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恕《受教的心》三、安静倾听

“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诗四十六10) 以前的圣徒,常提及休息安静;他们的意思是:停止动作,或者停止发声,或是两者都停止。 他们认为每天最低限度要有一段时间安静下来,不然的话,那一天的时光便浪费了。 如果神的旨意,是要我们身处尘世的纷扰中,那么,我们当然也能在其中认识神。不过,认识神的最佳条件,还是要在安静中。圣经是如此教导人。心中的把握,是随着安静而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先安静,才能认识神。 有史以来,世人需要安静,莫过于今时今日;而现今的世代,也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叫人难寻找到安宁。 基督与每一个时代的人同在,即使在这疯狂忙乱、机器噪音充斥的世代中,祂也让我们经历祂的同在和大能,正如昔日在宁静的加利利海上的渔夫,或者是在犹大野地里的牧羊人所经历的。唯一必须的条件是:我们要在这世代中,有足够的安静,好叫我们能听见祂的声音;听见以后,还要遵从。 在现代的喧闹生活中,我们也要有所学习。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或许是一位工程师、科学家,或建筑师;在刻板单调的生活里,我们学会驾驶喷射飞机,学会管理百货商店,或者在体育竞赛中夺得锦标,或者指挥管弦乐团,或者获颁授学位,或被选任要职。 我们接受了社会文明的表面价值,且尽量适应生存,才会从事上述各式各样的活动,成为二十世纪的都市人。我们所抱的心态,也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在这些繁复的生活环境里,我们设法尽力应付,周遭的噪音配合了我们的生活节拍。或许,我们根本茫然不知去向,只是随着人潮推进,任由时代洪流冲击,还在其中自得其乐。 不错,世人都是这样生活。但是,当我们开始对建基于自然科学的人生哲学产生怀疑的时候,又或者对一个制造出氢气弹的文明世界提出质疑时,尤其是当我们开始摸索寻求神,盼望寻见祂的时候,奇妙的事就会发生。当我们开始追溯生命的本源时,就会发现在我们中间,不再有博学或无知、进步或落伍、原始或教养之分,更不会有白种人和有色人种之别了。在那可敬可畏的创造主面前,我们都不过是“人”,所有人为的区分都消失了。就在那一瞬间,数千年的文化教养顿然不知所终,我们回复当日犯罪堕落后的亚当和夏娃的境况,回复当年在伊甸园外的该隐和亚伯的光景,恐惧战兢,因犯了律法,要在外流浪,过着逃亡的生涯。 罪人在审判的宝座前,惶恐发抖,对他来说,此刻是何等真实,那时,任何现代宗教伎俩都不济事,所有曾深思熟虑的方法都行不通了。这些拥有各式先进仪器设施的现代人,心境顿时回到许多个世纪以前。变得慌惶失措,绝望饮泣,亟需救主拯救。 正因为事实如此,任何传福音的方式,如果只为了引起共同兴趣,谈的是时事,但求与罪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避免使他尴尬,那就等于巴力的祭坛一样,全然虚妄无益。只求为人铺平道路,避免叫人因知罪而感难为情的做法,不止是徒劳无功,且对人的心灵十分有害。 这个世代最普遍的一种错误观念,就是以为教会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福音派圈子中,许多喧闹吵嚷的宗教活动,都是源出于这个观念。他们以为,基督徒要迎合众人的口味,变弄招徕的手法。如果会众只想听十分钟的讲台信息,那就给他们十分钟的信息吧!如果他们只要像吃药丸一般地领受真理的浓缩内容,也就不妨顺顺他们的意思;如果听道的人宁愿看图片,那么就尽量给他们看图片;如果他们爱听故事,也可以多讲些故事;如果他们欢喜透过戏剧的演出接受一些宗教教育,那也不妨去迁就他们。总而言之,人要什么,就给什么,尽量迎合他们的喜好。主张如此妥协的人说:“没关系啊!方法虽然不同,信息仍是一样。” 古希腊人有句名言说:“神祇诛灭人之前,必先使他失去理智。”