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歌背景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雅歌》是《五小卷》的第一卷。《雅歌》的希伯来名是「歌中之歌 שִׁיר הַשִּׁירִים‎ / Šîr Hašîrîm」,取自书中的首句「所罗门的歌,是歌中之歌」(一1原文)。「歌中之歌」的意思是「最美的歌」,中文和合本圣经译为「雅歌」。 本书文笔优美、技巧高超,传统认为作者或编辑者是所罗门。书中同时提到了以色列南方和北方、约旦河东与河西的地名(耶路撒冷、沙仑、黎巴嫩、得撒、基列、希实本等等),自然地把它们当作同属一个国家,与南北分裂之前的强盛时期相符。书中还提到了法老的马车(一11),许多表达方式与主前10世纪左右的古埃及情歌有相似之处,符合所罗门的时代背景。作者对动植物有丰富的知识,提到了15种动物和21种植物,与所罗门的智慧十分吻合。 《雅歌》在希伯来圣经中非常特别,它既没有提到救赎、律法和圣约,也没有使用所有常见的属灵用语,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歌。虽然只有短短一百一十七节经文,但却有十分之一的希伯来字只在本书中出现过。 《雅歌》讲述了良人与佳偶之间的爱情故事,描述伴侣在寻求心灵与肉体联合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甜美。犹太传统是按寓意把《雅歌》读作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爱情,因为旧约常把以色列比作神的妻子;教会中世纪以来传统是按寓意(Allegory)或预表(Type)把《雅歌》读作基督与教会、圣徒之间的爱情,包括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因为新约把教会比作基督的新妇。近年来,因为对于按文本原意解经的强调,对《雅歌》的整体理解有向“夫妻在神里面分享的美好爱情生活״方面回归的趋势。

2023年CCIC跨文化洪都拉斯短宣总结

马太福音28:18-20“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使徒行传 1:8 耶稣复活升天前对使徒们所说的话,“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感谢神和教会,给我们CCIC这样一次参与跨文化短宣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不仅听闻,更是能亲眼看到神的大能及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事工,我们何其幸运能够参与其中,与神一起去传扬福音。从7/7-7/13短短的近一周的时间,我们的行程安排地非常满:探访不同地区的贫困家庭、给贫困家庭发放食物袋、参与VBS、与当地群众一起主日敬拜、探访监狱等等,每一个事工都使人印象深刻。 Jia 对于第二次到洪都拉斯的我来说,当地的贫穷景象已经没有那么震撼,而有更多属灵的感受。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当地信徒对主耶稣的火热、委身以及属灵上的成熟、智慧和清晰的福音的异象。他们没有北美信徒那样的装备和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贫乏的,然而他们在灵里是富足的!另外我也看到了一幅普世教会的弟兄姐妹们一起同工传扬主的福音的美好画面:虽然我们没有真正做什么,但我们带去了遥远主内弟兄姐妹的问候和爱以及一些物质的帮助,我想我们的到来给在贫穷孤独中服事的洪都拉斯弟兄姐妹带来了基督的爱和祝福!这印证了《使徒行传》中所描述的也大大坚固我的信心! Yanfeng我们的孩子有勇气挑战自己,在带VBS的过程中从无到有,从青涩到老练,从无知到热情,让我看见他们的潜力,也看见福音传递中他们的力量和我们怎样在这场接力赛中交棒给他们的责任。我们的孩子需要机会在人前,他们可以做得很好。女儿在监狱有勇气对300多犯人做见证,让我看见要给青少年们鼓励和机会。 Simon 我很久以前就想去做短宣,但因为工作繁忙每次都去不成。今年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但神要借着这次短宣让我学习什么功课呢?我并不明确,然而去了洪都拉斯之后,神一天天的打开我的眼睛。 神提醒我别忘了我的起点,别把贫穷人遗忘 ——人们需要主。洪都拉斯山区与我幼年成长的环境极为相似,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生长的地方。看到那些贫穷但单纯开心的孩子,感觉是神把我拉回到我原来的起点,告诉我这些被社会忽视的族群也是祂的创造,祂也爱他们,不要忘记他们,他们需要主。 另外一个神给我的看见是,我们其实可以通过 Living Hope 这样的机构更有效、更有效率的做宣教的工作。我们卷起袖子能成就的事并不多。Living Hope 宣教的平台和管道已经建立好,也把当地神的仆人招聚起来。我们不需要自己再开拓道路。我们到那里去,是给他们属灵上陪伴,与他们建立在主里的关系,了解他们的需要,为他们祷告。寂寞孤单是现代传道人面对的一个困难。我们到那里,会带给他们安慰,让他们知道,神没有忘记他们的辛劳。 Elaine 我以前一直很希望可以参加短宣,但是一直有其他的因素,没有办法参加。今年报名了后,却又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适合去那种地方。感谢神,有弟兄姐妹每天为我们恒切祷告和鼓励,给我们加添力量,我去前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根本没有发生。神让我看到:当我愿意迈出去的时候, 神就让我更深地经历祂的恩典。 这次短宣最令我感动的是监狱事工Louis牧师所说的一个见证。他曾问那些在监狱里信主的囚犯会否被其他的囚犯欺负,答案是不会。相反的,别的囚犯都对他们格外的尊敬。能在监狱这样的环境里接受主着实不易,要在那里活出神的样式更是困难。这大大的激励了活在自由世界里的我,更是应该刚强壮胆,常常能随时随地为主做光做盐。 Yani 起初我以为我们去洪都拉斯是为当地人提供帮助,然而神借着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接受从他们而来的属灵帮助,收获满满。与他们相比,我们在物质上是丰富的,生活上是优越的,但是在灵里面的富足,却远远不及他们。去洪都拉斯这短短几天的时间,在我们的几十年的人生中微不足道但是这次短宣的给我带来的属灵上的冲击是巨大的,让我今后在如何对待金钱、苦难,也看到神在万国、万民、万方中的大能和事工。不管世界如何败坏、人心如何悖逆,神的拯救和计划都在如期进行,从不拖延。在神没有难成的事!祂的旨意行在地上,必如行在天上。 Haiying 在这次短宣中的监狱事工,我们的敬拜、分享和信息的时间一共不到一小时,竟然有10位弟兄决志。看到他们兴奋地高呼‘哈利路亚’赞美主,让我非常感动。虽然我们做的非常有限,但我们的到来却成就了神的工作 ━━ 找回了迷失的小羊。这使我深切地认识到,主的庄稼熟了,需要许多工人去收庄稼,但是做工的人却少。虽然短宣条件艰苦,会经历很多难处,但在这些困境中,我深深感受到姐妹们在基督里彼此相爱。神通过这一切让我明白,虽然短宣条件艰苦,可能也有很多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但是不要害怕,因为神与我同在。不要惊惶,因为耶和华是我的神,祂必坚固我,必帮助我,必用公义的右手扶持我。希望更多的弟兄姊妹可以勇敢地走出去,为神收割已经成熟的庄稼。 Hong 洪都拉斯是个贫穷、混乱的国家,但在短宣过程中,神借着我们所接触到的当地纯朴敬业的同工们对他们那份工作的珍惜和认真的态度,还有那些单纯、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也让我看到了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环境中人心所缺乏的那份单纯。 在印第安部落的年轻宣教士Leandro/Johanna夫妇身上,看到了他们对基督的爱和委身,对神的信靠,与三岁的女儿一起住在贫穷落后的印第安人中间,女儿的身上也到处是蚊虫叮咬的痕迹,住在有裂痕的房子里,但他们心里最深的渴望就是要让那里的人认识耶稣。 服侍短宣队的当地同工们,不论是每天驾驶7-8个小时带短宣队进出宣教禾场的司机师傅,还是忠心耿耿站在司机旁边帮忙看路的助理;在厨房做饭、洗碗洗杯的同工们;翻译Roxy是短宣队与当地人沟通的桥梁, 年近六旬却充满活力,特别是在VBS中的翻译,加添了福音信息在孩子面前的果效;做为机构代表的Fuqing姐妹是短宣队与宣教禾场的联络人和带领人,尽心尽力、积极乐观地服侍短宣队,她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脸上的笑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借着这次洪都拉斯跨文化访宣体验,我们体会到神对普世教会的心意,提升视野,不是单顾本地教会,也要顾念神在远方的、物资贫乏的教会,彼此学习,不同肢体联络起来,因着共同的目标,就是活出福音,传扬福音的使命,让基督身体中这些从四方召聚而来的的肢体们彼此配搭,彼此相顾,补足缺欠,使神在洪都拉斯的兰盖区域,在监狱,在Tolupan印第安部落得着了荣耀。 感谢神让我们在短宣体验中看到了这么多云彩般的见证人!愿一切荣耀、尊贵、赞美都归于祂 !

