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皇帝“尼禄”
尼禄于主后54-68年担任罗马帝国第五任皇帝,出身于罗马贵族世家,从小欢喜艺术和体育,并自许为伟大艺术家,又经常参加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欢喜到剧场唱歌。他为人残暴、铺张浪费,自负且报复心重,残害老百姓,并修造巨大个人雕像让别人膜拜。 尼禄也是第一个公开大规模逼迫教会和基督徒的暴君。主后64年发生罗马大火,尼禄嫁祸并残酷杀害了许多基督徒,包括使徒保罗和彼得。那场大火一连窜烧了六天七夜,结果罗马全城皆为焦土一片。尼禄听闻有人怀疑是他本人所暗地纵火,为了不使传言扩大,他便宣称这场灾难是基督徒阴谋纵的火。于是他下令逮捕基督徒,公开地将他们残酷折磨——钉十字架、披兽皮让恶兽咬死、将他们钉上柱子做为蜡烛。多位使徒包括保罗和彼得在其在位期间被处决。 68年,高卢行省发生叛乱,尼禄因为之前杀了太多人,众叛亲离,被赶下台。在他逃难过程处处面临暗杀的威胁,最终于68年6月9日自杀身亡。
陶恕《义人之根》五、听从那听从神的人
我们听道时只要发现到一个宝贵的真理,我们所花的时间已经得到报偿了。 有一次我听道时就发现了这样的宝贝。整篇讲章中我得到一句非常宝贵的话,其他的已经没印象了;那句话实在太好了,但很遗憾,我想不起那位讲员是谁,以致我不能褒扬他,他那句话是这样的:“不必听从那不听从神的人。” 无论在哪一群人当中,十居其九的人都自信能为人师,够资格去指教别人,而且,人最有兴趣指教人的总是在宗教和道德的范畴。可是在实际上,一般人往往最没有资格在这题目上说有智慧的话,他们的话产生的后果总是适得其反,叫人受损,故此我们应当小心选择尊师。既有选择,少不免会有拒绝。 大卫警告人不要随从恶人的计谋。圣经中有不少例子,说明许多人的失败都是因为误信谬言。例如,罗波安听从了那些不听从神的人,结果误了以色列国的前途;亚希多弗的计谋实是恶谋,大大增加了押沙龙的罪孽。 人不先听神的话,就没有资格向别人提出劝告。若不打算听从、遵守神的忠告,就没有权力去忠告别人,真正能辨别是非的智慧,必然与神的声音互相呼应。我们道路上唯一安全的光,是那从世界之光——基督——反射过来的光。 尤其重要的是,青年人应知道选择听从谁的忠告。他们入世未深,经验不丰,所以必须请教别人的意见,而且不论他们是否觉察到,他们都确实每天把别人的意见实行出来,成为自己的意思。那些夸耀自己独立不倚靠人,以独立为美德的人,仍是拾人牙慧,他们所热衷的个人主义。正是受了他人影响的结果。他们之所以成为那样的人,就是因为他们采纳了他人这种意见和论调。 只有听从那些先听从神的人——这个听从他人的原则,才能使我们得免陷入许多的网罗。所有宗教工作计划都必须受这个原则试验。在这个宗教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必须保持神智清醒冷静,在追随任何人以前,应察看他额上有否神的膏油。不管他要干的是什么事,若没有十字架的记号,我们就没有属灵的义务去帮助他,不论多动人的呼召,多感人的故事,多扣人心弦的图画,都不能叫我们拿出金钱和时间,支持那些无暇听从神话语的人所推动的计划。 神仍然拣选属祂的人,这些人每个都听神的话,当神发出指示,他们必然听从。只有这些人,我们才可以放心听从。
亚波罗
「亚波罗」是亚波罗尼亚(Apollonius)的简写,是初代教会一位出色的传道人,他出生于埃及首都亚历山大。关于他信主的经过圣经并没有提到,只知他在埃及时已经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学养俱丰,热切殷勤,有丰富的圣经知识和服事主的热心。 当保罗第二次布道时,先在哥林多传道后,来到以弗所,在以弗所工作告一段落后,在他离开时把百基拉和亚居拉夫妇留在以弗所,以便继续帮助信徒。(徒十八18─21)就在此时,亚波罗来到以弗所。