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约书亚记》

“圣经是一卷历史书,也是一卷历史艺术书。我们的世代,有丰富的历史著作,但历史的触觉和概念却贫乏;对这卷书有很迫切的需求。”~赫塞 在圣经之中《约书亚记》是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连接摩西五经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的历史。古代希伯来典籍和现代基督信仰都将约书亚记编订为旧约圣经中的第六卷书。对于基督徒而言,这是十二卷“历史书”(约书亚记至以斯帖记)的首卷书;对于犹太人而言,这被称为首卷“前先知书”(约书亚记至以斯拉、尼希米记,而路得记及历代志上、下编排在希伯来文旧约末部的著作书)。詹逊强调这书卷的重要性说:“约书亚记是以色列渐进历史中的高潮,也是全新经历的开始。因此,其历史的联系作用,定立这卷书在旧约圣经中的关键地位。” 在《约书亚记》中,我们看到了神的信实,他的话从不落空;也看到了神的大能,这些几百万以色列人摆脱埃及法老的统治,在旷野上流荡40余年,最后进入并得到神的应许之地。 在《约书亚记》我们首先看到上帝给他们许多帮助,听见上帝说话,又看见祂的作为,祂给的应许必然实现。祂和以色列人立的约从不失信。祂指着自己起誓,“我必与你们同在,该惩罚就会惩罚,该赐福就会赐福,我必定与你们同在,不论环境好坏,不论贫富,我都是你们的神”。上帝对约书亚说:“我会为你们争战,如果你们在我这边,我就会在你们那边。” 所以出现了很多神迹,约旦河分开,耶利哥城墙倒塌,吗哪不再降下,有一次他们打赢是因为天降大冰雹,有一次在亚雅仑谷白日拉长,甚至使用大黄蜂帮助以色列人战胜亚摩利二王,这全是上帝的作为,叫他们惊叹不已。但是另外一边也同样重要,上帝透过人的配合来动工,祂不是独自争战。以色列人必须亲自上战场,然后上帝会为他们争战。 在神没有难成的事,但我们若不倚靠上帝,祂就选择不做。祂要我们信靠顺服祂,上帝呼召我们来与祂同工。如果约书亚和以色列百姓当初不领受上帝的呼召,就不可能得到应许之地;但是如果没有上帝和祂的恩典,他们也绝对做不到。我们很容易走极端,不是把责任都推到上帝身上,就是都揽到自己身上。圣经启示我们:没有上帝,我们做不到;同时上帝也会借着人完成他的事工——这是个很美的平衡。

约书亚去世

【书二十四29,31】这些事以后,耶和华的仆人嫩的儿子约书亚,正一百一十岁,就死了…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诸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以色列人事奉耶和华。 约书亚活了一百一十岁,按照犹太传统,他治理了百姓近30年。约书亚知道百姓中间还藏着许多偶像,因此,他在自己生命快走到尽头的时候在劝勉百姓之后,就挑战他们「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并宣告「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虽然以色列人将面临许多软弱、跌倒和失败,但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诸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以色列人事奉耶和华。这一代百姓亲身经历了神的救赎、保护和得胜,知道神是自己唯一能倚靠的神,所以断不敢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别神。但由于他们与迦南人妥协,导致后代很快就「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去叩拜别神」(士二12)。 神没有指定约书亚的接班人,而是安排非尼哈接替他父亲以利亚撒做大祭司,维持人与神之间的交通。在接下来的士师时代,神将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带领祂的百姓,让他们在形式上的各自为政中,学习尊神为王,听从祂的话,长久地活在应许之地。在整个士师时代,神并没有让百姓跟随一个中央集权的领袖,而是让每个支派都尊神为王:当某个支派走偏的时候,神将兴起仇敌来管教悖逆的百姓;当某个支派回转的时候,神也将兴起士师来拯救悔改的百姓。