陶恕《靠圣灵成事》十一、总不要失望:你可以改变

“你们既做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彼前一14-15) 假使基督教会不能持定相信,并且放胆向世人宣扬:“神可以改变你!你不会老是这副样子!”那么,它就没有发挥出基督教会的效能。 弟兄们,那不是给无望的迷幻药滥用者或酒徒的寄望,而是给每个罪人的盼望,不管他身在世界哪个角落。 我们有否注意到,从使徒的教训中,圣灵究竟要告诉我们有关人性和神恩典的什么事情? “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这真理虽以反面说法讲出,却含有正面的劝告。我们晓得,每个概念本身都有其相反的意思。 例如,当你说“短”,它的相反“长”马上就会在你脑海里泛起,否则,没什么理由要称某东西短。 请留意,使徒不是说:“你不要效法任何东西”,这跟圣经教导和人性都相违背。 他的命令却是:你不要效法旧的样式,以前蒙昧无知时候的样子。 所以,我们先要思想正面的含义。毫无疑问!我们会正面效法某些样式,只是要小心,千万不可效法旧日的模样。 这是圣灵再三地劝告,而且是圣经中不容驳辩的真理。我们读到这经文时,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推搪,坐在教会崇拜时,圣灵这样跟我们说,我们也挑不出毛病来。你或许有理由反对传道人对经文的阐释,但那是另一回事。我们作为信徒,每知道了圣灵所讲的,就应贯彻遵行,没有异议。听了神的话,我们除了顺从以外,还应做什么呢? 因此,使徒所讲的“效法”,乃指基督徒应按照适当的样式来塑造自己。 “你要效法中——就是要学效正确的样式”,才是彼得实际上要讲的。 实质上,彼得同时强调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一般人所以为“本性难移”。 也许拿黏土打个比方,最能表达圣经这原则。 黏土本身并不凝固,可以搓圆压扁,随意塑造成不同形状的器物。 陶匠在想到自己想要的形状后,就把黏土按形塑造,然后放在窑里烧,跟着,有时也会给陶器上釉。 于是,原来的黏土凝固了,不再柔软,也不会再改变形态。若真的要改变,唯一方法就是把它砸破。它可改变成碎片败瓦,却永不能再改变为更美观、更实用的器物,因为它不能再是以前一样的黏土,任由人家塑造。 因此,我相信圣灵借着使徒说“要效法正确样式,以此来塑造自己”,即是清楚告诉我们:人本性尚未经火烧、打磨及上釉的过程。感谢主,我们的道德性情仍未定型。 现在,不管对一个年轻人或犯了绑架谋杀罪等候行刑的死囚,我们都可以跟他讲两件事。 第一件是:“你可以改变的!”,而第二件是“你还未完蛋!” 不时听说人心刚硬,但我们要紧记,若要体验人心可以改变的真理,我们需要一些去改变人的人。 当我们说一个人心硬和无可救药时,乃是指尽了我们的能力与影响,那人仍是没法改变。 但实际上,也按神的真理教导,一个人只要尚存一口气,他仍有改变的机会! 许多情况上,希望都很微,可是并未绝望,每个人都有转变的可能。一个酒徒偶尔醉醒,若肯认真地思索人生问题,也许仍有一线转机。只要他晓得自己仍可救药,说不定会把他从绝望中拯救过来。 泥足深陷的瘾君子,即使出卖自己灵魂,但求注射一针来再活一天,也还有一线希望。他所以不结束自己生命,就是拥着那淡白微弱的希望,相信自己总有改变的一天,他晓得自己还未被铸造或打磨到最后形态,故仍有转变的余地。 让我们来感谢神,原来以我们人眼光看来,已坏得要给世界除名的人,也仍有一线转变的盼望和可能。历史已真实地证实了这个可能。 这真理带来的祝福,就是世上没有一个罪人,是被迫依然故我的。 他可以在自己罪里泥足深陷,甚至自己也羞得无地自容。可是,他尚存的羞耻之心,正好显示他有机会成为另一种样式和模样,而这一线希望支持了许多人依旧生活下去。 而这盼望的第二方面,就是他还未“完蛋”。 我敢说,不管你是谁,身处何方,是老年、青年或中年,都还未完蛋,你还只是在生命的进程上。 我承认我们人类总爱厘定某一些终点,说:“超过这以外的,我就不去。” 就拿孩子出生为例。 试看生孩子时,接生的医生检查过那新生婴孩一切正常;就说:“好了,没问题。我能照顾的,就是孩子平安的生下来,我的责任已经完成了。”他定了终点,于是就去打理其他事情了。 记得过去许多个月,医生为孩子的生产很紧张,很留神,现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生下来了,他到达了终点。 可是,孩子的母亲却不可能也到达终点。她知道手抱的是个弱小的生命,前面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她懂得小孩子会带来的问题和烦恼。孩子要受的教育悠长,由教他玩耍,以至供他念完大学,拿到学位,孩子却仍未“定型”的,他前面尚有很长的过程把他塑造和改变。 孩子拿到大学学位,做父母的兴奋之余,就定了自己的终点:“好!我们终于供孩子念完大学了!”他们往往就以那个时候为终局,说“现在成了,圆满了。” 可是,我们晓得一个真相——他还未成,还未圆满!前面还有很多转变,他依然会经历改变和塑造。 随即,又是另一个终点——他的婚姻。许多做母亲的,看见孩子突然变得稳重,安定下来,结婚、建立家庭,于是松一口气,放心了。 她叹息声里仿佛说:“现在,我不用再担心了!” 不过,不是每一件事或每一个人安顿下来,就表示完结了。父母看见孩子成才,荣登公司副总裁,有权签大银码的支票,又有名牌房车代步,于是,内心不禁沾沾自喜。 两老相对微笑,说道:“他现在好了,终于平步青云,成了美国大商家!”于是,他们很难再从这个叫人兴奋的终点上往更远处望去。 但是,他们的孩子仍然要向前迈进,他将有一天步入中年,正如诗人说:“萧疏鬓已斑”,而两老看见儿子灰白的头发,就说看起来更稳重,却已不能想象到孩子身上再有什么改变。 “他总算爬到了”,父母老怀大慰地说。“他是个魁捂的、身材匀称的商家、行政人员。秋天时狩猎,春天时钓鱼,到夏天,就去看棒球赛,做一切商家习惯做的事情。我们不用为他担心了,他一切都稳妥!” 可是,他既是人,就不会停顿下来。除非灵魂离开他身体,否则他仍未完结。就算老人家暮年之际,老得糊糊涂涂,他也有一些改变,即使不像少年时变得快,变得大。 也许在此有人想与我讨论,说:“啊!陶恕先生,你说得挺有理。其实你是谈及人性的事情,指及人未曾重生时的人性,但是我倒知道确有一个终点,就是我们悔改归回基督的那一刻。” 不错,确在那一点上,我们可以说:“我历来漂泊的心,现在终于在这极乐的港口,找到安身之所。” 我们相信基督,得到赦罪的确据了,是否表示我们善变的本性已经过去,已经稳定不移呢? 朋友们,我的答案是“不”,你还未定型,还会改变,得到塑造。神期望你仍会成长、发展和改变,并且效法美好榜样,成为真正成熟、基督模样的基督徒。 彼得了解到基督的信徒仍在进程之上,于是他写道:“不要效法从前的样式,倒要学习新的和圣洁的模样?” 我想许多基督追随者都不明白和了解这一点。或许那是基督徒同工的错,当我们很努力地令人信主,然后就安慰他们说:“现在,你历来漂泊的心,得以安顿了!” 这句美丽的古老圣诗,真情流露,是我很爱唱的。但我肯定作词人并不是故意加入一个终点,他并非说信徒已经定型,不再改变了。事实上,作词人向我们保证,我们凭信在主内安顿下来,意思就是这个。但一谈到塑造、发展、成长和增强,在我们信主后则必定仍然继续! 我想总有不少人反对我的看法,并且坚持基督徒不可效法其他东西。 “我们必须效法神自己,祂是我们天上的父,只有祂可以改变我们。”某些人说。 我只能同意说:那是挺理想的讲法,而且也是应该如此的。 假如每一个信徒直到死亡那一天为止,也完全好像最初得救时那一刻,只晓得神的影响,他在神里面属天的能力,那么,那些人的看法一点不错。 […]