这句话不愧为至理名言。这种误以为所多玛是耶路撒冷,以荷里活影城当作圣城的严重错误,实在叫人费解。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自认为基督徒的人,冒犯亵渎了圣灵,招致神的惩罚,才会如此不可理喻。“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赛六9-10) 但有些诚挚的人会提出这样的理论:既然在这机械化的世界中没有宁静,那么人只可尽量去适应,反正我们已不可能把昔日大卫放羊的可安歇之水边和那片宁谧的草原带回这个世代里。既然这文明社会的疯狂竞争,不容我们聆听到神微小安静的声音,那么就只好学习在地震和风暴中倾听。既然现代传福音的方式,是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纷乱与不安,那为什么还有人埋怨呢?这不也是一种真诚的尝试:向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吗? 这问题的答案,系于一个事实: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更易,人的心灵基本上是没有改变的。隐居在茅舍里的原始土著,或是埋首书房中的大学教授,或厕身于喧闹道路上的货车司机等,都有同一的基本需要。这需要就是除掉罪孽,得享永生,与神相交。文明社会所带来的噪音和活动,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就如人脸上皮肤所长出的暂时性斑疹一般。对于这些表面现象,我们竟如此重视,甚至要以信仰去迁就它,那真是大错特错,其严重程度,简直难以想象;这些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疯狂闹剧,终有一天要以悲剧收场,并带来永永远远的哀伤。那时候,我们都要承受长远的苦果。 一些做属灵教导的人,往往不能领会一件事:真正的属灵经历,都是在人心灵深处进行,是远离事物千万变化的表层而产生的。噪音和其他冲击所能引起的反应,仅限于事物的外层。人的深处隐藏着一股原始的静止,寂然不动,直至遇见神的话,它才苏醒过来,再显露生机。人的生命出岔子,是因为人内心深处的灵,与神隔绝了,因此肉体的意念和幻象起来控制支配人的思想、意志和行为,叫全人类都受到影响,社会日趋崩溃,就如一场以死亡为主题的狂舞一般。 当代的基督教人士,口里常谈论新约圣经信仰,但事实上他们已接受了世界对基督教的观念,还依样葫芦地去模仿世界(只有一些连世人都认为邪恶不对的风尚是例外)。于是他们所传讲的基督,只成了生活以外的调剂,仅是一位天上的良朋,或只是一位保证人,让我们在纷乱喧嚷停息以后,被迫从舞台上退下来休息时,获得一点保障。 但请不要忘记:重要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人仍旧是他原来的老样子,而人子永远也是起初的一样。祂向我们里面永恒的本质发出呼召;从祂深心处发出,向我们的深心处呼唤,而当人在内心深处接受这呼召时,就不再有野蛮人或文明人,年老的或年幼的,西方人或东方人之分,我们都只不过是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出来的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出现“要休息”这字眼的那篇诗篇,内文充满了各种声响和骚动——地面震动、海水匉訇翻腾、山岭快要摇动到海心、外邦喧嚷、列国动摇,而刀兵之声也遍传地面。然后,有声音从寂静中发出来:“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诗四六10) 所以今天,我们必须用我们里面的心耳来倾听神的话。我们所胜到的声音,定必迥异于世界激动的、兴奋的叫嚷;主的微声能叫人消除疑虑,得着安息。圣经描写这位主的时候,说:“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祂的声音。”(太十二19) 街上听不见这微声,但在人的心里,却可以清晰听见。归根结底,这是最重要的事。

