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前后书》背景
《提摩太前后书》和《提多书》是保罗分别写给提摩太和提多个人的,但大部分内容是为了提摩太和提多所牧养的教会。三封书信在形态、内容和历史背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被称为「教牧书信」,在指导牧养教会的功效上有目共睹。《提摩太前书》的内容与《提多书》相似,但针对以弗所和克里特众教会的具体情况,重点有所不同。 主后62年,保罗上诉凯撒成功,从罗马获释,重返亚细亚、马其顿。他可能先从罗马坐船经过克里特岛,把提多留在克里特牧会(多一5);接着继续坐船到以弗所,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牧会。最后,保罗经过小亚细亚回到马其顿,可能于主后63-64年冬天之前(多三12;提后四21),先给克里特岛的提多写了《提多书》,后来又给以弗所的提摩太写了《提摩太前书》(提前一3;提后四12)。 主后64年7月,一场大火席卷罗马全城, 市区受到很大破坏。民间谣传是尼禄皇帝下令纵的火,尼禄为了转移视线,就嫁祸基督徒,许多基督徒被定罪。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记载:「他们在死前受尽凌辱。他们被逼披上兽皮,惨遭恶犬撕裂,或被钉在十字架上,或在夜幕低垂时被人活活烧死,把这些熊熊的火光当作照明之用。」很可能在这段迫害时期,保罗再次被捕入狱,在罗马等待最后的判决。这时访者稀少,因为当时若有人公然自认是基督徒,就有被捕及折磨至死的危险(提后一16-17)。保罗在第二次被囚罗马、即将殉道之前写了《提摩太后书》。
陶恕《胜过撒但》十四、我不闭口
为什么我们抓不住耶稣基督的属天光芒? 云层太厚了, 神的笑脸给遮蔽了! 在基要派和福音派教会的上空, 阴霾满布, 神的笑脸也给遮蔽了! 墨守字句的原文学风靡教会,我们看重的是新约的言语,却不是它的精义。亮光与生命因此荡然无存, 剩下的只是僵化了的骸骨。我们对信抑的热情给冲淡了, 对信仰的玄想给践踏了, 对信仰的渴慕给窒息了。 那些掌门人、文士告诉我们, 什么教训我们:“ 闭口, 别再谈什么属灵追求!” 信徒的反应有目共睹,他们像鱼儿在缺氧的水中奄奄待毙。他们就在有意无意间开展了一场革命, 正朝两个方向走: 大伙儿转去寻觅宗教娱乐,教会也快要沦为剧院了; 另外一小撮肯严肃思想之辈则倾向福音唯理论,逐渐靠拢自由主义。 无怪乎追求属灵完美和渴慕的信息,对这世代的信徒来说是那样陌生,这边厢他们在叫嚷: “ 好哇, 我已接受了耶稣! 来,我们寻乐去吧!” 那边厢认真虔敬的信徒却一步一步迈向自由主义的阵营去。新约的精粹、要旨已不复见。 古老的属灵典籍告诉我们圣徒如何日复日的挑旺内心的灵火。他们心头热炽炽的,经验那与神复和的甜蜜滋味。他们为寻那埋在心田的宝藏, 撇下世上万物。 这不是什么新奇的教义,照理我们不该感到惊讶。基督不是已为我们赎清罪孽吗? 难道我们不该摒弃那拦阻我们进入神国度的东西吗? 神的笑脸正朝着我们。多年前, 朱莉安女士( Lady Julian)曾这样说: “ 我们的主借宝贵的挽回祭把我们的罪责转化为无比的尊荣。” 保罗也说过类似的话: “ 罪在哪里显多, 恩典就在那里更显多。” 神的笑脸正朝着我们,为什么我们抓不住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那奇妙的、属天的光芒? 为什么我们会忽略了心头的灵火呢?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与神复和的兴奋呢? 因为云层太厚了! 神的笑脸给遮蔽了! 有人说:“ 这样看来,神该转转位置了!”太叫人心寒了,这态度只会令我们的灵魂更冰冷。 神经常以笑脸朝向我们, 只是我们爱自己制造厚厚的云层罢了。 拿天气作个比方吧!自从神说:“ 大的管昼”,太阳便一直在那里照耀不已;但在地上, 我们却有阴天、密云、大雾的日子, 有时在日间亦会漆黑一片, 要亮了灯才能看物, 连小鸡也躲回鸡舍里。即使阴霾密布, 太阳仍会像六月的艳阳天般在云层后放光照耀, 你用不着替它担心! […]