现代犹太人的差异

在两千年多年的大流散中,散居世界的犹太人与当地民族融合,外貌、语言、习俗、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现代犹太人中最主要的三个分支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是主后800-1000年移居德国莱茵兰一带的犹太人后裔,使用意第绪语,约占70%)、赛法迪犹太人(是1492年被驱逐的西班牙裔犹太人后裔,使用拉迪诺语,约占20%)、米兹拉希犹太人(是中东和北非的犹太人后裔,约占10%)。 现代以色列的犹太人73%已经世俗化,剩下的约27%属于正统犹太教,主要分为现代正统派和极端正统哈雷迪派: 犹太教正统派,是犹太教中最大的宗派群体,是犹太教的保守派及传统派系,在以色列拥有特殊地位。认为唯有自己的一派才是犹太教,他们坚称律法是上帝在西奈山的启示。因此,律法是神圣及享有绝对权威,严格恪守传统信仰和礼俗,拒绝犹太教的任何变革。然而,正统派的《祷文日引》指出,律法的内容不单包括《十诫》,它其实泛指《摩西五经》、《塔纳赫》、口传律法及所有宗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统派犹太人的生活受这广义的“律法”规范,一切事情必需符合拉比的传统主张和仪式,包括守安息日、奉行饮食规条及每天祷告三次。信仰犹太教正统派的犹太人可获豁免参与以色列国防军的兵役。 哈雷迪犹太教,又称极端正统犹太教,是犹太教正统派中最保守的一支。哈雷迪教徒主要分布在以色列、北美洲和西欧,2011年有报纸估计全世界有130万哈雷迪教徒。他们认为其信仰和宗教常规是直接传承自摩西 ,他们不同于现代正统犹太教。哈雷迪教中男孩和女孩分别进入不同的学校修习摩西五经,自14岁起,许多哈雷迪男孩便不再学习任何世俗的科目(科学、数学、外语),转而专注在犹太律法的研读。男子不可与非哈雷迪教徒女子谈话。哈雷迪教徒女子亦不可与非哈雷迪教徒男子谈话。妇女为家庭主妇,由于禁止节育、推崇生养大批孩子,大多数哈雷迪家庭生活困苦。2006年以来许多哈雷迪女子期待接受外界的高等教育并进入一般社会生活,哈雷迪生活目前缓慢转变中。