先知撒迦利亚

撒迦利亚,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记念」,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人物,犹大王国的先知,《撒迦利亚书》(12卷小先知书中的第11卷)的作者。 撒迦利亚和以西结一样,也出身于祭司家庭。他是比利家的儿子,易多的孙子。在巴比伦囚虏时期,生在巴比伦。 大约在公元前52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的第二年,在第一批犹太人归回16年之后,所罗巴伯和约书亚的带领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撒迦利亚作为易多家族的族长,也在归回的犹太人之列。 神借着先知撒迦利亚,不但宣告了祂将怎样预备重建圣殿的环境,更宣告了祂将怎样把这殿带进荣耀之中;不只是为了改变当时的百姓(亚一-八章) ,更是为了预备末世的百姓(亚九-十四章)。因此,撒加利亚站在天上遥望未来、俯瞰全地,启示了弥赛亚来临、建立国度、一直到进入新天新地的伟大进程。神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属灵建造的最终目的,也要我们清楚地看见祂是历史的主宰,全地的狂涛骇浪都在祂的掌控之下、为要成就祂的旨意。因此,我们可以安心凡事信靠、交托,「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

撒迦利亚书历史背景

《撒加利亚书》的希伯来名是「撒加利亚 זכריה / Z’kharyah」,是《十二先知书》(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第十一篇。在希伯来文圣经《塔纳赫》中,《撒加利亚书》被放在《哈该书》之后。神借着《哈该书》宣告重建圣殿的时间已到,百姓应当凭信心恢复重建工程,跟上神重建的计划;又借着《撒加利亚书》宣告神将怎样预备建殿的环境、怎样把这殿带进荣耀之中。哈该和撒加利亚的事奉在同一时期、相辅相成:《哈该书》就像一位工匠,搭起了圣殿的架构;而《撒迦利亚书》则像一位艺术家,为圣殿加上华美的装饰,让我们得见神荣耀的「那日」。 传统认为,《撒加利亚书》的作者是先知撒加利亚。他是犹大被掳回归之后第二位发表预言的先知,很可能是一位祭司的族长。 《撒加利亚书》是《十二先知书》中最长的一篇,前八章是重建圣殿期间发表的信息,后六章是圣殿重建后、可能是撒加利亚晚年发表的信息。尽管前八章中充满了异象,但后六章才是《十二先知书》中最费解的部分,因为先知所启示的信息遥指五百多年后的弥赛亚来临,一直延续到几千年后的新天新地。《撒加利亚书》在旧约书卷中最突出弥赛亚主题,是《以赛亚书》之外对弥赛亚的预言最多一卷书。在《四福音》的受苦叙述和《启示录》中,《撒加利亚书》被大量引用,超过所有其他旧约书卷。

