑。” “乃三位皆永远同在与同等。” “由是言之,一神为三位,三位为一神,乃当敬拜。” 在以往教会的诗歌里面,作者也是很自由地承认圣灵为神。他们的确是用诗歌敬拜圣灵,但可惜许多关于圣灵的诗,因为我们太熟识的缘故,竟把其中的真意忽略了。有一首诗说:“带着属天亮光的灵”,另一首说:“神向我吹气”,还有许多,不胜枚举,只因唱者对于圣灵没有经验上的认识,所以多半看诗里的话没有意味。 在费伯的诗当中,我见过一首是关于圣灵的诗中最好的一首,但可惜尚未配上音乐,就是已经配了音乐的话,照我所知未曾有一处教会曾经唱过。是否因为诗中之意,为作者个人的经历太深,太亲,太热,为今日信徒所不及,所以至今尚感没有唱和者吗?我引其中的三节如下: 爱的源头祢是真神,自亘古之年, 从圣父圣子里流出,远在被造前。 我敬拜神奇妙之爱,神恩典之源, 在祢座前我谨跪下,我众罪弃嫌。 祢是光,是爱,是真神,我何敢久瞻, 祢的神性奇妙伟大,祢道路难测。 这一首诗从各方面看,都应选为教会的诗歌,真理方面是合圣经的,文学方面是通顺的,诗词方面是美丽的,既有宗教的浓情,又有诗家的风味。倘若我们对于圣灵有更深的认识,许多被遗忘的诗歌早已被采录了。诗歌不会叫我们得着圣灵,但有圣灵的,必定有诗歌。 圣灵就是神,祂不但是神的使者,祂就是神,祂是创造的神,与祂所造的人类接触,在人类中做拯救与复兴之工。 三一的神从来没有分开单独工作的。若想象他们是分开的,无异于想象一个人是分开的。神的每一件工作都是祂们三位合作的,其中一位在哪里,其他的两位必同在,祂绝对不把自己分开,圣灵在那里,圣父圣子也必在那里。“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约十四23)为着一件特殊的工作,一位比其他的两位或者会更显著一些,但总不是没有其他两位同住的,祂在那里,整个的神就在那里。 “神像什么?”对于这个虔恭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祂像基督。”基督就是神。在巴勒斯坦人群中行走的耶稣,就是神在肉身显现。“圣灵像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祂像基督”。因圣灵就是神,就是圣父圣子本体的原质。圣父圣子如何,祂也如何。我们如何对待基督和天上的父。我们对于天父与基督的圣灵也要如何对待。 圣灵是生命之灵,光之灵和爱之灵。祂好像一个广大无边的海洋,但从祂非被造的方面看,祂是一片火海,常常在运行着,成就神永远的计划。在自然界里,有祂的工作。在世人中间,有祂的工作。在教会中,有祂的工作,在不同的环境里都有祂不同的工作,但每一工作总与三一神的意旨符合。凡祂所做的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或出于火气的独断独行。因为祂是天父的灵,祂向神百姓的情绪,正如天父一般的情绪,所以我们在祂面前,不必丝毫觉得陌生。祂也必像基督一样,对待罪人有爱心,对待信徒有亲情,对待一切受苦者有极同情的怜悯。 现今是我们应该趁早悔改的时候。因我们获罪于三一神之处多而且深。我们恶待了祂,我们把祂钉死在祂自己的殿中,如同当时基督被钉在耶路撒冷上面的山。我们不是用钉子钉死祂,我们所用的钉子是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感情及我们的理智,从意志、情感及理智里面产生了违背、轻视与疑惑。因为违背祂、轻视祂及疑惑祂,我们对祂就有了不该有的思想,存了不该存的态度,结果使祂忧愁,并扑灭祂的感动,至无可收拾。 最可取的悔改,是有行为的悔改,若我们改变我们的行为与态度,那就是真正有价值的悔改。为着恶行痛哭、流泪一千年,不如行为改变、生活更新那样使神的心欢喜。“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赛五十五7) 让忽略圣灵的人悔改,从今以后不再忽略祂,要知道祂是该受敬拜并遵从的。敞开我们心中每一扇门,请祂进来,我们心中的每一个空处,或说圣殿里的每一间空房,都要打开,并坚决地请祂来为主为王,让我们向祂完全的降服。要记得圣灵爱慕主耶稣的名,如蜜蜂之爱花香。基督若被尊重,圣灵就感觉畅快,基督若受欢迎,圣灵就觉得自由。基督若得荣耀,圣灵就觉得欢喜。

牛膝草和香柏树

「牛膝草」(Hyssop)是一种容易生长的薄荷类草本植物,它在巴勒斯坦十分常见,在合适的环境下可长到1呎半至3呎高,其柄具韧性,故中文译名「牛膝」,牛膝是牛有力之处,体积不大,却可承受重量。常生长在墙头石隙间,由于整株牛膝草满布细毛且叶片茂密,若把叶扎成一束,可以吸附很多水分,适宜作洒涤使用。早期游牧民族可能已有用来洒水或打扫帐幕。 牛膝草在《圣经》中共出现过12次,除了在《列王记上》里被用来显示所罗门王的学识渊博,《约翰福音》里士兵用牛膝草绑海绒蘸醋给耶稣尝之外,其它的出现都是拿去蘸血或是蘸水,用来作为旧约礼仪洁净的工具(参读利未记14章、民数记19章)。大卫的悔过诗「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我就干净;」(诗51:7)不是说牛膝草有洁净的功效,而是借牛膝草取用祭牲的血,也就是主耶稣宝血洗净我们的罪,牛膝草本身不能带来救赎,乃是耶稣羔羊的宝血。 圣经讲所罗门王的智慧,各类知识渊博,说:「他讲论草木,自黎巴嫩的香柏树直到墙上长的牛膝草…. 」(王上4:33)。圣经中提到的「香柏树」它的主产地是以色列北面的黎巴嫩,因为气味芳香和木质坚实,树身粗大,当时人喜用这木材来建屋,过于其他各种木材。旧约中先知用这些高贵的树中之王来象征世间的力量、权能和威荣。列国诸王都争相夺取黎巴嫩的山岗,以得着这里的木材来装饰他们的宫殿。所罗门王也请求推罗王希兰运送黎巴嫩的香柏树为其建圣殿做准备(王上5:6)。香柏木是高贵的树中之王,牛膝草则是显得微不足道,这两种看来贵贱极端悬殊的植物,却都为神所用。基督徒如同卑微的牛膝草,是神主动拣选了我们,成为神所使用的器皿,我们应该记得自己的份位,心存谦卑、顺服,作为基督救恩福音的出口。 属灵应用: 一、《出埃及记》记载耶和华指示摩西吩咐以色列人「要拿一把牛膝草,蘸在盆中的血里,然后把盆里的血涂在门楣上和两边的门柱上」(出埃及记12:22),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约有几百万人,换算也有近十万个家庭,要在短短数日内齐备供这么多家庭蘸血使用的工具,实在不容易,而牛膝草生长于石墙或屋顶上,在各家周边屋墙随手即可摘取,恰好具备这样的功效。 二、「香柏树」与「牛膝草」各有不同的功用与特性。牛膝草在人看来是微不足道,却与高贵的香柏木一同成为被神使用的植物。这是神创造的智慧,我们被主陶造成怎样的器皿,不在乎贵贱,乃在乎是否合乎主用!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