陶恕《受教的心》二、神不住地向人说话

我们可以坚定的相信:神是不断设法要向人说话;祂乐意启示自己,向一切能领会祂的被造之物,表达祂的心意。因为神亟想表明自己,祂就创造了万物,特别是创造了有心思、有道德观念的受造之物,叫他们可以明白真理。在这些受造物中,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拥有最高的地位,他们有更完全和更精密的器官,可以领会关乎神的事。基督——神的道——就是神心意的表彰。关于神向人说话这真理,有两种彼此对立的看法,但都是不正确的。其中一种看法是:神说过的话,都存留在圣经里面,然后神就默然不再说话了,直到那大日子,众人都被招聚到审判台前时,神才会像古时一样,再次向人说话。目前我们就只有这本圣经,这个蕴藏真理的宝库,就全靠文士和圣经学者们去尽力解释阐明了。大多数福音派信徒都有这个看法,顶多在细节上略有出入。这种看法对信徒心灵极其有害,原因是里面包含了两个错误的观念:一神不再向人说话了;二我们要完全凭借自己的理智,去明白和领会真理。有这些观念的人,认为神远离世人,彼此无法沟通;而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都被迫产生了一种福音派的唯理主义,因为根据这个概念,真理的最终仲裁者是人的思想,而真理也必须透过人的思想,才得以进入人的心灵。但事实上,神并没有缄默不言;祂从来就未停止过说话,直到如今,祂仍在祂所创造的天地间向人说话,启示自己。圣经中记载的真道,满有功效,是因为那永活的真道还在天上说话,而祂永存的声音,仍在地上回响着。 「并且有圣灵作见证,因为圣灵就是真理。作见证的原来有三:就是圣灵、水、与血,这三样也都归于一。」(约壹五 7-8)近代的基督教已浑忘了一件事:神创造大能的声音,现在还是不断地在被造的天地间响应着。万有都是因祂的话而有,也都因祂的话而立。神微小的声音默默在人的心里运行,叫人在神的审判台前自责,成了该被定罪的;就算从未听过真道的人,一样都成了该被定罪的。有人以为人致命的罪,是拒绝基督,所以在福音还没有传到的地方,那些人就不会被定罪;但这是大错特错的。虽然人若不接受福音,会陷在罪中,凄凉绝望,永远得不到神赦免的大爱,然而生在世上的人,都曾受光光照,叫人灭亡的,是因为人拒绝这真光,不是因为他不接受基督。圣经说基督是用祂满有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这托住万有的命令,也就是那响彻寰宇,充满大能的神的声音。圣经绝非是神最后的遗言(有些人竟然是这样相信),而是显明永生神心意的文字实录;起初是出于神的默示,然后神再吹气在其上,这些话语就显出功效。某些相信神已经说了就不再说话的自由主义者,则犯了另一种与上述情况刚好相反的谬误。他们认为神既然已经在宇宙中显明自己,就无须有默示的圣经,作为信仰最后的权威和唯一的真理。据他们的看法,这两种观念是不能并存的。既然神仍不断向人说话、启示自己,那么我们就要保持开放的态度,随时预备接受一些来自诗人、哲士、科学家、作家,或什至于各种不同信仰的启示;遇着有新的真理或见解时,就等于是神又向人说话了,就如祂在古时借着先见启示自己一样。当然我们不能禁止人有这种想法,也无从禁止这样的教训,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不管是基于什么理由,如果有人否定圣经启示的最高权威,反去坚持接受其他后来的启示,以为这些新理论与圣经同具权威的话,这人不配称为基督徒。不论从圣经或历史角度去看,他都称不上是基督徒。事实上,相信圣经是金科玉律、不能更易,以及相信神除了圣经的话语外,还继续不断向人启示自己,都彼此没有冲突。神在圣经中,已将一套完备的真理显示出来。另一方面,受了圣灵感动的圣徒,也照着神至善的心意,把这些话语记录下来,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我在此要说明的就是:如果神不是在地上和在人心里不断发声说话启示自己,那么写下来的真道,对我们就毫无意义了。正因为神在祂所创造的天地间,不断地启示自己,我们才能从秘的话语中,领会祂的心意。