陶恕《靠圣灵成事》十、基督同在:圣餐的意义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就是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林前十一23-26、29) 很奇怪,似乎许多人都认为,基督徒教会只是一个机构,而守圣餐只是她周而复始的例行仪式。 可是,圣经上清楚讲明,任何教会若是真正新约里的教会,她实际上是一个圣徒团体,而不是一个机构。 字典里给圣徒团体(Communion)的解释是一个基督徒的群体,有同一信仰;其他的解释是:共享,共有,共同参与。 撇开一切传统、字眼、定义等不谈,我们来到主的桌子前时,基本问题是:“我们聚集,是否知道复活的救主乃与我们同在?” 弟兄们,若我们已经达到灵性成熟的地步,有属灵的理解力,以致可以坦然说:“我们会友深深体会到耶稣在我们中间,使我们整个团契成为永不止息的圣徒团体”,那多么奇妙! 我们这个教会时期,大家因为殷切追求认识神同在和感受祂亲近而可以走在一起,成为会友之一,那确是欢喜快乐的经历。 假如我们不相信主耶稣基督确实在地上的基督身体中与人同在,那么圣徒团体就会完全失去基本的意义。 我们要知道,基督确实与我们同在,但不是肉身的临在。 有些人来到圣餐桌前时,甚是惧怕,以为神会以肉身临在。这事实是一种很错误的想法。 记得神在旧约里临到燃烧荆棘之中,临于会幕里基路伯翅膀之间,或早晨的云柱和晚间之火柱上。都不是以肉身临在。 在这些例子中,祂的确临在。 今日也如是,神成为人,那人又实际是神。这人乃神显现的焦点,今日就在这里! 我们来到主桌子前时,不用请祂来临,祂就在这里! 但祂却会问,我们有否带着信心,知道并察觉祂的同在,这信心使我们“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我们(弗四32)。 当我们敬拜和领圣餐时,神希望我们能够感受救主的亲近,祂要立刻施恩予我们! 世上再没有其他一样的事情,就是神的灵已经准备就绪,要随着那创造天地、掌管万有的神给人的洗,叫人感受到神的同在。明白到神同在是什么一回事,会把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完全改变:把我们提升、净化,从肉体情欲的捆锁中释放出来,享受炽热光辉下不止息的奇妙生命。 我想回到保罗给哥林多教会的信息上面。我们读这段经文时,会了解到早期教会因为许多肢体不是为要确认神同在而来到教会中,于是产生很多麻烦。 保罗说,他们聚集却不“分辨主的身体”。 我翻查过许多基督徒学者的意见,我个人同意以利各(Ellicott)的看法,及其他相信这是指他们聚集,却不“确认神的同在”的释经著作。 神不用他们相信那饼和酒就是神自己,但他们却要相信神在他们领饼和酒的时候,乃与他们同在。若他们拒绝确认祂的同在,便陷于极大属灵的困扰之中。 实际上,他们聚集,并不是为了神在祂儿子身上向人显明,借以寻求神! 我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过于渴求肉体、世俗,以及人间的事情,以致欠缺属灵的心志,不晓得基督徒聚集时,应存敬畏的心,态度上至少也应该像希腊人带着小牛犊到祭坛前。或像希腊诗人向神明谱歌颂赞,或像旧约里犹太的大祭司走进至圣所以血洒在施恩宝座上。 可是,他们却是另一种态度。他们并非要在神同在下互相分享,于是失掉了圣餐的意义和目的。 其他教会和启示录二至三章提到的,情况也是如此。 今天,我说:我们应要成为一个为了看见、听见,并感受到神以人样式出现的信徒群体。那人不是传道人、长老或执事,而是人子耶稣基督——祂从死里复活,并且永远活着! 我们硬要把圣餐的桌子从神话语所启示的基督耶稣分割出来,乃不可能的事。 有人认为圣餐是一种庆祝活动,而我们来到圣餐桌子前时,最大的意义就是纪念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为了让我们抓住这纪念活动的精神,试留意人子基督与人的关系,看看其中有关的五个连着介词的词语。 首先,我们庆祝耶稣的“委身于”——例如,祂委身于神的旨意上。 我们主耶稣基督并没有第二个目标。祂一生热衷于成就天父的旨意。自从人类堕落之后,祂是唯一能冠以完全来形容的人。至于其他人,顶多只能说是近乎完全。现实主义者需要我们假定,从来没有一人不曾为分心,即使是一点儿的分心,而感到悲哀。 可是,耶稣却从不分心或偏离,天父的旨意总是放在祂的首位,这是祂唯一委身的事情。 天父其中一项旨意,就是要祂委身于拯救沉沦人类的计划上,完全的委身。祂没有任何副业,只专心于一事之中!祂把自己献在祭坛上,为拯救人类而委身。 若我告诉你古老浸信会宣教士组织有一个设计极好的符号,相信对你会有帮助。那是一头牛,安静地站在祭坛和犁耙的中间,而下面有一说话:“究竟准备为其中一样,抑或两样效力呢?”犁地一会,然后死在祭坛上,抑或单死在祭坛上,或单犁地一会。 那符号的意义是显明的——“准备为其中一样,抑或两样效力呢?”我以为这是顺服于神旨意最好的写照,而且,毫无疑问,是给我们主耶稣基督最贴切的形容。 祂首先预备好在地上扶着犁工作,随后是献在祭坛上,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对准十字架前行,途中毫不分神或伤离。祂完全委身于十字架,完全委身于拯救人类。因为祂完全委身于天父的旨意! 纵然,如圣经上说:“若我们依旧小信”,也不会改变祂信实的委身。祂不曾改变丝毫,昔日今日也是一样,为我们委身。祂来就是成为委身者,而“委身”一词乃一宗教用词,尤指献祭而言,通常指一头羔羊被选出来,指定拿来献祭,羔羊得到饲养和照料,但人一早就把它看成死在祭坛上了。 即使一头羔羊仍关在一处,等候数天,但它既被选为祭物,人人都料到即将举行的献祭上,它就要被宰而献上,它是一头重价的羔羊。而我们主耶稣基督委身,就像那头羔羊一样完全献上。 其次,第二个词语,乃“分隔”,而连着的介词意思是“出来”。委身“于”和分隔“出来”。 我们的主有意从许多方面分隔出来,而祂从人中分隔出来,乃为人的缘故。 有人因其他原因把自己从人中分隔出来。你会记得雅典的泰文(Tymen),他对人类失望和痛恨,于是隐居山间,与世隔绝。他的分隔基于憎恨,但耶稣基督却是为爱的缘故。祂为了人而从人当中分隔出来。祂为人而降生、受死,为人而复活、升天,又为人而坐在神的右边。 主要从人当中分隔出来,并非因为祂对人厌烦或憎恨。相反,却因为祂爱人的缘故,祂要与人分隔。人本身不能自救,而唯有祂能拯救人。所以,祂要从人之中分隔出来,借此拯救人类。 “分隔出来”乃耶稣的特色,祂要从世务的网罗中分隔出来。世上基督徒实在有太多世务缠身,虽然那些不一定不好,却太琐碎了。它们本身没什么价值,就像爱因斯坦在剪纸玩偶。虽然,没有人会跟他说:“爱因斯坦,你犯了大罪啊!”可是,我们总会摇头叹息:“像他那般聪明,历代六个最聪明的人之一,竟然在剪纸玩偶!” 其实,还有许多许多杰出的人,常沉潜于琐事中。不错,我也指着你而言!你也有一个很棒的脑袋。 你莞尔一笑,说道:“我?” 对,我说你啊! 我指你的脑袋其实有无穷无尽的容量,你的灵里正有潜质,发展天使般的团契、属天的契通,但我们却沉潜于世务中。 耶稣却从不如此,祂回避所有世务的网罗! 圣经上说,祂从罪人中分隔出来。不单从他们的罪,也从他们的虚空之中,分隔出来! 要不要我提醒你,既然那是耶稣的特点,而我们是祂的追随者,是否也必须具备那种特点呢? “委身于”!不错,委身于天父的旨意;借传讲福音来委身于拯救人类的事情上;委身于必要的牺牲上,心无旁骛,稳步向前,完成神的旨意! “分隔出来”!不是因为憎恨或蔑视,而是像赛跑选手一样,脱去日常衣服,以便参加比赛,又或像士兵一样,换去平民装束,穿上军装,使作战时手脚能活动自如。我们既是主亲爱的门徒,就必须晓得这种分隔之道。 第三个词语是“厌弃”,而介词的意思是“给”。 一言蔽之,耶稣给人类厌弃,乃因祂的圣洁。其后,祂给神厌弃,乃因祂的罪。不过,有人会马上说:“且慢,你怎可以说我们的主有罪?” […]