罗马的婚制
古代希腊-罗马的婚姻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妻子在经济上比较独立,社会鼓励寡妇或离婚的妻子再婚。寡妇可以继承丈夫的遗产,穷人的寡妇很穷,富人的寡妇很富。有些多次结婚的寡妇甚至积累了巨大的财产,被许多男人所追求。因此,大部分普通的寡妇是「真为寡妇的」(提前五3),但有些则是「好宴乐的寡妇」(提前五6)。 小加图是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在但丁的《神曲》被描绘成炼狱山的守护者。他与妻子玛西娅(Marcia)离婚,然后Marcia改嫁给60岁的朋友霍坦修(Quintus Hortensius)作续弦。6年后,玛西娅作为寡妇继承了霍坦修的财产,并回到小加图身边,两人变得极为富有。「好宴乐的寡妇」(提前五6),可能就是指这种继承了大量财产的寡妇。
《歌罗西书》背景
歌罗西是小亚细亚东南部吕家(Lycus)河岸的一个小镇,在今日土耳其境内。歌罗西镇不大,邻近的老底嘉和希拉坡里(西四13)都比它重要。保罗在三次传道旅程中,将工作重心放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并没有到过歌罗西(西二1),是以巴弗将福音传到歌罗西(西一7)。保罗可能从以巴弗那里得知歌罗西信徒受到异端假师傅的搅扰(西二8),因此写了本信。 《歌罗西书》和《以弗所书》之间相似之处数量之多、篇幅之长,在新约书卷中绝无仅有。有人指出《以弗所书》一百五十五节经文之中,有七十五节以不同的相似程度出现在《歌罗西书》里面。这两封信的组织和论证很相似。两者的开始都是关乎教义的段落,所赞颂的亦同样是基督的荣耀和祂旨意的威荣。两者接下来都把其中的教训应用在个人生活中,又都同时进一步作出关乎人际关系的劝勉。两者论及基督徒生活,都说要脱去旧人,穿上新人(西三5;弗四17)。两封信都讨论到基督徒当怎样「行事」,又谈及谢恩不但是本分,更要在赞美和唱诗中表达出来(西三16-17,四5-6;弗五15-20)。有关夫妻、父母儿女,和主仆关系的教训十分相像,只是《以弗所书》中的(弗五22-六9)比《歌罗西书》更详细(西三18-四1)。两封信都提到保罗所受的捆锁,以及他宣讲福音的奥秘(西四3-4;弗六18-20)。此外前面谈及使徒被差遣传讲福音奥秘,也颇为近似(西一23-29;三1-13)。 保罗曾在凯撒利亚(徒二十四27)、罗马(徒二十八30)长期被囚,最可能是于主后57-62年被囚于罗马期间写下这两卷书信。他首先针对歌罗西教会特殊的处境和危机,写下《歌罗西书》。然后,他进一步思考教会在神旨意中的地位,关注全体教会,特别是小亚细亚省的教会,因此写下《以弗所书》供各教会传阅。弗六21-22和西四7-8几乎完全相同,可能因为保罗在写好两封信准备送出之时,才一起写下结语。「推基古」(西四7;弗六21)可能就是传递这两封书信以及私人信件《腓利门书》的信差。
陶恕《胜过撒但》十三、别错用你的头脑
今天基督教的一大谬误是高估了人的智慧,以为我们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能力认识神, 和祂建立团契关系。 如果你期待利用知识去了解神,你便大错特错了!脑汁不能填饱心灵的饥渴,即或你煞费思量, 也毫不济事, 因为神那里有一神圣的渊潭, 称为‘ 奥秘’ , 是深不可测的。 现在,某些福音派人士竟企图杷基督教等同学问、哲学、科学,这情况令人观注,如果他们继续盲目地摸索下去, 最后只会走上自由派神学的道路, 令全能的神大皱眉头。 圣灵从没应许过要充满我们的脑袋,祂只答允充满我们的心,,看来这事实已被我们忽略了。圣经说得清清楚楚, 叫耶稣基督的教会运作自如、满得供应、蓬勃兴旺的, 并不是那充塞在我们脑袋里的知识, 而是出于神, 涌流在我们中间的爱和怜悯。 虽然这样,但也别埋没了你的头脑,你还得善用它。神已清楚地显明,万物中只有人类能全然认识大地的奥妙和荣耀; 借着神的恩典, 我们可以晓得祂的作为,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用智慧去寻觅祂、认识祂、爱慕祂。 