陶恕《受教的心》一、受教的心

圣经是用泪写成的,只有流泪的人,才能得着里面最好的宝藏。神从来不向轻浮不恭的人说话。 神在山上自战兢发抖的摩西说话,后来摩西俯伏在神面前,自愿为以色列人的缘故,求神从祂的册子上涂抹他的名字,神就使用他把百姓救出来。但以理用长时间禁食祷告,结果天使长迦百列从天上下来,向他说明以后世代的奥秘。主所爱的约翰,因见没有人配展开用七印封严了的书卷而大哭,长老中的一位,便安慰他说:「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已得胜。」(启五 5) 诗篇的作者常是一面流泪、一面写出心声的;先知们亦常常无法掩藏他们心情的沉重。腓立比书是一卷充满喜乐的书信,但保罗在书中提及那些与基督十字架为仇的人,论到他们的结局是灭亡的时候,也不免流下泪来。这些具影响力的属灵领袖,满怀忧伤,带着沉重的心情,向世人作见证。眼泪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但对于在基督里首生的教会,眼泪与能力常是息息相关的。 令人感到不安的,是这些由悲痛的先知们写成的信息,往往竟由一些从来不曾为世人的忧患洒过一滴眼泪的人,用着纯粹好奇的态度去研读。他们怀着满腔的好奇,去探讨将来事情发生的始末,浑然忘了圣经记载预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叫人在道德和灵性方面作好准备,迎接那将要来临的日子。 主再来的教训,在今天已给人遗忘了。最低限度,北美洲的情况就是如此。据我所能观察得到的,关于主再来的教导,已不能在一般信奉圣经的信徒中发挥什么功效。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不一而足,但最主要的,我相信是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期间,出现了一些心中毫无感动,也不会流泪的圣经学者,由他们来教导那些泪迹斑斑的先知书信。结果群起相随,也带来大量的金钱奉献;到后来,事实证明他们所教导的有很多错谬的地方,因此人们对先知的预言也就失去了兴趣。这是魔鬼的诡计,奏效奇佳。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属灵的事,由不得我们轻率处理,不然的话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在为病人祷告的职事上,这些不会流泪的人,也给我们带来了说不尽的害处。以往有不少敬虔的圣徒,把为病人祷告看为己任,求神照着祂的旨意,叫病人得医治。有人说司布真(Spurgeon)借祷告医好的病人,比伦敦任何一位医生都多。但这职事落在那些不会流泪的人手中时,就成为生财得利的勾当。他们运用圆滑的手段,采用推销商品的手法,去推广医病的运动,借以谋取暴利。他们的庞大牧场和巨额投资,足以证明他们在叫病者舍弃金钱的事上是何等成功;而这一切的活动,都是假借那位居无枕首之所的忧患之子的名字去做的。 若不是从心底做的,不管外观如何属灵,只能算是做在黑暗里。因此,那些吊儿郎当的信徒,他们的心灵至终必会被真理的光芒所灼伤,这倒不失为天经地义的公平报应。照样地,没有眼泪的眼睛,到头来必会被真光弄瞎。 我们这些不讲究宗教仪式的教会,很容易会瞧不起那些拘泥于传统仪式的宗派。不错,那些宗教仪式的内容,对一般参加聚会的人,或许不会有多大意义,甚至是毫无意义。但是,缺乏意义的原因,并非那些仪式一成不变,而是参加聚会的人贫乏的属灵光景。然而,让我们反过来看看我们惯常临时安排的聚会: 领聚会的,在会前二十分钟才作出安排,形式千篇一律,了无生气,一如公式化的「弥撒」一般。那些拘泥于仪式的宗派最低限度还可以称得上肃穆动人,而我们的聚会则毫无可取之处。他们的宗教仪式代代相传下来,至少还保存了一些动人的部分,使参加崇拜的人油然生敬;但我们的聚会形式,就像是临时凑合般,毫无内涵,美其名为自由释放,其实只不过是马虎了事。 道理是这样说: 聚会如不经事前安排,圣灵就可以自由运行。不错,如果参加聚会的信徒,都存着敬畏的心,又让圣灵充满的话,便真能如此。可惜事实上,我们的聚会既非井然有序,亦未见圣灵运行在其中。祷告除了加插一些不关重要的变化外,千篇一律,每个主日如是;唱的诗歌,原本已是平平无奇,再加上多年来毫无意识地反覆颂唱,亦早已失去应有的意义了。 我们的聚会,大部分已失去了敬虔的实意,无法叫信徒领会到在基督里的合一,或感受神的同在;聚会中没有安静的时刻,毫不庄严肃穆,没有赞叹,也无敬畏之心。领诗的人往往沉闷呆滞,或只会胡诌无聊笑话。做聚会主席的,又像古老电台上的司仪一般,呢喃出每一个「节目」,把聚会内容勉强拉凑起来。 教会内所有的基督徒,都亟需要谦卑流泪,悔改回转,求神赐下复兴。