玛拉基书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玛拉基书》的希伯来名是「玛拉基 מלאכי / Mal’akhi」,是《十二先知书》(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最后一篇。在希伯来文圣经《塔纳赫》中,《玛拉基书》被放在《撒加利亚书》之后。神借着《撒加利亚书》宣告神将怎样预备建殿的环境、怎样把这殿带进荣耀之中;又借着《玛拉基书》要求祭司和百姓正确地回应神的爱,预备自己、等候弥赛亚在「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到来。 「玛拉基」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使者」。传统认为,《玛拉基书》的作者是先知玛拉基,他是旧约时代的最后一位先知。玛拉基的事奉可能在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之后,与尼希米同时期。本书并没有提到重建耶路撒冷城墙,只提到当时祭司的堕落,这种情形与亚达薛西三十二年、即主前434年,尼希米回巴比伦述职时耶路撒冷的情形十分吻合(尼十三6)。此时是希波战争(主前499-449年)结束后不久,希腊文明开始崛起,波斯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大部分先知都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事奉,玛拉基的时代却是相对风平浪静的等候时期。此时,被掳的百姓回归已经105年,圣殿重建完成已经83年,连耶路撒冷城墙都已经修成了12年,但神却似乎忘记了祂的百姓,任凭他们长期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忍受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不公。神迹的时代似乎已经随着以利亚和以利沙成为过去,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神将「回到锡安」(亚八3)、用荣耀充满圣殿(结四十三4);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所预言的复兴并没有来到,百姓的火热也逐渐冷淡。回归的百姓虽然不再敬拜偶像,新圣殿的献祭也成了习惯性的周而复始,但人的心中却不再有从前的热忱,反而是疑云重重;而一旦人与神的立约关系被破坏,人与人的婚姻盟约也无法维持,社会关系、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全都濒临崩溃。这时,神差派先知提醒百姓:应当正确地回应立约之神的爱,「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犹21),在等候中守住圣约中当尽的本分,随时预备他们所寻求的主「忽然进入祂的殿」(玛三1),炼净祂的百姓。 本书是从旧约时代过渡到新约时代的桥梁,让等候神的百姓远远地望见了四百多年以后的曙光。而今天,每个信徒的生命中都有许多等候的时期,神也要我们「凡事谢恩」(帖前五18)、领会和数算神的恩典,才能正确地回应神的爱,凭信心守住本分、「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弗四30)。

《哈巴谷书》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哈巴谷书》的希伯来名是「 חבקוק/Khavaquq」,是《十二先知书》中的第八篇。在希伯来文圣经《塔纳赫》中,《哈巴谷书》被放在《那鸿书》之后,宣告神将使用迦勒底人来管教犹大,然后又使用列国来审判迦勒底人。借着《那鸿书》得了安慰的百姓,现在要借着《哈巴谷书》,预备接受即将到来的管教。哈巴谷发预言的时间大约是在主前609-605年之间,他事奉时圣殿还在。与哈巴谷同时事奉的先知有耶利米和西番雅。   传统认为,《哈巴谷书》的作者是南国的先知哈巴谷。「哈巴谷」的意思是拥抱、抓住。哈巴谷的生平不详,可能是一位带领诗班的利未人。他所描述社会败坏的情形,很可能是在约雅敬王在位早期、巴比伦入侵犹大之前。在书中他敢于与上帝辩论,坚持让上帝给他答案。 主前612年,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和玛代联军摧毁了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迁都哈兰。主前609年春天,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率军北上援助末代亚述王,约西亚在米吉多平原拦阻埃及大军;结果战死沙场(王下二十三30),法老尼哥扶持约雅敬为傀儡王(王下二十三34),约雅敬是一个生活糜烂的王,社会律法变得无能,公义遭到扭曲,贿赂腐败成风,城中充满暴力。先知哈巴谷看到这样的情况实在无法忍受,就来到上帝面前,抱怨上帝袖手旁观。他要上帝扭转情况,恢复法律和秩序。上帝让他安静,把眼目放宽广,上帝要从东方兴起一个大国,借它发泄对耶路撒冷的怒气,同时应许保护义人,哈巴谷受到安慰。 哈巴谷发预言的时候,百姓毫不在意,他们满以为自己绝不会遭到远方的迦勒底人的侵略。公元前62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领巴比伦-玛代联军打败亚述和埃及联军,亚述帝国灭亡。尼布甲尼撒乘胜追击,把法老赶回埃及,一举瓦解了埃及的势力。犹大也从埃及的藩属国变成了巴比伦的藩属国。尼布甲尼撒掳走了犹大王约雅敬、部分圣殿器皿(代下三十六6-7)和包括但以理在内的一些犹大贵族(但一1-2、6)。后来约雅敬被放回犹大,服事巴比伦三年(王下二十四1)。 在先知书中哈巴谷书有独特之处,全书内并无神针对以色列所发的默示,它的内容完全是先知与神之间的对话。在与上帝对话中,他的质疑变成了歌颂,哀求变成了欢呼。哈巴谷不独文笔优美,而且处处显出他对本国百姓的爱护和关怀。他对上帝的质疑不是由于自恃,而是出自热忱,要维护上帝的圣洁和公正。在短短的三章经文里,作者充分地表明上帝的伟大,掌权和公义,以及自己对祂的敬畏和倚赖。