主耶稣一生的传道路线

耶稣诞生和幼年 1、马利亚到撒迦利亚家拜访怀了施洗约翰的以利沙伯,以利沙伯称赞马利亚是有福的(路一39-56); 2、当希律作犹太王时,约瑟和马利亚从拿撒勒到伯利恆报名上册,耶稣在伯利恆出生(太二1,路二4-7); 3、耶稣出生后第八天,约瑟为他行割礼,带他上耶路撒冷献给神(路二21-38); 4、有几个博士从东方经耶路撒冷到伯利恆敬拜婴孩耶稣,并献上礼物(太二1-12); 5、希律王要杀害耶稣,约瑟被主的使者指示,就带着全家逃往罗马直辖的产粮区埃及,希律王死后,残暴的亚基老在犹太省做王,神指示约瑟前往小希律管辖的加利利拿撒勒居住(太二13-22) 6、耶稣十二岁的时候,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在圣殿教师中一面听一面问(路二41-52)。耶稣一家往返拿撒勒和耶路撒冷的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经米吉多循中央山脉的诸城镇南下,但因当时犹太人与撒马利亚人不和,所以大多走另一条路,即经西古提波利(伯善)渡约旦河,沿约旦河东南下到耶利哥之东,再渡河经耶利哥上行到耶路撒冷。 耶稣受洗、受试探和传道早期 1、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到约旦河东的伯大尼,接受施洗约翰的洗(太三13-17,可一9-11,路三21-22,约一29-34); 2、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传统认为在耶利哥附近),受魔鬼四十天的试探(太四1-11,可一12-13,路四1-13); 3、耶稣回加利利传道,途中收安得烈、西门·彼得、腓力、拿但业为门徒(约一35-49); 4、耶稣到迦拿参加婚宴,使水变酒,是第一件神迹(约 2:1-11); 5、耶稣第一次去迦百农传道(约二12); 6、耶稣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第一次洁淨圣殿,并与尼哥德慕谈道(约二13-三21); 7、耶稣到犹太地居住和施洗(约三22-四2); 8、耶稣在去加利利的路上,特意经过撒马利亚的叙加城,在雅各井旁与撒马利亚的妇人谈道(约四3-42); 9、耶稣回到加利利,在迦拿医好大臣儿子的重病(约四46-54); 10、耶稣回拿撒勒传道被拒(路四16-30); 11、耶稣再到迦百农传道(太四12-16); 12、耶稣在加利利海边传道,再次呼召西门、安得烈、雅各和约翰跟随祂(太四18-22,可一16-20,路五1-11); 13、耶稣到加利利全地会堂传道,名声传遍了叙利亚,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犹太、约旦河外来跟着他(太四23-25,可一35-45,路四42-44) 14、耶稣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在毕士大池治癒瞎子(约五1-47)。 耶稣传道中期 1、耶稣从耶路撒冷返加利利(太十二1-21,可二23-3:12,路六1-19); 2、在迦百农附近祷告拣选十二门徒(可三13-19,路六12-16); 3、登山宝训(可能在塔加)(太五1-七29,路六20-49); 4、在迦百农医好百夫长的仆人(太八5-13,路七1-10); 5、在拿因叫寡妇的儿子复活(路七11-17); 6、在加大拉人的地方(格拉森)赶出两个人身上的群鬼入猪群(太八28-34,可五1-20,路八26-56); 7、在拿撒勒再次被拒(太十三54-58,可六1-6); 8、在伯赛大附近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太十四13-21,可六30-44,路九10-17,约六1-14); 9、在海面上行走(太十四22-33,可六45-52,约六16-21); 10、在革尼撒勒地方治好许多人的病(太十四34-36,可六53-56); 11、前往推罗西顿,经低加坡里境内回加利利(太十五21-31,可七24-37); 12、喂饱四千人,然后去马加丹的境界(马可福音称大玛努他)(太十五32-39,可八1-9); 13、去凯撒利亚腓立比,彼得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预言自己的死和复活(太十六13-28,可八27-九1,路九18-27); 14、登山变像(可能是他泊山)(太十七1-21,可九2-29,路九28-43); 15、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太十九1)。 耶稣传道后期 1、耶穌上耶路撒冷,途中在撒瑪利亞境內某地被拒。(太十九1,路九51-56); 2、去约旦河外工作(路十25-十七10,约十22-42); 3、在伯大尼叫拉撒路复活(约十一1-44); 4、离开犹太,到旷野中的以法莲城去和门徒同住,犹太人开始商议要杀耶稣(约十一54-57); 5、经过撒马利亚和加利利去耶路撒冷(路十七11); 6、再到约旦河外去工作(太十九1-二十28,可十1-45,路十八1-34); 7、在耶利哥医治好瞎子,见税吏长撒该(太二十29-34,可十46-52,路十八35-十九27); 8、去伯大尼马大的家(约十二1)。 耶稣的最后一周 1、逾越节前六天,耶稣从伯大尼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群众拿着棕树枝迎接祂(太二十一1-9,可十一1-10,路十九28-44,约十二12-19); 2、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前四、五天,每天早上到圣殿教训人,晚上出城在橄榄山住宿(太二十一10-二十六13,可十一11-十四9,路十九45-二十二2,约十二20-十三38); 3、逾越节前一晚,耶稣和门徒在城内吃逾越节的筳席,设立圣餐,然后去橄榄山上的客西马尼园祷告(太 二十六17-46,可十四12-42,路二十二7-46,约十四1-十七26); 4、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捉拿,先带到大祭司的岳父亚那的住处审问,再押去大祭司该亚法处受审。彼得在屋外等候时三次不认主(太二十六47-75,可十四43-72,路二十二47-65,约十八1-27); 5、第二天,耶稣被带到七十二人公会受审定罪(太二十七1,可十五1,路二十二66-71); […]