这位曾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的亚波罗,心里火热,就在会堂中,将耶稣的事,详细教训人。他语气坚定,措辞中肯、辩才无碍,因此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其中包括百基拉和亚居拉。 亚波罗的信息虽然丰富感人,但却不完整,因为他只晓得约翰的洗,而不明白因信基督而称义,以及圣灵在救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百基拉和亚居拉并没有当场指出他的缺点,而是事后邀请他到家中讲解帮助他。在此我们看见这对夫妇的智慧和爱心,我们也看到亚波罗的谦卑和从善如流的受教之心。 亚波罗装备了完整的福音信息之后,立刻开始了传道的事工并被上帝使用,成为了一名福音的有力辩护者(使徒行传18:28)。亚波罗行过亚该亚最终到达哥林多(使徒行传19:1),在这里他浇灌了保罗所栽中的种子(哥林多前书3:6)。亚波罗的天赋异禀为他在哥林多教会当中吸引了一批追随者,然而单纯的赞赏竟导致了教会中的分裂。与亚波罗的初衷相悖,哥林多教会中有一派信徒宣称亚波罗才是他们的属灵导师,并将保罗和彼得排斥在外。在哥林多前书1:12-13中,保罗处理派系分裂时说:基督并不是分裂的,我们也不应如此。我们不能爱各人胜过爱真理。圣经中最后提及亚波罗的地方是在保罗致提多的书信中:”要给律师西纳和亚波罗送行,叫他们没有缺乏“(提多书3:13)。保罗将亚波罗看作是一位宝贵的同工和朋友。 总之,亚波罗博学多才,对主热心,在布道方面也充满才干。他为主作工,帮助使徒的事工并忠诚地建造教会。他的生命鼓舞我们每一个人要在”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得后书3:18)并使用上帝的恩赐去宣扬真理。
亚底米与以弗所的暴动
「亚底米」是流行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掌管生育与丰收女神,希腊名阿耳忒弥斯,拉丁文是「黛安娜Diana」,胸前多乳,象征多产,迷信者向她祈求赏赐子嗣。 保罗第三次宣教过程中来到以弗所,神借保罗行了非常的神迹奇事;凡住在以弗所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知道这事,也都惧怕;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徒十九11,17】。结果保罗遭到当地人的逼迫,原因和在第二次宣教过程中腓立比的遭遇一样——福音阻碍了靠偶像谋利者的财路。圣灵借着外邦人的口见证了保罗传道的果效,以弗所及亚细亚省已有不少敬拜亚底米的人信主,不再相信用人手造的偶像。因此银匠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银匠底米丢,聚集工人,反对保罗及他们所传的福音。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抓住与保罗同行的该犹和亚里达古,到可容纳二万五千人以弗所露天大剧院里聚集。对比福音的影响,以弗所的审判官更关心的是本城不要有动乱,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快就平息了暴乱。之后,保罗就劝勉门徒,辞别起行,往马其顿去。 神的道在以弗所带来的搅乱和影响力是当地的一个大新闻,这场扰乱可能会给使徒带来危险,但是上帝始终允许这个结果发生,为的是要让更多的人听到福音,使福音得以广传并且大大兴旺。除此之外,经文也讲到保罗被保护起来,之前其实也有类似的记载,当保罗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就有爱主的门徒来帮助他,使他能够脱离险境。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陶恕《义人之根》四、实用的基督?