神的丰盛远超凡人的识见,因此尽管我们伤透脑筋,也绝对无法完全了解神,但这不是说我们不可以思想祂, 只是我们不能测透祂、等同祂、超越祂。 高估人的知识是一件危险的事。一位元渴望认识神、要服侍祂的年青人去见一位博士, 那博士说:“ 让我们想通这件事吧!” 会谈完毕, 那年青人以为问题已解决了, 就欢天喜地道谢离开, 但他其实什么也没有得着, 他的头脑虽给灌输了一堆知识, 但心灵还是空空的, 仍然饥渴的。 如果我们不是恋慕基督本身,如果我们只要知晓神的一些作为,或是埋首于神学研究中便觉满足, 我们饥渴的心灵还是不会饱足。 福音书中的确蕴藏了无穷的知识,因为智慧也是神的属性之一;知识建构了我们的神学、我们的教义。钻研神学, 学习教义是必须的, 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但这些却绝不 能凌驾内心对主的渴慕。 有一首古老的圣诗这样说:“ 圣灵吹气恩言上,使真理发光芒。”当圣灵向圣经吹气时, 圣经便闪耀出夺目的光芒! 若我们传授圣经时, 神并没有把祂的生命吹进去, 我们只不过是展示一些知识,不单无益, 更是有害。 当我们唱“ 超逾圣言,我寻找祢”时,我们不是说寻觅神要撇下圣经或是与圣经背道而驰, 只是我们不能像千万人般以圣经代替神。我们追求的目标是神, 不是圣经,圣经只是说明我们达致目标的途径罢了。 这世代的信徒以明白经文为满足, 他们振振有词地说,得着经文便得着经历了。诚然, 经历神该从明白经文而来, 但得着经文却不等于得着经历啊! 这道理显而易见。有一个富翁死了,他生前曾立下一纸遗嘱要把千万家财留给他的独子。儿子从律师手里接过遗嘱后, […]
《腓立比书》背景
「腓立比」位于希腊北方、罗马帝国的马其顿省,是罗马殖民地、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到达欧洲的第一站(徒十六12),吕底亚是第一批受洗的信徒(徒十六14-15),保罗离开时腓立比可能已经在那里建立了教会(徒十六40),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保罗和腓立比信徒之间有特殊的情谊,因此本信很温馨,充满牧者的关怀,但全信从头至尾都有使徒权威的标记。 《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是保罗在监狱里给教会写的三封书信,被称为「监狱书信」,都是非常明确地让人注视基督。《以弗所书》启示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歌罗西书》启示了基督是教会的元首,《腓立比书》启示了教会活出基督见证的路。前两卷书说出教会作神见证的依据,而《腓立比书》说明了进入神的见证的实践。
训蒙师傅
【加三23-24】但这因信得救的理还未来以先,我们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将来的真道显明出来。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 在希腊和罗马家庭中,有专门的「训蒙的师傅」负责督导孩童的奴仆,除了护送孩童上学之外,有时在家中也作启蒙老师。当时的孩子尚未达到法定继承产业的年龄时,虽然有儿子的地位,有承受产业的资格,但却不能马上承受产业,仍需受监护人的照顾与督导,行动没有自由,孩童成人以后,就有法律上的权利在家中掌权,承受产业,不再受仆人的管束。 同样,信徒从成为「神的儿子」(加三26)到实际「照着应许承受产业」(加三29),还有一段路程要走。信徒虽然已有了神的生命,但这生命若不长大成熟,就不能尽享神生命的丰盛(约十10)。在基督来到之前,律法的功用有如管家,以色列人被圈在律法之下,受律法看管。律法指明人人都有过犯,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免罪,因此需要救恩,从而引导我们到基督面前,「使我们因信称义」。律法的功用不是给人得生命,而是催迫人去寻找生命,是教导我们去寻找神救恩的启蒙老师。
陶恕《胜过撒但》十二、你轻看基督要到几时呢?