陶恕《靠圣灵成事》九、基督徒的共同性:一个福音的答案

“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彼前三8) 基督教福音派体制之中,并不大注意到当前宗教的趋势和时尚,而其中一项,就是愈来愈着重教会的共同性。 我想暂且不对基督徒合一的成果置评,尤其现今不断强调每一个教会里的人,都要跟其他人相像的当儿,我更要保留片时,这对大家才算公平。 圣经上认为基督徒的共同性,只可透过基督徒团契内真正的爱和挚诚的体恤得来,也只有透过神在人灵魂内动工,才会产生。虽然基督徒仍是蒙福和变化万千的群体,他们却又拥有这种共同性。 一位老主教会在他的著作中写道,我们所期望的基督教教会共同性,并非纯是达至“团结”的状态。他提醒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着冷却的过程来达至团结! 辨别这种冷凝的团结不难,只要看那些教会行为就可以。当中各人都不会反对其他人的意见,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已经一致同意,大家不会持任何基本教义,也没有什么正面的信念,“因为反正什么事情也无关痛痒”。 可是,使徒彼得却给基督徒弟兄们写及在他们团契中“都要同心”的真谛。 一些著名的释经学者告诉我们,“都要同心”字面意思就是“一致”。 所以,让我先从反面告诉你一致不是什么,以致你会发现一致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达至一致——乃属灵上一致,而不是规限下的共同性。 我很难理解,为何有不少教会会有如此失误,相信一致乃外表上的相同。有些人实际上以为同心,就是从外在构成彼此相近的表现。 这真是很严重的失误,他们竟相信强制的共同表现,可以达到宗教群体内和谐的境地。 英语的“共同”(Uniform)一词,可作形容词,形容一个处境,也可作名词,指某一团体作为识别的制服,例如军队各款不同的军装。 那些制服使军容看起来很整齐,达到外表的共同性。可是,任何曾经参加过军队的人,都知道那些穿制服的人,都一致反对和埋怨这一道规定。 仅仅穿上制服,根本不会为任何团体内的男女带来基本合一和谐的感觉。 强迫而成的共同性,完全是一种严重的失误,因为它假设共同性纯是外表功夫,只要强迫别人遵从,就可以成功,却不晓得真正有效的合一,乃由心里发出。 实际上,基督徒外表乃千变万化,而不是一模一样的,这是神本事之处。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会看到神的作为是多采多姿的,而不是一模一样或近乎雷同的。 保罗告诉我们,天上每一颗星,在神荣耀里,跟其他星宿也有分别。天幕偶尔升起(天幕是指笼罩城市上空所有烟雾和污垢),我们可以清楚看见神造的星空,并且明白天上星宿,每一颗都在神手里,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与别不同。 假如神造每一颗星宿,都是千篇一律的大小,与地球相距,也是同样距离的话,那我们眺望夜空,就只觉凝望剧院入口耀眼的门罩,而不是星光灿烂下,神造的神秘而奇妙的天际。 任何人肯花五分钟去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一棵树绝对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它们一概不同,或许某一些地方相近,或说基本上相似,可是,神却容许它们有各式各样形貌的白由。 每次在海岸逗留,你会发觉在刮风的日子,卷起一堆一堆浪花,却没有任何浪花是一模一样的。假如你粗心大意地看,会以为浪花毫无分别,只是一浪迭一浪,往沙滩上冲来。可是,你走近去细看,你会同意,没有两个浪涛是相似的。 画家画浪花,总画得一模一样,因为他们把自己脑海中的观念,强加诸神创造海洋的奇功上,于是,巨浪纵然冲成无数小浪花,他们却依旧画成形态大小一模一样,而且从不发觉不对。 你们许多人都知道,雀鸟也有同一的规律,我们可以听见一只鸟唱歌,便说道:“那是一只红雀,或一只莺。” 我们又可以说:“那正在啼啭的是一只知更鸟。” 可是,凡受过训练,晓得如何聆听雀鸟歌声的人,细心一听,就知道没有两只知更鸟歌声完全相同。这事实已是耳熟能详的了。 试看圣经上圣徒和这同一的规律的关系。我们在圣徒身上会看见许多共同或相近的品格,可是他们个别之处,又往往更加显著,铭刻历史之上。 除了以赛亚与以利亚之外,你还可以在圣经里找出哪两个最截然不同的人物呢?假如他两人一起坐在会众之中,人家实在很难认出他们属于同一种族,更遑论共同信仰呢!然而,他们相同的地方乃在内心,他们内在是属于同一真神的,但外表上却完全相异。 又或以彼得和摩西为例,让他们站在一起。又或是单看彼得自己的小圈子,即那群门徒。试看安德烈、约翰,然后再看那刚强如以利亚般的彼得,他们各不相同,性格性情各具,他们却是内在相同,那才是真正而有意思的相同点。 