主曾预先警告我们假基督会来。很多人都以为假基督一定是从教会外来的,但其实不然,假基督也可能从教会内兴起的。 我们必须清楚知道,我们所承认并跟随的那位基督,确实是神的基督。我们容易跟从一位由人想象塑造出来的基督,而非真正的基督,那是很危险的。 过去几年,基督被一些所谓福音派人士通俗化了。他们说,基督会为人包办一切奇难杂症,例如,很多人说基督很热心助人达到目标,但从不过问那些事情的始末端由,他非常体贴,不会发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如:“你要求我帮你完成的事情,在道德和属灵方面有没有问题?”。他们说一个拳师做了适量的祷告,基督就会帮助他在场上击倒对手,使其不省人事。换言之,主也会帮助棒球投手把球投出适当的弯度。有人举出另一个例子说,基督帮助一个热衷运动的牧师在跳高比赛中获奖,又帮助另一个牧师不但在田径赛中领先,且创下了一个新纪录。不但如此,更有人说,基督会使一个会祷告的商人在一宗交易上击败了竞争者,以较对手为低的喊价取得众所垂涎的合约。甚至有人传言,基督会帮助一个会祷告的女演员,在扮演娼妓时演得有声有色。 在这些人心目中,我们的主成了一个“实用的基督”,像阿拉丁神灯那样,满足任何召唤祂的人吩咐一些小奇事。 显然这些人没有停下来想想,假如基督真的参与拳赛,以其神能帮助胜方把对手击至瘫痪,就等于残害负方。要是祂因帮一个商人而损及他人,就是偏袒,这与圣经上那位真基督的本质全然不同。 这一切想起来真叫人感到可怕,我多希望那些宣扬基督是有求必应的人不知道他们所宣扬的虚假教义中包含什么意思,但很可能他们是知道的,却仍愿意向人介绍“实用的基督”。要是这样,这些人根本已经否定了基督的神性和主权,他们的基督,是一位方便人满足肉体需要的基督,与异教的鬼神相差无几。 神救赎的整个目的,是使我们成为圣洁,恢复神的形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祂使我们不再以属世的野心为念,不再受世人渴求的奖赏所牵引,因那些东西没什么价值,一个圣洁的人不会梦想求神帮助他去击败对手,或胜过其他竞争者,如果他成功而别人就必须失败的话,他就不会希望成功。有圣灵内住的人,是不会为了不义之财和庸俗观众的喝彩而求主帮助他击倒对手的。 约书亚为耶和华争战,大卫拯救神的选民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华盛顿寻求神的帮助来反抗那些企图奴役新美国的敌人——这是道德及属灵原则的崇高标准,与神在人类历史中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导人说基督会运用祂神圣的能力来增加我们属地的利益,不但误传了主,更是于我们的灵魂有损。
方伯迦流
「方伯」是罗马帝国元老院直辖行省的首长,地位相当于巡抚或总督。那时哥林多的方伯「迦流」(Junius Gallio)是罗马皇帝尼禄的私人教师、斯多亚派哲学家辛尼加(Seneca)的兄弟;是一个公正冷静的人物,对于宗教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只要宗教不妨碍政治,就不予过问。迦流认为犹太人控告保罗的罪名只是宗教上的争执,并非违犯罗马法律,因此不予立案。迦流的判决后来成了各地巡抚和方伯援用的先例,在主后50-60年代对教会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 徒十八11-16所记的方伯迦流之前没有历史资料支持,曾是圣经批判家们几个世纪来用来批判路加的热门话题,直到1905年在希腊德尔斐(Delphi)城发现了「迦流碑铭」证明,迦流在主后51-52年担任亚该亚方伯,成为确定保罗来到哥林多和写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时间的最重要的标志。
以弗所
「以弗所」是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一个大城市,位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东岸、凯斯特(Cayster)河口附近(今天属于土耳其)。以弗所原是一个天然河港,公路网四通八达,控制了深入小亚细亚腹地的咽喉,极具有军事和商业的价值,是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重镇。在罗马时代,它是亚细亚的省会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人口达三十余万,有很多的犹太人。它也是一宗教中心,城中有亚底米(即「狄安娜」)女神(参徒19:35)的庙,这庙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以弗所是早期基督教中心之一,保罗曾在此停留两年多(徒19:8-10),坚固教会,造就信徒,以此作为亚西亚地区的福音基地。根据传统,使徒约翰及主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都曾居住于此。第六世纪之后,以弗所因河港淤塞而没落,现在只以一个废墟而存在。 以弗所是宗教中心,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底米女神庙和大剧场,行邪术之事非常普遍。当地犹太人口比较多。保罗三次传道旅程中,在以弗所逗留最长。他用这商业城市为根据地,将福音向亚细亚地区传开了。启示录中提到的七个教会即在该地区这个曾经著名的城市。
陶恕《义人之根》三、我们配听道吗?