陶恕《受教的心》序

时代的警钟已经响起了,你能听见吗?作者借着从神而来的启示,像昔日的耶利米先知一般,怀着哀痛、惋惜的心,严厉地指斥今日教会及信徒灵里贫乏、赤身的苦况。三十多篇信息都充满关怀、教导、警告和盼望,令人读来深受激励,是唤醒沉睡者的警号。 一一译者:王梁素雅 神祇向那些肯付出时间去聆听祂话语的人说话。体贴神的人,才能与这位至高者交通,察验主的一切奥秘;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体会世人的忧伤,感受世人的愁苦;他也必乐意分担弟兄们的重担。 陶恕博士一生与神同行,因此他有明晰的洞察力,能像先知一样向教会说话。他也有以利亚的心志,竭力叫神得荣耀;又像耶利米,为神子民的叛逆而哀痛。纵然目睹教会和信徒中存有不少陋病,陶恕博士却从未感到灰心、失望,因为他深信神的能力可改变一切。 这本书的信息竟满了对信徒的关怀,并绝不妥协地把教会的弱点展露出来;里面的话,有警告,有教导,却又充满了盼望,因为神在其中、要向顺服祂、听祂话语的人成全祂的应许,使祂的话坚立。 「宣道见证」总编辑安妮坦‧比利(AnitaM.Bailey)

陶恕《义人之根》二十六、我们愿意耐心等待

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他能对那位从未见过的神付出至诚的爱;与那位看不见的神,每天亲切地交谈;深信借着基督的代赎,得以进入天堂。他倒空自己,为了被充满;承认自己的不义,好让自己被称为义;谦恭屈身,以致身躯挺得更直。在最软弱时,他最刚强;在最贫穷时,他最富有;在最难过时,他最喜乐。他死,为要得生;他舍弃,为要得着;他施赠为要拥有。他看见那看不见的,听到那听不到的,因为他笃信创造天地万物的三一真神。 我们在这里并没有描写一个超凡的基督徒,只是描写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他绝不完全,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然而,他对神的直接认识,使他不像世人那样贪爱世界,而是存敬畏的心,不从人的情欲,只从神的旨意,在世度余下的光阴。 我们要警醒,等号声随时召我们离开喧嚣,最后,我们得见新天新地。 我们愿意耐心地等待。 全书完

陶恕《义人之根》二十五、未曾目睹也能爱

那一条叫我们尽心、尽性、尽意去爱神的命令,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达到的。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我们不能用命令勉强自己去爱。命令一个人去爱就好比勉强一棵不结果的树开花结果,或叫冬天的树长得青绿一般不可能。那么,这条命令有什么意义? 在人和神的本性里,我们找到答案。神之为神,祂需要祂的创造物对祂顺服;人之为人,就必须对神表示顺服。而无论人心中对神是否有爱意,他也必须对神顺服。这是神的主权问题,祂要所造的人服从祂。人的第一样和最基本的罪,就是不顺服。当人悖逆神的时候,他也就破坏了那神圣的爱,结果人内心对神的爱就死了。现在,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再恢复那内心的爱?答案只有两个字——悔改。 一颗悲叹自己对神冷漠的心,只要认罪悔改,那崭新、温暖、满足的爱自然会灌注入这颗心中。因为悔改的行动会带来神的回应——向人显现,与人亲密的交通。那颗寻求的心一旦在个人经验中找到神,就会自自然然地爱祂。因为认识神就等于爱神,认识神愈多,爱祂也愈深。 那些曾经对付内心罪恶的人,对接受神的教训和神无形的存在,从不觉得为难。不错,他们看不见神,但在内心,他们经历过神千百次。他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虽然没有见过耶稣基督,却是爱祂。”