我们几时才肯向那位以永远的爱爱我们的—— 我们的主、我们的基督—— 全然降服呢? 有些现代基督徒行动分子说:“ 我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求成圣的最佳途径。”不知几时我才能找到适合我的深邃生命之道呢? 答案只有一个—— 转眼仰望耶稣,全然委身给祂,因祂是神、是基督、是救赎主、是主、是“ 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教义不能使我们蒙福、得胜,我们面对的是那位凌驾所有教义之上的主!祂是复活、生命、教义、真理的源头。 别再这样无知,这样冥顽不灵,试图超越这位应许永不改变的基督去寻找属灵的答案与丰盛的生命了。我们怎可以漫不经意地轻看这位在宇宙间享有无限权威的基督呢? 我们几时才肯向那位以永远的爱爱我们的—— 我们的主、我们的基督—— 全然降服呢? 我不是认为自己坐拥正确、纯粹的教义,可动也不动了,我的义都是从祂而来的。离了祂,我什么也没有,正如马丁·路德在祷告时所说:“ 主耶稣啊,祢是我的义,我是祢的罪!”耶稣唯一的罪是从我、从马丁·路德、从你而来; 而我的义则是从祂而有。 耶稣永不改变,你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吗? 祂的本质、智慧、慈爱、怜悯,没丝毫转动的影儿, 你知道这与我们有什么相干吗? 地球上每时每处、每事每人,都在不停地改变,所以我们实在很难明白为什么耶稣基督的本性与位格能永恒不变。如果我们提拔一个人, 给他高位、影响力和财富, 他肯定会有很大的转变! 他自己也许并不觉察, 甚至矢口否认, 但他的性情、态度、习惯、生活方式已和昔日有很大分别了。他可能变得骄傲、刚愎、冷血、趾高气扬, 连老朋友也视若无睹了。 但由始至终,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都没有改变过!祂的爱丰盛如昔,没有冷却半分,不用添柴拨旺。祂还是那样体恤、那样关怀; 祂在我们身上的旨意, 美善如一。 祂是耶稣基督,我们的主。虽然祂曾从死里复活,今天坐在天上至高者的右边,又是教会的元首, 祂还是那位耶稣,始终深爱着我们。祂虽然拥有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祂还是那位耶稣, 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 都是一样的。 这位满带威严、权能的主,简朴如昔,实在叫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喜欢改变,认为愈变, 必然愈好愈伟大。 旧约一位显赫的人物也是这样想。他身患大麻风,他期待神的先知走来,一派威严,摆出尊贵的姿势, 煞有介事地说:“ 好了吧!” 但先知却说他该放下尊严, 走到约旦河中沐浴。换句话说, 神的要求实在再简单不过。 我们总是不满意神的处事方法。我们渴望所做的都是崭新的、非凡的、伟大的和富戏剧性的, 但祂总把我们喊回来, 祂叫我们存单纯的信心, 学效基督那份质朴与恒常。 还是那位耶稣—— 那坐在天父右边,却与我们相像,知道我们的苦恼、软弱、罪孽,但仍深爱我们的弟兄! 还是那位耶稣—— 那站在天父跟前,全然为你我负上责任的救主与中保!祂较最慈祥的牧者还易相处, 较最谦厚的朋友还易接近。 还是那位耶稣—— 祂是灿烂的骄阳,是黑夜的明星,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根基,是我们的安全感, 是我们的未来, 是我们的义, 是我们的圣洁, […]
《加拉太书》背景