神把教会给与世界时,祂乃给了一个内在要一致的教会,外观却如万花争点的花园一般引人入胜。 我认识一个名叫哥力田(Collett)的黑人,他是神亲爱的一个弟兄,常为主传道。我曾听他说过:“神在祂创造的繁花中取出一束来,若那束花全是一样颜色,那就完全没有变化。所以,神把我放在你们中间,给大家一点祂的变化。” 他的观念完全正确!神有祂自己在教会内的变化,每一处,各人不单外貌,还有性格、品味、恩赐、侍奉都不同。 但是,彼得鼓励我们要同心——要一致!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神的灵让基督真真确确地存于我们里面,使我们在某些质量和性情上彼此相像。 真正基督徒的其中一个质量就是体恤,彼得没有叫我们对于真正基督徒内在一致的表现感到疑惑。“要同样体恤,同样相爱,同样慈怜,同样谦卑,……同样不以恶报恶!” 他总括说:“你们都要同心。” 这是通向基督徒合一和一致的途径,也是同心的方法。要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对待他人,并且有神赐的能力,在圣灵里饶恕别人,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 神儿女蒙福的共同性,亦即彼得在基督追随者身上寻找的一致性,就在那里。每一个敬虔的信徒都必须晓得体恤的一致性,爱其他人的能力。圣灵予人的共同性,以致可以存慈怜的心对待他人,并且晓得以谦卑的心来把神的恩典向人见证,以甘心乐意的心宽恕他人。 你愿意量一量自己灵里体恤别人的能力吗? 体恤字面意思就是一种同情谅解,若我们要讨主喜悦,那么,每逢遇到动人心灵的事物,内心必然泛起体恤之情,这正是我们真正基督徒合一的要求——一种相像的表现,一种每遇到感动人心的情况时,都会产生同情的谅解。每有触动心灵的时候,我们必须有这一致的表现。 这是我们在神话语中找到的例子——敬虔的男女每触动神的心灵,就在那触动之处,他们彼此相似。而在其他地方,他们却殊异。因此,耶稣基督的身体正是如此,祂在世的教会中,我们每触动另一人心灵时,就产生合一。但其他事情上,大家却可以完全不同,千变万化。神的儿女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面貌,那正是神为教会和团契赋予更多姿采,变化多端。 打个比方,钢琴内有许多许多琴键,它们合起来,要产生一种和谐美妙的乐音。每一个琴键本身都有合己的音高,但它们却同是听命于某一音调之中。所以,神的子民正是一同俯首于一个神圣的音调之中,接受适当的调音。然后,就随着引导,各有各的特点,自由地表现他们自己的样式。 我以为没有一个基督徒的团体,会比贵格会(Quakers)更加自由。虽然,他们设法要把那自由扼杀,强迫大家穿上制服和一定的服饰,又强迫各人用共同讲话方式,可是,撇开这一切,他们内在的火花却何等光芒,给这世界带来一个奇妙而百花盛放的教会。 所以,我们必须存有基督体恤的心肠,每触及的地方,都会表现这同情的体谅,同时,又了解到我们未曾触及之处,大家是会有不同见解的。 然后,彼得提到彼此相爱的真谛。我们要爱弟兄,而爱在心灵触动之处,使人无分彼此。这是一种真实和蒙福的合一——两个不同的人透过神爱的连结,合而为一的感觉和体认。这是神的方法,是真正把人们带至活泼和在人内心产生合一境界的方法。 我并非唯恐天下不乱,但我必须向那些极其坚持要把人人都纳在一些世界合一和统一轭下的人一个问题。 “为何这一代最常谈合一,并设法制造合一的人,却又是最心怀憎恨、猜疑,和随时能牵起争端和敌对的一群?” 他们不能哄我!我才不会上当,竟相信那些甜言和空泛的保证,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要因为神的父性和人的兄弟性,而忘却各人的相异。” 他们不能骗我,因为我晓得世上没有合一。世上只有纷争、仇恨和敌对,还有许多公开的斗争,若把它守在一处,或许仍可以不称为战争。他们说:“让我们忘却所有差异”时,我只想有机会去看看,究竟他那根枪是否仍佩在腰间! 神的爱在我们心间倾流,而体恤和爱人的心肠,只能在我们主耶稣基督身上找到,这是我们真正合一的唯一因素。除此以外,一切有关合一的因素,皆是可悲的怪谈和讽刺的笑话,而且肯定是源于七层地狱底下! 有没有可能只成为信神的孩子,却没有慈怜的心肠?让我先提醒你,彼得嘱咐基督徒弟兄要互相“富同情心”,他实际上教导我们要彼此存心慈怜。 谈到这方面,我必须指出一点,宗教不能叫我们心存慈怜,凡事为人着想及待人仁慈,也不会使我们心如铁石。 任何读过历史的人,都不用别人告诉他,人是可以多么苛刻,以宗教为名,本着什么什么堂而皇之的原则,却做出最残酷不过的恶行。 我对自己有一个规例: “我站在哪一方——原则或是人?” 在美国政府的历史上,我们对其中一位伟大的总统非常景仰,他做人第一,做总统为副,人们给他冠上忠诚者亚伯(Honest […]