陶恕《义人之根》二十四、为熊熊炉火感谢神

卢德福因被喜乐的灵充满,以致能在严厉和痛苦的试炼中呼叫:“赞美神!为铁锤、锉刀和火炉赞美神!” 钉子和铁锤都是工具,钉子只要记住,铁锤不过是木匠手中的工具,因为下一次要锤谁的头和用哪一个铁锤来锤,完全决定于木匠,他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要钉子顺从木匠的心思,并稍微瞥见木匠为它的将来作了美好的安排时,就会在铁锤下顺服,丝毫不发怨言了。 至于锉刀,把金属削去多少,要削成什么形状,和锉刀要锉多久,并不决定于锉刀,完全在乎主人的心意如何。那块金属无需指定锉刀在什么时候锉它,怎样锉它,只要接受主人的安排就是了。 火炉是最厉害的了。每次放燃料进去,它就剧烈燃烧,直至燃料化为灰烬,凡不能燃起来的都熔进一堆没有用的废料中,它才会平息和安静下来。 明白了这一切道理以后,卢德福怎能不在心里为铁锤、锉刀、火炉赞美神?答案很简单,因为他爱那铁锤的主人,钦佩那运用锉刀的工匠,更崇拜那为儿女的永远福祉而把炉火烧旺的主。 我们很容易以为,基督教是救人脱离痛苦的方便之门,既可逃避过去犯罪应得的刑罚,至终又可上天堂。在我们中间,切切渴望摆脱一切不洁的事,并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学习基督的样式的人已不多见了。 魔鬼,以及任何事和任何人,都是神所用的铁锤、锉刀、和炉子,祂必须用这些“工具”来使圣徒成为真真正正的圣徒。 无容置疑,我们这个世代的人已经变得太软弱,以致难以攀上伟大的属灵高峰。救恩变成了“可以脱离不愉快的事情”的意思,诗歌和讲道则为我们缔造一种慰藉和欢愉的宗教气氛。我们已看不见那有荆棘冠冕、十字架和流血的位置,也忽略了熊熊炉火、铁锤和锉刀的作用了。 在追求成圣的大道上,我们蒙召所要忍受的苦难都是内在的,因为我们的灵程是心路的灵程,我们真正的仇敌是肉眼看不见的。当我们忍受着黑暗势力、沮丧绝望和极度自卑的攻击时,外在环境可能丝毫没有改变。只有仇敌和神,以及身受重大压力的基督徒,才知道什么事情在发生。内心的痛苦实在很大,然而艰苦的洁净工作也已经完成了,锤炼后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神用这个方法洁净祂的儿女。让我们为熊熊炉火感谢神。