保罗与巴拿巴在主后48-49年的第一次传道旅程中,向加拉太南方的彼西底的安提阿(徒十三14)、以哥念(徒十四1)、路司得(徒十四6)、特庇(徒十四20)等城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传福音,并选立长老、建立教会(徒十四23)。保罗与西拉在主后50-51年的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坚固了这些教会(徒十六4-5)。但接踵而来的假师傅教导受割礼(加五2)和谨守摩西律法(加四10)是得救的必要条件,加拉太各教会的一些信徒可能为了逃避犹太人的逼迫(加六12),相信了他们。 保罗可能于主后56-57年冬天第三次传道旅程途中在哥林多城写了本信,也有人认为是主后49-50年耶路撒冷大会(徒十五2-19)之前,或者主后50-51年保罗在哥林多逗留的18个月期间写的(徒十八11)。《加拉太书》和《罗马书》都讲到「因信称义」的真理,在神学观上有密切关系,和哥林多书信则是在感情上有强烈呼应,这三封书信的时间顺序可能是:《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罗马书》。 圣经学者一致认为《加拉太书》的作者是使徒保罗,因为保罗的风格从头到尾都很鲜明,《加拉太书》、《腓立比书》和《哥林多前、后书》被认为是十分确定的保罗「核心书信」,现代人用电脑分析其他保罗书信的真伪时,都以本信为基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加拉太书》完整抄本来自蒲草纸抄本P46,年代约是主后200年左右。
马吉安
马吉安(大约公元110年—160年),又译马克安、马西昂,是早期基督教的神学家。他生于黑海岸本都的西哪坡。父亲是主教,于大约主后140年到达罗马。 最初马吉安加入罗马教会,对教会慈善事工极为热衷,把大量的产业捐献给教会,并且以传纯正的福音为己任。不久,他为罪与苦难困扰之下,发展出一种尖锐极端的二元论,也就是“世界之神与耶稣所启示的慈爱上帝是相对立的”。他的思想明显地受到古希腊善恶二元论、部分克尔多(Cardo)的诺斯底派理论,以及柏拉图对话录创造论的影响,最终提出“善恶二元论的神论与基督论”。善恶二元论否定道成肉身的基督论,认为旧约中的上帝与主耶稣基督的上帝和天父不同。旧约中的上帝是不可知的;而后者则是显现了的。前者代表的只是公义;而新约中的上帝则是仁爱怜悯的神。马吉安在罗马大肆宣传他的思想,引发罗马教会许多的跟从者,被正统教会定为异端。 初期教会尚无成文的新约圣经,使徒口传或书信的教训是教会生活的根据(徒二章42节),所以那时的教会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章20节)。 当时是在众教会之间传阅使徒们的书信,并把这些书信抄录保存下来,就是所谓的「古卷」。 各地教会收集了使徒们的书信,以及根据使徒们所写或口述转录的福音书。 马吉安是第一位尝试编辑《新约》正典的人,他拒绝旧约,所编辑的典籍包含保罗的10封书信(除教牧书信外)和删节后的路加福音,这是人们第一次尝试想要将新约各书卷集结编辑成为一部世人所公认的正典书籍,被称之为「马吉安正典Marcion’s Canon」。《天主教百科全书》称,「马吉安分子是基督教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敌人。」 马吉安编辑工作刺激教会积极地编辑《新约》正典,直到主后397年的迦太基会议归纳了众教会的共识,正式确认27卷新约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