押撒求水泉

“押撒”Achsah,是迦勒的女儿,俄陀聂的妻子。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后,迦勒从希伯仑赶出亚衲族,又从那里上去,攻击底璧的居民(这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基列.西弗(即底璧)距希伯仑以南十英里,曾被约书亚攻下过,但是迦南人趁虚又住进去,因此迦勒需要再把它收回。这是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他已经从他所要求的地,赶出了三个亚衲族长,他大可休战享受,但是因为底璧地处中央山脉的边缘,可雄视非利士平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为了犹大族,此地不能不夺取回来。 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关于押撒和俄陀聂的故事。在古代,子女的婚事多数由父母定夺。关于押撒和俄陀聂,有一本犹太人的历史小说《迦勒的女儿》中说道,押撒是迦勒的独生女,她还有三个兄弟。迦勒很爱这个女儿,往往问她:“你要什么?”可能从小和兄弟们一起成长,她的性情非常自由开放,还爱上了一个风流且贪婪的军官。迦勒屡劝不听,非常生气。在一次和押撒沟通无效之后,便下了这道以押撒为悬赏的命令。迦勒说:『谁能攻打基列·西弗将城夺取,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书十五16】。 没想到俄陀聂一听到这道命令就着急了。他和押撒是堂兄妹,从小一起长大,他很爱押撒。虽然押撒之前选择了别人,他却依然深爱她。为了不让押撒所嫁非人,俄陀聂凭着信心,勇往上前。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书十五17】。押撒看到俄陀聂为了她不顾生死,终于被感动。 在犹太人中有个礼节,女子不能向任何男人要东西,即使是自己的父亲。押撒要求俄陀聂去向迦勒要地,但是俄陀聂不肯,但是准许押撒去要。所以圣经里记载着“押撒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后来押撒向迦勒求水泉。古代中东人的嫁妆是从聘礼中拿出来的一部分财物,通常不会是土地。迦勒给女儿土地作嫁妆,本身就是特别的恩典。但押撒比她同族的亚干更有智慧,她所求的不是金、银、衣服,而是「水泉」;她所看重的不是暂时的满足,而是长久的供应。我们在基督里所追求的,也不应该停留在属地的恩典,因为「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约四13);而应当注目基督自己,因为祂所赐的水要在我们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四14)。 *在犹太人的传说中,押撒向父亲抱怨俄陀聂攻打城之后,什么都不做,只是一直学摩西五经。据说当所有人都在为摩西哀哭时,他却在努力地背读神的律法。相传他可以背诵三千条律法。也因为如此,他成为另一个信心的伟人,做了约书亚之后的第一个士师。