陶恕《义人之根》二十三、神随己意行万事

有人说仇敌或不如意的事会拦阻神的心意在人生命中成就,这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人或事能够拦阻神或属神的人。 无论社会道德或政治环境是否有利于福音工作,福音仍能大有能力地传开去。而以外表礼仪为重的宗教的确是禁制得了的。真正的宗教信仰假如只重外在的表现,难怪会被法律的禁制毁掉。对一个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的人,法律、牢狱、虐待,又怎能阻止他去敬拜神呢? 一个人若定意遵行神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自由人,没有人能制止他。只要我们明白我们的首要责任,是敬爱至尊至大的神和爱每一个人,甚至是我们的仇敌,那我们便能够在任何景况下都享受到属灵的平静。又假如有灾难临到,我们还是可以确定,我们是在遵行神的旨意,并且祂也悦纳我们为祂受的苦和甘心乐意的牺牲,我们便能得着平静安息。 如果我们在神面前偏行已路,就真的会出问题。我们为自己的生命编织一个图案,然而一旦以私欲作线,这个自我编织的图案就会立刻成了我们外在拦阻。假如我把某些自编的宗教事业与神的心意混在一起,以为它们是一样的,那我的信仰生活就会受到牵制。然而,我却会开始怪责别人,用借口为自己洗脱罪名,推说自己灵性低落是因为被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所“绊倒”。 属灵敬虔的本质是:无止息地去爱,放胆地去信靠,不住地祷告,追求更像基督和更圣洁;并为基督的缘故,尽我们所能去行美善的事。怎么可能有人拦阻得了这种“操练”!一旦我们正常的教会活动被政府下令禁止,或因某些原因而暂停,我们还可以退到内心的殿里去敬拜神,神一定接受这种敬拜,直至祂认为到了合适的时间去改变环境,让我们重新公开地表达对神的信仰。而我们心中祭坛上的火并没有熄灭,我们更学会了顺服和信靠的秘诀,这个功课必须亲身经历过,才学得到。 假如我们发觉自己受到外在事物的牵制,那一定是我们的自我作祟,没有什么东西能拦阻一颗完全顺服,安静信靠的心,因为神随己意行万事,没有任何事物能拦阻神。

陶恕《义人之根》二十二、狭窄的心胸

历代以来,奥古斯丁一直被誉为伟大的基督徒,不过,对此显然他本人并没有想到。他在那本灵修名著《忏悔录》里面,一开始就这样写:“我的心灵容量狭小,求神将它扩宽,使神可以进来。”我们可以从这肺腑之言,领会到他之所以伟大的秘诀。 在奥古斯丁心目中看来,神是如此浩大,使他自觉渺小得不能容纳神,这个受限制的感受令他情不自禁地说以上的话。 这种心情,与今日我们到处所见那种自满的精神多么不同!今天大多数基督徒最大的心愿似乎只是得救,他们以为这就是最大的抱负。他们始于此,亦终于此。他们围绕着这个主题,建造他们狭窄的殿宇,然后在其中唱庆贺诗,愉快地献上感谢。 宇宙间最宽广的东西并不是空间,乃是人心可能承受的容量。人既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其心灵几乎能毫无限制地向各方面伸展。然而,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却是我们容让我们的心萎缩,直至除了自己,便不能容纳其他事情。 基督徒对所有人都应当有宽宏的心胸,心胸狭窄会对他们造成难以想象的灾祸。基督徒要追求广宽的胸襟,直至其外表与内心广宽的胸襟完全吻合。外表宽宏而内心狭隘,即假冒为善;谦逊朴实的外表加上宽广的胸襟,最能讨神喜悦。 一种对基督徒一针见血的批评,就是指出他们心胸狭窄。也许这种指摘并不完全正确,但足以叫人认真去反省和祷告。对神敬虔,自然会像神,而像神则必然会豁达宽宏。情感上的牵制使我们不像神,我们最勇敢的做法是承认这一点,在世人锐利的目光下为自己的缺点辩护,是没有用的,我们应当面对批评,彻底改过。 保罗是一个心胸广阔的平凡人,他那豁达的胸怀常被门徒狭窄的心胸所刺伤,其中以哥林多信徒为甚。看见他们内心的狭窄,保罗非常伤痛,他终于在爱愤交集下喊道:“哥林多人哪,我们向你们口是张开的,心是宽宏的。你们狭窄,原不在乎我们,是在乎自己的心肠狭窄。你们也要照样用宽宏的心报答我,我这话正像对自己的孩子说的。”(林后6:11-12)。 假如有人想知道怎样能扩宽自己的心胸,我们会立刻告诉他们,靠自己是办不到的。保罗不是说:“你们自己要使心胸宽宏起来。”因为他们根本办不到。只有神才能在人心中做工。只要我们将心降服在神面前,放手让神做工,就必看见神奇妙的作为,把我们的心胸扩宽。 宽宏的生活有一个特征,就是本身对这种态度毫不自觉,只是静静滋长。心胸最宽宏的人会这样向神祷告:“我的心胸狭窄,求祢将它扩宽”。