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地以为,传道人传讲真理的信息时,这篇信息必然传入了听者的耳中,而听者亦必然是以热诚的态度来聆听,他们理当因此受了教,因为他们已经听了神的话语,但真实情况未必如此。 如果我们真正愿意受教,我们必须配得去听教;更正确地说,我们必须以一种合宜的态度去听教。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的态度不配去听那真理,以致无论我们听道、读书,甚至读经,都不能叫我们得到益处,这就是说,我们没有达到聆听真理所要求的正确态度。 圣经上说:“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赛55:11)这段经文并不是说,神的真理不论何时何地传出去都必定有功效。旧约先知是在慨叹,他们向以色列人大声疾呼,传神的真理,竟然无人理会。“我呼唤,你们不肯听从;我伸手,无人理会。反轻弃我一切的劝诫,不肯受我的责备。”(箴1:24-25)主耶稣所讲的撒种子比喻亦说明了有人听道也可能得不到益处,保罗曾经引用经文对犹太人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徒28:26)从此他便离开犹太人,开始对外邦人工作。 要真正从心里明白真理,必须先在心态上做好准备。主在福音书中多次讲论到这种准备态度的重要性:“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祢!因为祢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太11:25-26)约翰福音多处教导人,在真正了解神的真理之前,必须在心灵中有一种属灵的准备。约翰福音七章十七节将这意思总括出来:“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保罗直截了当地说:“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唯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林前2:14)。 一般教会在考虑邀请某位牧师时,很自然会问:这人配给我们讲道吗?这个问题也无可厚非,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更加实际的,就是:我们配听这人讲道吗?听者存有谦卑的态度,会使他们从主所赐那些不论大小的烛光中得更多的亮光。 当人的态度配得去听神的话,神可能会借着不配的媒介来对人说话。例如,彼得因听见鸡叫而悔改。固然,鸡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毫无所知的,但主却为它安排了各样事情。鸡叫的声音使这个背道的使徒的心破碎,叫他后悔不已,痛哭一场。奥古斯丁因看见一位朋友被闪电击毙而悔改。赫尔曼在目睹冬天落叶后悔改,司布真却在听了循道会一个不见经传的平信徒一番劝勉而成为基督徒的。慕迪清楚得着圣灵的膏抹,是因为听了一位心灵单纯的妇人的见证。 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同一件事:神会对那些随时准备听祂话语的人说话。相反地,对那些没有准备的人,即使神的话语落在他们的耳中,也只会置若罔闻。 好的听众和好的讲员同样重要,我们需要更多好讲员,也需要更多好听众。
路加写作的准确性
在《使徒行传》里, 路加的记载异常准确。拉姆齐(William M. Ramsay)爵士把《使徒行传》的执笔者——路加——置于“第一流历史家”之列。他解释这话的意思说: “伟大历史家的首要特质就是真实。他的话必须可靠。”
亚略·巴古
亚略·巴古(Areopagus或Areios Pagos)意思是「阿瑞斯的岩石」,位于雅典卫城的西北方。是一个高约10米的大石台。从石台底下要往上登,必须要沿着那些凿在岩山上、一共有十六级、历来已被踏损的石阶而上。担任过Archon(执政官)的议员们,经常在这Areopagus山上议事,他们因此被称为Areopagites。 在希腊古典时期,这议会的性质如同现代上诉刑事和民事案件的高等法院。在希腊前古典时期(主前第五世纪之前),「亚略·巴古」是雅典城元老权贵们集会的场所,它的性质类似罗马的参议院。也正如同参议院的组成,亚略·巴古的成员称为Areopagite,仅限于那些曾经担任过执政官的人,也就是担任过政府机构高阶职位的官员,而且这是终身职位,除非因行为不检被同僚强制逐出。主前462年,民主领袖埃菲阿尔特斯推动一项改革方案,撤销了亚略·巴古绝大部分的权力,只留下刑事案件的审判权。主前第四世纪,「亚略·巴古」被赋予一项新的任务,就是调查官员的贪污弊案,虽然弊案最后的定谳权仍然在市民大会的手中,但是显示当时的亚略·巴古已经不再是以权贵为中心的司法机构,并且演变到后来,形成了现代希腊的最高法院。 根据《使徒行传》记载,保罗来到雅典时,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抨击偶像,一些希腊人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为自己辩论。 雅典虽然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但雅典人却不认识真神,因为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能认识神(林前一21),但他们在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敬拜神的倾向,怕因疏忽而开罪任何神祇,所以在城中供奉一个「未识之神」。保罗以此为契机向他们极力见证神,在这次讲道之后,亚略·巴古的成员之一——大法官丢尼修(Dionysius the Areopagite),并一个名叫大马哩的妇人等成为保罗的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