伽勒及其所得之地

迦勒(希伯来语 כָּלֵב)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迦勒”的拼写与希伯来语的“忠诚”(כֶּ֫לֶב,kéleḇ)一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避埃及的奴役,来到上帝应许给他们的迦南地的边界。摩西派遣12名探子进入迦南,回来报告那里的情况,每个侦探代表12个支派中的一个。其中10名侦探回来报告说不可能得到那块土地,住在那里的巨人将会碾碎希伯来人的军队。只有2人——约书亚(以法莲支派)和耶孚尼的儿子—迦勒(代表犹大支派)返回说,耶和华将要把迦南交在希伯来人的手中。 圣经记载道,由于那10名侦探的陈述,以色列人选择不要进入迦南;由于违背耶和华的意志,使他们在旷野中漂流40年之久。成年以色列男人中,唯有约书亚和迦勒得以活到40年后,进入迦南。 在以色列人顺服神的管理、开始拈阄分地之前,迦勒率先要求分得四十五年前神所应许的希伯仑。迦勒对约书亚说: 自从耶和华对摩西说这话的时候,耶和华照祂所应许的使我存活这四十五年;其间以色列人在旷野行走。看哪,现今我八十五岁了,我还是强壮,像摩西打发我去的那天一样;无论是争战,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时如何,现在还是如何。求你将耶和华那日应许我的这山地给我;那里有亚衲族人,并宽大坚固的城,你也曾听见了。或者耶和华照祂所应许的与我同在,我就把他们赶出去【书十四10-12】。迦勒的要求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见证神的信实。因为希伯仑是最不容易攻取的地方,「那里有亚衲族人,并宽大坚固的城」。迦勒虽然已经八十五岁了,但他的信心和力量一样,「那时如何,现在还是如何」;虽然那地仍有巨人,但他深信「耶和华照祂所应许的」必与他同在,把仇敌赶出去。 【书十五13】约书亚照耶和华所吩咐的,将犹大人中的一段地,就是基列·亚巴,分给耶孚尼的儿子迦勒。亚巴是亚衲族的始祖(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迦勒之所以能得着「未得之地」作产业,是「因为他专心跟从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虽然希伯仑有亚纳族的巨人,但仍然能被八十五岁的迦勒攻取。圣灵在以色列众支派面前用迦勒作见证,拉开了分地的序幕,鼓励百姓也照样凭信心领取神分给他们的「未得之地」。 从出埃及出来、二十岁以上被数点预备争战的人中,只有迦勒和约书亚因为专心跟从神,得以进入迦南。而以色列人分配地业时,正是从迦勒开始,到约书亚结束。这两位专心跟从神的老弟兄首尾呼应,在承受应许的过程中成为信心和顺服的榜样。 今天,圣灵也在我们面前用迦勒作见证,激励我们将神的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凭信心支取基督里「一切的丰盛」。

示剑

《圣经》中的地名,示剑城位于腹地的中心, 城市被以巴路山(Mount Ebal)和基利心山(Mount Gerizim)环抱。 “示剑”在原文的意思是“肩膀”。肩膀是人全身力量最大的地方,手所拿不起来的东西,肩膀能承担得起,所以示剑也就是有力量的意思。 「示剑」位于迦南地的中部,是南北大道与东西大道的交叉口。亚伯拉罕进入迦南地之后,首先在示剑为神筑坛,神在这里第一次与亚伯拉罕立约(创十二6-7);雅各全家从亚兰回到迦南,首先在示剑为神筑坛、清除偶像(创三十三18-20;三十五4);而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后,也首先在示剑筑坛,并在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上宣告祝福和咒诅,立志顺服圣约(书八30-35)。约书亚在死前将百姓召集到示剑,在约柜面前从头数算神的恩典,激励百姓坚定与神所立的约。1903年,德国学者泰勒克首先发现拜拉泰废丘就是古代士剑的遗址。从发掘所得,该处最早期居住的地方可追溯至主前四千年代。

主耶稣死里复活后向人显现的圣经记载

根据全部新约,主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的详情如下: 1、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约翰福音二十11-18节;马可福音十六9-11); 2、向别的妇女们显现(马太福音二十八9-10); 3、向前往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显现(马可福音十六12-13;路加福音二十四13-35); 4、向西门·彼得显现(路加福音二十四34;哥林多前书十五5); 5、向多马以外的十个使徒显现(约翰福音二十19-23;路加福音二十四36-43); 6、向十一个使徒显现(约翰福音二十24-29;马可福音十六14); 7、在加利利显现(马太福音二十八16-20); 8、在提比哩亚海边显现(约翰福音二十一1-23节); 9、四十天之久多次多方显现,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以后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徒看(使徒行传一3;哥林多前书十五6-7); 10、在橄榄山升天前显现(路加福音二十四50-51;使徒行传一6-12); 11、最后向使徒保罗显现(哥林多前书十五8)。