西番雅书历史背景及作者简介

《西番雅书》的希伯来名是「西番雅 חבקוק /Khavaquq」,是《十二先知书》(תרי עשר‎ / Trei Asar)中的第九篇。在希伯来文圣经《塔纳赫》中,《西番雅书》被放在《哈巴谷书》之后。神借着《哈巴谷书》让百姓预备接受即将到来的管教,又借着《西番雅书》宣告迫在眉睫的「耶和华的日子」(一7)、以及那日真正的复兴(三15)。 传统认为,《西番雅书》的作者是南国的先知西番雅,他是王室的成员、希西家王的玄孙。「西番雅」的意思是「耶和华隐藏、保护、珍爱」。从乌西雅王到希西家王的时代,神密集差派了先知何西阿、约珥、阿摩司、约拿、那鸿、弥迦。但在希西家和玛拿西年间,只有以赛亚在南国做先知。到了约西亚王的时代,神再次差遣西番雅、耶利米和哈巴谷一起向南国犹大说话,好预备百姓迎接被掳巴比伦、接受被神彻底拆毁。 本书写成的时候,约西亚王(主前640-609年执政)在位,但亚述帝国还没有灭亡,先知也没有提到约西亚第十二年「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代下三十四3)。因此,西番雅发预言的时间可能是在约西亚王的早期,即主前640-628年之间。约西亚在位早期,由于玛拿西和亚们王长达五十七年的恶劣影响,国中的偶像崇拜猖獗。八岁登基的约西亚王于在位第十二年开始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修复圣殿,恢复逾越节。但约西亚的属灵榜样并没能带起百姓的真正复兴,他们只不过是跟随人、并不是跟随神。 虽然约西亚王领导复兴二十年,但百姓「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番三7)主前609年约西亚战死之后,犹大国迅速败坏,继位的犹大王全部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直到南国被掳。在西番雅发出预言四十多年后,耶路撒冷果然被毁,《耶利米哀歌》中记录的细节(哀四14),正是西番雅预言的应验(一17);而圣经之外的历史和考古资料也证明,非利士、摩押、亚扪、古实、亚述也照着西番雅的预言遭到了审判。 百姓不可能倚靠自己的立志和努力来悔改、回转或成圣。所以,先知西番雅的信息并不是号召百姓奋起复兴,也不是劝人用悔改换取得救,而是宣告「耶和华的大日临近」,神要亲自施行审判和拯救,那时才会有真正的复兴。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