陶恕《义人之根》二十一、从果子知道树

基督徒的属灵生命不会因为突然努力一番就能超越了本来的程度。 我在日光之下,看见一些传道人整日喋喋不休地说无意义的话,徘徊在今世的逸乐中。直至晚上,因为他要讲道,他便会在聚会前最后一分钟拼命祷告,期望一登讲台,即有先知的灵降临。他用种种方法使自己的情绪高涨,以为这样就能够更自由地传讲信息。其实这种做法不过是自欺。他整天或整个星期是一个怎样的人,当他打开圣经传讲信息的时候,也就是那么一个人,决不会在讲台上突然属灵起来。水位永远不会高过本身的水平线。 荆棘里不会摘到葡萄,蒺藜里不会摘到无花果;树如何,果子也必如何;什么生命结出什么果子,一个人对什么事情有兴趣,和他专注什么事情,决定了他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种无名的律,决定一个人成为某一类型的人,结出某一类型的果子。 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过基督徒生活,就不可轻看“吸引”的魔力,这吸引是指某人某事对我们所产生的吸引力,人的心非常敏锐,能够跟遥不可及的对象保持心灵相通,正如指南针对北方磁极十分敏感,留意那些我们从工作或上学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之余,仍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可以找到我们所爱和关注的是什么,当我们静下来可以胡思乱想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什么?有什么令我们一想起来就心里畅快呢?我们闲余时喜欢做什么?我们的想象经常徘徊在什么事情上呢? 只要我们诚实地回答以上的问题,就会知道自己是哪一类人。当我们晓得自己是哪一类人之后,就不难知道自己会结出什么果子。 传道人常常说一句话,教会会友的真面目在星期一才会表现出来,星期日是看不出的,这样说一点也不渲染,真盼望我们不但这样劝告人,自己更要紧紧记住,整个星期都要像星期天那样,在真诚神圣的气氛中度过。 圣经记载摩西“进到耶和华面前与祂说话……,及至出来的时候,便将耶和华所吩咐的告诉以色列人”(出34:34)。这是圣经明确的准则,离了这个准则便是自取灭亡,使人受到永恒的损失,人若没有先花时间在神面前,就没有资格走在人面前,人若没有先在神面前为别人祷告,就没有资格在人面前提到神,神的先知在隐密处祷告的时间,应该多过他向会众讲道的时间。 我们既不敢轻视“吸引”在心中的力量,就更不敢忽略属灵心境的重要性,心境是精神的天气,也是内心气候的表现,这气候必须有助于属灵恩典的长进,不然长进就不会出现。基督徒心里如果常常冰冷的,那他即使参加主日学、主日崇拜,也不能期望有属灵的果子结出。 一燕不成春,一曝不成夏。光在聚会前几分钟激动地祷告,不能使种子在土壤中发出嫩芽,开花吐蕊;田地必须长时间受阳光的照耀,才能有所出产;基督徒也必须先让自己投入祷告中,方能结出属灵的果子。田地已学会倚赖雨水和阳光,同样,基督徒也须与神同活,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弥补长久以来对神和灵属事物的轻忽。 神的儿女是活在定律中,这些定律如同支配大自然的定律那样仁慈,那样严厉。恩典在这些定律中运作,永不会有抵触,我们所结的果实,必定与树木本身的类别一样;临急才做的祷告不能改变事实,我们要有圣洁的行为,就必须先做一个圣洁的人,愿神不断施恩,使我们成为一棵结好果子的树。

zh_CN简体中文