十二支派分土地

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由于悖逆上帝的缘故,他们在旷野漂流了40年(公元前1446-1406年),迟迟没有进入上帝所要赐给他们的应许之地 — 迦南地。当时,上帝曾经要摩西两次数点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人数,做为未来划分土地的依据。 直到摩西与那一代的人都死了,便进入约书亚领导以色列人的时代,共有16年(公元前1406-1390年),由约书亚继续领导以色列民族,过约但河,进入迦南地.攻下耶利哥和城艾城。从此之后,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民一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后擒拿了迦南地约旦河西的31个王,再加上之前以色列人在约旦河东击杀的两个王:希实本的王西宏和巴珊的王噩,一共消灭了三十三个王。 之后以色列人便开始按照12支派来分配土地。耶和华怎样吩咐摩西,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就照样行,用拈阄的方法决定各支派的位置。至此应验了雅各和摩西的预言。约但河的东岸土地,由北至南,分别分给玛拿西(半个支派)、迦得和流便这三个支派;约但河的西岸土地,由北至南,分别分给亚设、拿弗他利、西布伦、以萨迦、玛拿西(半支派)、以法莲、但、便雅悯、犹大和西缅。其中但支派原本分到便雅悯旁边的一块土地,因被亚摩利人赶逐,于是他们便迁往约旦河谷上游,到北边的利善,在那裡攻下利善,改名为但,从此便居住在那个地方。 利未支派是要作为世袭的祭司,只能拥有城市,不得拥有土地。上帝要12个支派分给利未人4座城市,因此总共有48座城市要给利未人,利未人(祭司)便住在这48座城市中,教导以色列人律法。这48座城市中,有6座是逃城,约但河东有三座(哥兰、基列拉末、比悉),约但河西也有三座(基低斯、示剑、希伯仑(基列亚巴))。 在进迦南的过程中,征服迦南是第一个阶段,分配土地是第二个阶段,而攻取「未得之地」是第三个阶段。神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来带领和训练祂的百姓,祂安排约书亚作为摩西的接班人,负责征服迦南和分配土地;但却没有安排约书亚的接班人,而是让各个支派自己负责攻取「未得之地」,让「那地的居民」成为他们信心成长的「食物」(民十四9),让百姓学习在享用应许中不断承受更多的应许,直到完全「承受那地为业」(出二十三30)。神也没有让新约的信徒等到生命成熟的时候才能享用基督,而是让我们一面享用基督里的丰富,一面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14),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二12),直到得着丰满的基督。

《约书亚记》中的耶稣——逃城

逃城或译避难城,分散在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以色列人进迦南的时候,神安排了六座逃城,迦南地和约旦河东各有三座(民35:13-14)。这六座城分散在全地,每个人都离逃城不远,让误杀人的都可以逃到那里(民35:15),得着庇护。 根据犹太传统,一般大路的标准宽度是16肘,但通往逃城的道路必须宽两倍(《他勒目 Talmud》Bava Batra 100b),并要修直、修平,在每个岔路口重复标上「逃城 מקלט מקלט」(《密西拿 Mishnah》Sefer HaChinukh 520:1)。两个「逃城 מִקְלָט」的希伯来字母数值(Gematria Value)是179+179=358,这正是「弥赛亚 מָשִׁיחַ」的希伯来字母数值。 这些逃城都是利未人的城邑(民35:6),城内的长老和会众都是专门教导圣经的利未人。误杀人的要住在那城里,只有等到神使那时的大祭司死了,才能离开逃城得自由。犹太传统认为,大祭司的母亲会给住在逃城里的避难者提供食物和衣服,这样他们就不会祷告盼望大祭司早死,而会盼望大祭司长寿(《密西拿 Mishnah》Makkot 11a)。犹太传统也指出,法庭必须提供避难者物质和属灵的需要,如果一个门徒逃往逃城,他的导师也必须搬到逃城,对他继续进行教导。 逃城正预表弥赛亚基督的救恩。神为世人预备的救恩离我们也不远,人要得着救恩并不困难,问题是人是否知道自己需要逃城、肯不肯逃往逃城。

zh_CN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